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中国黄土10Be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中期,中国和瑞士科技工作者开始联合进行黄土^10Be研究。建立了黄土^10BeAMS测量的理想流程,发现了^10Be在黄土地层良好保存性等重要地球化学行为特征,确认了黄土^10Be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洛川黄土部面0.4-138m段600多个样品进行了^10Be测定,建立了2.5Ma以来大陆堆积物同位素记录曲线。  相似文献   

2.
地球形成前后的演化历史:兼论地球的年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地球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给出了一个推测的时间表。目前公认的地球形成年龄是以陨石年代学推断的,因而,实际的地球年龄应晚于陨石形成年龄而大于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地球物质年龄,即介于4560Ma和4276Ma之间。根据球粒陨石年代学资料,球粒的年龄约为4560Ma,星子的形成年龄间隔为10^7 ̄10^8Ma年,考虑到原地球形成和上地幔补堆积层形成时间,地球最后形成年龄约在4400Ma前后。上、下地幔的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的“地心说”——关于短期气候预测的新思维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对短期气候观测研究历史的回顾,提出了建立以“地圈”(包括地壳、地幔、地核)为主体的地气耦合模式,用来作为预测短期气候变化的方法。地球系统各子系统中,地圈的质量是水圈的10^3倍,是气圈的10^6倍,是生物圈的10^8倍。亦即整个地球系统中99%以上的质量集中在地圈中。“地圈”(特别是岩石圈)存在着各种时间尺度的变化,所有这些变化必然影响到大气圈。对大气中≤10^-2年的波动,大气圈本身的能耗水  相似文献   

4.
板块构造与地球膨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表面积自泛大陆解体以来保持不变;现代资料则与之相悖,显示地球从那时的表面积321×10^6km^2(半径约为现在的79%)膨胀到今天的大小。这种膨胀包括三种模型:(1)前联合古陆的大洋岩石圈全部消亡模型;(2)部分消亡模型;(3)“纯”膨胀模型,前联合古陆大洋岩石圈几乎没有俯冲,而是全部保存在现代洋盆中。模型(1)所需要的新增生洋壳的面积最多,模型(3)最少。模型(2)、  相似文献   

5.
银河旋臂,地核环流与地球大冰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汤懋苍  高晓清 《地学前缘》1997,4(2):169-177
地球在其约46亿年的生命史中,多次出现大冰期,关于其形成原因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热门课题。促使地球系统演化的的主要来自哪一圈层?气体具有最大的激活能,但大气圈中地球总质量的10^-6,它不可能是主要圈层,固态的激活能最低,下地幔和地内核亦不大可能在地球系统演化中扮演主要角色。地球外核液态,具有较高的激活能,它约占现代地球系统总质量的30%,故可认为它是地球系统演化的主要活动圈层。作为旋转地球上的流体,  相似文献   

6.
行星地球不均一成因和演化的理论框架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部分 ,研究地球的成因和演化必须要与太阳系的形成结合起来。文章在综合最新的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天体化学研究资料的基础上 ,对地球的不均一成因进行了理论上的推导。对星子学说、地球的多阶段堆积模型和地球化学不均一性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论述 ,从行星演化的角度阐述地球不均一成因的理论框架。根据行星起源的星子学说 ,以及天体化学、地球化学和深部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资料的多重限制 ,行星地球的增生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 ,即原地球的形成阶段和晚期星子堆积形成上地幔镶饰层阶段。早前寒武纪岩石的铅、钕、氧同位素的研究表明 ,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就存在化学不均一性 ,而这种不均一性很可能代表初始堆积星子化学组成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行星摄动与10万年周期的冰期与间冰期交替杨学祥白岩郑文瑞刘淑琴(长春科技大学,长春,130026)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偏心率的变化范围,张家祥(1982)的计算值为00024~00571。地球轨道偏心率的变化是由行星对地球的长期摄动引起的。天体力...  相似文献   

8.
堆积的地球及其初始不均一性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天体化学和地球科学的研究成果出发,认为地球是在一较窄的类地行星区域内,主要由硅酸盐质星子随机吸积而成。在星子形成之前,初始太阳星云已经历了挥发性元素的强烈亏损事件,同时也已发生了硫化物、金属和硅酸盐成分之间的分馏作用,随着行星的形成,行星内部的分馏作用将会持续进行。在形成地球的独立吸积区内,混合作用不彻底,星子群之间的化学成分不均一,因此,构成地球的将是一套具有各自独立化学成分组成的星子群,而不同于地球上现已发现的任何陨石或者它们的组合。  相似文献   

9.
湘西北镍钼多金属矿床的元素组合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丁佑良  李有禹 《湖南地质》1997,16(2):98-100
湘西北镍钼多金属矿床富集了多种元素,形成一个以Ni、Mo、Cu、Zn、Pd、Pt、As、Se、Ba、V、P为主的特殊元素组合;微量元素As、Se、Ba等成10^1 ̄10^3倍富集,它们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这类矿床属海底喷气沉积矿床,这组特殊元素来源和富集,与海底喷流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地球最初的热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受增生作用的影响。大量“巨”星体(0.01~0.1ME)的汇聚增生能够导致行星的完全熔融。而小星体(0.01ME)的汇聚增生则产生较少的热能,导致部分熔融。回顾一下有关这些变化的实验结果。与贝克莱(Berkeley)结论相反,高压条件下,氧化铁的熔点实际上比地幔中硅酸盐岩的熔点低得多;因而,地核在增生的同时是可分离  相似文献   

11.
湖南万古金矿床地幔流体成矿的氦同位素证据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毛景文  李延河 《地质论评》1997,43(6):646-649
从湖南万古金矿区采集4件石英样品进行了氦同位素测定,获得了^3He/^4He值231×10^-6-1460×10^-6的数据,该数据反映了在万古金矿床形成时富^3He流体与成矿作用。而这种富^3He流体可能是受构造活动影响,由地幔岩石减压部分脱气造成动力学分馏而形成。  相似文献   

12.
矿物学资料与比较行星学提出了一个有争议的新假说一绝大部分地壳可能被埋在地幔深处.地球科学家早就猜想,在太阳系的星球中,我们星球的地质特征是独特的.在跨入行星探索时代的今天,比较行星学已经有力地证明了这个猜想.行星间相似性和差异性为我们提供了尚待发展的、关于行星(包括地球)起源与演化的普遍性理论的原始资料.我们已经知道,现存的一套关于地球的理论、规律和修正并来提供其他行星具体结构的约束条件.与其进一步修正这些“规律”,不如现在开始新的计划——即使这意味着放弃那些为绝大多数地球科学家“信”以为真的信条和假设.  相似文献   

13.
一、地球原始物质——陨石 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至今还不断地收容来自天空的宇宙尘和陨石,每天可增加30000吨的新成员。这是形成行星时遗漏下来物质的归队。这种状态实际是地球形成的继续,地球是这些陨石、宇宙尘集聚而成的。  相似文献   

14.
最主要进展是把岩石学研究扩大至天体,形成了天体岩石学研究方向。以陨石、月岩、彗星及宇宙尘为主要对象,运用地球化学天体化学观点,研究太阳系行星的起源和演化,并推衍于地球内生作用,指出行星的更生(renovation)过程有三种类型:裂谷作用、成岛(nesogenesis)和造山作用。文中对裂谷岩浆作用、碱性岩浆(在成岛阶段)演化作了论述,提出金刚石成因四大类型。认为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中金刚石成矿是承袭被取代的母岩高压成矿的产物,变质杂岩中金刚石来自卷入其中的含金刚石橄榄岩、辉石岩和榴辉岩,金刚石的高 ̄3He/ ̄4He比值排除其为变质成因,金刚石成因新解释提出了金刚石成矿预测的新思路。含金刚石环状构造并非陨石冲击所成而是火山强力爆发的产物,各类球粒陨石中都发现过金刚石,说明球粒陨石来自巨型行星熔融核心,其流体外壳的压力足以生成金刚石。地球与太阳系其它星体之差别在于存在地槽体制、火山沉积岩系褶皱及其造山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清远新洲金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绍雄 《广东地质》1996,11(4):14-21
清远新洲金矿为一复合石英脉型金矿床,矿脉产在震旦纪变质岩中,并受褶皱过程中伴生的东西向层间弧形断裂带控制。震旦纪变质岩主要由黑云石英片岩和二云长英片岩组成,近矿围岩经受了钾化和绢云母化蚀变。通过对片岩、蚀变围岩和矿石的显微镜鉴定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比,认为成矿作用有两期:加里东期(431×10^6a前后)成矿作用形成了含金黄铁矿-毒砂石英脉,成矿元素以Au、As、Sb为主,它们来自震旦系矿源层,成  相似文献   

16.
天然气中N2来源及其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天然气中N2来源很多,其地球化学特征也各不相同:①大气源N2:N2/Ar≤84,且δ^15NN2≈0‰(ATM);②地壳超深部和上地幔来源的原生N2:δ^15NN2≈-2‰-+1‰,且伴生Ar的^40Ar/^36Ar〉2000和He/^4He〉10^-6;③微生物反硝化作用生成的N2:δ^15NN2〈-10‰和地下水中的NO^3-及NO^2-浓度异常高;④未成熟沉积有机质经微生物氨化作用形成的N2  相似文献   

17.
甘孜黄土与青藏高原冰冻圈演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方小敏  陈富斌 《冰川冻土》1996,18(3):193-200
逐样系统交变退磁磁性测量表明,86m的甘孜黄土剖面形成于约81.84×10^4a BP前。剖面中黄土石英砂类型分析揭示出至少约81.84×10^4a BP以前,高原已进入冰冻圈,并且很快于约76×10^4 aBP前冰川规模达到最大,并持续至约53×10^4qa BP前,倒数第二次冰川规模次之,然后冰川规模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8.
云开地块的构造演化史及其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云开地块构造演化史可筛分为6个构造期:(1)前晋宁期(〉1400×10^a),发生NE向超深层次的伸展型顺层滑脱,滑脱带下部发展为区域深熔混合岩和溶熔花岗岩;(2)晋宁期(1400×10^6~800×10^6a)发生NNE向深层次伸展剪切,剪切带下部逐渐形成条带状深熔混合岩和片麻状深熔花岗岩;(3)加里东期(800×10^6~370×10^6a)发生S→N中深层次推覆剪切,剪切带形成高侵位片麻状深  相似文献   

19.
刘耀华 《地质实验室》1996,12(6):324-327
研究了微堆中子活化分析测定地质样品中卤素元素的测量条件和测量中的影响因素,对超热中子活化分析测定I和Br进行了实验研究,F,Cl,Br,I的检出限分别为10^-3、74×10^-6,1.7×10^-6,7.8×10^-6。RSD〈15%。  相似文献   

20.
最新的地震学研究指出,地球的内核正在对地球的其余部分作相对旋转。根据数值模拟,这一情形可能是由在液态外核中正在作对流运动的流体所保持。另一方面,由于地幔中质量分布的不均匀,巨大的引力将足以便内核与地幔相匹配。内核的不同旋转会通过在旋转时对自身形状的调整民这些强大的引力保持一致,进面可得出在地球最内部区域内有效粘滞度的一个估计。由推测的旋转率得到的内核粘滞度为小于10^16Pa或大于10^20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