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林利民  许峰 《台湾海峡》1998,17(A12):53-55
本文探讨了相同培养条件下,不同盐度的海水对刺尾纺锤水蚤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所设盐度梯度为10.2、17.0、23.7、30.1、36.5,培养水温为27.3 ̄30.3℃,投喂饵料为湛江叉鞭金藻。结果表明:17.0为刺尾纺锤水蚤的最适生长盐度,36.5以上为该种类不适生长盐度。证实该种类属于沿岸河口性桡足类。  相似文献   

2.
几种单胞藻对婆罗异剑水蚤群体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和不同种单胞藻单独喂养 及混合喂养对婆罗异剑水蚤 Apocyclops borneoensis群体增殖的影响。经10d的培养,初步得 出:三角褐指藻对婆罗异剑水蚤适宜的浓度为20×10~4~50×10~4cell/ml;在4种单胞藻中, 等鞭金藻(Isochrysis sp.)效果最好,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次之,小球藻(Chlorella sp.)最 差;几种单胞藻混合喂养婆罗异剑水蚤,其群体增殖效果总体上比单种藻类喂养来得显著。 还就不同浓度的藻类及不同种藻类单独或混合喂养对婆罗异剑水蚤群体增殖的影响进行 讨论。  相似文献   

3.
六氯化苯对汤氏纺锤水蚤毒性影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1987年6月在丹麦国家环保局海洋污染实验室进行的六氯化苯(γ-HCH)对桡足类汤氏纺锤水蚤(Acartia tonsa)的急性、亚急性和生命周期试验,评价了六氯化苯对汤氏纺锤水蚤的毒性。试验结果表明,γ-HCH对汤氏纺锤水蚤的96h LC_(50)为17μg/L。当,γ-HCH浓度为3μg/L时,产卵量明显受到影响。在生命周期试验中,当γ-HCH浓度为10μg/L时,从无节幼体Ⅵ期到成体,汤氏纺锤水蚤的生长会受到明显影响,而对雌性成体的半数影响浓度(EC_(50))为0.8μg/L。通过对试验方法和结果的比较分析文中认为,汤氏纺锤水蚤的生命周期试验,敏感性高、操作简便、费用相对较低,将会是化学物质危害性评价中一个很有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几种环境因子对墨氏胸刺水蚤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不同藻类、藻细胞密度、温度、盐度、容器容积、昼夜变化等环境因子对浮游桡足类墨氏胸刺水蚤(Centropagesmcmurrichi)的摄食关系。结果表明:1)藻种类、藻细胞密度对墨氏胸刺水蚤的清滤率和滤食率都有显著影响;2)墨氏胸刺水蚤对4种藻的摄食顺序为球等鞭金藻(摄食率I=12.418μgC/ind穐)>角毛藻(I=9.824μgC/ind穐)>异胶藻(I=6.683μgC/ind穐)>小球藻(I=5.229μgC/ind穐);3)温度在6~20℃范围内变化对墨氏胸刺水蚤的清滤率和滤食率无显著影响,但以10~15℃为佳。盐度对墨氏胸刺水蚤的清滤率和滤食率有显著影响,最适摄食盐度为20~27;4)容器容积和昼夜变化对墨氏胸刺水蚤的摄食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变态存活率、产卵量、成体头胸部长和体长为指标,研究了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和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不同浓度和配比对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生长发育和产卵量的影响,以期探索培养太平洋纺锤水蚤最适合的饵料配方.实验结果表明:在饵料浓度(碳含量,下同)为1.70μg/cm3,配比为2∶1时,其变态存活率最高,可达到92.62%;在饵料浓度为4.25μg/cm3,配比为1∶2时,产卵量最高,雌体平均日产卵量可达47.1±2.7个;在饵料浓度为1.70μg/cm3,配比为2∶1时,成体头胸部长和体长均最长,分别为932.9、1 252.3μm.太平洋纺锤水蚤生长和发育的最优饵料组合为球等鞭金藻与海洋原甲藻浓度为1.70μg/cm3,配比为2∶1.  相似文献   

6.
铜离子对克氏纺锤水蚤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胶州湾附近水域中浮游桡足类优势种之一克氏纺锤水蚤(Acartia clausi Giesbrecht)进行不同浓度梯度铜离子的毒性实验。探讨了重金属污染对浮游桡足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铜离子对克氏纺锤水蚤96h的LC50为38.12μg/L。用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铜离子与克氏纺锤水蚤产卵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拟合曲线方程为y=16.19 0.622X-0.0264X^3(y-产卵量:X-铜离子浓度);曲线走向表明,低浓度的Cu^2 对克氏纺锤水蚤的产卵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Cu^2 与卵的孵化率的关系也作了类似的分析。结果两者呈线性负相关,说明Cu^2 对克氏纺锤水蚤卵的孵化纺的影响要大于产卵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真刺唇角水蚤对鱼卵和仔鱼的捕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亚辉  李松 《海洋与湖沼》1992,23(6):677-681
鱼类幼体的死亡常常被归因于食物的缺乏,实际上,以桡足类为主的浮游动物对鱼卵和仔鱼的捕食是其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影响鱼类资源补充的主要因素;所以,研究桡足类对鱼卵和仔鱼的捕食不仅对海洋食物链研究而且对研究鱼类资源补充和产量的估算,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关这方面的实验国内尚未见专门报道,本文为厦门港  相似文献   

8.
采用静水法研究了不同饵料浓度和成体密度对汤氏纺锤水蚤产粪粒数(FP)、产卵(EP)和孵化(HS)的影响.根据碳含量设定250、500、1000、1500、2000和3000μgC/L六个饵料浓度梯度,以及40、80和160个/L三个成体密度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在成体密度为40和80个/L时,汤氏纺锤水蚤的平均产粪粒数随着饵料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饵料密度高于500μgC/L时,成体密度为160个/L的产粪粒数显著低于其它两组(P<0.05).饵料浓度和成体密度对产卵量影响显著,在相同成体密度下,产卵量随着饵料密度的提高而增加;在饵料密度高于500μgC/L时,成体密度为160个/L的产卵量显著低于其它两组(P<0.05).汤氏纺锤水蚤卵的孵化率受饵料浓度和成体密度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干燥胁迫对几种单胞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三种单胞藻(新月菱形藻、盐藻和小球藻)肿离海水后在室内晾干不同时间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晾干3h,对盐藻和小球藻影响不大,晾干6 ̄9h,失水超过50%复水后,盐藻就停止生长,小球藻就逐渐死亡。新月菱形藻和两种绿藻有很大不同,晾干3h对其生长有促进作用,晾干6 ̄9h对其生长有轻微抵制作用;室内自然光下晾干经暗中晾干有较大的损害。三种藻以干燥胁迫的耐受力不同,新月菱形藻最大,其次是盐藻,小球  相似文献   

10.
郑颖  王桂忠  艾春香 《台湾海峡》2012,31(2):210-217
采用实验生态的方法,探讨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subcordiformis)对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繁殖及其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三角褐指藻对太平洋纺锤水蚤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均具有抑制作用,随着投喂时间的增加,太平洋纺锤水蚤的产卵量由15.02±3.15 ind/d下降到3.25±3.15 ind/d(p<0.05),其卵的孵化率由22.88%±2.49%下降到14.84%±1.20%(p<0.05).而投喂亚心形扁藻的太平洋纺锤水蚤其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投喂三角褐指藻后,太平洋纺锤水蚤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相对于投喂亚心形扁藻的增加了20.94±0.04μg/mg,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力增加了15.812±1.240 U/mg.这表明相对于亚心形扁藻,三角褐指藻对太平洋纺锤水蚤的抗氧化性酶具有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胶州湾内纺锤水蚤休眠卵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描述了胶州湾内双刺纺锤水蚤(Acrlia bifilasa)和太平洋纺锤水蚤(A.pacifica)卵的形态,揭示了底泥中休眠卵数量季节变动与种群数量变动的关系,并探讨了温度、盐度、泥覆盖等环境因子对休眠卵孵化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采用5种不同饵料投喂斑节对虾幼虾,研究各饵料对幼虾的体长、体重及成活率的影响,实验周期为20天;然后用投喂攻毒的方法分别感染WSSV,观察不同饵料对幼虾WSSV敏感性的影响。实验周期为12天。结果表明,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组的幼虾,其体长、体重增长明显优于其它各组(P〈0.01),随后依次为贝肉组、鱼肉组、人工配合饲料组、虾片组。不同饵料对幼虾WSSV敏感性的影响也有差异:投喂感染WSSV后,卤虫组和鱼肉组成活率最高,明显高于贝肉组、人工配合饲料组和虾片组(P〈0.01)。PCR检测表明,感染后全部幼虾个体为病毒阳性。  相似文献   

13.
虎斑乌贼(Sepia pharaonis)繁殖行为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现场观察和数码摄像机记录的方法对虎斑乌贼(Sepia pharaonis)繁殖行为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虎斑乌贼的繁殖行为谱包括游泳、休息、捕食、求偶、争斗、交配、产卵等行为, 虎斑乌贼早晚常离底游动觅食, 白天下沉水底, 捕食甲壳类和幼鱼等。在隐蔽阴暗处休息, 在交配行为上不是“一夫一妻”制, 存在一雌多雄交配现象, 交配前有较复杂求偶行为, 包括雄性争斗与对峙、雌性配偶的选择等, 交配为头对头的方式, 雌性受精不久便在产卵区轮流产卵, 卵呈白色, 半透明, 卵群葡萄状, 卵径约14-16mm, 长径约27-34mm。  相似文献   

14.
南美白对虾人工繁育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于1997年9月-2000年7月,在辽宁盘锦市外贸实业总公司虾苗场、辽宁庄河市天源水产公司虾苗场及海南大众凌伟海洋产业有限公司海洋中心选用人工培育的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种虾,采用眼柄摘除手术处理雌虾,进行人工德育技术研究。结果表明,人工养殖的体重在40g以上的南美白对虾雌虾,经单侧眼柄摘除手术后,一部分个体于手术后5-15d内卵巢发育成熟并产卵;另一部分个体则于手术后的3-7d内蜕壳,蜕壳后9-15d卵巢发育成熟并产卵。采用自然光照与人工光照相结合,控制光基100-150lx,光暗周期为14:10,南美白对虾一般于每天15:00-16:00时开始交配并持续到23:00时左右或更晚。在150d的诱交实验中,分池诱交组的交配率明显高于同池诱交组,最高达70.7%。  相似文献   

15.
紫蛤的人工繁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紫蛤(Snguinolaria violacea Lamarck),福建、广东俗称“西施舌”或“沙螺”,分布于印度洋及太平洋西部,我国福建的厦门、东山和广东大陆沿海以及海南岛均产。它是一种肉嫩味美、经济价值较高的贝类。据我们1980年的初步调查,东山县大巉和西港盐场排水沟盛产紫蛤,年总产量各为3000公斤和4000公斤,周年都有群众进行采捕,为当地主要副业之一,因此,利用盐场水沟和内湾,发展紫  相似文献   

16.
皱纹盘鲍及其饵料营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不同生长时期的皱纹盘鲍及其天然饵料──硅藻、海带、裙带菜、 石药及17种人工配合饵料的蛋白质、氨基酸、无机元素粗脂肪等营养成分。明了 不同生长时期的鲍对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的需求量不同,天然饵料和人工配合饵料 之间具有明显差异等。这对根据不同生长时期来选用合适的鲍饵料、人工配合饵料 以符合鲍的营养需求,以及鲍苗食性转化机制等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分析了不同饵料对真蛸(Octopus vulgaris)生长与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实验采用4种饵料:蓝点马鲛(鱼组)、天津厚蟹(蟹组)、四角蛤蜊(贝组)和日本枪乌贼(鱿鱼组)分别投喂真蛸,分析了各实验组真蛸的日均摄食量、特定生长率、饵料转化率、经济效益比,以及饵料对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生长性能指标方面,贝组的日均摄食量最高,而饵料转化率低于鱼组与蟹组;鱼组与蟹组的日均摄食量差异不大,但蟹组真蛸的特定生长率和饵料转化率高于其他三组且经济效益最佳;鱿鱼组的日均摄食量、特定生长率、饵料转化率和经济效益比均低于其他三组。在真蛸肠道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与多样性方面,鱼组均高于其他各组,而鱿鱼组的丰富度最低;在门水平上,软壁菌门、螺旋体门、变形菌门等10个门为真蛸的优势菌群;在属水平上,摄食率最大的贝组真蛸肠道菌群中的支原体、乳球菌等11种菌为优势菌群,特定生长率最大的蟹组中真蛸肠道菌群中的弧菌、小纺锤状菌等5种菌为优势菌群。综合不同饵料对真蛸生长性能指标和肠道菌群的影响,认为蟹类是真蛸理想的饵料。  相似文献   

18.
孙明  董婧  王爱勇 《海洋与湖沼》2012,43(3):562-567
采用控制光照强度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对白色霞水母无性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400lx组螅状体的相对增长率、特定生长率和螅状体足囊、囊胞繁殖率均显著高于其它各试验组(P<0.05),呈现出400lx>800lx>1200lx>0lx的趋势。在设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螅状体足囊、囊胞繁殖出现的时间随光照强度的减少而延迟。800lx组的足囊萌发率最高,但各试验组足囊萌发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期间始终是400lx组螅状体的横裂率最高,试验结束时,0lx组螅状体的横裂率最低。试验结果说明,适当的光照度对白色霞水母螅状体生长、螅状体足囊、囊胞繁殖和横裂生殖均有促进作用,强光条件或完全无光照条件不适宜白色霞水母螅状体的生长并可使横裂生殖延迟或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9.
白鱀豚的生殖和生殖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淡水豚类生殖方面的研究,18世纪末已有学者对亚河豚Inia geoffrensis、拉河豚Pontoporia blainvillei及恒河豚Platanista gangetica开展了工作,但真正深入研究的还是在本世纪七十年代,如Harrison、Brownell和Boice等综述了前人的早期工作,详细研究了这三类豚的生殖和生殖器官的特征,并进行了比较。对白鱀豚生殖的研究,除  相似文献   

20.
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有性生殖过程与育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室内培养和野外实地观测的方法,研究了鼠尾藻的生长发育和有性生殖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有性生殖人工育苗实验。结果表明,鼠尾藻在海水温度高于22℃时,生殖托开始发育,海水温度超过23℃以后,生殖托的生长速度加快,海水温度超过24℃时,生殖托生长速度最快并迅速成熟,在海水温度达到26℃时,观察到了卵的集中排放挂托现象。鼠尾藻卵的排放较为齐整且有一定的先后顺序,生殖托基部的卵最先排出,中部次之,最后是顶部,雄托排精时间要稍晚于雌托排卵时间。受精卵大约在受精1h后进行第一次细胞分裂,分裂面与长轴垂直,大约2h后进行第二次分裂,下端细胞的分裂面平行于第一次分裂方向,而上端细胞的分裂面则垂直,随后大约每2—4h细胞分裂一次。从卵挂托到幼胚脱落一般需要24—48h。观察发现,生殖窝不仅存在于生殖托上,在部分生殖枝上也有分布。在鼠尾藻的人工育苗的实验中,胚苗在苗帘上的生长状态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