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块体理论在高速公路连拱隧道超挖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金丽温高速公路连拱隧道区的结构面特征进行现场调查,经统计分析得出结构面的特征参数,利用分析出的结构面特征参数值,结合块体理论,对连拱隧道的超挖情况进行预测。首先介绍了块体理论在超挖预测中运用的基本方法,推导了最大块体体积的计算公式,通过编制的计算程序对金丽温高速公路2个连拱隧道的超挖块体大小及位置进行预测。从分析的结果看,超挖问题产生部位主要集中在中导洞与隧道的连接部位,预测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通过预测得出的结果证实了块体理论在高速公路连拱隧道超挖预测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地表沉降的研究工作大都集中在地铁隧道盾构法施工的情况,而对于矿山法城市双连拱隧道施工引起地表沉降的研究几乎没有。本文以重庆彭家花园双连拱隧道为工程背景,就矿山法双连拱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进行研究。在不同施工方法条件下,针对不同埋深、断面大小进行回归分析,从理论上弄清地表沉降的规律,根据实测资料,提出矿山法施工条件下地表沉降的预测公式。并结合三维数值模拟验证了回归效果 相似文献
3.
4.
5.
6.
针对某高速公路连拱隧道中墙混凝土强度不足问题,采用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对连拱隧道中墙进行了计算,发现中墙的安全性不能满足规范要求。为了保证隧道中墙的安全使用,分别对全部凿除中墙和部分凿除中墙的治理方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分段部分凿除的方案对中墙进行治理时,对初期支护影响较小,未凿除的中墙内力略有增大,对隧道整体结构影响很小;而采用全部凿除方法对中墙进行治理时,对初期支护影响较大。对施工进尺长度的研究表明,在Ⅲ级和Ⅳ级围岩区段隧道中墙治理时,一次凿除长度分别取为12 m和9 m是较为合理的。修复后的连拱隧道中墙安全性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7.
8.
9.
10.
在新建隧道下穿既有高速公路的工程中, 线路的交叉相互影响必然会引起隧道与地面变形, 从而影响线路的安全运营, 因此, 分析隧道结构的变化和路基沉降规律至关重要, 本文以某新建铁路下穿既有高速公路的明挖隧道工程为依托, 针对其交叉段, 利用MIDAS, GTS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数值模拟, 研究了隧道施工完成后, 在自重荷载及车道荷载作用下, 地表沉降、支护结构和既有线路的沉降变形与力学状态, 结果表明:拱顶沉降量最大, 交叉范围对衬砌沉降量有显著影响, 支护结构在拱腰内侧发生拉破坏的几率高于拱顶。对于覆跨比0.5的浅埋隧道, 既有路面和下穿隧道的交叉段沉降小于路面两侧, C30钢筋混凝土路面和C20素混凝土路面交接处有可能发生受拉破坏, 应予以结构加强。 相似文献
11.
12.
图像处理技术在隧洞超欠挖评价中的应用是该技术在地质及岩土工程领域的新尝试。通过对野外摄取的隧洞图像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得到隧洞的基本形状,然后与隧洞的设计形状对比分析,即可得到隧洞在该断面上的超欠挖方量,然后对其他断面采用同样的技术就可评价某一段或整个隧洞的超欠挖数量,这样就从定量的角度解决了以往工程中难以解决的超欠挖评价问题,为工程超欠挖的判断与决策提供合理依据。最后通过一实例对某一隧洞的超欠挖方量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3.
14.
FLAC3D在隧道初期支护与原岩条件的"耦合"问题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施工过程联拱隧道围岩一支护结构体系的力学响应,并优化施工工序,以便在实际施工中根据具体情况和经济、技术水平调整施工步骤,对联拱隧道支护设计进行了三维模型分析。用FLAC^3D对双联拱隧道网喷混凝土初期支护设计,进行了力学响应动态分析模拟,分析了岩体支护前后围岩的变形及应力状态,对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和初期支护结构的安全性做出综合评判,得出了一些非常有益的结论,用以指导襄十高速公路双联拱隧道的施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公路隧道局部塌方洞段的围岩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某公路隧道工程,以现场地质调查和监测资料为基础,在结构面发育且可能发生大规模塌方的围岩洞段,根据现场实际统计的优势结构面产状,采用关键块体理论、非连续变形方法(DDA)首先确定围岩主要的失稳破坏模式,然后运用连续介质分析程序FLAC,在DDA方法确定的围岩实际变形破坏塌方形态的基础上进行计算分析,评价围岩的整体稳定性及加固措施的有效性。分析表明,围岩破坏的主要模式为受结构面控制的局部块体的失稳,工程开挖后围岩不会发生大变形,这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为安全施工提供了保证。采用非连续变形方法和连续介质计算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隧道工程塌方稳定性进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研究方法和经验可为类似工程参考并借鉴。 相似文献
16.
苍岭特长公路隧道地应力场反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苍岭隧道工程区地应力场实测值分析基础上,选取可靠、具有代表性的实测点作为反演回归对象,利用三维数值分析手段,结合回归分析原理,获得整个工程区的地应力场分布情况,通过对比分析回归与现场实测值可知:除个别点差异较大外,其余大部分测点拟合程度较好,分布规律大致相同,表明采用应力回归方法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应力场回归方程获取了整个苍岭隧道轴线方向上地应力场展布规律,并根据不同地段最大主应力与隧道轴线方向的夹角对洞室稳定性状况进行了分析,据此建议进一步优化苍岭隧道线位走向,为设计、施工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