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运用1960—2010年的冰雹天气资料,统计分析了吉林省冰雹天气的时间、地域分布特征,并针对2008—2010年间的冰雹天气过程中16个探空物理量的特征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冰雹天气多在春、夏季出现,并多集中在午后13—19时,冰雹在山区出现平均次数大于平原地区;适合的0℃层和一20℃层的高度、水汽条件、较好的对流不稳定条件和垂直上升运动都对冰雹的发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利用吉林省1961—2020年冬季逐日降水、风速和最高气温观测资料, 对影响吉林省冬季旅游出行的气象要素及其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并对冬季旅游出行气象条件进行评估。结果表明: 吉林省冬季平均无降雪时间长, 2级以下风力的日数较多, 日最高气温在-12 ℃以上的日数占冬季总日数的近9成。吉林省冬季非常适宜和适宜旅游的平均日数为128.6 d, 占冬季总日数的85.2%, 增多趋势为4.1 d/10 a。在气候变暖背景下, 气象要素突变后的1991—2020年非常适宜和适宜旅游的日数明显增多, 平均可达135.1 d, 占冬季总日数近九成, 但此间气象要素滑动均方差增大也导致两者的不稳定性加大。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长白山天池不仅是国家5A级风景区,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发起的"世界山地生物圈保护区环境变化研究项目"中19个全球观测站之一,本文选取吉林省长白山天池1959-1988年30年冬半年(10月至次年3月人工观测记录)地面气象资料,以2007-2012年冬半年各月旅游人数为例,对各月极端最高、最低气温以及暴雪、大风、大雾等对旅游有较大影响的灾害性天气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长白山天池冬季极端最低气温为-44℃,30年中日最低气温≤-37℃的有72天;除1月份以外其它月份最高气温均有达到0℃以上的记录;冬季天池大雾和雾凇日数非常多,尤其是3月雾日数最多,是旅游者驱车上山观景的最大障碍,冬半年中旅游人数最少的为3月;暴雪集中在初冬10-11月,年平均1次左右,日最大降雪量为44mm,隆冬季节(12月-2月)暴雪极少,仅有8个暴雪日;大风是冬季长白山天池最强也是对旅游影响最大的灾害性天气,各月最大风速均在14级以上,极值为62m/s(大于17级),各月≤4级的日数大约只有4天左右,≤6级仅在7天左右。  相似文献   

4.
科学地、充分地利用自然资源——气候资源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着重讨论,如何发挥河池山区气候资源的优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等问题,从而加快山区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一、河池山区气候资源 的长处和短处 河池山区地处广西西北部,云贵高原东南麓,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光、热气候资源丰富,全地区年太阳总辐射量90-108千卡/cm~2,生理辐射量46-55千卡/cm~2,全年平均日照时数1300—1700小时。全地区年平均气温17-21℃,日平均气温大于10℃的总积温,除南丹县在5100℃左右外,其余九县均在6000-7000℃之间。全地区夏季湿热,冬季温凉。最热月为七月,平均气温24.5~28.9℃。最冷月为一月,平均气温除南丹、罗城两县在7.5~9.0℃外,其余各县均在10~12.5℃之间。全地区无霜期长,南丹、罗城为300天左右,其余各县均在300天以上。  相似文献   

5.
利用2012—2020年CLDAS格点小时温度数据,通过插值、合成分析等技术,分析江西省不同天气背景下气温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江西省气温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形,整体上表现为06—15时为气温上升阶段,其中08—12时为快速上升阶段;16—05时为气温下降阶段,其中17—20时为快速下降阶段。2) 不同地形和季节日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略有差异,平均而言高山地区最高气温出现于14时,较平原、丘陵早1 h;冬季最低气温出现在07时,较其他季节迟1 h。3) 不同地形大部分时段气温表现为丘陵>平原>高山,丘陵地区气温高于平原在12—17时最明显,温差为1—2 ℃,高山地区较两者低4—5 ℃。4) 不同天气背景下,气温日变化曲线仍呈单峰形,日最高气温大概率出现在14—16时,日最低气温在23时—次日06时各时次出现概率大致相同。气温日较差在有雨条件下最小,为2—3 ℃;晴天不同云量条件下,气温日较差最大,为6—8 ℃,阴天最小,为3—5 ℃;气温日较差在强降温天气大于强回暖天气。  相似文献   

6.
1982年5月10—12日,陕、甘、宁、青出现一次超极地路径的强寒潮天气过程。表1为这次过程的天气实况。1l—12日,柴达木盆地、宁夏、陕西和陇南日平均气温下降11—13℃;青海东部、甘肃大部下降14—16℃。这次冷空气势力强、来势猛,降温主要集中在一天左右,任意24小时日平均最大降温为9—15℃。甘肃中部、河西走廊和武都地区北部最低气温降到0—-4℃,最低地温普遍降至-5℃以下,陇东的最低气温和地温都在0℃左右,甘南自治州的最低气温降到-5—-10℃,只有陇南南部的最低气温在3—7℃,最低地温在0℃左右。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境内毛乌素沙地近47年气候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乌审旗气象局1960—2006年资料分析毛乌素沙地近47年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上升0.54℃/10a,各季以冬季升温幅度最大,上升0.74℃/10a;初霜冻推迟8天左右;年降水量、大风日数、冰雹日数、暴雨日数在1961—1966年和2001—2006年两个时段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8.
《气象科技》1980,(4):39-39
日本《气象集志》1979年4月号刊载村上多喜雄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冬季季风气压波》一文,摘译其内容如下.1.用1970年11月16日到1971年3月15日整个中国、中国东海和南海、西北太平洋温带和热带地区的风和温度,研究冬季来自北方的季风气压波的某些特征.低层气压波大多出现在东海,在大约700毫巴层以下,对经向风、温度、垂直速度和增温率等项,主要谱峰均在4.3—4.6天左右.对于对流层低层的4.3—4.6天振荡来说,温度和经向风之间的余谱为正隧(北向感热输送,而温度与垂直P速度为负相关.相比之下,南中国海主要谱峰在6.0—6.7天左右,伴置次最大谱值在4.3—4.6天左右.在对流层低层,东海和南海之间的相关系数一般超过0.5.整个南海的  相似文献   

9.
祁连山区气温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懋苍  许曼春 《气象学报》1986,44(3):265-274
根据1961—1980年的资料,分别用“地形平滑法”和“高度订正法”做出了祁连山区各月平均的温度分布图,发现冬季山区西段冷于东段,夏季反之。冬季和夜间在海拔2000—2500m之间的外围山麓有一相对“暖带”存在,冬季在青海湖尚未冻结以前,湖区气温比四周要高出1—2℃。与假想的无山地存在时的“自由大气”相比,冬季的夜晚山地温度要低10—15℃,夏季的下午要高出5℃左右。  相似文献   

10.
冬半年平流层中部环流的变化及其爆发性增温现象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陈隆勋 《气象学报》1962,32(1):44-63
本文利用1958—1961年冬半年资料对平流层中部的冬季环流作了综合性的研究。讨论了平流层环流分型问题、年际变化问题、平流层环流周期性变化问题以及平流层爆发性增温和环流演变关系问题,得到以下主要结果: 1.冬季平流层环流型式比较简单而且稳定,环流可以分为A,B,C,D,E_1和E_2型(图1—4)。其中A,B型平均周期在20—22天左右,且出现的日数占总的统计日数的四分之三左右。E_1和E_2是环流转变时期的过渡型,平均周期约8—10天。 2.冬季平流层环流年际变化较大,但其变化和对流层环流变化有相当好的对应性。 3.冬季平流层的环流和气温有11天左右的周期性变化。这种周期性变化可能是与平流层的阿留申高压周期性地加强减弱和周期性伸缩有关。对流层环流和温度可能也有11天左右的周期性变化,并和平流层周期性变化相对应。因而这种周期性变化可能是地球大气本身固有的振荡。 4.就固定地区而言,北半球爆发性增温的变温中心常起源阿拉斯加、堪察加、欧洲和大西洋中部四个地区,而爆发性增温经常在西伯利亚东部、欧洲、北美东北部和格陵兰地区出现。就环流系统而言,爆发性增温变温中心常起源于高压的东北和西北二侧,而在平流层急流的外侧发展,在原来冷区或槽区引起爆发性增温。爆发性增温依变温中心移动路径不同,而和  相似文献   

11.
1958—2007年福海县大风天气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1958—2007年福海县大风天气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50—70年代福海县为大风天气的多发年代,80年代开始呈明显下降趋势,1993年之后年大风日数稳定在20 d左右;春季大风最多,冬季最少;大风持续时间多在0—5 h之间,持续时间大于等于19 h的大风过程多出现在春秋季;大风出现月份为5—8月,以下午机率最多,其他月份无明显差异;平原地区大风最多,中低山区次之,沙漠地区最少;春夏季多偏西风,秋冬季多偏东风,且偏西风风速大于偏东风风速,最大风速多为偏西风。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中尺度模式WRF(V3.9)对2016年12月7日成都东部(龙泉山)一次污染过程下的山地—平原风环流进行了模拟,旨在探讨冬季污染天气下山地—平原风环流的结构和演变特征。此外,通过减少气溶胶光学厚度(AOD,Aerosol Optical Depth)的敏感性试验探究气溶胶污染对山地—平原风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污染大气条件下成都平原地区存在显著逆温。龙泉山南北长、东西窄且高度较低,由于东、西坡辐射能量的不均匀分布和背景风的强迫,上午、凌晨和夜间均出现越山下坡风环流,上午强度较强,凌晨和夜间强度较弱。午后开始出现平原风环流,最大影响范围为山体宽度的3~4倍,17:00(当地标准时,下同)左右结束。各阶段环流在南北方向上差异较大,越山下坡风环流在南段最强,中段最弱;中、南段山体较低窄,平原风环流易被湍流掩盖,北段平原风环流最为明显。AOD减小后辐射及地表热通量均有所增加,中、南段湍流更加旺盛,边界层显著抬升且降低时间滞后,山体与平原间感热通量差异增加,北段平原风环流增强、持续时间增长。  相似文献   

13.
张伯忍 《气象》1984,10(11):34-35
萧县地处淮北平原,属于暖温带落叶果树区。葡萄栽培始于明代,在1540年(明嘉靖19年)篡修的《萧县志》中就有关于葡萄产品的记速,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解放后,葡萄发展很快,目前全县栽培面积已逾万亩,年收购量近千万斤。随着果树事业的发展,这里的黄河故道和沿闸两岸将成为新兴的葡萄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成都机场1985~1990年冬季近600个逐日实况及19点探空资料对成都冬季雾的统计分析发现,夜间存在近地面逆温层使出雾时间提前4~15分钟,大雾形成时间推迟20分钟左右;夜间存在中空逆温层时对大雾减弱成中雾的时间影响不大,而使中雾消散或减弱,为轻雾的时间推迟50分钟~2小时20分钟;夜间少云时,第二天成雾率为85~90%;夜间多云时,当空间(900—600hPa)平均最小(T—T_d)<1℃时,第二天出大雾;当(T—T_d)≥2℃时,第二天出中雾。其结果可为成都冬季雾的定量化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石岛地处山东半岛东部沿海,具有冬暖夏凉的海洋性气候特征,冬季日最低气温很少降至-10℃以下。但一旦有北方强冷空气南下时,在出现偏北强风与降雪之后,在往有剧烈降温,因而造成较严重的低温灾害。根据低温灾害的严重程度及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参照预报业务现行规定,将日最低气温≤-10.0 ℃定为低温日。按此标准统计,自1953年至1990年的38年间,石岛共出现低温日63天,平均每年仅1.7天左右。最低极值为-14.6℃。其中在-10.0—-10.9℃之间的为33天,占52.4%;在-11.0—-11.9℃的为21天,占33.3%;≤-12.0℃的低温日仅9天,占14.3%。  相似文献   

16.
李瑞英 《气象科技》2015,43(3):551-556
利用2012—2013年冬季菏泽巨野日光温室内的小气候观测资料分析了温室内最低气温、最高气温与当天及前一天温室内外各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在删选出相关显著要素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温室内气温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温室内最低气温与当天及前1天温室内外8个气象要素的相关性比较显著,温室内最高气温与当天及前1天温室内外9个气象要素的相关性比较显著,而且各气象要素之间也存在较好的相关性。2主成分回归分别提取了影响温室内最低气温、最高气温的3个主成分因子,建立的温室内气温预测模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3回代检验的结果为,不同天气状况下的最低气温预测值和实际值的平均绝对误差在1℃左右,不同天气状况下的最高气温预测值和实际值之间的平均绝对误差在1.5℃左右。经2013—2014年冬季的温室小气候数据应用检验结果为,不同天气状况下的最低气温、最高气温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在1.1℃和1.5℃左右,其中晴天条件下的最低气温检验效果较好,绝对误差为0.9℃,寡照天气下的最高气温检验相对较好,绝对误差为1.4℃。  相似文献   

17.
酿酒葡萄冻害原因的初步分析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酿酒葡萄冻害的调查研究分析指出:初霜冻的早晚和冬季的极端低温不是造成酿酒葡萄冻害的主要原因。品种间差异和栽培管理不同也不是造成酿酒葡萄冻害的主要原因,10月份的强降温、气温明显偏低(气温≤-5.2℃)才是酿酒葡萄树体冻害的主要原因。引种抗冻能力较强酿酒葡萄品种、选择适应的生长环境和掌握适宜的埋土时间,是防御酿酒葡萄冻害防御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8.
近30年北京气候舒适度城郊变化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北京市城郊20个气象观测站1981—2010年30年气象资料,计算了20个站点的逐日舒适度指数,并统计了北京城郊夏季最热舒适度、冬季最冷舒适度的年平均值以及炎热日数、酷热日数、寒冷日数和严寒日数,最终分析给出了北京舒适度的年际和空间变化特征以及城郊舒适度差异。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北京夏季最热舒适度在炎热标准以下,城郊差异不大;90年代至今增热趋势明显,炎热和酷热日数显著增多,特别是平原地区炎热和酷热日数分别增加到40天和8天,且炎热和酷热日数空间分布范围不断扩大,2000年后扩大到除朝阳区东部以外的大部分主城区。相比较郊区而言,城区的热舒适度指数和变热幅度大,山前平原比山区热。且城区的冬季暖于郊区,寒冷和严寒日数也低于郊区,这种差距从80年代中后期逐渐明显,最大差距一年能达到10~20天;90年代后严寒区域范围逐渐缩小,平原地区的寒冷日数较80年代平均减少10天。  相似文献   

19.
玉林地区种植荔枝大约有七百年历史,目前有新老荔枝树553万株,主要品种有禾荔、黑叶荔、香荔、白腊、桂绿、糯米糍、六月红、四月红等,年产鲜荔为15—19万担,近几年来销路很好,远销港澳,为国家争得不少外汇。 一、荔枝生产的气候优势 我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对荔枝生产具有较好的气候条件。主要有利条件有: 1、冬无严寒,荔枝越冬基本安全 荔枝喜光,要求年平均气温21℃以上,大于0℃年积温7500℃以上。冬季最低温度0℃时幼龄树开始受害,成龄树一般能忍受短时-3℃的低温。 我地区年平均气温21.4-21.9℃,无霜期340—359天。自有气象资料以来,冬季极  相似文献   

20.
1986年吐鲁番地区是个暖冬.冬季为61天,比正常年缩短了16天;冬季平均气温为-7.3℃,比历年平均值高4.2℃;极端最低气温仅为-13.0℃,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奇暖的一个冬季. 1987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比多年平均开春日期早了13天,打破了历史记录.从1986年12月26日到1987年1月14日,连续降了20天微到小量的雪,这是自有气象记录以来的第二个连续最长降雪日数,累计降雪总量2毫米. 暖冬、早春和连续降雪日数长,对农业生产有何利弊? 暖冬虽对葡萄越冬有利,但却也有利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