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陈雪莲 《广西气象》2004,25(2):37-37,36
北海市的空气质量指数一直为优,可是从北海近几年的酸雨观测结果表明,北海属于酸雨地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雷暴造成。  相似文献   

2.
陈海辉 《广东气象》2009,31(2):53-55
通过对曲江1993~2007年酸雨监测资料和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曲江属于较重酸雨区,降水pH值变化范围在2.98~8.36,平均值为4.83;酸雨频率为73.6%,其中37.9%酸雨属于较强到强酸雨;具有春季降水pH值低、酸雨频率高,秋季降水pH值高、酸雨频率低的季节分布特征。近年来,曲江的降水pH值变化不大,酸雨频率却呈上升趋势;曲江酸雨的形成不仅与SO2排放量高有关,也与天气系统和气象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3.
天津市酸雨及其成因初探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徐梅  郑勇  易笑园 《气象科技》2007,35(6):792-796
根据1992年6月到2004年12月的酸雨观测记录,对近10余年天津市酸雨的变化规律和趋势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市酸雨发生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酸雨发生频次和强度呈现不同的季节变化趋势,酸雨主要分布在夏秋两季,但酸雨较强的季节却是在秋冬季;天津市酸雨呈逐年减少趋势,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天津地区SO2排放量的逐年减少是酸雨减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河南省1986~1991年大气降水监测资料的分析,发现了河南地区酸雨的时空分布规律:南阳、洛阳、郑州三地酸雨较为严重;市区比郊外严重;酸雨主要出现在冬季.燃煤所排放的大量硫氧化物是产生河南地区酸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2006年秋季酸雨成因及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黑龙江省7个酸雨观测站酸雨观测资料(4个站时间序列1991~2006年,3个站时间序列2005~2006年),分析了黑龙江省2006年秋季酸雨发生频率、强度和降水电导率,并讨论了酸雨成因及其影响。黑龙江省2006年秋季酸雨发生频率以龙风山最高,加格达齐和虎林次之,哈尔滨、佳木斯、嫩江和漠河最低;秋季酸雨强度以龙凤山最强,其次是虎林和漠河,哈尔滨、佳木斯、嫩江和加格达齐较低。黑龙江省2006年秋季酸雨发生频率哈尔滨和龙凤山高于历史同期,佳木斯和嫩江低于历史同期。总体上大气环境较好,污染程度略轻。  相似文献   

6.
依据汉中站2006年5月至2007年4月酸雨观测资料,统计分析汉台区酸雨的特征及成因,得出闪电雷暴、本地燃烧秸杆和化石燃煤燃烧产生的NOx和SOx是形成汉台区酸雨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一些防御措施,为汉台区酸雨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太原酸雨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太原市的1993年-2003年的酸雨观测资料,计算了近十年的酸雨率、酸雨PH年平均值等反应酸雨强度的参数,分析了酸雨强度的变化;统计并绘制了酸雨季节分布图,描述酸雨特征并分析了造成酸雨降水的原因。结果表明太原市近十年来酸雨率呈曲折式上升趋势,酸雨强度有小幅度的季节变化,特别是近几年酸雨率及强度呈直线上升趋势,酸雨对太原市将造成一定的危害。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区域酸雨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7—2014年福建省邵武、福州、永安和厦门4个气象观测站的酸雨监测资料,统计分析了福建省不同区域酸雨的时空变化和强酸雨变化特征,并对酸雨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2007—2014年福建省降水年平均pH值为4.64—4.97,达中度酸性标准,pH值呈逐年升高的趋势,降水酸度呈逐渐减弱的趋势,强酸雨发生频率呈下降的趋势。邵武和福州地区为酸雨高发区,邵武地区降水酸度最强,酸雨和强酸雨发生频率最高,2011年后两个地区降水酸度均减弱,强酸雨发生频率均降低;厦门和永安地区为轻酸雨区,永安地区全年基本无强酸雨发生,由于两个地区酸雨发生频率增加,累积酸雨量比例增大,2012年后两个地区降水酸度均呈不同程度的增强。福州、厦门和邵武地区月酸雨变化均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冬春季酸雨污染较重,夏季酸雨污染偏轻;永安地区则相反,秋冬季降水呈碱性,春季有轻微的酸雨污染。2007—2014年福建省降水月平均pH值4.50的概率分别为:永安地区0.0%、厦门地区4.2%、福州地区29.2%和邵武地区42.7%,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城市致酸污染物排放、酸性物质的省际输送、地理环境和天气条件是造成福建省区域性酸雨污染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酸雨对人类及自然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酸雨及酸雨成因,探讨了酸雨对水生生态、陆地生态系统和人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2007年酸雨形势简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吉林省12个酸雨观测站的观测资料,对2007年酸雨形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常年相比2007年酸雨有加重的趋势,全省近九成的酸雨出现在东部地区,且强酸雨都出现在东部地区;蛟河和二道两站年酸雨发生频率较高,分别为60.6%和63.6%;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6—8月份为酸雨的主要发生时段,东部地区各月份差别不明显。全省各站年平均K值在18~86之间,降水杂质较常年少。  相似文献   

11.
The acid rain observation network of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was established in 1989 with 22 stations.From 1993 to 2005,more than 80 stations were included and maintained in the network.In 2006-2007,the number of stations in the network went up to 294.In consideration of the data continuity,data used in this paper are the 14-yr observations of the 80 stations from 1993 to 2006.Based on the 14-yr observation of acid rain,analysis shows that the acid rain in China dominates in the vast regions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Limited presence of acid rain is observe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China.The 14-yr acid rain data reveal an expanding tendency for acid rain area,with the north of China being a growing zone,and the South China remaining virtually unchanged.The most severely polluted zone of acid rain gradually moves from Southwest China to Central China and the middle part of South China.With regard to the acid intensity of rain,the period of 1993-1998 bears the highest acid intensity; the period of 1999-2002 shows a bit weakening intensity; and in the period of 2003 2006,the acid intensity of rain increases again,basically up to the average acidity of the period of 1993-1998 by the end of 2006.In addition,rain acidity in the north of China increases markedly.As to the causes of the acid rain situation in China,this paper examined the sulfur dioxide emissions as well as the rainwater chemicals monitoring data.  相似文献   

12.
梅雨锋降水带中不同地域大暴雨成因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秋芬  胡江林  张耀存 《气象》2006,32(7):72-80
利用NCEP再分析场、红外卫星云图的TBB值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3年7月9—10日长江流域梅雨锋上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梅雨锋暴雨是在有利的高、中、低层系统配置下,不同纬度带环流相互作用的结果,中β尺度深对流系统是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但梅雨锋西段和东段暴雨的影响系统不完全相同。这次梅雨锋的锋面结构既有典型梅雨锋的一般特点,又有其独特的特征,在该次梅雨过程中不同地区梅雨锋的结构不同,梅雨锋的结构是多样的。  相似文献   

13.
西南地区酸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中国气象局酸雨观测网西南地区四川、重庆、贵州、昆明、西藏五省、市、自治区17个酸雨观测站1993~2004年的观测资料,研究了西南地区降水pH值、酸雨频率及降水电导率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红原、拉萨、甘孜极少出现酸雨;重庆酸雨频率最高,遵义降水pH均值最小,降水酸性较强;酸雨年际变化有降低趋势;酸雨强度及频率存在明显的月际变化,变化接近U型分布,并且与降水量成正相关。西南地区的酸雨污染仍很严重。  相似文献   

14.
临安地区强酸雨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洪盛茂 《大气科学》1997,21(1):31-38
本文对1985年至1994年监测的强酸雨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与一般酸雨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地的一般酸雨出现较为频繁;强酸雨出现增多;四季中强酸雨频率各不相同,秋季最高,夏季最低;强酸雨的酸沉降量正在逐年增加;强酸雨的电导率较高,电导率和pH间呈现高度显著的负相关;强酸雨的降水量一般较小,并与pH间显现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强酸雨中各离子浓度均高于一般酸雨。  相似文献   

15.
雷州半岛一次特大暴雨的特点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8月8-11日雷州半岛西南部出现了一次特大暴雨,日雨量和时雨量均超出当地历史观测资料的极大值.对本次暴雨过程雨量、日雨量和时雨量进行了特征分析,讨论了热带气旋"帕布"和"蝴蝶"的路径、天气形势、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的演变与特大暴雨的关系.结果表明:此次特大暴雨具有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雨量大、地段集中的特点.前期受"帕布"环流和外围云系影响,雷州半岛普降大到暴雨;后期由于"帕布"路径转向,大气环流调整,受"帕布"环流和外围云系、北部湾低涡云团共同作用,强降水中心长时间维持和摆动.天气形势有利于大量的水汽和能量汇合,南北降水云系、回波相汇雷州半岛西南部,致使出现特大暴雨.  相似文献   

16.
京津地区酸雨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梅  祝青林  王丽娜  朱玉强 《气象》2009,35(11):78-83
利用京津地区三个国家级酸雨观测站(北京昌平、上甸子和天津站)1993-2006年的酸雨资料,研究了京津地区酸雨空间分布及其季节特征,并利用M-K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京津地区的大气降水pH值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三个站点在冬季、春季和初夏基本一致,酸雨频率秋冬高,而春季和初夏低.但三个站点的大气降水、pH值和酸雨频率变化趋势差异显著.其中天津站在1990年代初较为严重,但14年间天津站酸雨状况有改善的趋势.昌平站降水pH值的M-K统计量为-3.17,说明1993-2006年昌平站降水酸化趋势显著,并通过了95%的置信度显著性检验.上甸子站代表了京津的郊区,2002年以前酸雨状况有所改善,2002年以后酸雨状况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17.
影响广西酸雨的大气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通过对广西主要城市近13年酸雨观测的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广西的酸雨频率较高,酸雨的酸度较大(即pH值小),pH〈4.5强酸性降雨的频率也较高。季节变化特征为夏半年酸雨频率较低,冬半年酸雨频率较高。广西酸雨形成与大气环流密切相关,经分析造成广西酸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是高空槽、切变线和锋面,约占广西酸雨的76%,而其它天气系统造成的酸雨所占的比例为24%。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中国气象局酸雨观测网西南地区四川、重庆、贵州、昆明、西藏五省、市、自治区17个酸雨观测站1993—2004年的观测资料.研究了西南地区降水pH值、酸雨频率及降水电导率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红原、拉萨、甘孜极少出现酸雨;重庆酸雨频率最高,遵义降水pH均值最小,降水酸性较强;酸雨年际变化有降低趋势;酸雨强度及频率存在明显的月际变化,变化接近U型分布,并且与降水量成正相关。西南地区的酸雨污染仍很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