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文对阿拉山口1957-2009年极端最高气温≥35℃的高温日和高温天气过程进行统计分析,普查近20a高温灾害天气过程环流形势场并对2010年6月的一次高温天气过程进行具体分析,得出:阿拉山口极端最高气温44.1℃,4—9月均有高温出现,其中7月出现高温日最多,最长连续〉135℃高温日数是25d,≥40℃的最长连续日数是6d,属高温低湿的干热天气,阿拉山口的高温天气主要与伊朗高压东北上和西太平洋副高西伸北抬并在新疆形成稳定的暖高压环流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利用四川省1981—2013年雾、轻雾、吹雪、雪暴、烟幕、霾、沙尘暴、扬沙和浮尘9种视程障碍天气现象资料,对其发生日数、发生概率和分布特征进行统计。结果表明:(1)各天气现象发生日数排序为:轻雾>雾>浮尘>霾>烟幕>扬沙>沙尘暴>吹雪>雪暴。(2)轻雾和雾年发生日数为分别为176d/a和29d/a,日发生概率分别为48%和8%,远高出其他天气现象。(3)季节变化方面,雾和轻雾主要出现在秋季和冬季;霾、吹雪和雪暴集中出现在冬季;浮尘发生春季;扬沙多发生在冬季和春季;而沙尘暴、烟幕主要发生在春季和秋季。(4)变化趋势上轻雾基本保持平稳;烟幕呈增加趋势;而雾、霾、沙尘暴、扬沙和浮尘呈下降趋势。(5)大气层结稳定、水汽充足、风速较小、人口集中和排放量较大,易于盆地雾、轻雾、霾和烟幕的形成;不合理利用水和土地资源,北方地区沙尘天气随冷空气南下,是沙尘天气发生的重要原因;而吹雪和雪暴均发生在冬季降雪量大且风速较大的川西高原。  相似文献   

3.
1981-2010年青藏高原降雪日数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青藏高原气象站降雪日数观测资料,分析1981-2010年青藏高原降雪日数的时空变化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降雪日数总体上呈青藏高原中东部高寒地区、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和祁连山脉流域降雪日数多,南部河谷和北部湖盆区降雪日数少的空间分布格局;春季降雪日数占全年的45%,其次是冬季(28%)和秋季(22%),夏季最少(5%);30年内青藏高原平均年降雪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降幅达10.5 d/(10 a),其中,春季降幅最大(4.8 d/(10 a)),夏季最小(1.2 d/(10 a));年降雪日数在1997年发生了由多到少的气候突变;降雪日数年内分布呈双峰型,峰值出现在冬夏大气环流的转换季节,青藏高原大气环流的转换期与上升运动相联系的低值天气系统和高空温湿条件均有利于降雪出现;青藏高原降雪日数的明显减少与气温的显著上升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4.
利用锡林郭勒盟1964—2020年15个国家气象站逐日吹雪和雪暴的常规观测资料,对锡林郭勒盟暴风雪日数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并运用信息扩散理论对发生不同暴风雪日数的概率风险进行估计。结果表明:(1)近60年来,锡林郭勒盟年平均暴风雪日数显著增加,倾向值为0.23 d/10 a;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至70年代前期呈较弱的上升趋势,70年代中期开始至2000年呈下降趋势,2000—2010年年平均暴风雪日数变化不明显,直到2011年又有明显的上升趋势。(2)锡林郭勒盟暴风雪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南多北少的特征。锡林郭勒盟西部年平均暴风雪日数明显增加,东北部及中部年平均暴风雪日数增加不显著,南部地区年平均暴风雪日数变化不大。(3)锡林郭勒盟南部为暴风雪风险高值区,中部及西北部为风险低值区。锡林郭勒盟暴风雪日数在0~4 d时发生的风险概率最大,但超过10 d暴风雪发生的概率很小。暴风雪日数在4 d时中部发生频率为每8.3 a一遇,西北部为每5.1 a一遇,东北部为每5.3 a一遇,南部为每5 a一遇,暴风雪日数大于10 d发生概率非常小,发生频率为每20~70 a一遇。(4)南部地区较多的降雪和大风日数使得暴风雪天气发生的概率较其余地区偏大;地形和下垫面对暴风雪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容易形成暴风雪天气。  相似文献   

5.
利用1971—2009年河南省110个气象站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学分析方法,对河南省大风日数时间演变、空间分布及与扬沙和沙尘暴日数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39a来,河南省年平均大风日数以2.2d/10a的速率显著减少;四季大风日数亦均呈显著减少,表现出春季(0.8d/10a)大于冬季(0.6d/10a)大于秋季(0.4d/10a)大于夏季(0.3d/10a)的特征。无论在年尺度还是季尺度,河南省大风日数表现出随年代增加而减少的趋势。河南省大风天气主要出现在春季和冬季,集中于春季(3—5月),占全年的40.8%,秋季最少;4月最多(15.5%)9,月最少(1.9%)。河南省大风日数的空间分布与地形有很大关系,大风日数较多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东南部以及海拔自低至高的河南省中北部地区,而在地势较为平坦的东部地区和山系较多海拔较高的西部地区相对较少。1971—2009年,河南省年平均扬沙日数和沙尘暴日数随时间增加均显著减少,其减少速率分别为0.4d/10a和0.3d/10a。相关分析表明,年平均扬沙日数和沙尘暴日数与年平均大风日数平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8和0.75;大风日数随时间的变化对沙尘天气随时间的变化具有显著作用,大风日数的减少是沙尘天气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基于1961-2017年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站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阿勒泰地区冬季(11-3月)严寒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阿勒泰地区冬季整体呈增暖趋势,平均最低气温的增加幅度可达0.7℃/10a,尤以富蕴站和青河站最为突出,分别为1.2℃/10a和0.9℃/10a,均可通过95%的信度检验。阿勒泰地区冬季年最低气温的增暖幅度为0.6℃/10a,富蕴增暖最快,增暖幅度为1.1℃/10a,可通过95%信度检验。富蕴站和青河站冬季严寒天气发生频数最多,最高接近70次,各站严寒天气日数均在在20世纪90年代处于低值期。从持续性严寒天气(最低气温低于-30℃)发生频数来看,各站冬季持续2天,3天和5天的发生频数均为减少趋势。各站冬季持续性严寒天气的(最低气温低于-30℃)最长日数均表现出减少趋势,以富蕴站和青河站最为显著,减少日数均为-1.2d/10a,可通过95%信度检验。  相似文献   

7.
新疆雪暴天气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新疆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整理出1961-1999年新疆42个气象观测站的雪暴天气现象资料,统计出新疆雪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新疆雪暴主要出现在除准噶尔盆地之外的北疆地区及南疆的帕米尔高原上,盆地,平原地区几乎没有雪暴发生。(2)新疆雪暴集中出现在60年代和70年代,1984年后在波动中逐年减少。新疆雪暴集中出现在10-4月,在11月,1月或4月最多。新疆全天都可能有雪暴发生,雪暴出现的时段相对集中在午后,夜晚发生的较少。新疆雪暴持续时间绝大多数在2.5h之内。  相似文献   

8.
濮阳近50a风速变化特征及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线性分析方法,分析了濮阳近50a平均风速、大风日数的变化特征,并利用滑动的t检验法分析了风速突变,结果显示:年平均风速以0.498(m/s)/10a的倾向率减少,大风和扬沙日数分别以2.7d/10a和5.6d/10a的倾向率减少;平均风速,大风、扬沙日数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9.
邓悦  屈文军 《山东气象》2021,41(2):34-45
基于中国气象局对热浪天气的定义并参考地理分区和热浪日湿度分级标准,定义连续3 d以上地面最高气温≥35 ℃的天气过程为热浪,选取 1960—2018 年 476 个地面气象站观测数据研究中国夏季干热型和湿热型热浪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中国夏季热浪日数除新疆外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江南地区夏季热浪发生日数最多(年均 15 d)。温湿指数和人体舒适度指数评价结果表明江淮地区热浪天气期间环境舒适度最差,热浪天气对人体的不利影响更显著。相对于内陆地区,沿海地区因海风影响午后气温显著降低,有利于缓解热浪天气的影响,因而沿海站点夏季热浪日数比邻近的内陆站点偏少。除黄淮地区外中国大多数站点热浪日数均呈现增加趋势,江苏、浙江沿海、广东、重庆、海南、新疆及广西东部热浪日数增加趋势显著(1 ~5 d·(10 a) -1,α=0.05);中国东部和东南沿海湿热型热浪增加趋势显著,增幅达 1~5 d·(10 a) -1;浙江、江西北部、甘肃、新疆等地区干热型热浪日数显著增加(α=0.01)。1990 年以来全国夏季热浪天气发生更为频繁;其中 2000—2009 年间干热型热浪日数偏多,而 2010 年之后强湿热型热浪日所占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10.
近50a菏泽气温与高低温日数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1961-2010年菏泽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九点二次平滑和M—K检验法等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近50a菏泽气温及高低温日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a菏泽平均气温每10a升高0.26℃,平均最高气温每10a升高0.15℃,平均最低气温每10a升高0.35℃,最低气温的升高在平均气温升高中起主要贡献作用。菏泽气候自1990年代中期开始变暖,气候变暖的主要贡献在2000年代,主要是冬春季节的升温造成的。高温日数每10a减少0.85d,低温日数的减少幅度远远超过高温日数,每10a减少5.37d,低温日数显著减少的主要时段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高温日数集中在6月和7月,低温日数集中在1月。除9月外,高温日数与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均呈正相关,低温日数与平均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藤县暴雨的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藤县1981~2010年30a的降水资料,对藤县的暴雨分布特征及影响天气系统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藤县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最近30a,藤县各年代的累计暴雨日数是逐渐减少的,最近10a的暴雨日数比上世纪八十年代少了19%。在前汛期(4~6月),藤县暴雨主要是以西风带系统为主,而在后汛期(7~9月),热带系...  相似文献   

12.
该文利用1971-2005年六盘水市3个测站的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六盘水地区倒春寒天气的分布情况、年际变化及倒春寒发生的总次数及总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35a倒春寒天气东部、北部较重,南部较轻;倒春寒天气总日数和总次数近35a来均呈下降趋势;倒春寒天气总日数在年代际尺度上存在显著的16a、准10a周期振荡,在年际尺度上,存在准6a和2~4a的振荡周期;倒春寒天气总次数存在显著的准10a周期振荡和一个较弱的准4a振荡周期;目前倒春寒天气由偏少向偏多的趋势转变。  相似文献   

13.
阿拉山口1957—2007年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线性趋势方程、7 a滑动平均、气候趋势系数分析法对1957—2007年阿拉山口气象站的气温、降水、大风日数进行统计分析,得出51 a阿拉山口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增幅0.3℃/10 a;2、4—5、10—11月增暖较明显,增幅为0.4~0.7℃/10 a,3月增幅为0.1℃/10 a。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增幅7.3 mm/10 a,5、7、12月的增幅1.6~2.9 mm/10 a,而8月降水量减少趋势较明显,减幅为-1.1 mm/10 a。年大风日数呈减少趋势,减少率7 d/10 a;秋季、夏季和春季大风日数减少率分别为3、2、2 d/10 a。  相似文献   

14.
塔城地区沙尘天气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61-2005年塔城地区9个气象站地面实测资料,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对塔城地区沙尘天气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机理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1) 沙尘天气高发区位于沙湾、乌苏一带,次高值中心位于额敏,沙尘日数与大风日数、降水量空间分布呈反向分布的特点;2) 年均沙尘暴日数为3.8 d,主要发生在4-9月;3) 沙尘日数呈减少的趋势,其中沙尘暴日数以1.0 d/10a的速率显著减少,大风日数以10.5 d/10a的速率显著减少;4) 沙尘暴、扬沙、浮尘日数分别在1993、1992、1973年发生了显著减少的突变;5) 近半个世纪来新疆的冷空气活动强度和频率有所减弱(小),而大风日数的显著减少是沙尘日数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利用黑龙江省71个气象台站1961-2014年10 mm以上降水日数、降雪日数、大雾日数、扬沙日数、沙尘暴日数,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累计距平法和M-K突变检验法,分析黑龙江省不利交通运营气象要素和交通运营不利天气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利交通运营的气象要素中只有10 mm以上降水无明显增减趋势,降雪日数、大雾日数、扬沙日数、沙尘暴日数均呈明显下降趋势;1961年以来,黑龙江省交通运营不利天气日数呈减少趋势,近54 a平均减少了28 d;全省大部地区交通运营不利天气日数减小趋势显著,趋势系数在-0.2-(-0.8);黑龙江省交通运营不利天气日数在1989年发生突变,突变后减少18 d。  相似文献   

16.
利用黑龙江省漠河国家基准站1958—2013年地面观测资料,对漠河县近56a冰雾日数变化的特征和冰雾形成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总结。得出:(1)漠河多年平均冰雾日数为16.3d,出现最多的月份是12月和1月。(2)近56a冰雾日数平均每10a减少了1.9d,且与日最低气温≤-40℃日数密切相关;(3)冰雾出现条件是:气温在≤-40℃,温度露点差为4.0~6.6℃,冰面饱和水汽压为0.1h Pa,相对湿度为55%~65%,静风或微风。漠河每年冬季都有冰雾现象,是当地最为严重的灾害性天气,通过对漠河冰雾现象的分析,为今后高寒、高纬度地区冰雾天气预报和防寒减灾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61-2013年黑龙江省83个地面气象观测站53 a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黑龙江省雾霾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发现,黑龙江省大雾天气出现日数远远高于霾日,历年来呈现稳定波动、缓慢下降趋势,而霾天气出现的次数为阶段性,近10 a黑龙江省发生霾天气次数最少,但2013年开始又略有回升;大雾天气主要发生在夏季和初秋,而霾天气主要出现在4-10月;伊春雾霾天气发生的频率较高,松嫩平原西部雾发生的频率较低,霾发生的频率较高;大气环流、近地面逆温、静风等天气条件和污染物排放均对雾霾天气的产生具有影响,而焚烧秸秆和冬季燃煤供暖排放的污染物等外因也是雾霾天气产生的强烈诱因。  相似文献   

18.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对抚州市1959-2009年大雾天气气候概况及气象要素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抚州市大雾年平均日数冬春季多、夏秋季少,大雾主要集中在10月到翌年4月;大雾区域分布极不均匀,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山区谷地多平原少;大雾日数随着年代的推移总体呈逐渐减少趋势,平均以1.8d(/10a)的速度减少;大雾日数存在3-6a、12-15a和19-22a的周期变化;大雾存在明显的日变化特征,02-07时是大雾多发时段。当气温为0-10℃、相对湿度为85%-95%、风速为0-3m/s、气压为1005-1 015 hPa时,出现大雾的频率最高。一年中以辐射雾最多,占77.5%;其次是平流-辐射雾,占17.4%;平流雾仅占5.1%。  相似文献   

19.
1951~2008年北京极端天气事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1951~2008北京国家气候观象台的气温、降水、雷暴、雾、沙尘、大风、霜冻、相对湿度等逐日观测资料以及逐时降水资料, 分析了北京极端天气事件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年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分别以0.39 ℃·(10 a) -1、1.0 ℃·(10 a) -1的趋势升高;轻雾天气增加趋势比较明显[12.4 d·(10 a)-1];日最大降水量以-10.8 mm·(10 a)-1的速率呈渐弱趋势;降水日数、相对湿度、大风和雷暴天气均有不同程〖JP2〗度的减少,变化趋势分别为-1.90 d·(10 a)-1、-1.17% (10 a)-1、-2.64 d·(10 a)-1和-1.24 d·(10 a)-1;沙尘天气减少较明显[-9.39 d·(10 a)-1];极端最高气温、小时雨强最大值、暴雨天气日数、霜冻、大雾、高温天气日数波动幅度较大,总体变化趋势不明显。(2)暴雨、高温、极端最高温度和沙尘事件不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大风、大雾事件周期性特征在不同时段表现不同。雷暴、霜冻、极端最低温度、日最大降水量事件分别有6年、7年、16年、12年左右的周期性变化。轻雾除存在12年左右的主周期外,不同时段具有不同尺度次周期。(3)城市的扩展对记录到的变暖趋势有重要的贡献。各种极端天气事件与特定的天气系统相联系,受城市发展影响可能较小。  相似文献   

20.
选用陕西省51个地面气象站1961—2019年日降水数据,利用MATLAB2017计算了6个极端降水指数,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法、森斜率和改进的非参数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研究不同时间尺度下极端降水指数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找出了发生突变的年份。结果表明:各极端降水指数的月际、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差异较大;夏季(7—9月)容易发生极端湿润事件,而冬季则容易发生极端干旱事件;连续干旱日数(DCD)、连续湿润日数(DCW)、强降水日数(DR10)和最大日降水量(Rd,max)、非常湿润日降水量(R95p)、全年湿润日降水总量(RT)的变化趋势率分别为-014、-013、-020 d/10 a 和108、039、-342 mm/10 a,多年平均值分别为388、58、200 d和607、1678、6443 mm;极端湿润事件发生较频繁的站点主要分布在陕南地区,而陕北地区的站点发生干旱的风险较高;陕北有变湿润的趋势,而关中平原地区的极端降水事件整体有缓解的趋势,陕南地区极端降水事件则表现为区域加剧和缓解并存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