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96年7月长江中游洪水与防洪调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健生 《防汛与抗旱》1998,(1):34-35,24
  相似文献   

2.
灰色系统GM(1,1)模型在预测汾河水库淤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汾河水库降水、来水及淤积特性的基础上,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汾河水库淤积灰色模型,并对汾河水库的淤积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汾河水库在未来10 a内淤积量将进一步减少,表明第一期水保措施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为汾河水库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汾河水库降水、来水及淤积特性的基础上,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汾河水库淤积灰色模型,并对汾河水库的淤积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汾河水库在未来10 a内淤积量将进一步减少,表明第一期水保措施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为汾河水库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的水库工程建设与防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
6.
7.
8.
9.
10.
11.
12.
郁江发源于利川市境内的福宝山 ,由东北向西南经利川市的忠路、文斗、长顺等乡镇及重庆市的彭水汇于乌江。郁江流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山地气候 ,汛期明显受中层江淮切变线与华南静止锋的影响 ,尤其是西南低涡东移出四川取偏东路径时 ,郁江流域必将发生强降水天气过程。长顺水库位于郁江中上游 ,其大坝控制着1810km2 的流域面积。郁江在利川境内支流众多 ,并呈放射状分布。其中 ,较大的支流有 :左岸的乌泥河、龙桥河、大沙溪、小沙溪 ;右岸的后江河、毛滩河。郁江两岸山势险峻 ,谷深河窄 ,汛期入库洪水流量大 ,洪峰来势迅猛 ,汇流时间短 ,对…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防洪减灾的展望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4.
15.
16.
世界文明缘水而起,尼罗河灌溉埃及,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孕育巴比伦,恒河成全印度,地中海造就希腊,黄河长江也为华夏灿烂的农业文明提供着无尽滋养。但天然降水地域迥异、四季分明,水位涨落无常、旱涝相生相伴,无时不考验生存智慧。在岁月的积淀中古人积累了因势利导、道法自然的营造理念,  相似文献   

17.
以"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外资项目"为对象,综合分析了流域内地理气候、经济社会、河流水系及防洪体系的相互关系与演变特征。在气候变化影响下,流域3种类型的洪水中,由持续一两个月的长历时降水形成的量大但不集中的洪水,对平原洼地农业发展及治理工程效益的影响最为显著。在此基础上,对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半定量分析,并提出了增强排涝能力与提高自适应能力并举的应对方案。  相似文献   

18.
以“准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外资项目”为对象,综合分析了流域内地理气候、经济社会、河流水系及防洪体系的相互关系与演变特征。在气候变化影响下,流域3种类型的洪水中,由持续一两个月的长历时降水形成的量大但不集中的洪水,对平原洼地农业发展及治理工程效益的影响最为显著。在此基础上,对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半定量分析,并提出了增强排涝能力与提高自适应能力并举的应对方案。  相似文献   

19.
 以"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外资项目"为对象,综合分析了流域内地理气候、经济社会、河流水系及防洪体系的相互关系与演变特征。在气候变化影响下,流域3种类型的洪水中,由持续一两个月的长历时降水形成的量大但不集中的洪水,对平原洼地农业发展及治理工程效益的影响最为显著。在此基础上,对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半定量分析,并提出了增强排涝能力与提高自适应能力并举的应对方案。  相似文献   

20.
适应性治理与气候变化:内蒙古草原案例分析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应性治理通过边学边做,针对各地方的社会经济条件、自然生态系统、地方知识文化等基本特征,基于一个动态、自下而上和自组织的过程不断测试和修正制度安排与知识体系,形成一个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循环过程。通过内蒙古3个地区案例的对比分析研究,基于对其气候变化风险和社会脆弱性的评估,发现其在气候变化影响下形成的不同程度的社会脆弱性正是源于不同的草原利用机制和基于此的社会合作机制。正是因为3个案例地的牧民有着不同的社会资本和社会记忆,所以他们面对极端天气导致的自然灾害时,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式,有的牧户可以依赖于社会资本移动牲畜来渡过难关,有的牧户则可以在嘎查范围内重启社会记忆,通过合理安排草场利用和移动牲畜提高自身的抗灾能力,而有的牧户则只能通过买草料独立抗灾。这样不同的结果有力证明了适应性治理在提升这些地区气候变化应对能力方面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地区层面引入适应性治理,可以满足各利益相关方的需求,有利于自然、社会及管理的多学科协同,与“未来地球计划”的协同设计、协同实施和协同推广理念不谋而合,是“未来地球”思想在气候变化适应研究中的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