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冲雄  陈震江 《浙江气象》2009,30(3):1-3,45
利用1960--2008年金华地区7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平均和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近49a金华地区寒潮活动的特征及其多年变化特点。结果表明:金华地区寒潮活动期差异较大:西部开始晚结束早,其它地方开始早结束晚;寒潮活动出现在10月下旬至次年4月中旬,集中于2月中旬至3月;寒潮降温幅度以3月最大,12月最小;3月出现的寒潮有近1/3容易出现大风;寒潮活动总的趋势是减少的,减少频数为0.28次/10a。  相似文献   

2.
利用1961—2000年潍坊地区气象资料,分析了寒潮天气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近40年寒潮天气逐年减少,60和90年代寒潮过程较强,降温过程为平均11.68℃/次,70和80年代较弱,平均降温11.08℃/次;影响系统主要有:低槽型,占52.7%,并以4.5次/10a的趋势减少;小槽发展型占19.4%,以1.3次/10a的趋势增加。不同地形区的寒潮次数和降温幅度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3.
根据修订后的寒潮标准,对广西近46a的寒潮天气进行统计,并对典型寒潮年进行环流形势分析。结果表明:广西近46a出现了61次寒潮天气过程,其中全区性21次,桂北区域29次,桂南区域22次;广西寒潮最早出现在11月份,最迟出现在3月份,1月是寒潮出现的高峰月;出现寒潮频率的地域分布为东高西低;历年出现寒潮的总站数略呈下降趋势,并具有2年及11年左右的明显周期振荡特征。典型寒潮年环流分析表明当极涡南掉,东亚大槽加深,乌拉尔山脊维持,冬季风的加强及中纬度西风气流是导致冷空气堆积并爆发寒潮的主要环流形势。  相似文献   

4.
广西寒潮天气统计特征及环流形势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根据修订后的寒潮标准,对广西近46a的寒潮天气进行统计,并对典型寒潮年进行环流形势分析。结果表明:广西近46a出现了61次寒潮天气过程,其中全区性21次,桂北区域29次,桂南区域22次;广西寒潮最早出现在11月份,最迟出现在3月份,1月是寒潮出现的高峰月;出现寒潮频率的地域分布为东高西低;历年出现寒潮的总站数略呈下降趋势,并具有2年及11年左右的明显周期振荡特征。典型寒潮年环流分析表明当极涡南掉,东亚大槽加深,乌拉尔山脊维持,冬季风的加强及中纬度西风气流是导致冷空气堆积并爆发寒潮的主要环流形势。  相似文献   

5.
阿勒泰地区寒潮天气特征分析及预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站1961年9月—2006年5月的地面观测资料,筛选出该地区寒潮天气过程,运用统计法,概括了该地区寒潮天气的气候特征。重点分析了该地区1991年9月—2006年5月111个寒潮个例的历史天气图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欧洲中心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并对500hPa高度场、850hPa温度场、地面气压场的季节特征及地面积雪深度和云天状况在形成寒潮天气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从而确立了阿勒泰地区寒潮天气的预报指标。运用欧洲中心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以及预报员的经验建立了寒潮天气的预报模式,并进行了检验,效果较好,在预报业务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用咸阳地区37a的气温、降水等主要气象要素进行对比分析,着重讨论了咸阳地区南部和北部的气候变化及差异,初步得出:南部冬季暖,春季冷,春寒结束晚;春雨多,夏雨少,旱涝多发;而北部这种特征不明显,呈“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7.
基于1961—2017年京津冀地区126个气象观测站逐日最低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该区域寒潮发生频次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定义的干湿判别指标分析区域性寒潮的干湿特征。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单站寒潮年平均发生频次空间分布呈西北多东南少,86%的站点寒潮年发生频次呈减少趋势。(2)1961—2017年寒潮累计发生站次呈显著减少趋势(P<0.001),气候倾向率为-5.7站次·a-1,且在1983年发生突变。1961—1971年寒潮累计发生站次出现峰值,从1972年开始锐减,2007—2017年寒潮平均发生站次为历史最少。(3)1961—2017年区域性寒潮发生频次年际变化总体呈递减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82次·(10 a)-1, 1960年代冬季区域性寒潮发生频次最多,1970年代秋季和春季最多,2000年代冬季和春季为次高峰期,2011—2017年3个季节最少。区域性寒潮发生频次季节分布中以秋季出现最多、其次是冬季、春季最少;10月、11月寒潮最为活跃。(4)京津冀地区区域性寒潮过程干过程发生频次最多,2011—2017年区域...  相似文献   

8.
佛冈县近50年来气温统计特征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统计软件SPSS和小波变换等工具,分析了佛冈县1957-2007年气温的统计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佛冈县气温呈现明显变暖的趋势,其中冬季增温贡献最大;年平均气温和4个季节平均气温均存在33年周期,目前佛冈县正处于由偏冷转向回暖的时期,未来一段时间暖冬的发生几率逐渐增大;M-K突变检验显示年平均气温在1997年前后出现增温性突变,突变后与突变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寒潮特征和短期预报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寒潮环流特征入手,对各层温压结构、梯度、冷空气路径进行了汇总分析,找出寒潮天气变化规律,总结寒潮短期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0.
采用数理统计、小波分析等方法,统计分析1962—2016年连平县寒潮和强冷空气过程的时间分布特征、强降温周期变化及环流形势。结果表明:(1)连平县的寒潮多发生在11月至次年4月,1和2月是寒潮发生最为频繁的时段;(2)强降温过程存在2、5、19和30年左右的周期变化,其中2和5年的周期最为显著;(3)对500 hPa环流场合成分析得,连平县冬季寒潮主要是处于两脊一槽的形势,尤其是在12月和次年2月,而1月主要是暖性脊显著偏强导致的寒潮爆发。  相似文献   

11.
12.
利用河西走廊东部5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61—2017年的日最低气温,统计分析其5个等级冷空气的时空变化和降温幅度,并用NCEP月平均500 hPa位势高度场、风场分析本地寒潮显著极端年的特征。结果表明:(1)冷空气年均日数:Ⅰ级最多,Ⅳ和Ⅴ级基本接近,Ⅲ级最少。空间分布Ⅰ级偏北沙漠区少、中部平原区多;其余四级分布均为偏北沙漠区偏多。时间分布Ⅱ、Ⅳ和Ⅴ级春季4—5月最多,夏季最少;Ⅲ级集中在夏季7—8月;Ⅰ级月季出现频率接近,夏季8月略多。(2)年降温日数Ⅴ和Ⅳ级呈明显减少趋势,Ⅰ~Ⅲ级线性不明显,但Ⅰ和Ⅱ级增多。年均降温频数的年代际差异不大,整体呈先降后升,但其主要周期有差异。(3)平均降温幅度季节变化只有Ⅴ级明显,Ⅳ级相近,而Ⅰ~Ⅲ级最大分别出现在春季、秋季和夏季;Ⅴ级24 h、48 h、72 h最大降温幅度分别为9.9、12.2、14.3 ℃。(4)寒潮次数有12个极端年,显著偏多(少)年寒潮天数差异10月最大,夏季较小。河西走廊东部500 hPa位势高度场在显著偏多年为明显的西北气流控制,配合负距平中心;乌拉尔山脊前有极地干冷空气输送有利于寒潮天气发生。偏少年以纬向平直西风气流为主,有明显的正距平高度,冷空气下滑少降温不易发生。  相似文献   

13.
周家德 《四川气象》1996,16(1):34-36
对泸州春季寒潮天气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为春季寒潮天气预报提供了气候背景,并建立了一套春季寒潮天气预报模式。  相似文献   

14.
“2.17”寒潮天气过程特征及预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寒潮影响概况1996年2月16日夜间,寒潮冷锋越过南岭,自北向南掠过连州市,气温急剧下降,日平均气温48小时降16.6℃,并伴有5~6级偏北风和小雨。20日气温达最低,本站日平均气温1.0℃,最低气温-0.3℃,高寒山区(潭岭气象站)日平均气温-3.1℃,最低气温-4.7℃。低温、阴雨天气持续到27日。寒潮人侵后,全市出现了冰冻和积雪,高寒山区积雪时间长达7天,并出现了十多年所未见的冰凌(雨淞)天气。由于这次寒潮强度强、范围大、降温剧烈,低温持续时间长,使我市遭受严重灾害。尤其是农经作物、水产、畜牧业损失较大。部分乡镇因…  相似文献   

15.
近53年中国寒潮的变化特征及其可能原因   总被引:76,自引:18,他引:76  
王遵娅  丁一汇 《大气科学》2006,30(6):1068-1076
利用1951~2004年中国740站逐日温度资料, 对中国寒潮频次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寒潮频次减少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 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冬季风强度与中国寒潮频次呈显著的正相关.秋冬季节西伯利亚上空低层冷堆温度和中国寒潮频次呈显著的负相关.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 西伯利亚高压和冬季风强度的减弱使得冬季中国地表温度持续升高, 而温度的这种变化与中国寒潮频次及其相伴随大风频次的减少均有密切的联系.西伯利亚高压和冬季风强度的减弱, 西伯利亚上空低层冷堆温度和中国地表温度的显著升高是中国寒潮及其相伴随大风频次减少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54年寒潮气候概况及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浙江省1951—2004年全省68个测站的信息化资料,依据寒潮标准检索出的所有个例进行相关计算和分析,分别统计出全省和11个地市的寒潮、区域性寒潮和全省性寒潮等个例过程数据,得出浙江省寒潮年际变化、时空分布,以及最早初日和最迟终日分布等基本气候特征,补充和完善了浙江省寒潮气候特征分布方面的统计分析数据资料。最后列出浙江省历史上几次典型寒潮过程及其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17.
影响中国寒潮冷高压的统计研究   总被引:43,自引:2,他引:43  
张培忠  陈光明 《气象学报》1999,57(4):493-501
文中分析了影响中国的寒潮冷高压的活动情况,对冷高压活动的天气气候特征有了较明确的了解。冷高压次数有明显的年、月、季变化。冷高压主要出现在亚洲大陆中部,有两个中心:主中心在50~55° N,95~100° E,次中心在鄂木斯克南方。强高压分布与上述高压中心位置一致;弱高压在中国东部和沿海以及欧洲地区。迅速增强的高压分布与强高压相似,迅速减弱的高压位于中国中部。高压移动路径以自西向东为主,北方有4 条路径补充,寒潮爆发时向东偏南和东南方各有一条移动路径。  相似文献   

18.
对2002年12月25~27日全区性寒潮天气过程爆发前后的形势进行分析,认为横槽南摆是造成这次过程的主要原因,而低纬度南支槽的配合加剧了过程的降温、降水;通过对数值预报产品的解释应用,得到一些预报全区性寒潮的指示信息。  相似文献   

19.
利用甘肃河西走廊东部5个气象站1960—2017年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逐日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检验及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从单站和区域角度出发,统计分析河西走廊东部地区寒潮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河西走廊东部单站寒潮次数及强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除武威站外寒潮频次自北向南逐渐减少,而寒潮强度则呈现南北两端强、中间弱的分布特征。单站寒潮主要发生在9月到次年5月,而区域性寒潮多发生在10月至次年5月,单站和区域性寒潮在春季最易发生,而最强区域性寒潮易出现在秋季。近58 a来,河西走廊东部民勤、永昌、武威3站寒潮次数均发生了由多到少的显著突变,突变点分别为1973、1973、2014年,且5站寒潮频次均存在41 a左右的周期变化;区域性寒潮频次呈现明显的"显著减少-波动变化-缓慢增加"阶段性年代际变化,但未发生显著突变,且具有42 a、15 a、8 a、4 a的变化周期。现行寒潮统计标准无法完全反映气温缓慢下降的冷空气活动。  相似文献   

20.
近44年无锡寒潮天气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无锡市1959~2002年共44a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无锡寒潮发生的特点.分析结果表明:无锡寒潮的年发生次数有线性减少趋势;寒潮减少主要发生在10月、12月、4月.分年代看,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逐年代减少,但90年代又增多.寒潮减少与降温幅度减小、最低气温升高有关,其中最低气温升高是其主要影响因素.特征区域的500 hPa高度场偏高是寒潮发生次数减少的直接原因.最后,针对多寒潮年和少寒潮年的环流特点,给出了500 hPa典型距平场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