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对南大西洋两岸南、北部含盐盆地裂谷层序构造演化、沉积充填、盆地结构、油气地质特征和油气分布、富集特征的对比研究,总结了两岸南、北部盆地构造演化与沉积充填、盆地结构、石油地质条件和油气分布的差异性。分析表明,两岸南、北部盆地裂谷期构造演化存在北早南晚、北长南短的时序特点;盐下盆地结构呈现东西分带、南北分块、隆坳相间的构造格局;北部盆地裂谷期发育2套湖相烃源岩,南部盆地仅发育了1套优质湖相烃源岩;储层平面分布具有 “北砂南灰”的分区分布特征;西非一侧油气呈现“内油外气”的分布特征,而巴西桑托斯盆地则具有“内气外油”的分布特征,油气垂向富集受盐岩盖层控制,油气平面富集受烃源岩、储层和构造等多重因素制约。   相似文献   

2.
贵州安顺、织金、郎岱地区经历了前早震旦纪基底形成阶段、晚震旦—志留纪被动大陆边缘阶段、泥盆纪—早二叠世得陆缘与陆内裂谷发育阶段、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克拉通内台地发育阶段和晚三叠世及以后前陆盆地与褶断—冲断褶皱阶段。其下古生界具有优越成油气地质条件和良好的成油气组合,发育三套烃源岩、三套储集层、三套盖层和三套生储盖组合,五类圈闭和四期油气运聚事件,但保存条件复杂,指出安顺凹陷、三塘—百兴凹陷和黔西断凹为有利勘探区带,长顺凹陷和黔西南坳陷为较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3.
为了给致密砂岩气藏的勘探实践提供指导,基于大量地球化学数据、储层分析测试实验,讨论了临兴A地区下石盒子组致密砂岩气藏形成的烃源条件、储集条件、保存条件及构造条件。结果表明:临兴A地区下石盒子组具有形成大规模连续致密砂岩气藏的良好成藏条件,广泛分布的烃源岩以Ⅱ2型、Ⅲ型有机质为主,具有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成熟度高、生烃能力强的特点;下石盒子组连片发育的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在整体致密的背景下发育局部相对高孔高渗带;上石盒子组泥岩及下部烃源岩分别构成区域盖层及气藏的底封条件,有利于气藏的保存;紫金山岩体的活动通过加速烃源岩排烃并形成作为天然气运移通道的裂缝,有利于气藏的发育;烃源岩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达到生排烃高峰,储层致密化发生在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储层致密化时间早于天然气充注时间,致密砂岩储层垂向上与烃源岩紧邻,天然气在烃源岩中大量生成后通过生烃增压产生的气体膨胀力作用进入临近的致密储层并在毛细管阻力的作用下滞留在储层中。   相似文献   

4.
基于岩心、薄片、测井、地震等资料,研究四川盆地东北部龙会场—铁山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相特征及演化过程,分析有利鲕滩储层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飞仙关组时期,研究区具有西南高北东低、东陡西缓的古地貌特征,发育镶边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模式。受海平面持续下降的影响,台地沉积不断自西南向北东海槽方向扩展,飞一段晚期开始发育海退型鲕滩;飞二段时期围绕铁山地区、龙会场南部地区发育大面积台缘鲕滩及零星台内点滩;至飞三段台地稳定分布时期,台内鲕滩发育达到顶峰,主要分布于龙会场中北部井区,并在铁山地区以薄层、小范围分布。受沉积相及其演化控制,研究区发育多套台缘滩鲕粒云岩储层与台内滩溶孔鲕粒灰岩储层,储层发育位置随台缘及台内微地貌高地的迁移表现为横向迁移、纵向抬升的特征。有利储层多发育于飞二段台缘鲕滩亚相,铁山地区TS5、TS14井,与龙会场南部地区LH002-x2井及其周围沿NW—SE方向台缘带延展地带,是飞仙关组鲕滩储层最为有利的勘探区。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发育一套优质烃源岩,然而关于这套优质烃源岩发育的控制因素的研究相对有限,通过对这套优质烃源岩岩心观察与薄片分析,结合有关延长组岩石学、湖盆底形、沉积环境等方面的研究,确定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存在构造活动并探讨了这次构造对长7段优质烃源岩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长8末-长7初存在一次构造活动,此次构造活动引起湖盆快速扩张,在湖盆内产生了多种响应,如盆地西南部湖盆底形变陡,沉积体系由曲流河体系变为辫状河-三角洲-湖泊体系,沉积物源发生改变,沉积中心向西南方向迁移,事件沉积丰富等。此次构造活动对长7段优质烃源岩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①构造活动使得湖盆扩张,浮游生物生存空间增加,火山物质为生物繁盛提供了养分,极大地提高了生物生产力;②构造活动导致湖盆水体加深并分层,底层水体形成还原环境有利于有机质保存;③火山物质形成的凝灰岩与优质烃源岩互层沉积,可能为烃源岩提供大量U元素作为催化剂,促进烃源岩生烃演化。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黄河口凹陷东南缘钻井稀少、火山岩发育及油气分布不清等问题,利用三维地震、钻井和地化分析等资料,结合沉积背景,分析该区沙二段—东一段火山岩分布、火山活动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口凹陷东南缘沙二段—东一段主要发育2种火山相类型:火山通道相和溢流相。火山通道相往往成群出现,溢流相以多期叠加为主,局部发育孤立的火山通道相和溢流相。纵向上,沙二段—东一段火山活动呈"强—弱—强"的演化特点;平面上,不同时期、不同位置火山岩的分布和活动强度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火山岩的分布阻碍烃源岩的演化进程,火山活动形成的火山通道相和溢流相占据沉积可容空间,对烃源岩和储层的分布起阻碍作用;与火山岩密切相关的沸石的形成对储层物性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火山岩发育形成局部盖层,使油气更有利于在盖层下的古近系储层富集。该结论对寻找火山岩发育区有利勘探目标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致密气藏已成为拓展油气勘探、发现新储量的重要领域,致密气藏发育特征及其成藏机理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运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沉积学等分析方法,对须三段源储特征及成藏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对高效烃源岩和优质储层进行了判别和预测,厘定了致密气藏成藏期次和成藏模式。得出以下结论:①须三段发育成熟-高成熟湖相烃源岩,以Ⅲ型干酪根为主,局部偶见Ⅱ2型干酪根。发育于须三下亚段最大湖泛面附近,泥页岩体积分数在65%以上或者单层厚度较大、且1.50% ≤ w(TOC)≤ 10%时,属于高效烃源岩。②基于砂岩粒度中值识别出4期(S1,S2,S3和S4)优质储层,都属于低孔低渗-特低孔特低渗致密储层,中砂-细砂,粒度分布范围为0.5~0.062 5 mm,厚度一般5~10 m。主要发育于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③烃源岩生排烃时间持续较长,中侏罗世开始生烃,一直持续至晚白垩世;从晚侏罗世开始排烃,早白垩世达到高峰。优质储层经历早期天然气持续充注和晚期凝析气充注,天然气充注时间要早于凝析气充注时间。形成了"断层垂向输导,先聚集后致密,晚期改造调整"的致密气藏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8.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位于四川克拉通以东,被围限在扬子、华北和羌塘三大陆块拼贴构造间.以全工区地震精细解释为基础,结合野外调查,选取近东西向的剖面06fsc0003—02tjs1111线,利用平衡剖面法恢复天井山构造带的造山过程.结果表明:天井山构造带的演化可划分为伸展拉张成盆阶段(震旦纪—中三叠世末)、陆隆伸展演化阶段(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末)、挤压抬升剥蚀阶段(晚侏罗世—现今)3期.根据生储盖组合和油气运移条件,认为自元古代以来最大主应力性质发生多次改变,控制构造变形、生储盖组合分布及厚度、断裂特征和油气运聚.印支期冲断带下盘(现今天井山背斜前翼下部)发育形成于印支期晚期的冲起构造,其内断层发育,将二叠系、志留系及寒武系烃源岩与二叠系储层和圈闭串通,有利于烃类的运聚,且有飞仙关组泥岩作为直接盖层,保存条件较好,是油气集聚的有利部位.该研究能够加深对龙门山褶皱冲断带油气分布预测的认识,对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湖南省煤炭资源勘查潜力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含煤地层的分布及资源量 湖南是我国江南诸省煤炭资源较丰富的省份之一,全省13个地州市,除岳阳外均有含煤地层分布,含煤总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湖南省从晚古生代至新生代,共有11次聚煤期。其中分布较广、经济价值较大的有5次,即早石炭世测水期、早二叠世梁山期、晚二叠世龙潭期、晚三叠世及早侏罗世。尤以早石炭世测水期、晚二叠世龙潭期的含煤地层为最重要,它们分布面积广、含煤性好、资源储量丰富,最具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0.
湘中涟源凹陷为晚古生界的负向构造单元。经历了印支、燕山期较强烈的改造,具有较复杂的成藏过程。本区的生烃史以及包裹体的分析资料表明,本区曾经发生过两次较大的生、排烃事件,其中,晚二叠—早三叠世是本区的第一次(主要)生、排烃期,早三叠世末的印支运动,为油气的聚集成藏准备了大量的构造圈闭,因此,印支期是本区油气主要聚集期。晚三叠—早侏罗世是本区的第二次生排烃期,早侏罗世末的燕山运动,对印支期的构造进行改造,导致部分油气调整、散失的同时,为新生成的油气和重新分配的油气二次成藏准备了一批新的构造圈闭,是本区油气的改造、调整期。但燕山运动仍未完全打破印支期的构造格局,因此印支期的背斜带依然是本区有利的油气聚集带。晚燕山—喜山期强烈的隆升剥蚀,部分背斜带形成“天窗”构造,故印支期背斜带的翼部或倾覆端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带,也是本区上古生界油气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1.
查明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流沙港组致密油成藏条件并分析其控制因素,对于进一步明确致密油分布、厘定有利探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地震、录井、测井、岩心及分析化验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对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流沙港组有效烃源岩、有利储层、源储匹配关系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流沙港组在最大湖泛期于皇桐和白莲两次凹内形成优质烃源岩,具有有机质丰度高、热演化程度适中的特点,提供了致密油形成的物质基础;受多物源供给影响,致密砂岩深入两次凹内,具有源储叠置、分布广泛的特点,溶蚀孔隙与构造裂缝发育,有利于致密油的近源运移与富集;主要烃源岩进入生油高峰期时凹陷构造已基本定型,无大型断裂发育,相对稳定的构造条件有利于致密油形成和保存。因此,福山凹陷流沙港组具备致密油成藏的有利条件,致密油纵向上主要分布在流一下亚段和流二段,平面上主要分布在皇桐次凹和白莲次凹,其形成和分布主要受控于优质烃源岩展布、富溶蚀孔隙"甜点"储层分布及有利的源-储叠置组合。   相似文献   

12.
综合利用露头、岩心及地震资料,剖析了塔西南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台缘斜坡带的发育特征及其迁移变化规律,在
此基础上,揭示了该区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储层与盖层的匹配关系,并分析了有利的成藏组合。结果表明:塔西南寒武系-奥
陶系发育优质烃源岩且油源充足,台缘沉积相带以及台地内部发育多种类型的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加之优越的盖层封闭条件和良
好的油气运移通道,在研究区内形成了上部、中部和下部3套成藏组合。塔西南寒武系-奥陶系台缘斜坡带的礁滩体沉积、下斜
坡带的滑塌体沉积、台地内的深埋白云岩以及不整合面附近的缝洞型碳酸盐岩均为储集性能良好的潜在储层,其中,中部成藏组
合由于储层最发育,且可以兼顾来自下伏的中下寒武统与上覆的上奥陶统烃源岩所生成的油气,是塔西南最具勘探开发前景的成
藏组合。   相似文献   

13.
在羌塘盆地剖面地质调查基础上,综合区域最新的油气调查及地质进展,采用LA-ICP-MS测试方法,提供锆石U-Pb测年,分析羌塘盆地晚三叠世同裂谷期那底岗日组岩性组合、分布特征、喷发—沉积时限、与下伏地层接触关系及裂陷机制。结果表明:那底岗日组分为两个岩相组合类型,一类是陆上喷发系列,以基性熔岩—酸性熔岩—火山碎屑岩为主;另一类是水下沉积系列,为沉火山角砾岩—沉凝灰岩—凝灰质砂岩—粉砂岩—泥岩等,具有典型的双峰式组合特征,与其中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的、与裂陷相关的构造背景一致。那底岗日组的分布受上三叠统顶部的裂陷基底控制,与之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样品年龄分别为(210.5±2.1)Ma和(214.9±1.8)Ma,属于晚三叠世诺利期;那底岗日组沉积超覆于下伏地层之上。羌塘盆地在晚三叠世之前完成南北羌塘、羌塘与北部大陆的拼合,在晚三叠世诺利期—瑞替期结束前陆盆地沉积,伴随南部班公湖—怒江洋再一次打开,开启新一轮裂谷盆地演化,形成同裂谷期那底岗日组火山—沉积序列。  相似文献   

14.
该文分析了临清坳陷晚古生代沉积体系及沉积相,通过连井剖面沉积相的对比研究总结出其纵向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临清坳陷晚古生代主要发育了台地-泻湖沉积体系、障壁-泻湖-潮坪沉积体系、潮坪沉积体系、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以及河流-湖泊复合沉积体系。研究区沉积演化在纵向上表现清晰,其中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的本溪、太原期主要发育海相沉积;二叠纪山西期主要为过渡相沉积;二叠纪上、下石盒子期主要为陆相沉积。  相似文献   

15.
以岩石组合特征、同位素测年及孢粉化石组合特征为依据,参考区域地层发育状况,对高力板断陷高D1井钻遇地层进行划分对比。结果表明:高D1井钻遇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晚二叠世林西组(2.911 5~2.749 0km)、早三叠世老龙头组(2.749 0~2.461 0km)、中侏罗世万宝组(2.461 0~2.191 0km)、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满克头鄂博组(2.191 0~1.206 0km)、早白垩世玛尼吐组(1.206 0km~330.0m)、早白垩世白音高老组(330.0~198.0m),以及第四系松散砂砾层(198.0~0m)。发育晚二叠世林西组和中侏罗世万宝组两套重要的生烃层系,为松辽盆地侏罗系及二叠系油气资源潜力调查与评价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6.
双湖-澜沧江缝合带是一条十分重要的板块缝合带,在带内的白云母石英构造片岩中获得251.5±2.6Ma年龄,表明韧性变形的时代为晚二叠世,认为是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双湖-澜沧江缝合带A型俯冲碰撞期构造变形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盆地木垒凹陷油气来源及成藏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解决准噶尔盆地木垒凹陷油气来源认识不清、成藏特征不明确问题,应用油源对比技术分析油气源;利用地震、测井和分析化验资料,综合评价生储盖条件、输导体系及圈闭条件。结果表明:木垒凹陷油气来源于二叠系平地泉组烃源岩,二叠系平地泉组深湖—半深湖相暗色泥岩为主力烃源岩,纵向上发育砂砾岩、云质岩和火山岩三类优质储层;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发育多层系、多类型(构造、岩性和不整合等)圈闭,为油气聚集提供良好的储集空间;断裂和骨架砂体构成立体复合式输导体系。木垒凹陷存在自生自储型和古生新储型两类成藏模式,其中以二叠系平地泉组烃源岩为主要油源的自生自储型岩性油藏和古生新储型构造—岩性油藏,是最有利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8.
川东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气源不明确.测试川东地区48口井天然气地球化学参数,分析嘉陵江组天然气特征、成因及气源.结果表明:川东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天然气具有甲烷体积分数高、乙烷体积分数次之、丙烷—重烃体积分数低的特征,为典型的高成熟度干气气藏,主要为原油二次裂解热成因油型气;嘉陵江组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上二叠统龙潭组泥岩和...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青海省中奥陶世至早三叠世的牙形剌化石,依据其产出层位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六个组合Ⅰ中奥陶世 Pygodus anserinus 组合;Ⅱ中—晚泥盆世 Icriodus expansus 组合;Ⅲ早石炭世 Gnathodus bilineatus 组合;Ⅳ晚石炭世 Streptognathodus elegantulus 组合;Ⅴ早二叠世 Sweetognathus whitei 组合;Ⅵ早三叠世 Neospathodus homeri 组合。此牙形剌组合,既丰富了我省古生代及三叠纪的古生物资料,又为相应地层的划分、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扬子地台与华南南盘江盆地大贵州滩三叠系沉积演化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子地台是一个横跨华南地块的以浅海沉积为主的大型碳酸盐岩台地,南盘江盆地是发育在扬子地台碳酸盐岩台地背景之上的一个沉积盆地,从晚元古代到晚三叠世长期海相沉积演化历史中,扬子地台-南盘江盆地体系经历了多次重要的构造演化阶段.扬子地台从晚元古代到早三叠世末期一直保持为一个稳定的碳酸盐岩台地,在中三叠世末期扬子地块整体抬升,海平面下降,形成了遍及扬子主体的拉丁期大海退,从而使扬子地块大部分地区抬升为陆.南盘江盆地位于华南地块南缘,从晚元古代到晚三叠世沉积了一套厚度巨大的海相碳酸盐岩,晚三叠世发育了一套硅质碎屑的浊流沉积,区域沉积也由此转化为河流相沉积.二叠纪和三叠纪碳酸盐岩地层记录了碳酸盐岩台地长期演化历史及其特征多样的沉积建造和沉积环境,而硅质碎屑流和构造沉降速率的变化反映了盆地在三叠纪期间经历的聚合构造和前陆盆地发展过程.在三叠纪时期扬子地台沿西南-北东方向从云南围绕南盘江盆地向贵州延伸,在南盘江盆地中发育了几个孤立的碳酸盐岩台地,包括位于贵州南部和广西境内的大贵州滩和崇左-平果台地.南盘江盆地在晚二叠世发生过一次区域性的海侵事件,早三叠世时期扬子地台和几个孤立台地为由鲕粒边滩组成的低角度斜坡,中三叠世(安尼期)变为由Tubiphytes边礁组成的陡倾斜坡.盆地范围内斜坡变陡激发了Tubiphytes礁和其它的生物体发育,而且它们组成了稳定碳酸盐岩台地的边缘.位于扬子地台西部地区的关林和贞丰一带与最北部的孤立台地(大贵州滩)在安尼期发育了陡倾的边礁.在拉丁期,扬子地台在关林一带进积并与盆地碎屑沉积互层穿插沉积,而位于贞丰的台地边缘出现了由断层控制的地貌特征.与此同时,扬子地台东部(贵阳)由侵蚀滑塌边缘变为进积边缘,向盆地内部进积充填形成了超过600 m的碎屑沉积.但是,与扬子地台不同,位于最北部的孤立台地(大贵州滩)在拉丁期由加积边缘礁变为起伏明显的侵蚀陡崖和饥饿盆地边缘.晚三叠世(卡尼期)扬子地台西部下沉并被晚三叠世浊流沉积埋藏,而扬子地台东部地区在被硅质碎屑沉积埋藏之前持续沉积了一套浅水碳酸盐岩沉积.孤立台地为从南到北逐渐变陡的边缘沉积,而且发育了多个小丘,其中南部地区早期沉降后来被硅质碎屑沉积埋藏,而北部地区到后期下沉.与扬子地台西部一样,最北部的孤立台地(大贵州滩)在晚三叠世下降被碎屑沉积埋藏.以上这种差异源于华南地块南缘因构造聚合作用导致的盆地南部地区不同沉降速率.大贵州滩是盆地中演化历史最长的孤立台地,穿过大贵州滩孤立台地内部和边缘的两条正交剖面显示出了一个被断层切断的向斜构造,这样就很容易识别其沉积建造特征及演化历史.大贵州滩发育的整合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以及从早三叠世到中三叠世生物复苏阶段连续的巨厚沉积,使其成为一个研究二叠世末期生物大绝灭期间的海相环境以及生物生态条件最为理想的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