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珠峰科考     
徐渝江 《四川气象》2005,25(2):12-12
2005年3—6月,中国科学家正在开展珠穆朗玛峰地区大型综合科学考察,这是2l世纪中国首次珠峰地区多学科综合科考,也是近三十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  相似文献   

2.
胡领太 《气象》1980,6(1):38-38
南极的温度究竟低到什么程度,其年变化如何,很久以来一直为科学家们所关心。最早了解到南极高原温度情况的是英国的探险家沙克尔顿。他在1908年12月率领一支考察队在87°S、海拔3千多米的南极高原上观测了15天,测得夏天温度在-23—-40℃之间,平均温度为-29℃。  相似文献   

3.
1926年末,瑞典著名探险家、地理学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博士拟在西北再次进行考察并开辟航线和设立四所气象测候所。他们与北洋军阀政府议定的不平等协议,遭到了广大知识分子和学者们的一致反对。1927年春天,北京十几个学术团体联合  相似文献   

4.
2009年4月16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一中国科学院合作开展“2011-2020年我国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协议签字仪式在京举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中科院联合开展战略研究,旨在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院士群体作为国家最高学术咨询团体的重要作用,全面筹划未来,推动我国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两部门成立了联合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加强顶层设计,按照学科领域安排战略研究任务,将组织以战略科学家为核心的团队开展研究。分析我国学科发展规律、基础研究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和环境建设需求,是此次战略研究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目前,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组织的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已经进入到第六阶段(CMIP6),CMIP6试验的开展也已成为国内外地球系统模式工作组的首要工作之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地球系统模式FIO-ESM是以耦合自主开发的海浪模式为特色的地球系统模式。在参与CMIP5的FIO-ESM v1.0的基础上,通过升级分量模式、改进海气通量相关物理过程和提高分辨率等,FIO-ESM v2.0现已完成研发,正在开展CMIP6科学计划的相关试验。文中围绕FIO-ESM v2.0的特色和计划参与CMIP6的情况,介绍了FIO-ESM v2.0的模式框架、包含的特色物理过程以及拟参加的CMIP6科学计划情况,以方便气候研究领域的科学家了解和使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执行中国气象局项目"西部五省区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评估业务系统"的子项目"西部五省区树木年轮资料网",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树木年轮研究小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甘肃省气象局气象台、青海省气象局气候中心和西藏自治区气象局科技发展处及气候中心联合在甘肃、青海和西藏进行野外考察和树木年轮采样。  相似文献   

7.
NOAA和USGS是美国主要从事气象和水文业务与科研的两大联邦政府部门,随着NASA将科学任务重点从太空科学转向地球科学,除了继续开展卫星观测技术和遥感数据的开发和应用之外还关注水文气象领域的研究.作为国际山地中心主持的“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地区卫星遥感降水估算”项目的内容之一,本人于2011年5~6月参加了由国际山地中心(ICIMOD)组织的赴美交叉学习活动,先后参观和考察了NOAA和USGS的主要部门和其他一些相关单位,与NASA科学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本文简要介绍了这些单位开展的水文气象业务和科研工作、卫星遥感应用情况以及学习访问期间的感想与体会,对提高我们目前的相关业务和科研工作以及体制机制的创新方面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1998年10月29日至12月3日,中国天年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队分三个分队共同完成了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光荣使命,实现了中国科学家多年以来梦寐以求的宏愿;在穿越过程中,村学家对大峡谷核心河段进行了地学和生物学的综合考察,取得了丰富的野外考察资料,确认和发现了一些有重要意义的科学现象和记录。作为这次考察队的队长,我曾和爆布分队一道参加了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行动。(一)自1973年以来,中国科学家曾多次来到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考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由于自然条件限制,所有科学家们都没有能在白马狗…  相似文献   

9.
雪山草原、戈壁沙漠、赤壁丹霞、峡谷河川……多少年来,青藏高原大自然神奇的魅力不知使多少人心神向往,又不知令多少人为之陶醉。而近年来,青海省境内的这些原生态旅游资源也已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考察探索的热点。其中,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成为科学家研究和探索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极端气候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有明显增强的趋势,在我国尤为突出(Yin et al., 2023b),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对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安全的威胁。我国科学家也越来越关注我国及东亚区域的极端气候问题。对比而言,亚洲中高纬区虽然也是气候变化的高敏感区,受到的关注却相当少,可能是源于气候资料的相对欠缺,也可能和亚洲高纬度区域(特别是西伯利亚地区)人口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有关。实际上,随着对于北极放大效应的研究的深入,极其有必要开展对整个亚洲中高纬区开展气候变化影响和极端气候研究,把我国科学家高度关注的研究区域从东亚区向北延伸。其中有很多关键科学问题需要研究,特别是该区域极端气候的形成与变异过程、机制以及可预测性,极端气候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极端气候的未来演变趋势,等等。因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在择优的基础上以重大项目的方式支持了这个方面的研究(项目执行期为2020~2024年)。本文概要介绍了该项目的框架和若干初步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西藏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危险性区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核真  假拉 《气象科技》2007,35(1):53-56
冰雹对西藏农牧业的影响仅次于干旱和霜冻,每年因雹灾造成的农业减产,是影响西藏粮食生产稳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利用西藏30年有关冰雹资料,对西藏地区的冰雹天气和灾情进行了详尽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西藏的藏北、藏南各有1个多雹区;各地冰雹具有季节性强、随季节变化迅速、雹日高度集中、以小冰雹(D<0.5cm)为主和降雹持续时间短(<10min)等特点;冰雹造成的危害中部大于东、西部,农区大于牧区。以冰雹的大小和持续时间为主要致灾因子,将西藏高原降雹分为3个灾变等级,并结合冰雹灾情和地表覆被类型,将西藏冰雹的危险性划分为4个等级区域。  相似文献   

12.
西藏是我国雪崩灾害多发和频发区,几乎每年都有雪崩致人伤亡的报道,而且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雪崩灾害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念青唐古拉山及其东延部分和喜马拉雅山脉南坡是西藏雪崩发生频次最高的两个区域,高原内陆降水少,雪崩发育受到抑制,仅在高寒积雪山区和冰川作用区才有常年雪崩存在。西藏常年雪崩易发区面积非常有限,仅占高原总面积的1.6%。西藏雪崩主要发生在冬春两季,冬季雪崩易发区占全区面积的2.9%,春季上升至3.3%。雪崩是西藏高寒山区道路安全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其中对川藏公路安久拉山至古乡段和中尼公路拉龙拉山至友谊桥段影响最大。由于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关键区域的应用,雪崩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威胁大为降低。然而,以登山和休闲旅游为主的人类活动在高寒冰雪带的开展日益活跃,雪崩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呈逐年递增趋势。因此,除了对川藏公路和铁路段等关键区域继续加强工程防治之外,在重点区域雪崩灾害详查和区划的基础上,提升监测预警和预报服务水平是西藏今后雪崩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极地气象考察与全球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上的气候敏感地区,也是多个国际计划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地区。极地包含了大气、海洋、陆地、冰雪和生物等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全部过程,在全球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中有重要的作用。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是极地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06年底,中国自主组织了23次南极考察,2次北冰洋考察和3次北极站考察;建成了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和北极黄河站,并在南极冰盖设置了3个无人自动气象站;开展了有关极地大气科学与全球变化的研究。在南北极地区,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继续监测包括近地面温度在内的大气要素的变化,提高极地气象业务水平;拓展极地气象业务和大气科学考察研究领域,积极获取气候代用资料;进一步量化和认识极地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及其对中国天气气候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建立完善极地大气科学研究体系,提高极地大气科学研究水平,仍是中国极地大气科学与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4.
我国热带气旋研究十年进展   总被引:207,自引:28,他引:179  
陈联寿  孟智勇 《大气科学》2001,25(3):420-432
90年代初,国内外开展了几次大规模的热带气旋现场试验,取得了许多宝贵的加 密观测资料。利用这些资料,对热带气旋尤其是异常热带气旋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我国科学家在国家科技攻关85-906项目中的“台风科学、业务试验和天气动力学理论的研究”等与热带气旋有关的课题和国际热带气旋研究合作项目“SPECTRUM(SpecialExperimentConcerningTyphoonRecurvatureandUnusualMovement)”中对台风的突变现象和预报技术进行了重点研究。从而在过去10年中,在台风运动突变、结构和强度突变、台风暴雨的突然增幅、热带气旋路径预报方法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作者将对这些进展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5.
正许多人把写科普文章看得很神秘,认为是科学家的事,一般人是写不出科普文章的,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实际上,许许多多的人不仅能写而且可以写出非常好的科普文章。科学工作者写的科普文章,是指作者根据所从事的科研项目和确定的科研课题,通过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得大量的科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从而写出的科研报告。人们写的科普文章,比科技工作者写的科普论文要短一些、也浅一些。科普文章实际上是人们在科研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并对观察、实验或考察取得的资料进  相似文献   

16.
年复一年地讲,由于人类活动,进入大气层的氯和其他化学物质,是造成南北极地区上空臭氧层耗减的基本原因。像New S-cientist 1991,vol.131,No.1777,就持这样的观点;但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研究机构的工作人员,持另外一种意见,为首的是y·科莫希尔(还有美国科罗拉多洲的博卢杰尔)。这些科学家,研究了东太平洋海区表层  相似文献   

17.
西藏主要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主要介绍西藏基本气候特点。比较系统地分析了西藏气温、降水、日照、湿度等气候要素空间分布规律;对气候类型随不同经度、纬度、海拔高度的变化做了简要分析;并对主要气象灾害发生时段、区域及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本文对了解西藏气候背景、开发西藏气候资源、以及旅游资源和防灾减灾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气候变化代表站的选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气候变化问题已引起各国政府、科学家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1-4]。众所周知,用于研究气候变化的资料不仅要有足够的序列长度,还应有足够的精确度。目前,我国开展气候变化研究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地面气象观测台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因此,资料的均一性、代表性和比较性[5]  相似文献   

19.
极地大气科学与全球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上的气候敏感地区, 也是多个国际科学计划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地区。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是极地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25年来有较大进展。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参加了我国组织的23次南极考察、2次北冰洋考察和3次北极考察; 承担了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北极黄河站气象业务建设和维持, 以及中-澳合作南极冰盖3个无人自动气象站工作; 进行了常规地面气象、Brewer大气臭氧、近地面物理、冰雪和大气化学等观测, 获得了较为系统的极地大气环境资料。开展了有关极地大气科学与全球变化的研究, 在极地天气气候特征及气候变化时空多样性、极地海冰变化和南极海冰涛动、极地近地面物理特征和海-冰-气相互作用、中山站臭氧变化特征及南极臭氧洞和大气化学、气候代用资料获取和古气候环境以及极地大气环境变化对东亚环流和中国天气气候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中国极地大气科学正积极通过多学科交叉、走国际合作道路, 努力提高对极地在全球变化中作用的认识水平, 并积极探索极地变化对我国气候、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党中央、国务院在全国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做出了大力支援西藏、加快西藏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战略部署。这对于西藏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对于维护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推动全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西藏位于相国西南边陲,地势高峻,气候复杂,是我国许多重要天气系统的发生地,对全国天气、气候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