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候变化对植物气候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高素华  潘亚茹  郭建平 《气象》1994,20(1):30-33
分析了我国大体分布均匀的350个站点近40年植物气候生产力的时空变化及50、60、70、80年代距平场变化,并讨论了“暖干型“、“暖湿型“、“冷湿型“、“冷干型“气候对植物气候生产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作物气候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利用中国黄土高原7省51个气象站1961—2000年主要气象要素观测资料,采用EOF和其他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气候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中国黄土高原气候生产力呈递减趋势;年和各季节的平均气温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增温速度大于全国同期增温速度;年降水量和作物生长季节降水量均呈下降趋势;黄土高原气候暖干化使作物气候生产力下降。“暖湿型”气候对作物生产最有利,平均增产幅度为5.9%,而“冷湿型”气候对作物生产最不利,平均减产幅度为6.3%。  相似文献   

3.
根据1961—2020年河南省15个气象站点逐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基于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估算了1961年以来年河南省逐年气候生产潜力。采用数理统计、反距离加权插值、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过去60 a河南省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和气候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定量评估了气候变化对气候生产力的影响。研究表明:(1)近60 a河南省气候总体趋于暖干。其中,年平均气温的气候倾向率为0.23℃/10 a (p<0.05),东北部增温明显;年降水量气候倾向率为-2.98 mm/10 a(p>0.05),南部降水减少较多。(2)在气候暖干化背景下,近60 a河南省气候生产力气候倾向率为72.8 kg/(hm2×10 a)(p>0.05),呈不显著上升趋势,东部地区增速较快。(3)河南省气候生产力变化主要受气温和降水的双重影响,气温和降水贡献率分别为21.4%和78.6%,降水是影响该区域气候生产力变化的主要因素。在现有温度的条件下,降水的增加有利于降低该区域内降水贡献率。空间上,河南省降水贡献率总体上呈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其中...  相似文献   

4.
杨泽龙  巴彦  陈杰  侯琼  李喜仓 《气象》2007,33(S1):143-147
利用内蒙古巴雅尔图胡硕地区1960-2005年间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1983—2002年间的牧草产量资料,在对Miami模型和Thornth waite Memorial模型2个气候生产力模型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草地生产力气候变化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与年平均最低气温的逐渐升高,对巴雅尔图胡硕草地生产力的提高较为有利。但从气温与降水之间的组合效应来看,由于气温与降水存在负相关性,随着气溫的不断升高,降水量会不断减少,草地生产力将随之降低。  相似文献   

5.
王裕文 《四川气象》1995,15(4):27-30
通过分析研究表明近40年来重庆年、季农业气候生产力水平总体呈下降的趋势;日照增多、平均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均可使年、季农业气候生产力提高,并给出了在30年气候振动范围内各类气候情景对年、季农业气候生产力的影响程度;大气CO2浓度增加,治理大气污染,减少烟尘排放量,有利于重庆年,季农业气候生产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利用贵州省黔西南州8个台站1982—2011年的逐月降水资料,采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即植被第一净生产力的关系模型,计算分析黔西南州植被气候生产力的分布及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0 a来黔西南州中部以北地区平均温度低于多年平均值,西部和东南部地区平均气温高于多年平均值;黔西南州30 a降水量正距平区域主要在北部、西南部和中部等地区,中部以南以东等地的降水量均为负距平,30 a降水距平分布基本呈"西北多东南少"的特征;黔西南州气候生产力的空间变化较大,各地气候生产力多年平均值在671.1~853.4 kg·hm-2·a-1之间,全州气候生产力多年平均值为754.6 kg·hm-2·a-1;EOF分析结果表明,气候生产力的第一特征向量表现为全场一致的正位相分布,其方差贡献率为91.8%,通过North检验,第1时间系数表现为1~2 a的周期振荡。通过对未来气候变化模拟显示,黔西南州出现"暖湿型"气候时对植被生长最有利,出现"冷干型"气候时对植被生长最不利,在当前气候背景下,未来气候变化将不利于黔西南州的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7.
8.
采用茂名山阁气象站1960—2010年气象资料,对气候因子和气候生产力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气温和降雨量呈递增趋势,日照时数缓慢递减。气候生产力以21.3 kg/(hm2·a)的速度递增,与各气候因子都具有相关性,其中与年平均气温的相关系数达0.99,明显高于其他因子。粮食单产与同期气候生产力变化趋势相同,各气候因子通过对气候生产力的影响间接影响粮食产量。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降雨对气候生产力的增幅并不明显,还需要合理利用水资源才能使茂名的气候优势更稳定。  相似文献   

9.
依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第5次评估报告以及国内相关科学研究成果,使用最新的观测资料凝练了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关认识;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气候承载力角度,分析了气候变化给我国带来的气候风险。研究发现:1961—2015年我国平均高温日数增加了28.4%,暴雨日数增加了8.2%。21世纪以来,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的强度明显增加。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气候承载力将发生明显变化,未来面临的气候风险将加大。因此,保障我国气候安全,需要科学认识气候,提高气候风险意识; 主动适应气候,提高应对极端事件能力;努力保护气候,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宝鸡市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宝鸡市11个气象站1961—2008年气温、降水和日照等气象要素资料统计分析,得出宝鸡近50a气候变化特征。年平均气温以0.238 o C/10a倾向率上升;冬季平均气温上升最快,线性倾向率为0.366 o C/10a;夏季平均气温升温幅度最小,仅为0.01 o C/10a。年降水量以31.187mm/10a的倾向率波动减少,主要由春季和秋季降水量减少造成。年日照时数以38.95h/10a的倾向率波浪式减少,以夏季减少趋势最明显,线性倾向率为-28.8h/10a。年日照百分率在39%~49%之间变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内蒙古地区气候变暖的规律和特点,以及伴随气候变暖降水、风、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并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多阈值预报方法预测了内蒙古地区90年代初的气温、降水可能变化。同时,阐述了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气候和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回顾了过去几十年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气候和气候变化研究方面的成果, 主要包括对我国历史气候资料的恢复、重建和整理, 气候区划, 对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研究, 对青藏高原温度和降水、近地层与边界层地-气过程, 大气热源特征和臭氧变化的研究, 古气候模拟, 对气候变化的预测理论和方法以及气候和气候变化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近50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收集大量气候资料并整理出版了《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 对风能等资源进行了气候区划; 明确了近几十年中国地区在20世纪40年代和90年代出现了两个暖期, 20世纪50—60年代出现了相对冷期;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 以四川为中心的西南地区自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一直在变冷; 20世纪80年代以后, 多雨带由华北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提出青藏高原近地层与边界层地-气过程的综合物理图像; 发现青藏高原夏季臭氧低值中心; 模拟出青藏高原隆起过程中中国气候变化特征; 揭示出东亚季风环流系统及其成员; 设计了多种预报方法; 还将气候和气候变化研究成果向国家经济转化。  相似文献   

13.
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较详细地综述了近些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国外、国内在全球和区域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研究理论方法;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和模拟估算;全球气候变化的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研究和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关系的研究进展;遥感作为当今唯一一种能重复,连续获取全球环境数据信息的高新技术,近年来在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等。同时对今后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研究特点和趋势做了讨论,并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认知的演进及对气候政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IPCC第二工作组的5次评估报告对气候变化影响、适应的主要结论和方法的演进、原因以及对国际适应谈判和国家适应政策的影响,指出由于文献的迅速增加,影响评估方法和适应技术手段的不断成熟,以及思维的转变和意识的逐渐增强,IPCC进一步确认了气候变化已经并将继续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路径、适应和减缓行动以及风险治理将影响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IPCC报告极大地推动了国际和各国适应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和政策实践的进程。尽管中国各级各部门已逐渐将适应融入到相关政策中,但仍然存在认识、能力、体制机制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推进国家和各地的适应工作。  相似文献   

15.
季劲钧  黄玫  刘青 《气象学报》2005,63(3):257-266
应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式(AVIM)模拟了内蒙古半干旱草原的净初级生产力和生物量。在此基础上,通过气温和降水变化的敏感性控制试验探讨了气候变化对草地初级生产力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无论是降水或温度的变化对草地的生产力都有显著影响。降水增加,生产力增加。而温度增加,生产力下降。气候变化对生产力影响的机理是:降水增加改善了土壤的水分供给条件,增强了光合速率,从而提高了生产力。温度增高,一方面可以增加光合速率,另一方面却使蒸散加强,土壤变干,光合速率下降,而后一作用过程在半干旱地区大于前者,因而温度增高使生产力下降。单一气候因子敏感性试验表明,温度增高或降低2℃,年净初级生产力(NPP)变化约20%,中纬度半干旱草地地上生物量可以改变30%以上。降水量变化50%,年NPP改变37%,地上生物量将改变近30%。  相似文献   

16.
浑善达克沙地气候特征及其气候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浑善达克沙地及其周边气象台站1965~2001年气候资料,运用统计方法,分析浑善达克沙地主要气候因子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浑善达克沙地气候要素存在着明显的经向分异和一定程度的纬向分异;1965~2001年间,浑善达克沙地绝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季平均气温也有较明显的上升趋势,年平均风速变化有较明显的减小趋势,春季风速减小趋势最为明显;沙地大部年、季降水量变化趋势不甚明朗,年蒸发量呈较平缓下降趋势,年干湿度呈缓慢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17.
18.
19.
用李斯公式分析气候变化对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李斯公式,计算代表台站的作物气候产量,分析温度、降水变化及其年变化及各月变化对农作物气候产量的影响,统计分析气候产量与温度及降水的关系,得出相关方程,进行敏感性实验。  相似文献   

20.
选取温度、湿度、日照、降水、风速等相关的气象要素,建立表征海南岛旅游气候的舒适度的旅游气候指数计算模型,利用1981—2010年海南岛气候数据和RCP4.5情景下的预估数据,分析1981—2010年、2011—2040年、2041—2070年海南岛旅游气候指数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表征海南岛旅游气候舒适度的旅游气候指数在不同月份发生明显变化;2011—2040年、2041—2070年海南岛旅游气候指数在温度和降水增加的情况下,与1981—2010年平均水平相比,1月适合旅游活动的舒适水平提高,TCI指数大于70的分布范围增加;在4、7、10月,适合旅游活动的舒适水平降低,TCI指数小于59的分布范围增加。同时选取吸引指数和旅游气候指数,选择海南岛5个旅游客流量较大的海口、三亚、万宁、儋州、五指山,建立海南岛气候-旅游流模型;利用RCP4.5预估数据,在假定旅游吸引指数不改变的情况下,以海南岛的热点城市海口、三亚为例,分析了气候变化情景下旅游气候指数的变化对各月客流量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旅游气候指数的减小将导致该月接待过夜游客数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