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为了解红树林不同潮位沉积物中底栖真核生物群落分布,基于18S rRNA基因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广西北仑河口陆缘、林中和海缘3个潮位红树林沉积物中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北仑河口潮间带红树林沉积物中底栖生物多样性丰富,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范围在6. 08~6. 73之间; PCA分析表明潮间带中底栖生物群落差异较大,陆缘红树林中扁形动物、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相对丰度较高,林中区域中纤毛虫、环节动物和轮虫相对丰度较高,海缘红树林中硅藻相对丰度较高;红树林中主要OTUs有桡足类的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硅藻类的海链藻(Thalassiosira sp.)、纤毛虫类的前管虫(Prorodon teres)、多毛类的小头虫(Capitella sp.)。高通量测序方法能较全面反映红树林区微型/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研究结果为丰富红树林底栖生物群落研究和解析底栖生物在红树林生态系统发挥的作用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广西两港湾红树林鱼类生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何斌源 《海洋通报》1999,18(1):28-35
研究了广西英罗港和珍珠港夏季红树林鱼类生态的异同,结果表明两港湾鱼类在分布、区系、适温性方面较一致,但在生态类型上差别较大,群落相似性低;渔获的个体数组成和鲜重组成的优势种亦有差异,但在相对重要值上则均以大眼青鳞鱼最大;英罗港鱼类生物多样性较珍珠港的低。  相似文献   

3.
海南东寨港、三亚河和青梅港红树林群落健康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海南东寨港、三亚河和青梅港红树林保护区为研究对象,构建出红树林健康指数(EI)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并确定了评价标准和评价等级,对海南红树林群落进行了健康状况评价.结果表明,2009年,东寨港、三亚河和青梅港保护区的红树林群落健康指数分别是0.8640,0.4798和0.5791,分别处于Ⅰ级(健康)、Ⅲ级(亚健康)和Ⅱ级(中等健康状态).结果说明东寨港红树林群落结构和功能稳定,生态演替序列完整,对环境压力响应良好.三亚河和青梅港红树林处于城市中心区和旅游开发区,受外界干扰影响大,退化明显,红树林的保护和恢复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相似文献   

4.
于2009年6—7月,采用对卫星影像图的分析和解译与实地样方、样线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海南省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红树林分布、红树植物种类及红树植物群系进行了调查,红树林保护区共有真红树植物11科24种,有半红树植物10科12种,常见的优势种类主要有白骨壤、桐花树、红海榄、角果木、秋茄、海莲和榄李等。主要群落类型有白骨壤群落、红海榄群落、桐花树群落、木榄群落、角果木群落、正红树群落、海莲群落、榄李群落、杯萼海桑群落。文章简介了海南省保护区红树林引种修复现状,指出红树林具有重要的生态、社会与经济价值,对海南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红树林资源受到开发活动的影响而引起各级政府重视,因此红树林得到了更多的保护,退塘还林、植树造林工作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5.
广西的红树林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梁士楚 《海洋通报》1999,18(6):77-83
简述了广西红树林的生境条件和群落类型。从植物、浮游生物、底栖硅藻、大型底栖动物、游泳鱼类、昆虫、鸟类等方面,对红树林区的生物类群进行了统计和论述。同时对红树林资源的特点,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书海拾贝     
<正>广西北部湾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现状与挑战范航清,黎广钊,周浩郎等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根据"广西重点生态区综合调查"和"广西红树林和珊瑚礁等重点生态系统综合评价"两个专项的工作成果,并结合以往的工作成果编写而成,反映了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多年来对广西红树林、珊瑚礁和海草床所开展的系统和综合的研究成果,包括广西北部湾滨海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环境与生态、威胁与压力、利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于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在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潮间带滩涂采集表层底质沉积物样品,研究环境因子对红树林生境底质中的底栖微藻总初级生产力、群落呼吸速率和群落净生产力的影响和调控机制.结果表明,红树林滩涂生境底质中底栖微藻总初级生产力为(2. 4±0. 8) mmol C/(m~2·h),与温度正相关,呈夏季高、冬季低的特点,温度是影响底栖微藻总初级生产力的主要环境因子;受红树林凋落物的影响,红树林生境底质中群落呼吸速率较高,使得秋、冬、春季一些月份群落净生产力出现负值,群落净生产力全年均值为(0. 5±1. 8) mmol C/(m~2·h),基本上处于二氧化碳收支平衡的状态.本研究显示底栖微藻的初级生产力影响了红树林生境底质的二氧化碳源汇格局,在红树林湿地碳循环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基于广西海域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生境数据,在系统保护规划理论框架下,利用Marxan软件构建了广西海域优先保护格局以识别保护空缺.结果 表明:广西海域优先保护区集中在三娘湾、合浦、涠洲岛海域,部分区域游离在现有保护体系外.与广西海洋生态红线对比,保护空缺主要分布在沿岸滩涂分布区、红树林分布区和涠洲岛珊瑚礁分布区.本...  相似文献   

9.
海莲、秋茄两种红树群落掉落物能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鹏  林光辉 《海洋学报》1990,12(4):523-528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滩及河口地区生态系统的重要初级生产者.通过掉落物,红树群落为这些地区的海洋生物提供了大量的物质和能量,影响了这些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也对这些地区的渔业及水产养殖业产生一定的影响[1].本文应用热值测定,首次研究了中国两种常见红树群落即海莲(Bruguiera sexangula)和秋茄(Kandelia candel)群落掉落物的能流特性,以期从能量的角度来认识掉落物能流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进一步了解红树林的特殊性,并为红树林的保护、开发利用及林区渔业和养殖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海南三亚铁炉港红树林资源现状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三亚铁炉港红树林资源相对较典型和丰富,有真红树植物8科9属13种、半红树植物6科6属6种以及红树林伴生植物6科6属6种。白骨壤群落、正红树群落、榄李群落和木果楝群落等为该区4个主要类型。随着铁炉港地区的不断开发,红树林面积急剧减少,生境受到极大威胁。目前,该区红树林正处于濒危状态,亟须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红树林物种组成、资源状况和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和评价.结果表明,中国红树林天然分布南界为海南三亚(18°12′N),北界为福建福鼎(27°20′N)(人工引种北界为浙江乐清28°25′N).中国红树林区系有红树植物20科26属37种.广东、广西和海南沿海是中国红树林的主要分布地区.近50 年来,红树林面积先是锐减(1950年,48 266 hm2;1997年,14 877 hm2),2000年后略有回升(2002年,22 024.9 hm2;2008年,23 081.5 hm2).合理评估红树林湿地生态效价,完善红树林保护区制度,推进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构建红树林湿地保护网络系统,是中国红树林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的可行对策.  相似文献   

12.
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是中国目前唯一的红树林专门研究机构,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于1991年12月在广西北海市成立,中心隶属于广西科学院,现挂靠在广西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3.
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被称为三大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在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营养物质循环以及固碳、储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以蓝碳生态系统分布广泛的广东和广西作为研究区,研究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红线的容斥关系,进而进行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保护空缺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海洋生态红线外的推荐优先保护区域。该文基于2019年卫星遥感影像、2020年和2021年现场调查和无人机遥感数据,获知广东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总面积为14 481.39 hm2(红树林11 928.87 hm2,盐沼1 258.00 hm2,海草床1 294.52 hm2),广西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总面积为11 751.30 hm2(红树林10 171.70 hm2,盐沼1 450.36 hm2,海草床129.24 hm2)。结果显示,广东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面积的62.13%、广西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面积的59.88%分布在海洋生态红线内。...  相似文献   

14.
珠江口红树林基围养殖生态开发模式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起源于珠江三角洲的红树林基围(land-based enclosure)养殖传统模式是红树林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开发范例之一。本文介绍了珠江口红树林基围养殖生态开发模式的3个个例: 仅存香港米埔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传统基围养殖运作历史和演变, 及其候鸟生境、养殖、观鸟、环境教育综合功能的实现; 珠海淇澳岛大围湾红树林传统和粗放式基围养殖试验和围内水位盐度等环境条件变化对红树林生长影响的研究; 伶仃洋东岸海上田园红树林海水种植-集约式养殖系统试验和红树林净化水质研究。在珠江口红树林保护管理及海域污染防治过程中建议重视红树林可持续利用模式的研究和推广, 建立新的基围养殖示范区, 大力推广红树林基围养殖的生态开发模式, 探索毁林养殖区红树林友好式整治模式, 改善红树林基围养殖技术提高养殖产量, 加强红树林基围养殖系统相关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
试谈地方政府在红树林保护和管理中的协调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红树林是海洋底下的森林,是宝贵的海洋生物资源,有着十分重要的生态价值。保护和管理红树林资源,是当地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地方政府对红树林保护的认识程度如何,关系到红树林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在红树林保护和管理中的协调作用是建立在对红树林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基础上的。不重视红树林的保护,则谈不上做好协调工作,其作用也无从谈起。下面就以广西防城港市为例,谈谈地方政府对红树林的认识过程及其在红树林保护和管理中的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红树林的分布状况、生长环境及其环境适应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石莉 《海洋信息》2002,(4):14-18
本文详细介绍了中国红树林的分布状况、群落组成,各分布区的理化环境,以及红树林为了适应这种生长环境而形成的生理结构。由于红树林生长环境的特殊性,导致了其生理结构的特殊性,这一点有别于陆地森林群落。  相似文献   

17.
互花米草入侵对闽东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入侵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对闽东滨海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揭示互花米草的入侵机制,采用空间替代时间的研究方法,对闽东滨海湿地互花米草入侵不同阶段的群落类型(秋茄(Kandelia candel)红树林群落、秋茄红树林-互花米草共生群落、互花米草群落和光滩)土壤有机碳(TOC)的演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水平变化:4个不同入侵阶段TOC大小次序为:秋茄红树林群落秋茄-互花米草群落互花米草群落光滩,且秋茄红树林群落0-60cm土层深度有机碳平均值24.8g·kg~(-1),互花米草群落则为11.73g·kg~(-1),说明互花米草入侵闽东滨海红树林湿地有可能大大削弱该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4个不同群落类型0-20cm土层深度的TOC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20-40cm、40-60cm土层深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垂直变化:除互花米草群落TOC在40-60cm土层达到最大外(P0.05),其他3个群落类型都是在20-40cm土层深度达到最大(P0.05);3)相关性:土壤容重与土壤含水量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性(P0.01),TOC和土壤容重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性(P0.01),TOC与土壤含水量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  相似文献   

18.
小型底栖动物是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红树林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群落特征,对于了解其生物多样性、监测和评价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20年11月对海南省东寨港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五个典型红树林的凋落叶附生小型底栖动物及其沉积物环境进行了调查采样,研究凋落叶附生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共发现十二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类和底栖桡足类相对丰度分别为67.67%和29.31%。凋落叶附生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5.27±3.35 ind·g–1,平均生物量为4.94±2.35μg dwt·g–1。凋落叶附生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与生物量在不同红树林间差异显著,白骨壤、红海榄群落的丰度和生物量较高,混合红树群落的丰度和生物量最低。丰度、生物量与凋落叶可溶性缩合单宁含量、沉积物分选系数显著负相关,与偏态系数显著正相关。BIOENV分析结果显示沉积物叶绿素a含量、凋落物纤维素缩合单宁含量、沉积物分选系数和偏态系数的环境因子组合能最好地解释小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本研究结果可为加深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制约下的红树林演变是一种长时间尺度效应,而沉积物则是记录这种响应的最佳档案。采用古生态学研究思路,选择有效的示踪参数是解读这一档案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广西钦州湾红树林区1根柱状沉积物中有机碳同位素(δ13C)、C/N分析和孢粉鉴定,以沉积物中的红树林源有机碳贡献和红树植物孢粉组合为示踪参数,在210Pb年龄框架构建的基础上,通过对比研究红树林源有机碳贡献和红树孢粉组合特征,揭示百年来钦州湾红树林兴衰和群落演替规律;进而重塑其红树林演变历史:兴盛期(1864-1918年)、衰退期(1918-1968年)和低谷期(1968-2007年),这与土地替代、遥感分析和现场勘测数据较为吻合。结合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资料,发现钦州湾红树林的近期衰退主要源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虾塘围垦;而与气候变化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20.
九龙江口红树林对汞的循环和净化作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林鹏  陈荣华 《海洋学报》1989,11(2):242-247
红树林是存在于海陆交汇处的生态系统,其间大量的凋落物中有一部分仍留在群落内,再加上上游有机物的输入,使得红树林沼泽形成高腐殖质的还原环境,沉积物中的总汞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1],而大量的硫化氢又易与汞形成难于溶解的硫化汞,因而红树林区有可能是潜在的重金属富集区[2].本文对我国几个红树林区的汞本底值进行调查,研究汞在九龙江口秋茄群落的分布、迁移积累的途经,以及红树林对河口区汞循环的影响,并探讨红树林对汞污染净化作用的途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