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琉球海沟的构造和运动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琉球海沟是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之间的边界,海沟西坡是大陆性质的琉球岛弧,东坡是大洋性质的菲律宾海地壳.海底地震反射探测和地震震源定位表明,菲律宾海板块沿海沟向琉球岛弧下俯冲,俯冲角度与深度沿海沟走向变化.有证据显示,由于俯冲板前缘的横向移动,海沟和岛弧正朝大洋方向后退,弧后盆地-冲绳海槽发生拉张变形.最近一次的海沟后退与冲绳海槽扩张可能是从上新世末(2Ma前)开始的,岛弧的后退移动和弧后拉张在南部与海沟走向垂直,在中部和北部与海沟走向斜交,总体上向南的运动分量占优势、与海沟后退相关的弧后拉张集中在冲绳海槽,没有证据表明对其西侧的中国东海陆架盆地产生影响、海沟后退的原因可能与俯冲板的动力不平衡以及它与周围地幔的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南秦岭巴山弧两河-饶峰-石泉-高川-五里坝地区残存 一典型的岛弧岩浆带,带内以弧内裂陷双峰式火山岩和陆缘弧岛弧安山岩岩片为标志. 它们指示南秦岭泥盆-石炭纪期间存在并发育的一个有限洋盆,表明南秦岭勉略结合带 向东至少已延伸至巴山弧地区.而原西乡群孙家河组火山岩形成于典型的岛弧环境, 在区域上应与本区岛弧岩浆活动带相联.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中国大陆东部(107.5°E 以东的大陆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差异进行了纬向划分,并对比了西太平洋岛弧—海沟系统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的差异,表明大陆东部地震活动并非随机分布,各地震区之间的地震活动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着重讨论了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震区几十年尺度地震幕演变过程的时空特征。  相似文献   

4.
自1980年初以来,在日本岛弧地区加强了对晚第三纪火山岩与沉积岩的古地磁研究。我们在此对日本东北部及日本西南部的古地磁工作进行评述,这些工作推断出在21Ma到11Ma期间日本东北弧绕垂直轴逆时针旋转了47°,而日本西南弧顺时针旋转了56°。两弧旋转过程给出日本海张开的时期和方式的合理估计。  相似文献   

5.
南极半岛存在着明显的活动边缘过程的记录,它包括前进武海脊-海沟碰撞引起的俯冲、边缘被主断裂带分割、混合弧后和剪切板块边缘范围内的断裂、孤前盆地的发育和控制海沟充填过程的冰川-海洋沉积. 内因(地壳动力的)和外因(气候控制的)引起的这些活动边缘过程的一些痕迹已经被R.V.Polarstern南极号V1/2航测期间(1987年10—12月)的地球物理测量资料所证实. 已经进行的反射地震剖面穿越Bransfield Stralt裂谷盆地、越过被解释为孤前盆地的拉长的沉积一充填海槽、增生的进积的斜坡、近代和古代为海沟环境的地段以及越过面向海洋的区域. 在该海洋区域中,不同的断裂带在地貌和地球物理表达上有着悬殊差别.象可能与上浮的(蛇纹石)海脊有关的由显著地形起伏表征的Hero F.z.断裂带的俯冲(消减),可能已经是Ahik口rake)板块的最后一部分俯冲尖灭的一个因素;它也可能在把含兰片岩碎片(s mith岛)从增生板块边缘分离开以及在它上升到地表的过程中起作用. 面向西北半岛边缘的海洋板块的磁异常模型显示出促使扩展加速的证据,它显而易见先于海脊一海沟碰撞.同样的异常模型提供了海洋沉积盖的地层学解释的线索以及现在的南shetland岛弧被动边缘南部陆进的前缘部的线索. 一块明显破碎而翘起的海洋板块断片.挤在南shctland海沟和shackieton断裂带之间,可以支持转换压缩作用与南极板块和苏格兰板块的倾斜汇聚有关的说法.  相似文献   

6.
谭皓原  王志 《地球物理学报》2018,61(12):4887-4900
菲律宾群岛受到欧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碰撞作用,地质环境复杂,构造因素多样.尽管近几年来已经有了少数关于该区域层析成像的研究,但这些研究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马尼拉海沟、吕宋岛及中菲律宾地区,而关于群岛周围其他海沟和南菲律宾地区的讨论相对较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同时获得过关于菲律宾群岛深部纵、横波速度结构的研究,本次研究通过反演155779条P波震相和59642条S波震相,同时获得了菲律宾群岛从地表至150 km深度的纵、横波速度结构.地震层析成像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壳幔速度结构具有较强的不均一性,地壳内部存在着广泛的低速异常,而表征俯冲板块的高速异常则沿着群岛周边的海沟展布.南海块体在马尼拉海沟中段的俯冲角度和俯冲活动性比南段小;菲律宾海板块在东吕宋海槽南段微弱的俯冲作用很有可能同本哈姆海台的碰撞有关.菲律宾群岛大部分MW>6.0的强震沿着各个板块的边界发生,体现出菲律宾海板块同欧亚板块之间的强耦合作用,群岛西侧的南海块体在马尼拉海沟16°N-20°N之间呈现出的弱耦合状态可能跟北吕宋地区的拉张应力环境有关,南海块体在16°N以南的地区同上覆块体之间的耦合作用较强;群岛东侧的菲律宾海板块在14°N以北的地区没有强震发生,它与菲律宾群岛之间的耦合程度从北向南逐渐增强,在12°N以南的地区要强于12°N以北的地区;此外苏禄海盆和菲律宾构造带之间也存在着强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7.
双山-李家庄断裂为控制临朐中、新生代断陷盆地东北边界的活动性断裂,北起宋家阁附近、南止于姜家把窝东南,长约28公里,断层走向北35°西,倾向南西,倾角50°—80°,为正断层  相似文献   

8.
环太平洋地震带在空间、时间和成因上与各类板块边界的地质构造活动密切相关.不同板块边界类型有不同的地震频度、强度、震源深度和分带性.我国东北部大陆边缘(吉林、黑龙江)属于日本深海沟消亡板块的一部份,并且位于深源地震亚带部份.鉴于沿日本岛弧系发生的深源和浅源地震之间存在着一种时间对应关系,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日本岛弧发生的浅震来预测我国东北的深源地震.  相似文献   

9.
马瑾 《地震地质》1991,13(3):230-230
位于中国中部的南北向地震带(100—105°E)跨越了地表近东西向地质构造。由于其历史的和现代的强8烈地震活动而较早地被注意。本文提到的是一条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地震带。它位于上述地震带西部,北自5°E48°N,南至100°E22°N,是一条北北西向的地震带(图1  相似文献   

10.
陈强  董旭光 《内陆地震》1992,6(2):167-173
选取山东地区(φ_N34°—39°,λ_E114°—123°)1970年以来的地震(M_L≥4.0),应用模糊信息检索法对山东地区未来一年(1990.6—1991.5)内发生的最大地震强度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为Ⅱ类;对比分析其结果认为,该区地震最大活动强度不会超过4.8级。实际本区1991年3月14日在长岛东北海中(φ_N37°54′,λ_E121°06′)发生了以4.7级为主震的震群,其能量相当于一个4.8级地震。 本文还给出了各类地震的从属函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由此可估计出未来地震活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全球地震纬度分布特征和北纬35°峰值异常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取1900年─1980年全球Ms≥6.0地震7936次分析后发现,地震发生在南北回归线(23°5N—23°5S)之间占49.69%,发生在南北极因(63°5N—63°5S)之间占99.17%,发生在南北极圈外只占0.83%,即很少发生地震;其中8级地震98次,在35°N线为高峰。又分析了公元648年─1979年全球M≥8级地震257次主要亦集中在35°N线附近。尤其是历史上破坏性极大的地震在35°N线附近者多。这些现象可能和地球自转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1993年8月份在首都圈(38.0°-41.0°N,113.0°-120.0°E)范围内,共发生M_L≥2.0地震30次(见下表)。其中2—2.9级的23次,3级以上的7次,无5级以上地震发生。震级最大为8月30日山西浑源东北M_L4.5地震。大同余震区(山西浑源东北)自8月29日起至9月5日出现一组震群活动,最大震级为M_L4.5,其中4级地震4次,3级5次,总计发生1级以上地震131次。  相似文献   

13.
1 江苏—南黄海地区中强震与台湾 7级强震的相关关系江苏—南黄海地区 ( 3 1°~ 3 5.5°N,1 1 8°~ 1 2 4 .5°E)地处扬州—铜陵地震带中东段 ,位于华北地震区与华南地震区的交接部位 ,这里是我国东部地震活动水平较高的地区 ,众所周知 ,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俯冲挤压 ,是我国大陆东部地区地震活动的主要动力源。 1 999年 9月 2 1日台湾 7.6级大震的发生 ,使得本区在 1 994~ 1 997年 4年中强震连发的形势之下又面临一场严峻的考验。表 1 台湾地区 7级强震与江苏—南黄海地区中强震之间相关关系序号台湾地区江苏—南黄海…  相似文献   

14.
南秦岭勉略构造带三岔子镁铁-超镁铁杂岩可划分为两个岩块: 三岔子古岩浆弧和庄科古洋壳残片(蛇绿岩). 三岔子古岩浆弧主要由岛弧型安山质熔岩、玄武及玄武安山质辉(闪)长岩、安山质岩墙、斜长花岗岩及部分超镁铁岩组成, 它们具有典型的岛弧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如高场强元素(Nb, Ti)亏损和低Cr, Ni含量. 该类岩石的轻稀土富集和富钾的特征及斜长花岗岩中含有9亿年锆石捕掳晶特征表明它们可能发育在南秦岭微陆块南缘的活动陆缘环境. 斜长花岗岩的岩浆锆石U-Pb年龄为(300±61) Ma, 它表明勉略古洋盆在石炭纪已开始向南秦岭微陆块下消减. 这一年龄和大别山浒湾构造带洋壳俯冲成因榴辉岩的形成时代(309 Ma)一致, 它说明勉略洋在石炭纪可东延至大别山. 三岔子古岩浆弧中类似高镁埃达克岩的存在表明这一俯冲洋壳是年轻(< 25 Ma)而且较热的大洋岩石圈.  相似文献   

15.
欧亚东边缘的双向板块汇聚及其对大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3 Ma至现今,在欧亚东缘太平洋、菲律宾海板块以较大速率朝NWW方向运动,并沿海沟向欧亚大陆俯冲;同时欧亚板块以较小速率朝SEE方向移动,构成双方向的板块汇聚格局.沿日本岛弧东侧,海洋板片以较小的倾角插入欧亚大陆下面,在浅部产生的挤压变形扩展到日本海东边缘.琉球岛弧的中、北部,菲律宾海俯冲板片的倾角较大,其西南段由NE向转变为EW向,正经历活动的海沟后退与弧后扩张.台湾是3种板块汇聚的交点:欧亚沿马尼拉海沟向东俯冲,吕宋弧与台湾碰撞,使台湾岛陆壳东西向缩短与隆升,形成年轻的造山带,菲律宾海板块沿琉球海沟的西南段向北俯冲到欧亚下面.位于南海与菲律宾海之间的菲律宾群岛是宽的变形过渡带,两侧被欧亚向东、菲律宾海向西俯冲夹击,中间是大型左旋走滑断层.总体上,现今时期的太平洋、菲律宾海板块的西向俯冲运动所产生的变形主要分布在俯冲板片内部及岛弧,未扩散到弧后地区,可能这种俯冲运动产生的水平应力较小,不能阻挡欧亚大陆的向东移动,对大陆内部的现今构造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构造地震与塌陷地震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林怀存  王保平 《地震学报》1990,12(4):448-455
本工作利用鲁中南台网的记录资料。台站分布在北纬34.5°—37°,东经115°—119°5。该台网所使用的仪器均为64型、65型和DD-1型短周期地震仪。仪器放大倍数在3万—16万倍,仅有个别台站的仪器放大倍数较低(4千倍)。该台网有20个台站组成,平均台距约55km。在资料选取方面,考虑到尽可能减小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的介质影响。本文选用了7个构造地震(表1中1—7号)和4个塌陷地震(8—11号),其震级在ML=2.6—3.4之间,震中位置大部分分布在北纬34.5°—35°,东经117°—117°40′范围内。仅有一个地震的震中位置较分散(表1中的编号3)。震中位置采用和达、高桥、石川  相似文献   

17.
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相继发生的三个7级以上强震震中所决定的地块优势跨度为22.28°—25.74°.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大陆地区普遍存在跨度20°—30°的多边形结构,其短轴跨度平均21.48°,长轴跨度平均25.54°.这种多边形结构称为特征构造域.每一特征构造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构造活动单元,它常常对应于一个巨型地块或巨型地貌单元,而特征构造域的边界则对应于重要的地质地貌分界线.通过求解地幔对流的守恒方程,得出了自组织对流胞具有六角形结构的结果,其短轴(对边之距)跨度为22.36°,长轴(对角之距)跨度为25.88°.所以有理由认为地壳活动块体的这一特征尺度(20°—30°)是上地幔自组织对流胞在地壳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华北地区(38°—42°N,111°—125°E)于1993年4月份共发生 M_L≥3.0地震9次,其中8次地震集中分布在华北的东北部,即辽东湾—渤海地区,两次最大的地震均发生在辽东半岛一带,震级均  相似文献   

19.
李正芳  周本刚  肖海波 《地震地质》2021,43(6):1381-1397
琉球-马尼拉海沟属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带,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的震中同样位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带,前者是否与"3·11"地震具有相同的构造背景和条件,是评估琉球-马尼拉海沟是否同样具备发生9级地震潜在能力的关键因素.文中对大量资料进行了分析,对琉球-马尼拉海沟的构造背景、分段特征及最大潜在发震能力进行了评估,认为琉球海沟属于海沟-岛弧-弧后盆地俯冲构造体系,岛弧与海沟处于向E后退的状态,表现为弱耦合特征,构造上可分为6个破裂段,最大潜在地震为8.5级;马尼拉海沟受古扩张洋脊形成俯冲板块中的"板片窗"影响,长度及规模远小于目前已发生9级以上地震的俯冲带,构造上可分为6个破裂段,最大潜在地震为8.8级.综合结果分析认为,琉球-马尼拉海沟无论是在构造背景还是规模上都与日本"3·11"地震的构造样式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0.
1985年8月12日零时,在青海省格尔木市东北约70公里处的南霍布逊湖(N36°42′,E95°37.4′)发生了一次Ms5.3级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