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贵州高原喀斯特石漠化遥感调查研究——以贵州省清镇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喀斯特石漠化是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 ,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力衰退丧失 ,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贵州喀斯特地区受人类活动影响 ,特别是由于土地资源利用的不合理 ,不同区域出现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一些地区存在的石漠化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清镇市地处贵州黔中地带 ,是喀斯特发育较完备的地区之一 ,其中碳酸盐岩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 67 96% ,喀斯特面积占绝大部分。通过应用多波段、多平台的遥感信息 ,在野外调研基础上与GIS技术支持下 ,对图件进行解译、编辑处理 ,制作清镇石漠化动态图 ,为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治理及环境建设等方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贵州高原喀斯特石漠化遥感调查研究—以贵州省清镇市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喀斯特石漠化是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力衰退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贵州喀斯特地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由于土地资源利用的不合理,不同区域出现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一些地区存在的石漠化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清镇市地处贵州黔中地带,是喀斯特发育较完备的地区之一,其中碳酸盐岩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67.96%,喀斯特面积占绝大部分。通过应用多波段、多平台的遥感信息,在野外调研基础上与GIS技术支持下,对图件进行解译、编辑处理,制作镇石漠化动态,为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治理及环境建设等方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关于喀斯特石漠化研究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喀斯特石漠化是荒漠化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其明确的科学目标和强烈的国家需求而具有权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活力。但因研究时间较短,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深化。根据对西南喀斯特环境系统基础理论研究和野外观察,简述了对喀斯特石漠化现状调查、成因机制、预警及生态建设等相关问题的初步理解和认识。喀斯特石漠化未来的研究将侧重于石漠化的环境效应、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调控机制(特别是自然与人为过程),石漠化的生态学过程与恢复重建,以及石漠化综合防治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等。 相似文献
4.
喀斯特石漠化概念演绎及其科学内涵的探讨 总被引:226,自引:26,他引:226
通过喀斯特石漠化概念、演绎过程的介绍,深入探讨了喀斯特石漠化的科学内涵.喀斯特石漠化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受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喀斯特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它以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为基础,以强烈的人类活动为驱动力,以土地生产力退化为本质,以出现类似荒漠景观为标志. 相似文献
5.
6.
以系统论观点探讨了石漠化内涵,认为石漠化的最主要原因是脆弱的喀斯特环境条件和不合理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其发展过程是非线性的。因而,石漠化治理应针对喀斯特环境的脆弱性,以协调人-地关系为宗旨,按计划分步骤地改变或改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一方面实现石漠化治理,另一方面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文中进一步阐述了石漠化综合治理策略、综合治理模式和综合治理专家系统研发。 相似文献
7.
贵州高原喀斯特景观及其旅游形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贵州喀斯特旅游景观类型、特点及优势分析,提出高原、峡谷、峰林、峰丛、瀑布、溶洞是贵州最有代表性的喀斯特景观,它们在空间结上层次丰富的组合,即构成贵州高原绚丽多姿的喀斯特旅游形象,从而展示出贵州喀斯特旅游资源开发的巨大潜力和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8.
贵州高原喀斯特区地文期辨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本文根据碳酸盐岩溶速率及地质年代测定等有关新的研究资料,对贵州高原喀斯特区传统地文期提出质疑,其论点主要有三:(1)下第三纪时的喜山构造期不是构造定静期,当时的地面远未达到剥蚀夷平的速度。“大娄山期”剥夷面不太有可能形成;(2)“山盆期”夷颊是由定型于上新世末的喀斯特准平原面,经新构造大幅度抬升发展演化而成,由于遭受长期的喀斯特叠加发育及剥蚀降低,其地质时代与地貌年代 已相关工甚远,两者不能相提并论;(3)贵州高原喀斯特层状地貌发育,至上而下主要有三级:Ⅰ级夷平程度高,称夷平面;Ⅱ、Ⅲ级剥蚀夷平程度低,称剥夷面,其地质时低分属上新世末及下、中更新世;但其以峰林为主体的地貌形态,则主要是中更新世以来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生态建设中的喀斯特石漠化分级问题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提出石漠化土地景观+ 成因的两级分类模型,根据景观现状进行第一级分类,按石漠化土地的成因类型进行第二级分类,采用“景观+ 成因”对石漠化土地进行命名。景观分类是利用遥感影像特征解译石漠化强度和分布面积所必不可少的;石漠化土地成因类型与恢复治理模式密切相关,有必要在石漠化土地现状调查时考虑石漠化土地的成因类型。 相似文献
10.
花江喀斯特峡谷地区石漠化成因初探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花江喀斯特峡谷区地下水埋藏深,地表干旱,存在显著的人为加速土壤侵蚀过程,植被次生性明显,生境干热特征显著,是已石漠化和半石漠化的生态系统。其中地质构造、地貌演化、岩溶形态、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植被群落可能是石漠化过程的主要自然成因,以土地利用为表现形式的强烈人类活动是石漠化的驱动力。基于此,提出了石漠化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生态恢复过程的建议,旨在为石漠化的演化研究及生态重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12.
区域喀斯特石漠化灾害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系统地分析了区域喀斯特石漠化灾害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系统目标、用户需求和功能模块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COMGIS等当前主流技术进行二次开发的系统应用方案,并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为例,阐述了地理信息系统在喀斯特石漠化灾害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应用,以期为喀斯特石漠化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可行的辅助决策信息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13.
喀斯特石漠化成为继西北地区沙漠化和黄土地区水土流失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生态问题,近年来引起众多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并成为研究热点。它已经成为西南喀斯特地区一个严重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涉及滇、黔、桂、湘、川、渝、鄂、粤等八省、市、自治区,约339个县(市),面积约74万km~2,人口约 相似文献
14.
杨廷锋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2,23(3):55-59
在分析西南喀斯特石山地区石漠化现状的基础上,认为这些地区所要建立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耗散结构.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不仅需要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和交换,以及调整输入种类,还需要提高这些地区的喀斯特意识,并提出提高喀斯特意识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成因及防治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地区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首先探讨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成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的原因,指出喀斯特石漠化引起的干旱缺水、土壤贫瘠、地质灾害等严重威胁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据此,提出防治喀斯特石漠化的基本措施,即缓解人口压力、加快生态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等。 相似文献
16.
湘西北地区石漠化遥感调查的技术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20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末TM卫星数据,综合运用ENVI、PHOTOSHOP、MAPGIS、ARC/INFOGIS等遥感图像处理与应用软件,通过石漠化训练样区的选择、监督分类、矢量化和数据转换等步骤,实现了石漠化的自动分类与专题图件制作。将分类石漠化图按2 mm×的网格进行网格化,依据石漠不关心化所占网格总面积的比例进行归并、筛选,面积>2mm以上的网格单元合并为石漠化区;面积~的网格单元合并为轻度石漠化区;面积<70%70%50%的网格单元合并为非石漠化区。调查表明:湘西北地区近内,石漠化区总面积增加了约50%20a300km2平均每年增加约,15km2,即所占比例由增加到约。0.54%1.60% 相似文献
17.
喀斯特石漠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52,自引:1,他引:52
喀斯特石漠化代表了世界上一个比较独特的荒漠类型,即湿润区石质荒漠化。目前石漠化面积快速扩展的总体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止,因对石漠化发生机制与喀斯特生态系统稳定性机制还不清楚,同时缺乏比较完善的石漠化防治理论和技术体系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目前西南喀斯特山区石漠化过程和适应性生态修复研究方面存在的基础理论问题,包括喀斯特石漠化的时空格局变化与驱动力、喀斯特山地的侵蚀过程、驱动力与危险性、以水为纽带的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和石漠化过程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喀斯特受损生态系统的适应性修复、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优化和综合调控等方面,阐述了上述几个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可能的发展方向;强调喀斯特石漠化是一个非地带性问题,不是纯自然过程,而是与自然、社会与经济紧密相关,需要以喀斯特科学为主的多学科交叉与综合集成研究。 相似文献
18.
遥感技术支持下的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依靠GIS与遥感处理软件(ENVI为主要工具)对TM影像进行处理,并结合GPS仪与摄影摄像资料的使用,通过大量的野外实地调查采样,对工作区土地类型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划分了生态土地类型。 相似文献
19.
20.
基于CiteSpace的喀斯特石漠化国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喀斯特石漠化蚕食区域土地资源,制约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国内外学者和政府的广泛关注。鉴于石漠化防治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梳理有关石漠化在国际上发表论文的相关研究进展,分析当前发展态势及研究前沿和热点,可为石漠化的治理与恢复提供支撑。本文以“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为主要数据库,检索获取关于石漠化的英文发表成果。利用CiteSpace文献分析工具,进行石漠化研究进展的可视化表达和分析。结果显示:①对比全球的碳酸盐岩区域和人口分布发现,尽管石漠化在多国都有分布,但剧烈的人为扰动导致石漠化在中国西南岩溶地区最为突出;②中国在石漠化研究处于领先地位,国际上发文量最大,发文数大致经历了起步-缓增-稳增-快增的发展过程,中国学者研究与政府投入密切相关;③以贵州省为代表的中国西南地区是发文的核心区,石漠化监测与治理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文章综述喀斯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及其交互效应对石漠化演替的影响过程,阐明了石漠化正逆演替过程造成的生态环境效应。综合已发表文献,指出未来需要从高精度石漠化自动制图技术、石漠化与人为活动互馈机制和石漠化恢复与生态环境提升协同路径等3个方面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