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遥感信息在预测油气藏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石油天然气勘查中遥感技术是一种经济的非地震手段,本文介绍两种遥感找油气藏的方法及其应用。一、应用TM数据提取烃类微渗漏信息检测油气藏。它以油气波谱特征为依据,使用图像处理技术获得油气微渗漏信息。文中还介绍了该方法在华北地区应用结果。二、应用遥感线性体偏差指数法预测油气藏的局部构造。该方法专门用于研究埋藏较深、地表信息弱、难以发现的隐伏局部构造。该方法要点是利用地理、地貌及地质的线性体偏差指数分析法预测油气田的局部构造。文中还介绍了在国内某碳酸盐岩地区的应用结果。  相似文献   

3.
4.
油气藏中的挥发组份通过上覆地层微裂隙渗漏到地表,形成烃类物质地球化学异常晕。遥感作为一门新技术,已有效地应用到地表油气微渗漏异常的探测。本文主要介绍国外在因烃类微渗漏而造成的油气田地表土壤变化、岩石蚀变和地植物异常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以及国外在探索其形成机制方面的进展,并介绍国外石油遥感专家利用各种遥感手段进行烃类微渗漏探测的有效方法,望能达到推动我国石油遥感研究进一步深入与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已知含油区及背景区地植物及地表土壤多种微量金属元素和吸附烃的综合分析,并利用遥感资料与物探资料作复合评价,讨论了冀东油气微渗漏地区的遥感植物地球化学标志。  相似文献   

6.
油气藏烃类微渗漏是一种普遍现象,利用遥感技术的快速、经济及高效等优势,探测烃类微渗漏从而发现油气田,是当前很多油气公司采用的主要勘探方法之一。介绍了烃类微渗漏的理论基础,阐述了烃类微渗漏在陆地表面、海底近地表及海洋表面的多种表现形式,综合论述了我国在应用遥感技术探测烃渗漏现象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了遥感技术在未来烃渗漏检测方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8.
9.
从雷达图像上发现、识别和解译地面目标或目标的某一物理参数的过程称为雷达图像的目标检测或目标特性检测。它包括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通常所说的雷达图像解译是指雷达图像的定性分析过程,包括获得某些无需定标就能测得的定量数据过程。而定量分析必须使用定标侧视雷达图像,因而被称为定量雷达遥感技术。显然,不论是定性分析,还是定量测试,首先应能在图像上发现目标,然后根据目标在图像上的标记(特有的灰度特性和形状、大小、纹理特征等)及其与相邻目标的依存关系,或借助必要的仪器(放大镜组、立体镜、投影仪等)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方法来确定目标的数量和质量。目前在大部分雷达图像应用中国视解译仍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杂波背景中区分出有用目标回波的恒虚警(CFAR)检测技术,是直接影响雷达性能的关键技术之一。主要研究了CFAR检测的基本理论,重点研究了ML类CFAR算法中的邻近单元平均恒虚警(CA-CFAR)的检测算法,推导了其检测概率和虚警概率表达式,通过计算机仿真比较了在不同窗长情况下的检测门限。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探讨了与压实褶皱有关的一类隐蔽油气藏的TM图像解译原理。根据压实褶皱的成因机制,对其盖层应力分布状况及其在后期构造运动中的受力变动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与压实褶皱同时伴生的还有一系列特殊的裂隙型式,它们不仅为油气的储集提供了空间,而且在空间上还组成了特殊的组合型式(图像上呈现一定的图案),它们经过后期的风化剥蚀后可呈现出典型地貌特征。利用TM图像具有多波段、适中分辨率的优势可以在图像上对这些特殊的裂隙型式进行识别,从而可直接在图像上解译出埋丘、礁体、碎屑灰岩体、较纯的砂岩体、盐丘等形式的隐蔽油气构造。为进行油气勘探的靶区预测提供了一种更为迅速经济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在陇东黄土高原研究区的1987年8月28日的TM6遥感图像上,发现热红外波段出现了高异常区(带),并且与低异常伴生成双出现。而1987年9月和1986年8月的图像上,TM6的特征符合热红外辐射的规律,无异常现象。为探讨异常形成的原因,经查证,1987年8月10日在研究区西北部曾发生5.1级地震;已知油田和油井多分布在高异常边缘的低值区(带)内。这两项是形成1987年8月28日TM6异常变化的主导因素。地震活动促使地体热辐射能力增强,引起高异常,同时也促使烃类大量逸出,并导致土壤中有关组分的改变和水分含量的增加,从而形成了油田区的低异常。不言而喻,低异常区(带)可以作为预测油气藏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14.
15.
欧洲空间局关于干涉雷达的新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起源于美国喷气推动实验室(JPL),早在60年代末期JPL的专家就使用该项技术观测金星和月球(RogersandIngals,1969)。80年代,JPL成功地研制了航空雷达干涉测量仪,并用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立体测图(Zb...  相似文献   

16.
以南海北部为研究区,利用MODIS SST( sea surfeca temperatare)数据探讨了海水表面增温异常与海域油气藏和天然气藏区分布的关系.研究发现,已勘探的油气区域在临震前有64%的增温概率,可以将临震前海面温度的增温异常作为一种指示深部油气藏赋存的重要标志;结合地质构造与断裂活动特征,认为南海珠江口盆地深水区、台西南盆地、西沙海槽以及笔架南盆地等是油气或天然气水合物可能的赋存地带.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东部某地油气微渗漏的遥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东部某地一些油气田区的遥感图像(本文为国土卫星彩红外片)上,常见有一些灰白色、浅褐色云雾状色调异常,经过地植物、土壤的地面光谱测试和土壤气体化探检查,发现色调;异常范围内、外植物和土壤光谱存在一定差异,异常内还发现有烃类气体异常,这种色调异常极有可能与油气微渗漏有关。对这种遥感图像上的色调异常进行的计算机增强处理研究表明,正规化与频谱变量、时间变量标准化交换组合处理效果较好,处理后的图像上色调异常显示十分明显。据永安地区国土卫星彩红外片正规化、标准化组合处理图像上显示的色调异常与已知油气田十分吻合,说明该处理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检测前跟踪(TBD)是在低信噪比下检测跟踪及定位目标的一种实用的技术,粒子滤波(PF)在处理非线性、非高斯的跟踪问题有独特优势。介绍了粒子滤波技术和检测前跟踪技术,给出了基于粒子滤波的检测前跟踪(PF-TBD)的算法模型,通过MATLAB仿真分析了PF-TBD算法在各种信噪比下检测性能和跟踪性能。  相似文献   

19.
20.
油气微渗漏遥感影像异常形成的化学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油气在地下深处以侧向运移为主,当集中到油气储层之后,油气储层变成高温、强压地质梯度体。在梯度体内,油气运移方向和形式发生重大改变,油气运移由水平侧向运动变成为以微渗漏和扩散为主的垂向运动。油气在渗漏过程中与上覆地层、岩石发生以化学为主的作用。由于油气微渗漏及发生的化学作用,在油气田上方形成了一个还原环境的柱状体,并形成大量的新生矿物,致使地物电磁波谱特征和自然景观发生变化,因而在遥感图像中呈现出独特的油气微渗漏影像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