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唐山地震前后北京地区地磁场总强度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1976年唐山地震的磁效应,本文在文献[1]的基础上,利用北京测区六年(1975——1981)的磁测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地磁场长期变化的局部差异,正常(无强震)时期地磁统计量的变化特性,以及长期变化局部差异对地磁统计量的影响.正常时期与地震前后地磁统计量的对比分析表明,唐山地震对北京地区地磁场总强度统计量的影响是显著的.通过不同区域测点、测线的各种组合,计算了地震前后统计量的空间分布,以确定测区信息最强的区域.唐山地震在北京地区所产生的磁效应的统计性质如下:1.异常信息不是短期的波动,而是呈趋势性变化,其持续时间至少一年;2.离震中较近的 S 区异常显著,其主要根据是,地磁统计量 Smj,bsn和Fk2在 S 区变化显著.特别是统计信息的局部差异与长期变化明显不同,前者呈东西分布,后者主要呈北南走向;3.趋势性异常变化的平均空间差异随时间的变化在测区总体并不显著,但在 S 区这种差异的时间变化,在震前1976年3——6月却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3.
分布于某一区域内的多个地震的P波初动方向记录的总和包含着该区域的构造应力场的状态和地壳介质的某些信息,通过多个地震的P波初动方向求小震综合断层面解可以了解当地构造应力场的状况.本文依据2000年1月—2017年4月共69个地震台站记录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选取具有清晰的P波初动的记录,利用格点尝试法计算重庆荣昌及邻区中强震前后不同时间段的小震综合断层面解,通过大量的不同时段的综合断层面解寻找在时间上稳定的空间规律性,由此推断出该区构造应力场的方向特征,从而分析其局部构造应力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中强震孕震过程中的孕震应力场有增强趋势,利用P轴转向可以得到孕震信息.此外,地震后一段时间内求解得到的小震综合断层面解中的P轴方向一旦背离背景构造应力场,在这个应力场调整过程中会发生多次3~4级地震,但不会有4级以上的地震发生,而4级以上地震的发生要在应力场调整到与背景构造应力场方向一致以后才会重新开始孕育,这一规律能够为今后重庆地区中强地震的发生提取有用的地震前兆信息,在中强地震预测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为了研究大地压磁效应,我们利用在某地区进行的地下核试验的良好机会,进行了对地磁场总强度的近场观测工作。我们在试验场附近布设了17个观测点位,利用G-816型与G-826型质子旋进磁力仪,于1983年9月至10月进行了地磁场总强度的观测。观测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核爆炸前后各测点地磁场总强度的差值变化与测点到爆心的距离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最大的差异为  相似文献   

5.
辽宁及邻区地磁场的长期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研究东亚地磁场长期变"双焦"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辽宁及邻区1970-1979年F、Z之长期变图象及特征.并利用辽宁省地磁台站1980-1988年资料给出长期变化的量级,为震磁预报提供背景场依据.  相似文献   

6.
7.
引言 目前,用地磁绝对观测监测地震的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核子旋进磁力仪(以下称核旋仪)的广泛使用为此开拓了广阔前景。由于受到仪器设备和资料处理技术的限制,全国使用  相似文献   

8.
安徽及邻区中强震前波速比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安徽及邻区地震波的震相资料,根据和达法计算波速比的原理,研发了波速比的计算程序,并对大台网和小台网资料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大、小台网资料对波速比的计算结果影响较小。此外还分析了台网布局对计算波速比的影响,发现在计算过程中加入远近台波速比值限制后,波速比变化范围减小,异常时间段也更为清晰,因此在在计算波速比时间进程时需要加远近台波速比限制。本文计算了安徽及周边地区7次中强地震前的波速比时间进程曲线,其中5次地震前存在低波速比异常,同时通过震例总结表明华东地区MS5.5级左右地震选取震中附近3°×3°范围内地震计算波速比、MS4.5级左右地震选取震中附近2°×2°范围内地震计算波速比相对比较合理,与相应强度地震的孕震范围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9.
本文收集了若干甘肃及邻区中强震前地震波速度比异常的资料,並初步总结了该区1970年至1983年发生的中强震前地震波速度异常的时空特性。也讨论了该区和其它地区地震波速度比异常特性的区别。十几年的工作表明,V_S/V_P观测资料应用到该区的地震预报中是有可能的。最后,简单地讨论了速度异常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对苍山5.2级地震前后鲁南流动地磁观测网地磁场总强度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该地区磁场总强度的异常是苍山5.2级地地震的前兆反映,而且震中处于地磁场变异带附近。  相似文献   

11.
研究变化磁场的基本特征,对于鉴别震磁效应、确定震磁异常都是十分必要的。变化 磁场主要有长期变与日变化两种。消除长期变的 影响,通常是将每个测点的观测值与标准地磁台 的观测值比较,并利用等磁变图作出校正。对地 磁日变化,目前都采用磁测点和标准台的同时观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南部及邻区的地壳深部构造与地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区域布格重力异常图(1:100万)和地质构造资料来研究河北省南部及其相邻地区的地壳深部构造特征,并讨论其与强震发生的关系。方法主要是运用三维重力正演计算,层层消除地壳浅部对布格重力异常的影响,得出一系列剩余重力异常和剩余深部重力异常,再根据异常图形的变换,探讨一些活动断裂和构造由浅到深的变化趋势。还用三维重力反演计算,求出了全区莫霍界面的深度,得到了全区的地壳厚度图,进而分析强震区的深部构造背景,这些对地震地质和烈度区划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利用河北省各地磁台站1986~2005年的地磁观测资料,对该地区地磁场长期变、短周期变化及与太阳黑子的活动特征进行了总结分析.这对进一步认识河北地区地磁场变化规律及其特征,为地震预报提供有实用价值的第一手资料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以抚顺市山龙峪地震站山龙峪井的观测数据为基础,对观测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分析,结果发现:山龙峪井地热对辽宁及邻区200公里范围内的ML≥4.0级地震有较好的映震,且一般在震前10天左右水温出现阶变变化。  相似文献   

15.
1980—2012年河北省及邻区测震台网地震记录,使用了河北省南部及邻区(34.0°—38.0°N,112.0°—118.0°E)63个固定地震台站和4 540个地震事件,得到27 709条P波到时数据,采用速度结构与地震位置联合反演的方法,获得研究区内地壳P波三维速度结构,重新确定中小地震震源位置。速度结构揭示:研究区域内地壳的P波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在10—25 km深度上横向不均匀性更加显著;大地震基本发生在速度异常体或高低速交界区域。地震重新定位结果显示:地震P波走时均方根残差(RMS)从1.68 s降到0.82 s;地震呈明显条带状分布,震源深度与地质构造年代具有一定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1979年—1983年17个台站的总磁场强度资料,分析对比了两台单纯差法,加权差法与回归法在消除外空场干扰方面的优劣。结果表明,回归法在消除地磁背景场,扩大改正台使用范围,提高资料改正精度等方面,优于两台单纯差法与加权差法,并获得了1981年在隆尧地震(Ms=5.8)之前的地磁异常。在震磁关系研究中,地磁资料在消除变化场干扰方面,两台单纯差法,已是延用十几年的传统方法,经这一方法处理的点值离散性,即资料处理精度,受着改正台距的严格限制,若要分析5nT量级的磁变化,外场改正误差取±2.0nT,那末,改正距离必须小于150km,可是,目前河北省及其邻区,绝对观测台网(包括流磁测点),南北长约750km,东南宽约600km,显然,若要检测5nT的磁异常,只有设立多个外场改正台,若此,则势必形成多个资料改正系统,这对震磁关系的空间特征分析,将带来很大的困难。据以上情况,当前,对既能扩大外场改正台的使用范围,又能提高资料处理精度的方法探索,就十分必要,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了。本文选用太阳黑子活动高年时段1979—1983年,用17个台的地磁总强度观测资料,分别用红山台、北京台作为外场改正台(以下简称参考点),在两台单纯差法(以下简称纯差法)进行资料处理的基础上,另用两种方法与其对比,获得了一些初步认识,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计算了河南省6个台站的相邻时段的地磁场总强度观测资料的自相关系数分析了各台自相关系数的变化与地震的关系,各台的自相关系数曲线对应地震的效果较好,发震时间一般在异常低值后1-8个月,统计得出了各台所对应的地震震级与自相关系数异常面积和震中距的经验公式,利用3个以上台站的经验公式和交汇法,即可以求出震中位置和地震震级,经震例检验,该方法基本可行。  相似文献   

18.
在修正了Briggs提出的移动变形图案相关分析法基础上,对全球非偶极子磁场以及6个行星尺度磁异常区的漂移特性和强度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900-2000年期间,全球非偶极子磁场以0.15°/a的平均速度向西漂移,强度累计增长了29%;6个行星尺度异常区的西漂运动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漂移最快的是赤道附近的非洲异常,平均西漂速度为0.26°/a,其次是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异常(0.23°/a),最慢的是欧亚异常(0.09°/a).除西漂外,大多数异常区还有较小的北向漂移.在1940-1955年期间北半球的欧亚、北美和北大西洋3个异常区以及赤道地区的非洲异常几乎同时由西漂或西南漂转为西北向漂移;紧接着,南半球的南大西洋和澳大利亚两个异常区的漂移特征也发生明显变化,主要是漂移明显减慢,而不是漂移方向的转折.在6个异常区中,澳大利亚、南大西洋、非洲和欧亚4个异常区的强度有明显增加,而北美和北大西洋两个异常区的强度则显示了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地磁场的漂移运动和强度变化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在修正了Briggs提出的移动变形图案相关分析法基础上,对全球非偶极子磁场以及6个行星尺度磁异常区的漂移特性和强度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900-2000年期间,全球非偶极子磁场以0.15°/a的平均速度向西漂移,强度累计增长了29%;6个行星尺度异常区的西漂运动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漂移最快的是赤道附近的非洲异常,平均西漂速度为0.26°/a,其次是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异常(0.23°/a),最慢的是欧亚异常(0.09°/a).除西漂外,大多数异常区还有较小的北向漂移.在1940-1955年期间北半球的欧亚、北美和北大西洋3个异常区以及赤道地区的非洲异常几乎同时由西漂或西南漂转为西北向漂移;紧接着,南半球的南大西洋和澳大利亚两个异常区的漂移特征也发生明显变化,主要是漂移明显减慢,而不是漂移方向的转折.在6个异常区中,澳大利亚、南大西洋、非洲和欧亚4个异常区的强度有明显增加,而北美和北大西洋两个异常区的强度则显示了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基于1990年1月至2021年12月晋北地区中小地震的P波初动极性数据,采用综合震源机制解法反演晋北地区的综合断层面解。结果显示,震源机制解节面为EW和NE向,与晋北地区主要构造线一致;震源错动类型以正断型为主;主压应力方向为NE-NEE,仰角较大,主张应力方向为NW-SE,仰角近水平,与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吻合。综合断层面解中,P轴方位与区域优势方位一致时,晋北地区可能孕育中强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