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理教学》2014,(1):64-64
丁铎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年度报告发布,2013年全球碳排放量将创新高。全球碳计划的新数据显示,全球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13年将达到创纪录的360亿吨,美国仍是人均排放量第一。  相似文献   

2.
正《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二氧化碳(CO_2)等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是引起当前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加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实施,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以后,175个国家签署了"巴黎协定",承诺尽快不再继续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到21世纪下半叶人为碳排放量与生态系统碳汇持平。我国政府承诺,中国CO_2排放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努力尽早  相似文献   

3.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近百年升温约0.74℃,并将气候变化归因于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然而该报告中的多处结论引起了国际社会对IPCC报告的广泛质疑.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对全球升温贡献有多大?人为过程与自然过程对全球变暖分别贡献多少?IPCC评估报告中过去百年0.74℃的变化是否为变冷总趋势中的次级波动?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梳理了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相关研究成果.结果显示,第四纪以来的地球气候波动主要受控于太阳辐射变化周期,各个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化既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也同时存在次一级的波动.在全新世晚期气候变冷的背景下,气候变化千年—百年尺度上同样存在一系列周期性和次级波动,且波动范围在0.5~6℃之间变化.IPCC报告中百年气候变暖的合理解释是全球变冷趋势下的次级波动.  相似文献   

4.
2007年IPCC公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AR4指出:过去50a观测到的地球平均温度升高很可能(90%以上)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其中主要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而地质气候记录证明,早在人类排放能够影响大气以前的CO2浓度变化均不同程度地滞后于气温变化.地质时期CO2浓度的波动是跟随气候变化而变化,是被大气温度驱动的结果,而非相反的CO,驱动温度变化.将现在全球变暖完全归因于人类排放CO2的增加,无法解释1940-1978年的降温事件.通过更长尺度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现在气候是处于全新世变干变冷的大趋势之中,即使现在全球略有变暖,也只是处于变干变冷大趋势中的次级变暖波动.将近代全球气候变暖片面夸大归因于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而忽略了自然因素的贡献,其依据显得缺乏科学说服力,其做法不免有些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5.
IPCC-AR4模式对中国21世纪气候变化的情景预估   总被引:41,自引:3,他引:38  
江志红  张霞  王冀 《地理研究》2008,27(4):787-799
利用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提供的13个新一代气候系统模式的模拟结果,分析了不同情景下(高排放SRES A2、中等排放A1B、低排放B1)中国区域未来100年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21世纪中国气候预估显著变暖、变湿,世纪末变暖范围在1.6℃~5℃之间,年降水量增加1.5%~20%。在A2、A1B和B1情景下,21世纪末期增暖幅度依次为5.3℃、4.3℃和2.8℃,平均3.5℃,年降水量预估增加依次为11%、9.6%和6.4%,平均达7.5%。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地理分布显示:北方增温幅度大于南方,降水的增加也主要集中在北方。冬季变暖最明显,降水则在冬、春季增加较显著。模式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分析表明,新一代全球系统模式对21世纪中国气候变化预估的可靠性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6.
湖南省CO_2排放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冰川融化、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2009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更是要求各国落实CO2减排目标,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在建设"两型社会"背景下,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湖南省CO2排放的影响因子,通过关联度比较,得出能源消费、居民消费和GDP是影响湖南省CO2排放的最主要因素,提出了改善能源结构、引导消费方向、调节投资方向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地理新课标")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中,"内容要求3.5"的主题是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落脚在"碳减排"的"国际合作"行为。此条内容要求的科学逻辑是:"碳排放—碳循环—温室效应—环境影响(全球变暖)—国家安全风险—碳减排—国际合作",体现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空间内发展是人地和谐的自然基础这一基本思想;在整个逻辑链条中,"国家安全风险"环节的内容是理解"碳减排"和"国际合作"行为的重要性。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问题是现实的全球尺度人地关系问题,此条内容要求覆盖了人影响地、地影响人、人对影响的反馈等人地相互作用过程的主要环节,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相似文献   

8.
气候保护及其对社会经济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铮 《地理研究》2010,29(11):1921-1931
对国际上气候变化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气候保护经济影响模拟研究状况进行了讨论,认为气候保护研究应该侧重模拟分析;评价了在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使用的排放情景专门报告中依赖的6个模型特点,指出IPCC的SRES模型不仅忽视了内生技术进步和国际GDP溢出,而且是缺少反映人类应对行为的被动型模型,现在需要发展主动型模型。还讨论了我国面对气候变化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气候保护模拟研究的不足,认为我国过分依赖适应气候变化分析的统计学模型,而不是适合气候保护研究的动力学模型。建议开展经济动力学模型、非线性CGE模型和基于自主体的模拟模型研究,提出全球气候保护的中国方案。本文介绍了LRICE模型框架,该模型的特点是干中学的技术进步,能反映发展中国家通过技术进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潜力,更接近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9.
《地理教学》2007,(6):46-4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今天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很多自然与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该组织在最新发布的报告《气候变化与世界遗产案例分析》中列举了26个例子,详细阐述了气候变化给世界遗产带来的严重影响,其中包括英国的伦敦塔、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国家公园和澳大利亚的大堡礁。  相似文献   

10.
《西部资源》2015,(1):61
<正>据英国《卫报》报道,国际能源署近日发布报告表示,尽管在秘鲁利马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呼吁停止使用化石燃料,但全球煤炭需求有增无减,预计到2019年将达到创纪录的90亿吨。本次利马气候大会提出到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零排放,得到了一些国家的支持。会议还围绕是否强制各国在2015年春季前宣布自己的减排计划展开了激烈辩论,但最终达成的协议仅要求各成员国在2015年3月31日前公布排放计划。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问题是近年来国际社会所关注的热点,对于近代全球是否在变暖?以及驱动变暖的因素到底是什么?是自然过程还是人为作用?科学家们一直对此有着不同的见解.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认为现在全球变暖是因为人类活动排放了大量CO2,其浓度增加而导致增温,但是很多科学家并不赞同.为了理清这一问题,本研究整合了近年来有关地质时期及现代大气CO2浓度与温度的关系数据,对其进行了梳理分析,结果显示不论是从地质年代的长尺度上来看,还是从近代的短尺度上来看,CO2浓度变化与全球气温变化之间都不存在一个足以令人信服的关系,因此,以此证明现在温度的增加是由于CO2浓度增加所引起的是不科学的.关于温度变化的驱动因子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也就不能明确地判断大气温度增加的主导因素是自然过程还是人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干旱区地理》2006,29(5):652-652
科技日报2006年6月6日讯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次以沙漠为主题,推出了《全球沙漠展望》报告。报告指出,受全球气候变化和地下水过度开发利用的影响,世界上沙漠地区的生态系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土壤盐碱化程度加重,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独特的地质地貌逐步丧  相似文献   

13.
王芳  张晋韬 《地理学报》2020,75(1):25-40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提出各国将以“国家自主贡献”(INDC)的方式参与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行动,而在“国家自主贡献”排放目标情景下区域降水变化的格局和特征尚不清楚。中亚地区位于欧亚大陆腹地,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发展的关键地区。本文研究了中亚地区的降水变化对全球INDC排放的响应,基于参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33个全球气候模式的模拟。结果表明:在INDC目标情景下,到21世纪末中亚地区的平均年降水量相对现代水平(1985—2005年平均)增加10.6%(4.6%~13.3%),其中高纬度地区的响应大于低纬度地区。进一步看,中亚地区极端强降水事件随着气候变暖而持续增加,但极端持续干期事件在不同区域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考虑极端降水事件相关风险,极端强降水和持续干期事件的人口暴露度在中亚大部分区域都增加,将全球温升控制在较低水平(如2.0 ℃或1.5 ℃)可显著降低暴露度。以上结果有助于增进对未来极端气候事件风险的认识,为中亚这一生态脆弱地区的气候变化的减缓与适应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未来百年不同排放情景下滦河流域径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滦河流域未来百年(2010-2100年)不同排放情景下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利用ECHAM5/MPI-OM模式在3种排放情景下(A2高排放、A1B中排放、B1低排放)下所做的21世纪未来百年气候变化预估实验得到的数据,应用HBV模型对滦河流域进行了模拟研究,模型率定期和验证期的结果表明HBV模型在滦河流域具有很好的适用性。结合HBV模型和ECHAM5/MPI-OM模式在3种排放情景下的百年气候变化预估数据,结果显示在3种排放情景下滦河流域百年平均径流深度相差不大,但变化趋势有较大不同,年际变化突出。整体而言,未来百年在3种情景下滦河流域的径流深度都将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其中在B1低排放情景下,增加趋势显著;在周期方面,A2和A1B情景下,2-9年的年际变化周期较为明显,而在B1情景下周期不太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FCCC)FCCC是一个国际公约,于1992年9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由世界各国政府首脑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制定。目的是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尽量延缓全球变暖趋势。但没有对参加国规定具体要承担的义务,具体问题体现在以后的《京都议定书》中。  相似文献   

16.
《地理教学》2005,(8):48-48
为了对付全球变暖,履行对《京都议定书》的承诺,新西兰政府决定从2007年开始对国民征收烟尘排放税,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采取这一举措的国家。新西兰能源部长霍奇森表示,“如果我们想要解决气候变化的问题,就需要在经济选择中考虑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7.
自然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植被-气候关系的研究已经超越了植被地理学、植被生态学的研究范围,而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从而受到地理学家、生态学家等的广泛关注,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本文概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自然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的主要进展,阐述了自然植被响应气候变化,特别是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的可能结果。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地理分布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依据已有的研究结果, 分析了全球变化的趋势和温室气体(特别是CO2) 对气候变化的贡献和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对我国和世界农业地理分布和农业生产的影响。分大区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水稻、小麦、玉米等影响情况。提出了我国农业对全球气候变化应采取的战略对策和措施, 这些对策和措施可分为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两部分。  相似文献   

19.
《地理教学》2007,(1):47-47
德国科学家在15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报告称,目前人们对气候变化导致的未来海平面上升程度估计不足。根据最新推测,在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下,到2100年,海平面最多可升高1.4米。  相似文献   

20.
陈育峰 《地理译报》1997,16(2):70-77
植被-气候关系的研究已经超越了植被地理学、植被生态学的研究范围,而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内容之一,从而受到地理学家、生态学院等的广泛关注,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本文概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自然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的主要进展,阐述了自然植被响应气候变化,特别是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的可能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