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陈志平 《浙江气象》2012,33(1):38-41
分析了温州机场1991—2010年近20 a大雾天气的气候特征,主要体现在:大雾日数年际变化差异较大,共出现2个严重事件年份和1个异常事件年份,近10 a来,大雾日数呈明显上升趋势;月际变化曲线呈单峰单谷型,峰值出现在4月份,谷值出现在9月份,3—5月份为高发期,其月际变化特征与天气系统的变化密切相关;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单谷型,峰值区出现在08—10时,谷值区出现在13—16时;大雾持续时间主要集中在0~1 h,持续时间在4 h以内的平均次数,春季要明显多于其它各季,但持续时间在4 h以上的平均次数,冬季要多于其它各季,夏季和秋季发生大雾的持续时间全部在2 h以内;影响机场的大雾类型主要有辐射雾、锋面雾和平流雾,平流雾有时具有浓度大、变化快的特点,对飞行的影响较大,实际工作中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温州机场大雾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志平 《贵州气象》2011,35(4):11-14
该文统计分析了温州机场1991—2010年近20 a大雾天气的气候特征,主要体现在:大雾日数年际变化差异较大,近10 a来,大雾日数呈明显上升趋势;月际变化曲线呈单峰单谷型,峰值出现在4月,谷值出现在9月,3—5月为高发期,其月际变化特征与天气系统的变化密切相关;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单谷型,峰值区出现在08—10时,谷值区出现在13—16时;大雾持续时间主要集中在0~1 h,持续时间在4 h以内的平均次数,春季要明显多于其它各季,但持续时间在4 h以上的平均次数,冬季要多于其它各季,夏季和秋季发生大雾的持续时间全部在2 h以内;影响机场的大雾类型主要有辐射雾、锋面雾和平流雾,平流雾有时具有浓度大、变化快的特点,对飞行的影响较大,实际工作中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利用济南机场2010—2016年逐时地面观测资料和跑道视程资料,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低能见度(VIS≤800 m)、低跑道视程(RVR≤550 m)和≤400 m RVR出现的月、日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1月至次年2月为三者频发期;一天中22:00—23:00(世界时)是三者频发期,其中低RVR现象在17:00—02:00尤为突出。低能见度和低RVR持续时间和出现次数成反比。雾和冻雾是造成低能见度和低RVR的主要视程障碍现象,降水对低能见度的影响大于对低RVR的影响。11月至次年2月,两者呈显著正相关,差值较小,3—10月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差值较大。一天之中两者23:00—15:00相关性较好,差值较小,16:00—22:00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差值较大。"冲突样本"多出现在3—10月雨后有轻雾或部分雾的16:00—22:00。低能见度和低RVR与22:00的相对湿度、温度露点差、风向、前一日能见度及6 h、12 h温差呈显著性相关;用最优子集回归方法分季节建立低能见度和低RVR的预报方程,经检验,两者TS评分达到一定水平。  相似文献   

4.
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浦东机场2000—2014年低跑道视程(RVR,RVR1 000 m)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并建立低RVR预报试验的逻辑回归(Logit)模型。结果表明,上海浦东机场近15 a低RVR日数呈明显下降趋势;低RVR日多出现在冷季,主要集中在11月—次年2月,2月出现频率最多;06:00—08:00出现最多,开始时刻主要集中在06:00—08:00;结束时刻主要在09:00—10:00;持续时间大部分在3 h以内,其中1 h频率最高;低RVR伴随的天气现象绝大部分与视程障碍有关,冷季时视程障碍比重更高,暖季强降水贡献更多;气温在0~10℃频率最高,相对湿度主要集中在90%以上,风速大多在5 m·s-1以下,风向冷季多发生在260°~360°,暖季多发生在120°~170°;低RVR的发生与08:00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气温、风速呈负相关,其中与相对湿度的相关系数最高。在预报模型试验中较好地建立了Logit预报方程,历史回报的TS评分达到一定水平。  相似文献   

5.
利用微波辐射计资料、自动观测资料,分析了成都双流机场2019~2020年初的辐射雾中跑道视程(RVR)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雾中各跑道RVR差别大,02R最差,20R最好。(2)微波辐射计反演温度在近地层有偏差,午后偏低,凌晨偏高,分析时需修订。(3)RVR变化特征与近地面逆温层特征及虚位温特征有较好对应,可据此更好地预计RVR变化,特别是RVR上升至550m临界值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胡伯彦  冯雷  陈志豪 《气象科技》2015,43(1):151-155
利用1996—2013年上海虹桥机场逐时地面观测资料,对影响机场正常运行的主导能见度低于800 m(低能见度)和跑道视程(RVR)低于550 m(低RVR)时次的出现次数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996—2013年虹桥机场除2002年低RVR时次出现较多外,其余年份均为低能见度时次出现更多;低能见度及低RVR时次出现次数分别以57次/年和26次/年的速率减少;季节变化特征显示两者均在12月出现最多,9月出现最少,11月至次年2月是两者出现的高频季节,5—9月为低频季节;一天中低能见度及低RVR多集中出现于19:00—01:00(世界时),其中23:00达各自峰值;进入夜间后低能见度时次的出现比率首先较大,后半夜开始低RVR影响逐渐凸显。虹桥机场低能见度时次出现次数随能见度数值的降低呈先减少后增多趋势,低RVR时次则在150~200 m及0~50 m两个区间出现次数较多。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成都双流机场2004~2015年逐时观测资料,分析了双流机场低跑道视程(RVR<550m)特征。双流机场低RVR主要出现在11~3月,05~10时出现最多,当出现低RVR时,维持在II类运行标准内的比率仅为25.9%,可实施II类运行的时间有限,低于起飞最低标准的比率为49.8%。通过对出现低RVR时,能见度、风速、温度、相对湿度和修正海平面气压逐月分布的特征分析,提取预报依据,构建了双流机场低RVR预报思路。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榆林机场复杂大雾变化过程中近地层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利用常规天气图和AWOS系统采集的气温、气压、风向、风速、能见度等实时资料,利用天气学原理对2011年12月1日榆林机场出现的复杂大雾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相对湿度为91%~95%是榆林机场冬季大雾形成的临界状态,相对湿度95%是榆林机场大雾稳定持续的临界值,机场积雪被清扫的跑道与周围覆盖着厚厚积雪的地表之间存在辐射差异,该差异可能导致浅雾、碎雾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9.
对昌北机场2011—2018年自动气象站逐时降水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机场区域强降水天气主要特征如下:①昌北机场强降水天气常出现在4—8月,6月最多,多发生在傍晚至上午时段;②强降水过程中,能见度、跑道视程(RVR)常受其影响,但低于起降标准的天气过程所占比率相对较少;③强降水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有低涡切变、锋面、高空槽、副高边缘型;④高质心降水过程的气象要素变化特征更为明显,对飞行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0.
利用成都双流机场2012—2016年机场主导能见度和跑道视程资料,分析两者的特征和关系,旨在为机场低能见度天气时预测跑道视程提供辅助判断依据。结果表明:双流机场夏(6—8月)秋(9—11月)两季主导能见度较高,春(3—5月)冬(12—2月)两季较低;主导能见度在午后至夜间较高,日出前后较低。02L(西跑道南端)的跑道视程与主导能见度一致性较好,02R(东跑道南端)的跑道视程与主导能见度一致性较差;主导能见度观测点与大气透射仪器或前向散射仪器(用于测量跑道视程)所在位置的气象环境条件越接近,两者的一致性越好。  相似文献   

11.
选取2016—2019年共61次山东区域性辐射雾天气过程,利用山东122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逐小时观测资料,对其时空分布及地面气象要素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山东辐射雾具有显著的季节和日变化特征,主要发生在10月—次年2月,持续性大雾主要发生在1月和12月,一天中20时以后大雾频次增加,02—08时为雾最集中的时段,07时前后达到峰值,下午一般无强浓雾出现。2)辐射雾空间分布呈现明显“西多东少”格局,主要出现在鲁西北和鲁西南地区,山区和半岛沿海地区较少,强浓雾和特强浓雾主要分布在德州、聊城及菏泽等地。3)区域性辐射雾发生时,地面无突出风向,北风略占优势,风速多在3 m·s-1以下;各等级雾形成前气温和露点温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20时气温与次日最低气温温差在2~6 ℃、14时地面露点与最低能见度时刻地面露点的温差在1~5 ℃时最有利于辐射雾的发生;随着辐射雾强度的增强,对温度露点差和地面相对湿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出现大雾时的温度露点差主要在2 ℃以下,相对湿度大于90%;出现浓雾、强浓雾和特强浓雾时的温度露点差小于1 ℃,相对湿度大于95%。  相似文献   

12.
利用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修水县1954—2017年大雾时间变化特征和2005—2017年大雾出现时的主要预报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此外利用ECMWF预报资料对2014—2017年11月—次年2月预报指标进行了误差分析。结果表明,大雾日数自20世纪90年代起显著减少,平均递减率为0.28 d/a;冬季大雾日数最多,春季次之,夏季最少;大雾出现的次数自02时之后显著增多,08时之后则显著减少。秋末至冬季,大雾出现时2 m相对湿度多大于93%,2 m温度露点差多小于1.2℃,10 m风速多小于1.2 m/s,02时总云量多在0—1成,此外若14时2 m相对湿度小于30%,一般不考虑次日预报大雾天气。在ECMWF细网格预报中,2 m相对湿度经常性预报偏小,而2 m温度露点差和10 m风速则经常性预报偏大,在实际业务工作中,可综合订正方程及误差概率分布等因素得到较为准确的预报指标值。  相似文献   

13.
对昌北机场2011—2018年自动气象站逐时降水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机场区域强降水天气主要特征如下:(1)昌北机场强降水天气常出现在4—8月,6月最多,多发生在傍晚至上午时段;(2)强降水过程中,能见度、跑道视程(RVR)常受其影响,但低于起降标准的天气过程所占比率相对较少;(3)强降水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有低涡切变、锋面、高空槽、副高边缘型;(4)高质心降水过程的气象要素变化特征更为明显,对飞行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61年-2012年山西逐日天气现象、能见度、相对湿度和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Kendall-tau方法和相关分析法研究山西雾霾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雾多发区在中南部,北部雾日较少。霾、烟幕日数高值区出现在以大同、太原、临汾为中心线的带状区域。季节分布来看,轻雾、雾日数峰值出现在8、9月份,谷值在5月份出现;霾和烟幕日数的峰值出现在12、1月份,谷值在8、9月份出现。近50余年以来,山西雾霾日数呈现增多趋势,雾日增加趋势较弱,60、70年代为增多趋势,进入21世纪则为减少趋势;轻雾和霾日数均为显著单调上升趋势;烟幕日数也为显著增多趋势,但表现为抛物线型,90年代后期以前为增多,之后转为下降趋势。山西霾和烟幕日数与E1Nino事件有很好的对应关系,E1Nino事件发生年往往霾和烟幕日数较多,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温异常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引起东亚地区上空的大气环流异常,形成利于霾和烟幕出现的天气条件。山西冬季气温偏高往往导致霾和烟幕天气的增多,气候变暖对霾和烟幕天气的影响不容置疑。  相似文献   

15.
对跑道视程RVR(Runway Visual Range)算法及其计算因子照度阈值(E)和灯光光强(I)的估值方式进行了归纳,对Vaisala AviMet系统在RVR数值计算中E和I的估值方式是否符合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CAO(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公约《国际航空气象服务》进行了研究,通过对3个机场Vaisala AviMet系统的RVR历史数据进行演算、反推、比对等方法,最终推断出Vaisala AviMet系统中跑道视程RVR计算因子E和I的实际估值方式,并得出以下结论:Vaisala AviMet系统在进行RVR计算时,照度阈值E的估值并没有依据ICAO Doc 9328的推荐公式;无论塔台输出的灯光光强等级实际为多少,Vaisala AviMet都采用灯光光强等级为10%,对应I值为1000cd的固定值进行RVR计算。  相似文献   

16.
利用机场人工观测和跑道上自动站实时探测资料以及常规地面和高空探测资料,对2012年2月21-24日中南地区七个主要机场出现的大范围大雾天气过程进行定性分析,发现此次大雾天气在华南静止锋、较强逆温层以及弱冷空气入侵等条件下形成,其中武汉、湖南机场为锋后雾型,桂林机场属于锋面雾型或低压倒槽雾型,广州、深圳、海口机场属于锋前雾型,湛江机场属于平流雾型.采取二元相关系数、聚类分析法对能见度与气象要素做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温度露点差对六大机场(除深圳外)能见度的变化贡献显著.  相似文献   

17.
利用榆林市12个国家气象观测站2016—2020年逐小时地面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榆林地区雾的变化特征及地面气象条件。结果表明:(1)榆林地区各等级雾中强浓雾出现时数最多,特强浓雾鲜少出现;各等级雾都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多出现于秋季,10月最多,日变化呈单峰型,07:00前后达到峰值。(2)雾整体呈现“东多西少”的空间分布,大雾和浓雾主要出现在东南部的吴堡、绥德、清涧等地,西部的定边、靖边出现最少,强浓雾和特强浓雾主要出现在东南部的绥德、米脂等地,北部的府谷次之。(3)大雾和浓雾天气过程持续时间短,大多为1 h,强浓雾一旦生成,很难在短时间内消散;雾主要在夜间到凌晨生成,在日出后消散,强浓雾的生成和消散时段均比大雾和浓雾偏早且集中。(4)雾强度越强,对应地面相对湿度越高,温度露点差越低,气温和露点温度的降幅越大,风速越小;雾在地面各风向均可出现,但较盛行东南风和西北风。(5)强浓雾由于发生时数多、持续时间长,是榆林市影响最严重的大雾天气,95%强浓雾出现条件为相对湿度大于95%和温度露点差小于1℃,风速基本小于2 m/s,这对强浓雾的预报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铜川大雾的气候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铜川3个观测站1971—2000年30 a雾日资料统计分析,发现铜川大雾在时空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北多南少的特点;年际分布上呈现2峰2谷型,峰值均出现在80年代,最大谷值出现在90年代,次大谷值出现在70年代;月季变化也存在2峰2谷的特点,最大峰值在9月或11月,次大峰值出现在3月,最小谷值12—1月,次小谷值出现在初夏的5月。分析了形成铜川大雾的地域、地形影响,指出了宜君大雾与大风、雷雨交替出现的独特现象,并分析了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9.
基于民航机场的实际应用,对比安装在陕西省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跑道一端的大气透射仪和前向散射仪2013年1月—2014年8月测量的跑道视程数据,结果表明:整体上,当跑道视程R > 400 m时,前向散射仪测量数据大于大气透射仪数据的比例高;当跑道视程R≤400 m时,大气透射仪测量数据大于等于前向散射仪数据的比例更高。当跑道视程R≤600 m时,两种设备测量数据具有很好的相互替代性;当跑道视程R > 1000 m时,两种设备测量数据差距较大。在雾、冻雾、霾和暴雨天气时,两种设备测量数据在时间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且在跑道视程R≤1000 m时,两种设备测量数据具有很好的相互替代性,而在雪、烟和扬沙天气时两种设备测量的数据差距较大。  相似文献   

20.
蒋玥 《广东气象》2017,(1):19-23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机场自动站资料、NEC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长沙黄花机场2015年1月14—16日出现的一次持续性大雾的天气背景、地面气象要素和逆温层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该次过程为在地面冷高压缓慢变性配合高空弱脊转多波动形势下形成的辐射雾。偏西北路径弱冷空气受地形影响带来下层逆温,有利于大雾形成;边界层干湿对比越剧烈、地面小风速的小幅度震荡、强烈的晴空辐射和起雾后气温进一步降低以及高空处于干性短波槽后形势都对雾的维持和发展有利;逆温层有无及逆温层强度影响大雾期间跑道视程(RVR)变化;起雾前,边界层中低层的弱上升运动配合着其上层的弱辐散下沉运动引起(本场)水汽辐合和地面弱冷空气向上扩散促进逆温层的形成,利于形成浓雾。雾后期,逆温层由高到低逐层被破坏,水汽由辐合转为辐散,加快了雾的消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