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彗星是太阳系的一种奇特天体。在太阳辐射和太阳风作用下,彗星发生一系列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表现为外貌形态(彗发、彗尾)、亮度、光谱及运动特性等多种变化。彗星研究是天文学和空间科学的重要课题,对于了解太阳系起源、有机分子仍至生命起源、太阳风及等离子体过程都有重要意义。 著名的哈雷彗星将在1985—86年再次回归到内太阳系。它有多种彗星现象,从地面到近地空间及空间会合的各种观测及样品分析,预料会取得彗星研究的新进展。本文先概述国际哈雷彗星联测(IHW)的计划;然后,评述彗星研究的一些进展,包括:(1)彗星的化学组成和化学过程;(2)尘埃彗尾和颗粒;(3)等离子体彗尾;(4)彗发;(5)彗星的亮度、爆发和分裂;(6)彗核的蒸发、寿命及非引力效应;(7)彗核,其中也包括我国的彗星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2.
太阳活动起源研究(Ⅱ):太阳发电机理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试图解释太阳活动起源的太阳发电机理论作了综合评述。着重介绍了平均场运动学发电机理论,包括平均场的α效应,运用学的αΩ发电机和迁移发电机。讨论了MHD发电机和其它类型发电机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3.
陈道汉  包纲 《天文学报》2003,44(4):337-341
1994年7月18日至24日期间,彗星苏梅克-列维9(SL-9)的超过20块碎片与木星发生了相撞.哈勃空间望远镜(HST)拍摄到的图像揭示了木星大气对撞击的动力学响应.具有重要意义的是观测到5个撞击点周围的圆环,它们以450米/秒的常速度向外运动.环的圆形性表明它们是波.因为对于不同大小的撞击,波速是常量,可以推断出传播速度与爆炸能量无关.这意味着这些波动是线性波.评述现行理论所使用的3类候选波,亦即惯性引力波、声波和地震波,介绍的重点是前面两种.  相似文献   

4.
双星的统计     
在理想统计平衡态理论下,研究由双星组成的系统的各种统计分布,并与观测资料进行比较,得出结论:(1)目前银河系中观测到的单星主要不是由双星瓦解产生的;(2)银河系现阶段中,单星俘获为双星的可能性要比双星瓦解为单星的可能性大得多;(3)远距双星变为近距双星的可能性要比近距双星变为远距双星的可能性大得多。本文对安巴楚勉关于单星、双星、聚星的起源和演化理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密度波理论的总的观点和近年来取得的新进展作了概括和评述。  相似文献   

6.
本文评述了1968年发现天体H_2O分子谱线以来其观测和研究的进展。内容包括(1)天体H_2O脉泽和正常H_2O分子的观测特征;(2)在恒星早期和晚期演化过程中H_2O分子所起的作用和它们可能的状态;(3)利用H_2O分子谱线的观测,研究晚型星拱星包层结构和速度流场、恒星质量损失率以及恒星早期演化过程中的分子云能量平衡等理论研究成果;(4)H_2O脉泽时变特征的观测和研究;(5)银河系天体H_2O(6_(16)-5_(23))脉泽源巡视和H_2O脉泽源星表以及河外H_2O脉泽源的探测。  相似文献   

7.
本文评述河外射电变源模型的研究,把变源模型归纳为四类:(1)非相对论性膨胀模型;(2)相对论整体运动模型;(3)相对论膨胀模型;(4)低频变源模型。  相似文献   

8.
采用初始扰动为抛物面形弹坑情况下的浅水波理论,对多环盆地形成的海啸模型进行了讨论,得出了计算环位置的公式.通过计算月球上三个多环盆地(东海、莫斯科海和南澄海)的环位置并与观测数据进行比较可看出海啸模型仅适用于主环(第Ⅳ环)之内,该环也标志着挖掘盆地的边缘和液化区域的结束边界.此外,在假定液化深度相同的情况下,与初始扰动为冲击压情况下的浅水波理论得出的环位置公式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利用初始扰动为抛物面形弹坑计算出的盆地达到目前状态所需的时间小,这个时间差可解释为从撞击开始到形成抛物面形瞬时弹坑所需的时间.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日—气关系的研究现状做了比较全面的评述。总结了以往研究工作的特点,简单介绍了有关的各种探讨物理机制的理论,可以归纳出该课题有几个特点:(1)太阳活动是否对低层大气的状态和运动有足够大的影响还没有得到直接的确认;(2)相关统计结果具有明显的地区性(经纬度差异和不同高度上的差异)和时段性(相关的反转和消失);(3)已经证实中高层大气对太阳活动确有响应;(4) 太阳活动的效应已经能够在能量平衡模型和一些动力学模型中定量或半定量地反映出来,目前对机制的讨论仍很热烈,有些机制尚处于定性描述阶段,一些机制还不能解释所有现象,或不同地区同一种参数的变化;(5)现已清楚的知道制约大气变化的因子很多,海洋、陆地、生物圈和地球内部的运动及相互作用增加了这一问题的复杂,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积累更多的资料并进行大量同步观测,利用最新的统计分析方法寻找其相互关系,以进行模式和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化学元素起源问题的研究现状作了综合性的评述。一部分是元素的恒星合成理论,包括元素通过核聚变、轻核俘获反应及中子俘获而产生的机制,以及用星系演化讨论元素丰度的有关问题。另一部分是轻元素的宇宙学合成理论,包括早期宇宙中轻核形成机制,丰度的计算结果,原始丰度的观测确定,有关的争议以及支持宇宙学核合成理论的论据。  相似文献   

11.
彗星是太阳系中天文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它涉及到天体物理、化学、天体力学等多种领域。近年的研究表明,彗星可能是揭开太阳系起源和演化之谜的突破口,还可能与生命的起源有关.本文旨在对彗星动力学的发展情况作一简单的回顾和评述.  相似文献   

12.
通过1991年6月6日共生太阳白光耀斑(WLF)的射电运动IV型爆发及其伴随现象(包括耀斑后环、爆发衰减相的射电脉动、多波段射电辐射和太阳物质抛射等)观测资料的分析,定性地探讨了WLF的起源、加热机制和发射地点的问题.假设了WLF和射电运动IV型射电爆发可能有共同起源的低日冕电子加速区,讨论了WLF的能量传输可能是通过二步加速过程,即来自低日冕的非热电子沉降能量于色球层,产生色球层的压缩波或向下的辐射场进而使上光球层温度增加导致WLF此外,提出WLF可能会伴有耀斑后环和射电精细结构的对应物.  相似文献   

13.
AGN天体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它们的光谱中有宽而强的发射线,因此,这些宽发射线的产生区域BLR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AGN天体物理本质的独特而重要的场所。在文中围绕讨论BLR的基本物理特征,评述近年来有关的理论和观测研究进展及其现状。在文(Ⅰ)中将重点介绍和讨论BLR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即气体云闭的光致电离模型以及发射线云闭的起源和约束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评述了空间射电天文观测研究的新发现和成果。综合介绍了太阳、三大行星(地球、木星和土星)以及银河系的空间超长波观测方法和观测得到的物理特征,比较了三大行星千米波辐射的异同,讨论了当前空间射电天文观测的局限性和对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较一般的方式讨论了自引力介质中线性波的传播和演化。在一种特殊情形下,得到熟知的Jeans公式;在另一特殊情形下,得到自引力介质中不稳定波的一个重要性质:等相面“冻结”于运动的物质之中。当基态运动为剪切流(或较差旋转)时,这一性质将使不稳定波自动演化到准稳阶段。这表明在自引力介质中,为抑制不稳定波的无限增长,除了通常的非线性效应外,在线性理论范畴内还存在一种特有的机制。最后讨论了这一效应与天体起源过程可能存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学术活动     
《第一届张衡学术讨论会》于1990年8月23—29日在陕西临潼陕西天文台举行。这是一次我国(非太阳)天体物理学的联合学术讨论会,内容有:(1)近年来天体物理学的进展与展望评述报告会;(2)全国第七次脉冲星与活动天体讨论会;(3)全国第三次双星讨论会;(4)全国星系和宇宙学学术讨论会;(5)全国第一次空间天文学术讨论会。 这次会议的会务工作由陕西天文台承办,学术组织工作由南京大学天文系负责。  相似文献   

17.
粘滞性问题一直是吸积盘理论中十分重要而又难以解决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最近,Balbus和Hawley建议在磁化吸积盘中存在一种局域的磁流体剪切不稳定性机制,它能导致磁化吸积盘中有效的角动量转移,从而可以部分地解决磁化吸积盘中的粘滞性问题.但是Balbus-Hawley机制对非磁化吸积盘仍然是无效的.在本文中,我们研究了一种非磁化吸积盘模型,其中粘滞性机制起源于等离子体朗缪尔波湍动应力,并与标准a吸积盘模型中起源于流体或磁流体湍流的雷诺应力的粘滞性机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等离子体朗缪尔波湍动应力不仅对非磁化吸积盘中粘滞性的起源有重要的贡献,而且有可能是比流体湍流或磁流体湍流的雷诺应力更加有效的粘滞性起源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18.
通过1991年6月6日共生太阳白光耀斑(WLF)的射电运动IV型发及其伴随现象(包括耀斑后环、爆发衰减相的射电脉动、多波段电辐身和太阳物质抛射等)瓣分析,定笥地探讨了WLF的起源、加热机制和发射地点的问题,假设了WLF和射电运动IV型射电爆发可能有共同起源的低日晚电子加速区,讨论了WLF的能量传输可能是通过二步加速过程,即来自低日冕的非热降能量于色球层,产生色球层的压缩波或向下的辐身场进而使上光球  相似文献   

19.
Hubble空间望远镜和Keck镜投入使用10年来,赖曼α森林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使人们对其性质和起源有了新的认识。评述了观测方面的主要成果,包括柱密度、多普勒参数、元素丰度、吸收体形状和尺度、空间分布、演化、与星系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20.
赖曼α森林的研究进展(Ⅰ):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ubble空间望远镜和Keck镜投入使用10年来,赖曼α森林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使人们对其性质和起源有了新的认识.评述了观测方面的主要成果,包括柱密度、多普勒参数、元素丰度、吸收体形状和尺度、空间分布、演化、与星系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