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海是中国四大海区吕最大的海区 ,海域面积辽阔 ,其中大陆架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仅北部大陆架 (2 0 0 m等深线以浅 )海域面积约 3.74× 1 0 5km2 ,海区平均水深 1 2 1 2 m,海洋水文环境相对稳定 ,具有热带和亚热海洋的特征。南海北部地下自然环境优越 ,沿岸入海河流多 ,径流量大 ,水质肥沃 ,渔业资源丰富 ,渔场广阔 ,全区海底为大面积平缓地带 ,为发展海洋渔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 ,目前南海区海洋捕捞渔业的形势并不乐观。1 渔业现状1 .1 渔船数量及其功率不断增加  据报告 ,南海区海洋捕捞机动渔船从 1 95 3年的 4艘 ,发展到…  相似文献   

2.
1GENERALSITUATIONOFTHESTUDIEDAREA1.1NaturalEnvironmentThestudywasconductedintheJinuoMountain(20°53′11″-22°9′59″N,100°55′33″-1...  相似文献   

3.
1 前言1998年1月10日张北-尚义Ms6.2级地震(λE114.3°,φN41.1°),是继1989年大同-阳高Ms6.1地震后,发生在华北北部地区的又一次6级以上强震。距离震中区110km的内蒙古自治区宝昌地震台的SQ-70水平摆倾斜仪和地电阻率在震前均观测到明显的前兆异常。尽管在此次张北-尚义地震前,根据某些测项的异常变化,作出了一定的预报,但从整体来讲,并未作出准确的短临预报。因此,对宝昌地震台(λE114°15′,φN41°56′)的主要前兆测项,即SQ-70地倾斜和地电阻率在张北地…  相似文献   

4.
比较了南海北部海洋鱼类石油烃含量的地理差异,结果表明:被研究的5个海区中,广州湾海洋鱼类的石油烃含量明显高于北部湾(P〈0.05)和红海弯(P〈0.05),该3个海区和珠江口明显高地台湾浅滩(P〈0.01),其余的两两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利用海洋环境质量调查和监测资料进行分析,说明这种地理分布特征与南海北部近岸海域的石油烃污染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5.
将南海北部花斑蛇鲻分成南海北部大陆架和北部湾两个不同海域群体,计算花斑蛇鲻的生长与死亡参数。得到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相关参数为:南海北部大陆架L∞=45.5cm,K=0.28,t0=-0.460;北部湾L∞=40.0cm,K=0.30,t0=-0.443。计算自然死亡系数得南海北部大陆架为0.63;北部湾为0.67;捕捞死亡系数南海北部大陆架为0.79,北部湾为1.11。据等渔获量曲线建议南海北部大陆架花斑蛇鲻开捕体长由13.3cm增加至20.0cm,同时,捕捞死亡系数可由当前的0.79放宽至1.0;北部湾花斑蛇鲻开捕体长由13.5cm增加至19.0cm的同时,捕捞死亡系数可由当前的1.11放宽至1.5。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处于被动大陆边缘与洋盆接壤过渡地带的洋陆转换带(OCTs)因其上覆深水-超深水盆地群具有较大的工业性油气勘探潜力,且本身蕴含了丰富的岩石圈伸展破裂信息而备受关注,已成为当今国际学术研究热点。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伸展与洋盆扩张背景下的洋陆转换带具有地壳强烈减薄、宽30~170km、存在蛇纹岩或蛇纹石化橄榄岩、缺少铁镁质岩浆、梯度变化明显的地震波速度结构、较高的地表热流值等特殊的地质属性特征,根据岩浆活动的频繁与“Moho面”双层结构等具体信息将洋陆转换带划分为2型4类,即以岩浆剧烈活动、海倾地震反射体(SDRs)、高密度流体底侵和急剧减薄的陆壳为特征的岩浆型(A 类)和以海倾拆离断层发育、陆壳相对均匀减薄和贫岩浆作用为特征的非岩浆型(B1、B2、B3类)。基于 OCTs构造演化剖析了被动大陆边缘岩石圈伸展裂解进程,并将其总结为3个阶段:第一次纯剪切阶段(弥漫式平均伸展);简单剪切阶段(聚焦式细颈化-地幔出露);第二次纯剪切阶段(火山作用-岩石圈完全裂解)。在洋陆转换带的形成过程中,构造变形的“集中-迁移”现象对于上覆的深水-超深水盆地形态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国内外 OCTs研究历史和近况的系统调研成果表明,当前南海北部 OCTs研究主要反映各种地球物理参数特点,而对 OCTs的地质属性和界限仍然不清楚。以鹤山凹陷-双峰盆地为例的分析表明,南海北部发育海倾拆离断层和弱火山作用,洋陆转换带宽60~170km,东宽西窄,其中鹤山凹陷洋陆转换带宽约53.91km,为非典型的非岩浆型 B3类洋陆转换带;鹤山凹陷构造演化受洋陆转换带的形成机制控制。分析洋陆转换带的类型特征与形成机理对于了解南海北部被动大陆边缘构造演化、深水-超深水盆地的成因机理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野外地质工作基础上,运用岩石地球化学方法,通过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研究,探讨了水洞岭矿区石英角斑岩的岩石化学特征、形成环境及其与成矿的关系。研究表明:石英角斑岩的w(SiO2)=73.11%~79.30%,w(K2O)=1.20%~5.99%,w(Na2O)=1.57%~4.61%,w(K2O+Na2O)=4.82%~8.67%,Na2O/K2O=0.45~3.49,ACNK=0.99~1.25。稀土元素总量w(ΣREE)=70.19×10-6~198.75×10-6,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La/Yb)N=3.65~8.20),Eu中度至轻度亏损(δEu=0.53~0.96);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U、K)和 Pb等元素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Ti、P)和Sr等元素亏损。综合表明水洞岭矿区石英角斑岩形成环境类似于洋壳俯冲成因的火山弧环境。   相似文献   

8.
南海北部鱼类石油烃含量地理差异原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南海北部海洋鱼类石油烃含量的地理差异,结果表明:被研究的5个海区中,广州湾海洋鱼类的石油烃含量明显高于北部湾(p<0.05)和红海湾(P<0.05),该3个海区和珠江口明显高于台湾浅滩(p<0.01),其余的两两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利用海洋环境质量调查和监测资料进行分析,说明这种地理分布特征与南海北部近岸海域的石油烃污染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鲁米诺-高碘酸钾-钒体系产生化学发光反应,建立了测定痕量钒新的化学发光法。在EDTA为活化剂存在下,方法的检出限为3×19(-9)g/ml,工作曲线响应浓度范围为1×10(-8)~1×10(-6)g/ml,测定5×10(-7)g/ml钒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5%~3.0%之间。该法有很好的选择性,用于测定岩矿等物料中痕量钒可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0.
1996年南黄海6.1级地震前的异常浅析郭爱香刁守中马玉香王红卫(山东省地震局,济南250014)1996年11月9日21时56分(北京时间),在南黄海勿南沙隆起区南部,绍兴-佘山岛断裂带北侧(31°42′N,123°06′E)发生6.1级地震。此次...  相似文献   

11.
基于砂岩岩心样品元素地球化学资料对莺歌海盆地东方区上中新统黄流组一段海底扇砂体的源岩类型、风化程度及构造背景进行了分析。以平均大陆上地壳(UCC)对主量元素做标准化处理,结果显示SiO2 略显示富集,CaO 和 TiO2 仅4个样品相对富集,其他大部分样品主量元素均显示相对亏损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现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特征,轻稀土元素与重稀土元素比值介于7.58~11.12之间(平均9.28),(La/Yb)N 介于7.15~13.55之间(平均11.04),(Gd/Yb)N 介于1.34~2.07之间(平均1.81),Eu元素显示负异常,δEu介于0.48~0.70之间(平均0.64),且样品的配分模式与 UCC 相似,Al2O3/TiO2=11.03~17.02(平均14.48),以及w(K2O)-w(Rb)和w(TiO2)-w(Zr)图解均表明源岩为中性-长英质火山岩。化学蚀变指数(CIA)值(56.48~68.97)、长石蚀变指数(PIA)值(58.90~75.78)、A-CN-K 图解表明黄流组砂岩经历了中等强度的风化作用。Th-Sc-Zr/10三角图、w(TiO2)-w(Fe2O3+MgO)判别图解以及主量元素判别图解均显示源区具有碰撞环境特征(主动大陆边缘或大陆岛弧),且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越南物源相似。综合可知,西部昆嵩隆起的中性-长英质火山岩为研究区主要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12.
南海北部花斑蛇鲻生长死亡参数估计及开捕规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南海北部花斑蛇鲻分成南海北部大陆架和北部湾两个不同海域群体 ,计算花斑蛇鲻的生长与死亡参数。得到的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相关参数为 :南海北部大陆架L∞ =4 5.5cm ,K =0 .2 8,t0 =- 0 .4 6 0 ;北部湾L∞ =4 0 .0cm ,K =0 .30 ,t0 =- 0 .4 43。计算自然死亡系数得南海北部大陆架为 0 .6 3;北部湾为 0 .6 7;捕捞死亡系数南海北部大陆架为 0 .79,北部湾为 1.11。据等渔获量曲线建议南海北部大陆架花斑蛇鲻开捕体长由 13.3cm增加至 2 0 .0cm ,同时 ,捕捞死亡系数可由当前的 0 .79放宽至 1.0 ;北部湾花斑蛇鲻开捕体长由 13.5cm增加至 19.0cm的同时 ,捕捞死亡系数可由当前的 1.11放宽至 1.5。  相似文献   

13.
利用空间距离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1995~2001年间北太平洋150°E—165°E柔鱼作业渔场的重心分布进行比较研究,1995~1997年8~10月份作业渔场的重心与1998~2001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前者基本上在150°E—153°30E的42°30′N以南海域,而后者位于155°E-161°E的42°45′N以北海域。聚类结果表明,8月份作业渔场重心分为三类:1998~2001年为一类,1996~1997年为一类,而1995年为一类。9月份产量重心与作业渔船重心的聚类结果则有所不同,产量重心的聚类结果为四类,即1999~2001年为一类,1997、1996年为一类,1998年和1995年各为一类;而作业渔船重心的聚类结果则分为三类,即1999~2001年为一类,1995~1997年为一类,1998年为一类;10月份作业渔场重心分为三类;1998、2001和1999年为一类,1995~1997年为一类,2000年为一类。年间的渔场变化可能是由海洋环境条件所引起。灰色关联分析表明,产量重心与作业渔船重心存在一定的差异。8~10月份作业渔场重心的总体变化趋势为向东北偏东移动。  相似文献   

14.
中拐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性能受到不同期次构造裂缝控制,裂缝对油气的富集及产能具有重要影 响,研 究 构 造 裂 缝发育特征、形成期次及渗流特征将为有效评价与开发有利储层提供依据。该区主要发育高角度缝和斜交缝,裂缝发育方位包括近EW 向(270°±10°)、NW 向(300°±15°)、NE向(45°±15°)和SN(0°±10°)。利用裂缝充填物成分及切割关系、裂缝充填物包裹体测温和岩石声发射试验等研究结果,结合构造演化历史,认为该区构造裂缝至少可以划 分 为4期:第1期构造裂缝形成于海西构造运动中期,充填物为细粒方解石及绿泥石,包裹体均一温度为75~82℃;古构造应力值为49.6 MPa;第2期构造裂缝形成于海西构造运动晚期,充填物为石膏,包裹体均一温度为92~97℃,古构造应力值为39.9 MPa;第3期构造裂缝形成于印支构造运 动期,充填物主要为较粗粒方解石,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06~112℃,古构造应力值为34.1 MPa;第4期构造裂缝形成于燕山构造 运动期,该期裂缝几乎未充填,古构造应力值为26.5MPa。受现今应力场的影响,近 EW 向裂缝的张开度大、渗透率高,是布置开发井网时优先考虑的方向,随着油田开发,不同组系裂缝渗透性的动态变化各不相同,要及时进行相应的井网调整。   相似文献   

15.
家峪-北五台沟一带太古宙变质岩经过韧性剪切作用。变质岩中石英的应变特征揭示了该韧性剪切带各种因素的量,经分析计算差异应力为σ_1-σ_3=122.87MPa,最大剪切应力为τ_(max)=61.44MPa,剪切带的温度为55O-650℃,剪切带形成深度为18-22km,静压力即围压为450-600MPa,弗林指数K=0.49-0.50.经历三维应变,X轴增加60%,Y轴增加25%,Z轴缩短50%,体积缩小3%,变形强度为R=2.83,应变速率为ε=(4×10 ̄(-9)-4×10 ̄(-10))/s,变形比温度值为T/Tm=0.96-1.13,等效粘滞度为(3.07×10 ̄(10)-3.07×10 ̄(11))MPa/s。石英的应力结构发育。  相似文献   

16.
利用多种测高数据反演中国南海海域重力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Geosat/GM、ERS-1/168和Envisat 3种测高数据,基于高精度地球重力模型EGM2008,采用垂线偏差方法和逆Vening-Meinesz公式,利用移去-恢复技术确定了中国近海及邻近海域(0°N~42°N,102°E~138°E)分辨率为2′×2′的重力异常.在中国南海海域,测高重力异常与船测重力...  相似文献   

17.
延吉盆地位于吉林省东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境内,包括延吉市、龙井市部分地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29°14′~129°46′,北纬42°32′~43°04′之间。延吉盆地属于吉林省东部一个较大的中生代断陷盆地,其形态呈正方形,东西宽约50km,南北长约55km,面积1670km2。  相似文献   

18.
根据 1997年 12月至 1999年 6月在南海北部陆架区海域进行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的资料 ,统计分析了南海北部陆架区海域深水金线鱼性腺成熟期的组成及分布、季节性变化和水深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南海北部陆架区海域深水金线鱼的产卵场位于广东沿海水深 6 0~ 15 0m海区 ,尤其是珠江口外海区的群体更为密集 ;该生殖群体的产卵期较长 ,且分布范围大 ,未见有显著性变化。  相似文献   

19.
湘南江永地区处于华夏陆块西北缘,自早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形,关于这些变形的研究对探索湘南地区及其邻区的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江永地区古生界褶皱的构造要素测量和褶皱叠加关系的解析,识别出了3期4个方向的褶皱构造,按发育早晚顺序分别为第一期(D1)NE向褶皱,第二期(D2)NNE-近SN 向褶皱、NW 向褶皱,第三期(D3)近 EW 向 褶皱。其 中 D1 期 NE 向褶皱为下古生界独有的构造样式,本 区及邻区上古生界仅记录了后2期(D2 和 D3)3个方向的褶皱作用。结合地层接触关系、岩浆活动及区域构造演化的综合分析,3期褶皱作用分别对应早古生代后期加里东陆内造山运动 NW 向挤压、中三叠世后期印支运动 NWW向挤压以及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近SN 向挤压等构造事件。   相似文献   

20.
对马尼拉全海笋Barneamanilensis(Philippi)的生态环境、生活习性与分布等进行了观察。马尼拉全海笋在我国仅分布于南海,生活在潮间带高、中潮区风化岩石或胶粘的泥质中,生活海区的水温8~32℃,盐度20~33,海水pH8.2~8.4,穴深随壳长的增长而加深,洞穴与滩面呈45~90°。以底栖硅藻和有机碎屑为食。壳长平均第一年为45.1mm,第二年达57.2mm,第三年63.2mm。雌雄异体,繁殖期在夏季。肉可食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