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赤道辐合带上扰动不稳定性的简单理论分析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谢义炳  黄寅亮 《气象学报》1964,34(2):198-210
本文采用了简单的流体力学方法,在三种模式——正压扰动层、相当正压层、三维扰动——的情况下,对赤道辐合带上的扰动切变不稳定进行了理论分析,分别给出了分析解、数值解及可能的数值解方法。分析结果证明:不稳定情况的出现,与基本气流间切变的大小、纬度、及扰动的波长有关。一般在中高纬度分析中经常忽略的2ωcosφ是一个稳定因子。由简单到较复杂的模式分析中,可以看出实际情况是很复杂的,简单模式中所忽略的因子,可能增加了不稳定性。本文从理论上初步证实,在台风发生过程中,基本气流的动能由于不稳定转变为扰动动能,可能是一个并不是不重要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杨祖芳 《气象》1979,5(2):11-13
近年来的观测和分析指出,就全球而言,有83%的台风形成于赤道辐合带中,因此从多方面探讨赤道辐合带的形成是有意义的。随着热带低纬度地区观测资料的不断增多,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广泛。而冷锋在热带洋面上能否变性、演变成赤道辐合带,是热带天气工作者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值得探讨。国内外都有人认为,在海面或洋面上的静止锋上的最  相似文献   

3.
全球副热带高压和赤道辐合带演变规律的分析和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福慧  胡伯威 《气象》1991,17(8):15-19
根据卫星观测的OLR(射出长波辐射)资料,分析了全球副热带高压和赤道辐合带的演变规律,探讨了长江流域出现特大洪涝年的异常特征及持续性。结果表明,密切关注11月—2月全球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分布特征和3—6月赤道辐合带南侧低纬洋面积云对流的强弱,是预报长江流域特大洪涝发生的重要着眼点。  相似文献   

4.
南海地区赤道辐合带的动力学与能量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三角形区域法,对南海地区ITCZ的21个个例分析计算了有关动力学特征量随高度的分布,从而得出了平均的结果,这与蒋全荣和余志豪(1984)的分析结论基本一致。分析还发现在平均和分类情况下,南海地区ITCZ的高层(约300hpa)可能有一个相对的干燥层或“干盖”存在。能量学特征的计算表明,南海地区的ITCZ低层具有大量水汽、潜热和全能量的水平辐合,然后垂直向上输送并在高层向副热带地区水平辐散开去。因此,它在热带大气环流能量、水汽等方面的传输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台风与西风槽相互作用与赤道辐合带的北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历史天气图,台风年鉴,以及ECMWF和NMC再分析的风场等资料,研究盛夏一些系统的活动特征及赤道辐合带北跳及其在台风与西风槽相互作用型的关系,得到如下一些事实:(1)块状,自东向西移动的渤海日本海高压,准定常的,河套以东西风槽,低空偏东、偏南急流等系统的活动,都有利于出现台风与西风槽相互作用,有利于出现400mm以上台风降水。(2)“75.8”、“84.8”和“98.8”3个台风与西风槽相互作  相似文献   

6.
在考虑到大气中各种非绝热加热和对海洋的反馈过程后,建立了一个纬向平均的海洋、大气耦合系统模型。对系统的频率分析表明:存在着一类周期在月以上的长周期振荡。周期的长短依赖于海洋的混合层深度、所在纬度和各种物理过程(如对流凝结加热,辐射冷却、海面蒸发、海水上翻和云量对辐射平衡的调节等)的强弱。 在上述的基础上,讨论了赤道辐合带的形成和变化。计算所得的辐合带宽度和纬度与观测事实是比较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热带辐合带(ITCZ)的活动对广西南部降水关系密切。广西南部(钦州、南宁、玉林三地区)月平均雨量以8月份最大。钦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汛期影响防城港市的热带辐合带,总结归纳出预报热带辐合带天气的一些模式指标,热带辐合带进入影响区后,出现东海气旋型、副高南压型和大陆高压出海型,次日则无雨(Ⅰ型);出现南海低压型和中纬低槽型,则次日有雨(Ⅱ型);套用暴雨的四个模型,预报次日有没有暴雨(Ⅱ型).  相似文献   

9.
10.
利用NCEP/NCAR资料研究了西北太平洋热带辐合带区上升运动(ITCZω)与越赤道气流、澳大利亚高压之间的关系及其在2003和2007年淮河流域强降水中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越赤道气流对西北太平洋ITCZω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对其强度的影响,对其位置的影响不明显。总体上来说,925hPa上各支越赤道越气流强度与西北太平洋ITCZω强度的相关性都要好于850hPa; ITCZω强度与澳大利亚高压强度的相关在对流层低层过95%的信度检验。2003和2007年淮河流域强降水期间90°E以及以东的越赤道气流偏弱;澳大利亚高压强度偏弱;ITCZω偏弱、偏南; 2003和2007年90°E、105°E和150°E附近越赤道气流的强度较多年平均都要偏弱,2007年125°E附近越赤道气流的强度较多年平均也较弱;2007年ITCZω偏弱的程度要大于2003年;2007年南半球冷空气偏弱持续的时间虽然长于2003年,但偏弱的程度却小于2003年。  相似文献   

11.
利用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昭通多普勒雷达资料、自动站实时观测资料等,分析云南省昭通市夏季的一次辐合带系统暴雨过程。结果表明:这是一次发生在有利的天气尺度背景下,由持续存在的地面辐合线触发抬升产生的对流性暴雨过程;这次过程的水汽来源于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同时700 hPa水汽输送与降水的落区和量级密切相关,水汽输送越好,降雨量级越大;长期维持的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层结,配合有利的水汽条件和适当的物理量场导致了此次连续性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垂直上升速度的大值区和降雨量级的大值区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可以用来表征降雨的状态,但是不能用来定量表征降雨量级;持续存在的"逆风区"有利于连续性的短时强降水的发生;昭通市低层偏东风辐合导致的暖区对流性降水过程中,地形的辐合抬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南海热带辐合带的气流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淑君 《广东气象》2010,32(2):18-20
利用2001~2005年Micaps每日08:00的850hPa天气图,及相关海区指标站实时资料,对出现在南海的热带辐合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海热带辐合带按其组成气流和所出现的地理位置大致可分为4种类型,即偏东型、偏西型、东西相连型和南压型,这4种类型与其组成气流和出现季节有密切关系,对南海不同海区天气的影响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用平均云量图分析太平洋热带辐合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月平均卫星云量图揭示了太平洋上热带辐合带的基本气候特征。西太平洋热带辐合带的位置和强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并且有双辐合带结构。而东太平洋热带辐合带则始终稳定在5—8°N附近,季节变化很小。东西太平洋的这种差异可能与海洋热状况有关。同时,西太平洋热带辐合带又有明显的年际变动,它对台风活动有一定的影响。 1984年8月18日   相似文献   

14.
7504号台风是由赤道辐合带的云团扰动发展形成的。扰动的发展出现在辐合带南北侧两支对流层中低空急流加强和接近的时候。这两支急流之间的强烈气旋性切变和径向气流的明显辐合以及伴随着的云团旋转合并和低云向低压流入,构成了扰动迅速发展为台风的有利条件。 联系Bates关于辐合带扰动发展的理论,对于本文分析的结果作了一些推测性质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一个耦合海气模式,用数值试验方法分析了1982/1983 ENSO期间的暖池和赤道辐合带(ITCZ和SPCZ)的相互作用对大气表面流场和散度场的影响。结果指出,ENSO高峰期和成熟期SPCZ比ITCZ更重要(即ENSO高峰期和成熟期SPCZ与暖池相互作用比ITCZ与暖池相互作用更强烈);ENSO的形成初期和衰减期SPCZ和ITCZ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评述了与南太平洋辐合带(SPCZ)及其相伴云带有关的环流特征:SPCZ的位置、结构和特征;其存在的理论和观测事实;SPCZ在全球大气环流中的重要性;其位置和强度和准周期变化;在其影响区域内天气尺度系统的特征(如气旋、副热带急流)。  相似文献   

17.
初论西风带和热带辐合带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探讨中高纬和低纬环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指导天气预报实践和研究大气环流理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是基于近几年来在低纬环流和我国北方盛夏暴雨方面一系列分析研究工作,对西风带和热带辐合带环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初步总结。 首先,根据大范围环流分析和全球卫星云图,提出了一个连结中高纬西风带和热带辐合带的简要的总环流模型。其次,将西风带和热带辐合带环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现象,列举出常见的有代表性的六个方面。最后强调指出,要想进一步解决中高纬地区夏季暴雨天气预报问题,应该特别重视低纬环流和天气过程的研究,同时,  相似文献   

18.
夏季南海区域赤道西风与热带扰动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1973—1984年6—9月南海地区赤道西风与热带扰动的活动情况,结果表明,赤道西风对热带扰动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贡献,而热带扰动的发展又反过来使其南侧的赤道西风进一步增强,赤道西风的增强往往导致热带扰动移向的改变。这种相互作用过程,存在着能量的输送。本文参照水平运动方程和涡度方程,推导得赤道西风变化率方程,说明局地赤道西风变化主要取决于总能量和涡动的输送。分析还发现,赤道西风变化率与赤道西风值有超前相关关系,借此可估计赤道西风和热带扰动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