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对单频GPS接收机作控制测量的气象改正问题作了研究。分析了气象改正对各分量的不同影响,得出它对平面坐标的影响是不显著的,但要得出高精度的高程必须进行最佳的气象改正。分析了平均、逐点、缺省值和局部模型4种气象改正方法,得出局部模型是较好的气象改正方法。最佳的气象改正方法是在局部模型的基础上,加上数学模型误差及异常气象因素的改正  相似文献   

2.
针对电离层改正会引起观测噪声放大,尤其三频二阶改正致使观测噪声被过分放大的不足,该文分别推导了BDS电离层双频一阶改正、三频一阶改正和三频二阶改正模型及三频载波无电离层组合模型。改正电离层延迟的同时会不同程度地放大观测噪声,为此分析比较了各种方法改正后的观测值精度和观测噪声,并对不同方法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以宁波市鄞州中心城区1∶500数字地形图高程改正项目为例,介绍批量实现数字地形图高程改正的方法.结合测区情况,采用按不同区域建立不同的数学模型的方法进行改正.叙述从外业高程改正控制点的选择、施测和内业高程改正数据模型的建立、程序实现改正的全过程,并对改正结果的可靠性进行验证.实践证明,通过建立高程改正数学模型方法能达到...  相似文献   

4.
有限范围的重力层间改正算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层间改正是重力归算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的平面层层间改正、球面层层间改正与地形改正的范围不一致,因此均存在远区虚拟地形引入的近似误差,且计算点高度越高,此误差越大。本文提出使用有限范围的层间改正进行重力归算的方法,使其区域范围与地形改正的范围一致。然后给出了有限范围层间改正的简便计算方法,该算法与通过地形改正严密积分法演化来的算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内插试验说明当计算点地形高于1000m时,内插应使用基于有限范围层间改正的重力归算方法。  相似文献   

5.
InSAR中大气改正方法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描述了InSAR中大气改正的几种主要方法,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讨论了各种方法的使用条件和使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改正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数据条件、研究区域状况、精度要求,也可以多种方法结合使用。最后展望了InSAR中大气改正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本文使用三种地形调整方法对某地调整大地水准面进行了计算,三种方法分别是:Airy-Heiskanen型地形均衡方法(TIC)、剩余地形改正万法RTM、自由空气改正。结果表明,RTM方法较优、自由空气改正次之,而地形均衡方法最差。  相似文献   

7.
针对已有的影像畸变差改正程序中存在每张影像分别进行迭代计算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畸变矩阵的影像畸变差改正方法.新方法首先利用影像行列数、相机内方位元素与畸变参数,计算影像畸变矩阵;然后,利用该畸变矩阵对多张航空影像进行畸变差改正.新方法克服了间接法影像畸变差改正算法的逐像素迭代计算的缺点,大大降低了影像畸变差改正的平均计算量.基于CPU/GPU的影像畸变差改正试验,证明本文提出的方法降低了影像畸变差改正的计算复杂度,提高了影像畸变差改速度,在无人机影像快速处理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针对多波束水位改正依赖国外商用软件的问题,通过总结常用的水位改正方法,结合实际工作需求,在VS2010平台下基于VC++进行了多波束水位改正软件的国产化开发。软件实现了距离加权内插法、时差法、最小二乘拟合法等水位改正方法,将水位改正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分为单站、双站、三站和多站模式,提出利用TIN网实现多站水位的交互式、批量化处理,对于推动国内多波束水位改正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Klobuchar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精化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GPS导航定位中,单频接收机利用导航电文发播的Klobuchar电离层改正模型对电离层误差进行改正,但改正效果不太理想,为了提高其改正精度,并利用它进行电离层实时预报,我们通过电离层电子含量实测数据,对其进行精化,以满足要求。本文在原有Klobuchar电离层改正模型精化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精化方法,并对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精化方法对电离层的改正均有很好地提高,且本文提出的方法更优良。  相似文献   

10.
基于MERIS数据的永久散射体处理中大气改正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永久散射体PS(Permanent Scatlerers)处理中进行大气改正的必要性,介绍了大气改正的方法,指出现有方法存在的不足; 结合利用MERIS数据进行大气改正的优势,提出了基于MERIS数据的PS处理中大气改正的模型.采用青藏高原北麓河实验区ASAR数据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的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永久散射体处理中大气改正的可信性,从而使得利用相对较少的ASAR数据进行PS分析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针对GEO卫星切向轨道分量与双差模糊度强相关的问题,对经典双差动力法进行了改进,提出联合使用载波相位和相位平滑伪距实现北斗系统精密定轨,并从理论上分析了以上处理策略的可行性及对模糊度固定的影响,然后结合北斗系统精密定轨特点,推导给出了利用QIF方法实现北斗卫星双差模糊度固定的基本原理,实测数据分析表明:联合载波相位和相位平滑伪距,既可降低相关性,又可兼顾精度,定轨效果优于经典双差动力法;利用QIF方法能够取得一定的模糊度固定效果,但受观测条件限制,北斗卫星双差模糊度固定成功率整体不高,双差模糊度固定之后对轨道的改进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2.
滤波是遥感图像处理和应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传统的小波域滤波方法对所有的细节小波系数逐一进行独立的收缩处理,而没有顾及小波系数之间的相关性,因而不具备较强的鲁棒性和适应性.文中提出一种基于小波系数聚集性分布的滤波策略.该方法认为小波系数的分布具有集中性,对当前的系数在邻域内计算其能量,而后将其纳入系数的收缩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前,基于重力数据反演海底地形方法的主要原理是利用测深数据拟合出海底地形与重力(或重力梯度)数据之间的线性关系,这会导致对不同的海底地形会有不同的线性关系。为了克服这种不确定性的制约,本文基于长方体海山产生的垂直重力梯度的表达式,通过将研究海域进行格网化,建立了垂直重力梯度(vertical gravity gradient,VGG)与海深之间的函数关系,即关于海深的观测方程组,在此基础上,通过模拟计算,验证了观测方程组的解不仅唯一可解,而且具有较好的抗误差干扰性质。由于观测方程组受到研究海域外海山的影响(分为边界效应、远区影响),因此,需要相应的数学方法来处理这些影响。本文将研究海域进行扩充得到扩展区域,然后在扩展海域上研究观测方程组,此时为了避免观测方程组出现奇异性,引入了正则化方法对扩展后的观测方程组进行求解,并从中截取研究海域上的海深。模拟试验表明,使用正则化方法后,边界效应对反演海深的均方根误差为0.48 m。最后,对南中国海真实海底地形进行了反演计算,将反演的海深与研究海域内的289个船测数据点进行对比,反演结果的均方根误差达到109 m。  相似文献   

14.
在板块边缘的冲撞地区重力场的求定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陈俊勇  刘允诺 《测绘学报》1994,23(4):241-246
在陆地上,板块边的冲撞地区一般都是呈现地形复杂,地表和地下的质量分布不均衡、有强烈的地壳运动和构造运动,因此,该地区的重力场(重力异常、垂线偏差,大地水准面)变化剧烈。对它的归算和推估都需要作特殊的考虑。本文以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边缘冲撞地区的珠穆朗玛峰测区的重力场求定为例,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线阵CCD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但其外方位元素的强相关性使得法方程出现病态,难以得到稳定的解。本文在基于严密成像模型的基础上,采用SPOT卫星影像对几种常见的去相关方法进行了比较,并在谱修正迭代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去相关方法。根据谱修正迭代法中法矩阵的特征,对初始值乘以一个系数,不仅没有改变原有的无偏性质,而且使其对初值的依赖程度大大的降低。分析与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改进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基于DEM的遥感数据复原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的遥感数据复原新方法。此方法将地形因子作为最主要的作用因子,不考虑卫星传感过程中的随机影响。首先,根据基础地理数据,按其等高线层生成DEM; 然后,利用DEM,通过实测样点、DEM和经过纠正的遥感数据的信息融合,进行遥感数据中像元样点的坡度、坡向分析,建立DEM与遥感信息的相关关系模型,以数学统计方法描述地形因子对遥感数据的作用机理; 最后,进行逐像元的遥感信息复原(归一化)。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信息复原效果,可消除或减少地形对遥感数据的影响,增强遥感技术在山区复杂地形下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EMD-自适应滤波的干涉图去噪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基于EMD-自适应滤波干涉图去噪方法,该方法基于信号和噪声经过经验模态分解后在不同的IMF上有不同的特征,即先对信号进行经验模态分解,然后对各个高频IMF信号分别选用不同的滤波梯度参数进行自适应滤波处理,从初始干涉图上减去与斑点噪声所对应尺度信息,从而达到噪声抑制的目的。通过实验对比研究了该算法与Goldstein滤波、圆周期中值滤波、EMD分解方法和梯度-自适应滤波去噪的降噪效果。实验表明,该方法不仅能有效地去除InSAR干涉图的噪声,并且能很好地保持相位的细节信息和条纹的边缘信息。  相似文献   

18.
In the present study,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selected indices, vegetation index (VARI), built-up index (BUI) and elevation (DEM) is investigated. Ordinary least square method and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are used to analyse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dices with surface temperature. Subsequently, temporal trends (2001–2015) in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vegetation are explored after every two years of interval. LANDSAT image and ASTER DEM are used to extract LST and additional indices. The selected variables (Built-up, vegetation and topography) explain 69% of the variation in surface temperature. The OLS and GWR revealed that topography and vegetation are the significant factor of LST in Manipur State. Topography being a constant parameter, its effect is constant over time. The changing scenario of vegetation is significantly contributing to LST.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over a period of 15 years show increasing trend and is negatively and strongly correlated to vegetation cover.  相似文献   

19.
提出一种结合DEM的山体阴影检测与地形辐射校正方法。首先对卫星影像多波段信息用特征法进行阴影检测,然后结合DEM数据用模型法进行山体背阴面检测以及投影区域检测,将3个结果综合分析,按照形成原因将阴影检测结果分为8类,最后结合太阳入射角信息,利用信息匹配的阴影补偿法和地形辐射校正物理模型,进行卫星光学遥感影像辐射校正。试验证明该方法能恢复山体阴影区的信息,并且有效降低地形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单波束测深技术在近海及河口水深测量中被广泛应用,但受动态海洋环境的影响,很难有效获取不同时期同一位置的水深数据,这给快速变化的近海地形的准确对比与分析造成很大困难。针对该技术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联合不确定度的多期水深剖面分析方法。通过初始不确定度计算、水深及不确定度传递、卡尔曼滤波更新等步骤构建时序地形剖面,并基于假设检验完成剖面地形演变分析。用两期次河口区单波束数据对算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获取了可与实际地形剖面有效对比的水深剖面,并可对地形骤变区域作出准确评估,对于快速变化的河口水下三角洲尤其是航道区域的演变分析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