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陆内的长余震序列和对地震危险性评估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板块构造学说最强大的特点之一,是通过已知的板块运动可以了解板块边界未来大地震的地点和平均复发间隔。然而板块构造学却不能探知板块之内何时何处发生地震,因为理想的板块内部不发生形变。因此,在板块内部,进行地震危险性评估主要依靠的假设是,短期历史记录给出的小地震的位置反映出连续形变从而引发未来大地震(Shed—locketal,2000)。然而在此我们提出,最近的这些地震有许多可能是数百年前大地震的余震。我们提出一简单模型可预测:余震序列的长度和断层应力加载的速.率成反比。  相似文献   

2.
1995年地震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强震目录将1605年琼山大地震余震震中位置较以往版本作了大幅度变更.根据该震的历史资料,1966~1976年我国大陆发生的9次强震余震间距,东南沿海地震带6级以上强震的主震与余震位置关系,琼山大地震的发震构造等,我们认为变更琼山大地震余震位置依据不足.  相似文献   

3.
板块构造理论只解释了板块边缘的地震,但没有解释那些发生在大陆内部的地震。而大陆内部的地震多发生在没有预料到的地区。我们以华北地区两千年以来的记录为例揭示板块边界和板内地震的不同。结果表明,大陆内部的大地震在断层系统之间的迁移可延伸至一个很大的区域,甚至没有一个大地震可以在同一断裂带上重复发生两次。然而,这些地震的空间迁移并不是完全没有规律,因为断层系统间地震能量的释放是互补的,表明这些系统之间在力学上是耦合的。我们同时针对大陆内部的地震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概念模型。在此模型中,大陆内部缓慢的构造负荷被一个复杂交错的断层系统全部吸收,而每条断层在长期休眠后都出现一个短暂的活跃期。由此产生的大地震呈现间歇性与空间迁移性,这与板块边缘的地震所具有的更加规则的时空模型形成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4.
龙陵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给出龙陵地震序列的应力场分布及发震断裂的分析结果。龙陵震区的区域构造背景是三条断裂所包围的三角形块体,龙陵地震序列发生在这个块体的内外。在此块体内外,地震机制有明显差别:在块体内部,大震及强余震主压应力轴方位以北北西为主,与区域应力场不一致,有一个相当大的夹角;在块体外面,强余震主压应力轴方位均为北北东,与区域应力场一致。 龙陵大震及强余震的发震断裂走向在块体内外也完全不同,并组成“”形格架。在块体内部,主震及强余震的发震断裂为北北东及北东东,在块体以外(北部)为北北西向。龙陵两个大震的发震断裂都在块体内部的规模相当小的次级断裂上,它们都不在任何一个边界断裂上。龙陵大震不是发生在大陆内部块体边界的地震,而是发生在块体内部的地震。这种震例是少见的。 作者强调指出,龙陵地震无论其区域构造背景、发震断裂分布、应力场分布及余震序列的时空发展、烈度分布、裂缝带、地表形变等实际资料均十分复杂,极具特色,是国内外少有的震例。  相似文献   

5.
高伟  许绍燮 《地震学报》1996,18(3):333-339
研究了强震余震序列的地震发生时间的分布特征.中强余震的发震时刻的日月地方时角的分布表明,其发震时刻受到以日月位置的调制性影响,存在抑震时区.对比了前震序列和余震序列的抑震时区的差异,初步分析了可能的机制.确定了预测地震发生时间的最大可能的精度范围.   相似文献   

6.
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是近30年来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地块发生的又一次大地震,在空间上填补了该块体北边界东段的发震空白.文章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震后8天的余震序列进行重定位研究.结果显示:玛多地震余震序列总长度约170km,主震位于余震区中间,呈双侧破裂特征.余震主要呈北西西向的狭长条带状分布,整体走向为285°.震源深度剖面显示发震断层近垂直,在不同段落向西南和东北方向倾斜,表明发震断层具有复杂的几何形态.主震东南侧25km处存在余震稀疏段,长度约20km.在余震区东端出现马尾状分叉特征,展现了大型走滑断裂带的末梢效应.在西段北侧出现了NW向条带,可能是此次地震触发的分支断裂活动.本次余震序列的位置与昆仑山口-江错断裂东段距离最近,两者在空间展布上具有一定的重合度,推测其为本次地震的主要发震断层.  相似文献   

7.
强震震前(preseismic)动力学过程的研究对于地震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观测资料的限制,目前对强震前孕震区力学状态及其演化过程的认识还非常有限.2011年日本东北9.0特大地震(Tohoku-Oki)发生在GPS观测台站最为密集的地区,为研究特大地震震间(interseismic)与震前的变形状态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文中将利用日本东北大地震之前连续的GPS观测资料,分别计算震间与震前的速度场与变形场.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日本东北地区(Tohoku)震前的应变状态与震间的有很大的不同,震间的变形主要受到太平洋板块向日本海沟北西西向的俯冲挤压作用所控制,其主压应变以近东西向压缩为主,日本东北地区的运动方向与太平洋板块的运动方向大体一致.但是,临近地震前(震前)日本东北地区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很大变化,震前30天的连续GPS观测结果显示,速度场的优势方向经常变换,间歇性地出现与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向相反的情况.这意味着震前孕震区的力学状态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种变化可能与震前破裂成核或慢滑移及慢地震等过程有关,这些过程将加速或促进大地震的发生,从而为大地震的发生准备了力学条件.值得特别强调的是,这些现象都是可以通过直接观测能够发现的大地震之前的异常现象.由此可见,加密GPS站点进行连续观测,寻找震前变形异常区以及探索异常的物理机制对于地震预测预报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yong 《中国地震》1990,6(1):10-15
地球科学的发展,特别是板块运动的发现,使得过去二十年期间板块边缘地震预报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板块内部地震的预报研究仍然是世界性的科学难题。攻克这个难题的努力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以确定板块内部未来地震的地点和强度为主的长期预报研究,包括板内地震的构造环境和孕育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大陆地区强震危险性和地震灾害的预测等。二是以确定未来大地震发生时间为主的短期预报研究,包括强化地震前兆的观测改进观测技术以及前兆的分析和机理研究等。  相似文献   

9.
对地震发生时快速错动的断层两盘产生的科里奥利力的研究做了简短回顾,以此理论与方法对中国大陆外的部分震例,包括中国台湾地区及中亚土耳其地区发生的大地震的余震进行讨论,并简短讨论了地震破裂的科里奥利力效应预测余震强度用于全球的普适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收集、整理1966年~2002年8月我国(主要为大陆地区)183个5级以上地震序列资料的基础上,应用灰色预测和最小二乘拟合预测方法,对每一地震序列较强(显著)余震发震时间进行“硬性”检验预测。结果表明,2种预测方法对7级以上地震序列和6级地震序列的较强(显著)余震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预测效能分别为76.2%和64.7%;而对5级地震序列预测效果则不甚明显。因此,灰色预测和最小二乘拟合预测方法主要着眼于对大(强)地震的较强(显著)余震预测,可望在地震现场大(强)震应急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