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映东 《地质与勘探》2017,53(4):694-703
本文从元素迁移角度探讨地电化学异常形成机理。在野外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前人成果,通过在金川二矿区采集的地电化学数据结果,以及该地区的相关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分析,有如下推测:(1)该类地区地电采集的成矿元素的迁移受多个营力多阶段作用,主要由电化学迁移、地气迁移与水动力迁移所主导;(2)电化学迁移的模式会对最终地电数据曲线的形态有所影响,影响的根本因素主要在于矿体形成的电场回路的形态;(3)地电提取的物质是矿体析出并迁移至地表周围所赋存的元素,这些元素在地表呈活动态离子、络合物或超微细颗粒被粘土矿物所吸附。  相似文献   

2.
贵州碳酸盐岩红土中的粘土矿物及其形成机理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朱立军  傅平秋 《矿物学报》1996,16(3):290-297,T001
本文运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差热、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对贵州碳酸盐岩红土中的粘土矿物进行了系统研究。高岭石和0.7nm埃洛石是碳酸盐岩红土中的主要粘土矿物,其次为伊利石、蛭石、绿泥石、绿泥石/蛭石混层矿物,水铝英石和三水铝石等。  相似文献   

3.
罗先熔  胡云沪 《矿床地质》1998,17(Z5):893-896
宋家坡斑岩铜矿地电提取异常特征是Zn>Cu>Pb,呈现明显的电化学型异常标志。模拟实验结果得出,斑岩铜矿体具有较强的电化学溶解能力,斑岩铜矿电导率异常呈低背景,高强度,典型“兔耳状”形态分布,其成分组成主要是SO42-, HCO3-,Mg2+。  相似文献   

4.
隐伏金矿地电化学异常形成机制及异常形态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隐伏金矿地电化学异常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在多金属硫化物矿床内部不同矿物组成的微观原电池作用,矿体产生电化学溶解,导致矿体周围形成金的离子晕;这些金离子晕在地电场,浓差扩散,地下水循环等因素的作用下,向地表迁移形成了地电化学金异常。  相似文献   

5.
金属矿床中卤素元素参与了金属元素的活化,迁移互沉淀成矿的全过程,然而,除F能作为萤石和云母类矿物的组成部分有时富集于矿石中外,Cl,Br,I很难在矿石中富集。在成矿过程中尤其在成矿孤后期,它们能在矿体上部形成范围较广的卤素扩散晕,在茶洞矿床,这种上部扩散晕范围可达200米,其中以I扩散范围最大,Br扩散晕在距矿体50-130米的范围内最明显,Cl扩散晕在距矿体30-110米范围内最明显,卤素元素的这种变化特点,一方面可用来解释成矿热液的演化过程,另一方面可用来作为勘查深部隐伏矿体的地球化学标志,成矿流体中卤素元素与金属元素的配合物着成矿条件的改变而不断被破坏,金属元素作为硫化物等矿物的组成部分沉淀下来,随着热液蚀变的发生和进行,部分瞄卤素元素被带入蚀变带,大部分仍残留在流体相,在成矿的后期,和残余热液一道,以排泄和渗透等方式,在矿体上方或残余热液流经的途中形成大范围的异常。  相似文献   

6.
目前对异常的解释和评价处于以元素浓度论异常,以异常强度定靶区的简单化过程中。本文试图拓宽异常解释思路,将次生异常的形成机理、地球化学环境、异常特征及地质背景一并考虑,通过综合分析,充实异常解释依据,建立地球化学标志,增强找矿信息。  相似文献   

7.
刘丹  杨立中  李晓 《矿物岩石》2000,20(4):75-80
在分析秦岭隧道地区地质背景及水体水化学组成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确定了平导地下水化学异常的基本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表明水中硫根离子的审围岩中黄铁矿氧化所致钙离子的升高则归因于氧过程形成的大量氢离子促使含钙矿物水角或次生的碳酸盐矿物溶解,而两者浓度的增大导致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的改变,矿化度及总硬度的异常。  相似文献   

8.
湛江强结构性粘土的形成机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立足于土体赋存的地质背景,以湛江地区第四系下更新统湛江组强结构性粘土地层为依托,浅析了该地区土的工程特性与沉积特征,发现湛江粘土是一种典型的强结构性土,属陆相沉积为主的河控三角洲相(即海陆交互相)沉积层,由于受该区构造运动的强烈影响,该土集多种地质营力的复杂耦合作用而呈现出特殊的沉积特征;胶结作用是其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的根本原因,成土演化过程与红土有着"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9.
柯丹  刘洪军  侯惠群  吴国东  郝伟林  易超 《地质学报》2016,90(12):3545-3553
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是我国主要的砂岩型铀矿类型之一,属全盲矿,找矿难度大。地电化学方法作为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的分支之一,为隐伏铀矿勘查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并在实际找矿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研究表明,在隐伏砂岩型铀矿上方,存在着地电化学提取U元素异常。总结和分析了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以及在实际试验中发现的铀矿上方地电提取铀异常特征,在前人提出的元素由深部向地表迁移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了砂岩型铀矿地电化学异常的形成机理。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上方地电提取U元素主要呈现为跳跃的锯齿状高值异常,可以作为深部铀矿找矿的指示标志。  相似文献   

10.
锑矿地电化学异常特征、成晕机制及找矿预测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锑矿的地电化学Pb、Zn、As、Sb异常同步垂直出现在隐伏锑矿上 ,异常值的高低排列顺序是As〉Sb〉Zn〉Pb ,呈明显的电化学性异常标志。锑矿的电化学溶解试验结果表明 ,锑矿不但能产生电化学溶解 ,而且电化学溶解能力较强。找矿预测在云南木利、贵州半坡都取的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碳酸盐岩红色风化壳Ce异常特征及形成机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Ce在贵州碳酸盐岩红色风化壳剖面上部表现为正异常,在底部稀土超常富集层显示强烈亏损。通过对Ce的质量迁移系数的计算,结合相态分析和水化学分析结果,对碳酸盐岩红色风化壳中“的异常行为进行系统的分析后发现:在剖面上部,Ce^3+氧化水解,水解产物主要与铁锰氧化物共沉淀,少量的与粘土矿物结合,使得ce保留而相对显示正异常;在剖面底部,Ce负异常一方面来源于对基岩负异常的继承;更重要的是,Ce较其他轻稀土稳定,发生迁移富集的量远远小于La,Nd等轻稀土元素,导致Ce在底部富集时相对于其他轻稀土元素发生强烈亏损。而Ce与HCO3^-络合迁出并不是导致碳酸盐岩红色风化壳中强烈Ce负异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我国目前的黄金储量,砂金占11%,岩金占89%(其中伴生金占46%)。表明一些金属矿床的伴生金也是黄金的重要来源,为此在金的找矿勘探和地质研究中不可忽视伴生金的理论研究。小铁山铅锌矿床中伴生金储量相当于一个大型金矿,而且有品位相当高(32.5克/吨)的富集地段,但是由于铅锌选冶的定型,对金银只做顺便回收。笔者通过在小铁山矿床的多年工  相似文献   

13.
油气藏上方汞异常成因机理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油气藏形成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使沉积物中富集的汞与有机物有相岂的迁移富集过程,因而地表汞异常对油气藏有指标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模型桩试验表明,直桩可产生面波,斜桩则出现面波异常。斜桩面波异常的主要特征是低频、与直达波反相、异常效应在砼及桩侧土的浅部,桩斛度越大,异常越明显。初步探讨了斜桩产生面波异常的机理,提出了沿桩土倾斜界面上传播的界面面波,是产生斜桩异常的主要原因。还简述了斜桩检测的要点。  相似文献   

16.
郑州超化煤矿山西组泥质岩中粘土矿物及地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恢复郑州超化煤矿山西组沉积时盆地的介质环境条件,利用X射线衍射和等离子光谱分析技术对研究区泥质岩的粘土矿物和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泥质岩中微量元素和粘土矿物组成在二1煤层的上下明显存在差异:B、Sr/Ba、P、CaO、MgO、V、Li、Ni、Zn含量在底板泥质岩中含量较高,而在顶板以上泥质岩中含量明显降低;TiO2、Cu和Co含量在垂向上的变化趋势与上述元素相反;伊/蒙间层矿物和伊利石在底板泥质岩中含量较高,而顶板以上泥质岩中高岭石具有增高趋势。这反映出二1煤层底板明显受到海水影响,而在煤层形成以后海水影响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17.
普遍出现在城镇及其周边地区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异常受到广泛关注,但是目前对此类异常的生态危害还没有明确的结论,原因之一是对异常的成因机理缺乏深入研究和客观认识。这里研究结果发现,城镇周边地区的土壤重金属元素异常,与燃煤(或金属矿石选冶)过程中释放出的“微球粒“物质和黄铁矿、磁铁矿等重矿物具有成因联系,因此为确认此类异常的成因机理提供了证据,对异常的生态效应评价以及预警预测研究具有直接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地电化学测量法寻找隐伏金矿的机理及其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炜  潘彤  李永虎 《物探与化探》2011,35(2):203-205
地电化学测量法是在前苏联的地电提取技术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以电场形式激发、离子形式记录电化学反应结果的轻便、快速的找矿方法,在探测隐伏矿体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通过对该方法的机理和应用效果研究,证明了利用地电化学测量法来寻找隐伏金矿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硅金矿的形成机理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大中 《江西地质》2001,15(3):192-196
文中描述了硅金矿的成矿机制。金硅合金氢化物迁移至地壳浅部,氢逃逸和氧化,热液降至低温,沉淀形成硅金矿。  相似文献   

20.
叙述了石油上方重金属元素的射流晕分布特点,形成机制,研究方法及其可能的应用,地球深部存在大量的气体,即地气,而且地球存在排气作用。在与石油层接触的地下水中,重金属(V,Ni,Cu,Pb,Zn等)离子的浓度比其它地方要高得我,铛气体以微气泡的形式向地球表面运动时,地下水中的重金属元素可以远距离运移到达地表,并在石油层边缘上方形成重金属元素的垂直分布现象,即射流晕,同时也把地球深部的信息带到地表。因此研究石油层上方重金属元素的射流晕的分布便可以得到许多与含油有关的信息,如今油气层的水平展布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