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年来,在“以人为本”和“为人民服务”的关系问题讨论上,至少出现了两种片面的认识:一是认为“以人为本”与“为人民服务”完全相同,只是说法不同而已;二是认为二者完全不同,“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宗旨,而“以人为本”是资产阶级的口号。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松阳县委、县政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战略思想,加快推进"田园松阳"升级版建设,大力发展以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为核心的乡村旅游新业态,推出了8条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建成了"过云山居""云上平田""酉田花开"等一批业界"现象级"的民宿。全县2016年接待游客超过300万人次,旅游收入接近20亿元,成为全国传统村落保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以来,文学院的本科各专业需要传承和发展。无论是中文系,还是新闻系的专业,都应该培养具有"作家型的流畅文笔"和"学者般的丰富知识"的高质量专门人才。自2005年起,中文系实施"6613"教学改革计划;新闻系实施"2613"教学改革计划。实施四年来,文学院的学生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充分证明"6613"与"2613"教学改革确实起到了"功在当下,利在将来"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数字省(区)”是国家信息化的基本单元。其立足于福建省信息化系统工程——“数字福建”的建设实践,以区域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问题——信息资源建设、信息共享和应用服务为对象,针对目前“条块”分隔的电子政务应用、低水平重复的信息化工程和信息服务现状,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和网络的效益,提出“信息应用基础设施”的理论体系框架,设计了...  相似文献   

5.
正自1984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第一批国家级开发区以来,开发区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开发区作为先行先试的阵地,已经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特区",随着产业布局迅速扩大,开发区经济发展与空间的限制也日益突出,而在原有规划范围无法突破的前提下,"行政托管"就在地方政府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应用而生。本文从武汉市行政托管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在行政托管模式下武汉市土地利用与管理的的做法、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旨在为破解托管地区发展瓶颈,提出可行性的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多头管理、重复测绘、行业垄断、信息孤立、效率低下等问题,山东省在工程建设领域实行了“多测合一”改革。本文介绍了“多测合一”的改革目标、必要性、涉及的测绘事项,分析了省内外“多测合一”的改革现状。在出台相关政策性文件的基础上,搭建了省市县“多测合一”信息服务平台,研究了信息服务平台的总体架构、主要建设内容、关键技术,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7.
在对"等待时间法"进行残差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加权最小二乘拟合的模型改进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尼泊尔地震的强余震预测。结果表明,由模型误差转换至时间误差具有ln10·Δt倍的缩放效果,选择主震后3d内的余震样本进行强余震预测结果较为可信。实际震例表明,加权最小二乘模型可以有效降低模型预测误差,缩小预测值置信区间,从而提高预测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在广西国土资源系统有一位教师,在职业教育的路上奋勇前行,18年刻苦钻研,18年教书育人,18年硕果累累,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指导教师”、广西技术能手、广西优秀高技能人才、广西“职教名师”培养对象、广西国土资源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研究山东省废弃露天矿山现状,分析存在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在总结以往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情况的基础上,以“双碳”战略目标为引领,对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所涉及的对象、技术、修复方向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总结了生态复绿、农业用地、科普教育基地、旅游业用地、建设用地5种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模式。以山东省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经验为例,说明5种矿山生态修复模式在历史遗留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中的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源岩油气理论和“进源找油”思想,创建提出了陆相页岩油“六定”思路(定背景、定源岩、定储层、定区带、定资源、定甜点)勘探流程,剖析其地质特征及与常规勘探流程的显著差异,并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沙一段为例进行了论述。按“六定”思路地质评价认为,歧口凹陷在古近纪湖盆扩张和咸化环境下,半深湖—深湖、滨浅湖—湖湾相区分布广泛,发育了多个斜坡构造带,页岩油形成和聚集背景有利。沙一下亚段暗色泥岩、油页岩、富有机质页岩发育,厚度大,分布广,主体处于成熟生油阶段,生烃条件好。受内、外物源共同控制,沙一下亚段形成大面积分布的多期重力流沉积粉—细砂岩和泥—微晶白云岩储层,平均厚度为12.7~70.0 m,叠置发育,连片分布,整体呈低孔、特低—超低渗。沙一下亚段源储一体,发育4类源储配置,源储叠合区主要分布在凹陷中心、宽缓斜坡的中—低斜坡区和中斜坡区,纵向上浊积席状砂岩油层与白云岩油层叠置分布,并与高斜坡及裂缝带砂岩常规油藏横向连片。两类页岩油地质资源量合计中值为5.86×108 t,剩余资源占比大于60%,埋深适中,勘探潜力较大。沙一下亚段已有多口探井钻获工业油流,页岩油富集受构造、微相、成岩共同控制,发育致密砂岩、白云岩2类甜点体和4个甜点段,歧北低斜坡、歧南斜坡、板桥斜坡、歧北中斜坡是歧口凹陷近期勘探的有利甜点区。基于“进源找油”思想提出:需高度重视碳酸盐岩烃源岩生烃贡献和分布研究;应开拓一些“非常规思维”,探源岩(区)挖潜力、究储层找甜点、常规非常规结合立体综合勘探;要持续探索和重点攻关页岩油甜点区(段)识别和评价方法技术,解决选区评价面临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1.
钱起是中唐时期"大历十才子"诗派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之一。钱起的感时伤乱题材诗歌是对唐诗现实主义诗风的发展与延续,他的山水田园题材诗歌与情思浓烈、浑化天成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歌相比缺少了一份恬淡、冲和与浑厚之感,其边塞风貌题材诗歌与盛唐的边塞诗歌相比则少了盛唐逸气多了感伤色彩;钱起的诗歌在意境创造上不同于盛唐诗歌的宏大浑成,表现为狭小、内向并显露出"笔补造化"的人工之美,其与晚唐诗歌意境的狭小、纤弱一脉相承;钱起诗歌的抒情方式不同于盛唐诗歌的激扬奋发,而是偏于幽怨深婉;钱起的诗歌体式韵律和谐、富丽精工,对盛唐诗的诗歌体式有所发展,并在推动唐律诗的成熟、完善、创新方面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2.
天人合一是中国的思想与诗歌的一个根本特征。整个盛唐诗歌在客观上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同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精神在盛唐诗歌中集中体现在3个方面:自然与人在生命上的一致;自然与人在情感精神上的融合;自然与人可分,万物是人类的朋友。  相似文献   

13.
许渊冲在“三化”理论的指导下 ,充分利用唐诗解读的开放性特点 ,摆脱原诗形式的束缚 ,译文想象丰富 ,自然洒脱。但许译中不免有以形害意现象 ,有时不能再现作品原貌。  相似文献   

14.
捷胜是粤东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汕尾市的新渔港;明初它就作为军事要塞纳入了国家海防体系。捷胜等卫所城的设立,对促进地方海洋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卫城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在对地方史料仔细分析基础上,探讨了汕尾明代“捷胜所城”的尺寸、设立的时间、历史背景及作用,查明了明朝廷定名“捷胜”的时间:农历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三月二十五日,指出“捷胜”一名寓有“捷报频传,保家卫国,抗‘倭’必胜”之义。  相似文献   

15.
隋朝锐意经略海外,唐朝全方位开放,隋唐国力强盛,对外交往频繁,海洋强国促进海洋文学的大繁荣、大发展,与隋唐以前朝代相比,无论是文学体裁、文学题材、文学艺术都达到中国古代海洋文学发展的一个新高峰,表现为海洋文学体裁形式多样,海洋文学题材内涵深刻,海洋文学艺术绚丽多彩。  相似文献   

16.
与唐宋传奇相比 ,明代中篇文言小说虽然从质量上来讲有不少都是粗制滥造之作 ,但它们却以其系列化制作形成了“才子佳人”之婚爱模式 ,折射出某些文化观念 ,对后世的情爱小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论耿湋诗歌在唐诗演进中的角色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湋诗歌在唐诗演进过程中扮演了独特的角色,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其内倾凝缩的情感取向、注重细节的表现手法、清浅平远的审美风格与盛唐诗歌之外向浓烈、疏朗大气、雄浑爽健形成鲜明对照,对急于突破前人拘囿、有心另辟蹊径的中晚唐诗人有明显的开启、示范、渗透、辐射之功。其工于五律、兼擅七律的诗歌体式表现出明显的过渡痕迹,昭示出中晚唐古风消歇、近体勃兴与五律盛极、七律崛起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8.
清朝鸦片走私猖獗,走私与反走私斗争激烈,晚清尤甚,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广东沿海沿边处在这场斗争的最前沿,是斗争矛盾最集中,也最能体现出这场斗争面貌与实质的地方,试以广东沿海为例,剖析清朝鸦片走私与反走私斗争现象及晚清政府反走私斗争失败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9.
以西汉、东汉、唐朝三个历史时期为研究时间域,以新疆境内的古丝绸之路为研究空间域;根据搜集的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将得到的西域三十六国域址、人口、军事等信息存入MySQL数据库中;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及遥感(RS)技术,将传统的纸质地图转变成电子地图并发布相应的本地地图服务;最后,利用PHP及Flex网络技术,将前期制作的电子地图发布到Internet上,供公众浏览、查询、学习交流等之用。本研究将传统的考古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结合,实现了两者的完美融合,弥补了传统考古学过于专注学术研究而忽略应用的缺陷,为公众免费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为丝绸之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同时为丝绸之路的申遗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一直是中国文学研究的热点,大量的研究都是基于文学作品本身或文人个体特征进行,缺乏大数据的支持;历史的发展是大量个体共同驱动的结果,文化地理中众多文人的行为潜在影响着古代文化分布和变迁。本文提出基于文人群体运动行为的位置关联和聚合的大数据分析方法,根据唐宋时期文人的移动足迹数据来论证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中心城市的变迁。文化地理领域中的3次文化中心转移的观点,是基于3次历史事件驱动的定性推理分析,缺乏有效的古代文化方面的数据支撑。本文力图从数据科学、信息科学和GIS分析角度来审视这一结论。从人文领域已经出版的学术研究著作中采集唐宋时期具有代表性作家的11万条足迹数据,利用GIS的位置关联技术形成足迹图,构建了文人迁徙网络图;并采用空间化的PageRank算法计算出唐宋时期各城市的文化吸引力,直观地呈现出了不同时期文人聚集的中心城市,重塑唐宋文化中心变迁。同时,从定量、地理位置变化和时序角度剖析了中国不同时期城市的文化吸引力的分布和变化。为论证中国文化中心的南北变迁,对唐宋时期的城市文化吸引力聚合,以20年间隔来科学计算出南北文化中心的对比和演变,科学表现文化中心的南北随时间的变化,论证了中国文化中心3次南移的后2次,发现中国文化中心南移的时间早在北宋时期就已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