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克前 《气象》1978,4(7):34-35
所谓“山地云”或泛称地形云,就是指空气受山地强迫抬升而形成的云。由于山地云具备一些独特的性质,在云物理和人工降水的研究中引起重视。 山地云的尺度大小悬殊。小的,如山峰上的旗云,飘飘然,象一面旗帜。大的,如北美科迪勒拉山系的山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7年祁连山地形云的观测试验资料,分析了祁连山夏季西南气流背景下地形云的演化过程,得到了祁连山地形云发展和演变的概念模型。(1)祁连山地形云的水汽主要分布在3500~6500m的范围内,对流层中层的西南气流将水汽由南向北输送到祁连山区。(2)祁连山区水汽比较丰沛,凝结高度和自由对流高度均较低,当湿气团抬升到凝结高度以上时对流有效位能很容易释放,形成有利于产生降水的云系。(3)祁连山每个山峰南北侧昼间的谷风会在山峰辐合抬升,众多山峰形成的祁连山群谷风的抬升作用下容易形成沿山脊排列的中β对流云带,在高空西南气流的推动下移到北侧,是造成北侧降水比南侧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地形云和降水过程在区域水循环、水资源、生态环境及气候变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 数值模拟试验,以及通过引入表示大气层流速度、层结稳定度和地形特征的关系参数——湿Froude 数(Fw),研究了北京2009 年5 月1 日湿条件不稳定大气层结下,地形云和降水形成过程与地形动力抬升和地形重力波传播之间的关系及形成机理。研究表明,在地形最大高度2 km、半宽10 km 的条件下,层流速度从2.5 m/s 逐步增加到25 m/s 时,对应的湿Fw 数从0.19 增加到1.81。当Fw≤1 时,地形的阻挡起主要作用,由地形抬升形成的地形云主要产生在迎风坡一侧。地形重力波主要产生在迎风坡,并向上游传播,先形成层状云,最后演变为准稳定浅对流波状云。最大降水主要发生在紧靠山顶的迎风坡一侧,但当Fw 很小时,地形云不产生降水。当Fw>1 时,地形抬升形成的云主要发生在山顶附近,而地形重力波主要形成在背风坡,并向下游方向传播,形成准稳定波状云。最大降水主要产生在紧靠山顶的背风坡一侧。另外,在弱湿条件不稳定大气层流下,地形降水主要由地形动力抬升造成的暖云微物理过程产生,地形重力波形成的波状云几乎不产生降水。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随着气象科技的发展,地形对降水增幅作用问题愈来愈被重视。由于地形增幅作用的机理相当复杂,虽然人们已进行了不少研究,但仍未取得较为一致的认识。有人认为:地形增幅是地形抬升运动与系统上升运动相互作用的产物,共成因基于地形对气流的抬升作用。也有人认为产生降水增幅的先决条件是迎风面有云(雨)带向山脉移动,增幅作用是由于云  相似文献   

5.
瀑布状云     
苏茂文 《气象》1981,7(5):49-49
瀑布状云是受局部地形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形状的地形云。这种云只有山区才可见。云在山地的移动过程中,若遇悬崖深谷,则顺山而下,到达一定的高度云滴蒸发而消散。其状尤如流水瀑布,蔚为奇观,故取名为“瀑布  相似文献   

6.
在一些媒体中,有些词语习以为常的使用,其实是错误的. 1 "由于" "由于"是介词,又是因果复句中的连词. 作为介词使用时,其意思表示原因或理由,它和它的宾语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做状语成分.例如: ①由于地形抬升作用,迎风坡常形成地形云.  相似文献   

7.
条件不稳定湿大气中三维理想地形上空对流的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董继立  谈哲敏 《气象学报》2008,66(3):293-309
条件不稳定湿大气情况下,气流经过三维地形可以形成不同性质的对流系统以及不同特征的地形流结构,其对流系统、地形流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地形上空的对流触发、对流-地形流-重力波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样这些过程对于地形降水的性质、分布起重要的作用.根据不同湿Fr数(Froude number),湿条件不稳定大气经过三维小尺度山地上空时其对流和地形流动存在4种不同的流域(flow regirnes):(1)下游传播对流模态;(2)上游传播和下游传播共存对流模态;(3)山峰附近准静止和下游传播共存对流模态;(4)下坡稳定和下游传播对流共存模态.地形上空对流系统主要可以通过两种不同机制形成:(1)地形直接的抬升或减速作用;(2)在地形流形成后,由于地形流本身特性(如上游分离、背风涡旋和下坡重力波破碎)触发.在较大的Fr数情况下,地形上空对流生成后反过来可以破坏上、下游的地形流结构,但对背风坡的重力波破碎影响较小.不同初始对流有效位能(CAPE)不仅可以影响对流系统的传播、发展,而且可以影响整体地形流性质.较低的初始CAPE有利于地形流的形成,此时对流对地形流结构特征的影响相对较小,其流场性质与低Fr数流域性质相似.  相似文献   

8.
气溶胶对秦岭山脉地形云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徐小红  余兴  戴进 《气象》2009,35(1):37-47
以华山站为影响站,其周围华阴、渭南、西安为对比站,通过对影响站与对比站降水之比--地形强化因子(Ro)的变化趋势以及Ro与能见度变化关系的分析,研究了气溶胶对秦岭地形云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有观测以来Ro逐年递减,1980年后Ro递减更快,减幅达20%;Ro的减小趋势与能见度递减、气溶胶递增相吻合,说明气溶胶的增加抑制了地形云降水;华山1980年后的年平均雨量比1980年前减少了15%,达132mm,而平原地区的减少量不超过3%(16mm).分析气溶胶抑制地形云降水的物理过程发现,Ro的递减主要是减少了中小雨(日雨量小于30mm)的天数,而对大于30mm的降水影响较小,说明气溶胶对浅薄的生命期较短的地形云降水的抑制作用更明显;在以动力强迫抬升为主的春秋季,气溶胶对地形云降水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平原地区,1980--2004年间降水减少了20%~30%;在热力作用下,气溶胶对地形云降水的抑制作用与平原地区相当.  相似文献   

9.
利用地面加密自动站、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两种模式产品,对发生在宜昌峡谷地区2016年7月7日局地极端短时强降水过程和2018年4月22日稳定性极端降水过程形成原因及模式预报性能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1)强的块状回波稳定少动,造成7月7日高效率的对流降水。4月22日降水既有沿山中尺度对流回波造成的对流降水,也有螺旋状涡旋回波形成的锋面层状云降水。(2)山谷风形成中尺度切变线,触发对流,中尺度切变线发展为中尺度涡旋使对流加强是极端短时降水形成的主要原因。(3)地形强迫抬升使对流降水强度明显增大,锋面层状云回波受地形阻挡影响长时间维持是稳定性极端降水形成主要原因。(4)地形相差大的地区模式预报性能差异较大,模式对复杂地形下的对流降水预报偏弱,导致系统强度出现差异,进而影响降水强度预报。  相似文献   

10.
现行《地面观测规范》对Cb云的定义为“云体浓厚庞大 ,垂直发展极盛 ,远看很象耸立的高山。云顶由冰晶组成 ,有白色毛丝般光泽的丝缕结构 ,常呈铁砧状或马鬃状。云底阴暗混乱 ,起伏明显 ,有时呈悬球结构。”对于观测员来讲 ,能够见到外形特征明显孤立的Cb云 ,无疑都能准确判断 ,作出正确记录。但沙漠站下垫面干燥 ,水汽含量少 ,地形平坦 ,局地抬升生成的Cb云较少 ,多由测站以外的系统带来。因而云的移速和发展很快 ,在某些天空状况下 ,要准确判断Cb云却非易事 ,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布满全天的云 ,而未产生闪电、雷暴、阵雨。有时…  相似文献   

11.
袁育枝 《气象》1979,5(10):34-36
地表状况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山地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十分明显。河北省山地主要属于太行山和燕山两系,成弧状分布。省内多雨带及暴雨中心基本上依山脉走向分布,强烈表现出山地对降水的作用。 山地对降水形成的作用,大致可以归结为两方面。第一,山地能产生局地环流,山谷风即是明显的例子。第二,气流遇到山脉被抬升。因此在暖湿气流盛行方向的迎风坡上,形成雨坡。背风坡则由于到达此处的气流的水汽含量已迅速减少,加上气流下沉的焚风效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库(车)、沙(雅)、新(和)地区一次冰雹云的回波结构和发展方式,其中热力浮升发展的雹云结构和气流特征与一般的弱单体相似。并探讨了它与由山区的动力抬升所形成弱单体雹云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海棠"(Haitang)台风降水非对称分布成因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2005年第5号台风"海棠"登陆福建省前后所引发的降水呈明显的南北非对称分布特征。逐时MT1R静止气象卫星IR1云图分析揭示,陆地上台风环流云系呈南北非对称分布。浓白色的降水云区主要位于台风北侧,而在此期间,台风南侧云系则相对较暗。在WRF模式成功模拟的基础上,分析模拟的700 hPa高度上相对湿度和垂直上升运动场表明,垂直上升运动场呈现出与降水场相似的南北非对称分布特征,而台风南北两侧空气相对湿度呈均匀分布。进一步改进的湿Q矢量(Q*)以及地形抬升和地表摩擦作用(简称地形因子)分析表明,Q*矢量散度辐合区、地形因子强迫产生的垂直上升速度区都呈南北非对称分布特征。综合考虑指出,"海棠"台风降水分布的南北非对称性,主要由动力因子(Q*矢量(相当于上升运动)、地形抬升与地表摩擦以及垂直上升运动场)引起的,而热力条件(包括相对湿度)是不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对三维非静力中尺度模式ARPS的云降水微物理方案进行了改进, 利用改进后的ARPS模式模拟了祁连山地区夏季的两个地形云个例, 通过对各自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并结合实况资料研究了夏季祁连山地区地形云的发展状况、动力场特征、降水特征以及云微物理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地形云的发展受地形影响很大, 地形的抬升促进了云和降水的发展, 地形的作用也改变了地面降水特征, 使云的宏、 微观物理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5.
余洋  万蓉  张文刚  周文 《湖北气象》2020,39(4):354-362
利用神农架机场站2016年6月23日11时—24日08时(北京时,下同)和咸宁站2016年7月3日04时—4日01时两次暴雨过程的地面小时降水数据及同址微波辐射计观测数据反演的地面至10 km高度共58层的水汽密度、液态水含量、相对湿度和温度廓线,以及站点水汽总量、液态水总量、云底高度等资料,得到两次暴雨过程中,位于山地的神农架与位于平原的咸宁的暴雨前后大气垂直结构差异。神农架水汽总量、液态水总量均低于咸宁,测站上空各高度的水汽密度、液态水含量、温度也低于咸宁对应高度的数值,混合层的相对湿度略大于咸宁。多要素综合分析认为:(1)神农架处于山地,外来水汽供应不够充分,降水的形成主要依靠本地水汽凝结产生;由于山地海拔较高,神农架大气层结温度相对较低,冰晶效应的温湿条件较咸宁好,冰晶效应使得神农架在水汽供应不够充足的情况下产生暴雨。(2)咸宁水汽供应充足,水汽凝结之后可以得到及时补充;咸宁尽管混合层的湿度条件不如神农架,冰晶的凝结增长相对较弱,但混合层的凇附过程和融化层的云雨滴碰并都在降水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3)降水开始前神农架的大气抬升作用比咸宁的强,地形对气流的阻挡抬升作用明显,而降水开始后咸宁的大气抬升作用更显著,表现出明显的对流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秦岭地区气溶胶对地形云降水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戴进  余兴  Rosenfeld Daniel 《大气科学》2008,32(6):1319-1332
以华山站为影响站, 周围的西安、渭南和华阴作为对比站, 通过影响站与对比站降水之比——地形强化因子(Ro)的变化趋势以及Ro与能见度关系的分析, 定量研究了秦岭地区气溶胶对地形云降水的抑制作用。Ro的演变分析表明: 有观测以来Ro逐年递减, 减幅为14%~20%, 即影响站与对比站相比降水量减少了14%~20%; Ro的减少趋势与能见度递减、气溶胶递增相吻合, 说明气溶胶的增加抑制了地形云降水。Ro的递减主要是减少了中小雨 (日雨量小于30 mm) 的天数, 这种影响对浅薄的生命期较短的地形云降水作用更明显, 对于华山站, 30 mm以下的降水都会受到入云气溶胶的抑制作用, 而西安站为5 mm以下, 入云气溶胶浓度越高, 就有越厚的降水云受气溶胶影响而抑制降水; 在以动力强迫抬升为主的春秋季, 气溶胶抑制华山地形云降水20%左右, 最大可达25%; 在热对流条件下, 气溶胶对地形云和对平原地区云的抑制作用基本相当。不同风速风向下Ro的变化趋势表明, Ro递减随风速增大而加快, 迎风向 (240°~30°) 大风 (≥5 m/s) 时减少降水超过30%。由Ro与能见度关系的定量分析发现, 当能见度在14 km时Ro为1.8左右, 随着能见度的降低Ro逐渐减小, 当能见度小于8 km时,R0约为1.2, 减小了30%左右; 华山对于华阴的Ro与能见度呈线性关系, 相关系数达0.81。最后, 根据研究结果归纳出气溶胶抑制秦岭地区地形云降水的初步物理模型。  相似文献   

17.
我地处于浙江省东南沿海飞云江下游,南、西、北三面有山,东临东海。在早晨或午间近30度上空经常出现“荚状高积云”(Aclent)或“荚状层积云”(Sclent)。荚状云是由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共同影响形成的。我地荚状云最容易出现在山地背风坡区,且多出现在西南、正西以及西北背约25—35度上空,这种云一出现,约十来分钟左右就消散。出现这类云系时,常  相似文献   

18.
2007年7月29-30日,河南西北部山区出现了连续两天的暴雨、特大暴雨天气,部分地区出现重大灾情.分析结果表明:大尺度环流背景,尤其是副热带高压的增强、减弱对天气过程的形成和结束影响极大,中低空切变线以及副高外围的西南急流是造成强降水的有利条件,而本地区的特殊山地地形造成的抬升作用也是此次暴雨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9.
一次山地积云并合扩展层化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因复杂地形下热力和动力抬升对近地面空气的扰动作用,贵州地区容易形成内部嵌有许多小对流单体的积层混合云.选取2005年5月29日发生在贵州省的一次积层混合云降水个例进行分析,并利用WRF模式模拟该云系的生成、发展过程.结果表明:积层混合云由积云并合扩展层化形成,其发展过程经历三个典型的并合阶段.云系的降水特点是降水范围很大,分布不均匀,雨区中存在多个强降水中心,降水量累计最大值可达60 mm,且强降水中心与云中小对流单体的位置对应;积层混合云形成过程中,地面产生强降水的最终原因是,云并合过程中释放的不稳定能量改变了云中的气流场和含水量场.  相似文献   

20.
对新疆库沙新北部一次沿山体排列运动的回波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该雹云在没有明显的天气系统条件下,靠地形抬升作用形成和发展。其特点是稳定少动,强度较弱,在一些沟口气流和地形动力抬升的共同作用下,云体沿山体下滑后开始降雹,随后便开始减弱。雹击带靠近山前地带,实测表明,这类雹云只影响新和东北部和库车的西北部地区,不会影响沙雅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