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震地表破裂是地壳弹性应变转化为永久性构造变形的表现形式.2001年昆仑山地震在东昆仑断裂带库赛湖段产生的地表破裂带整体长426km,由西部剪切走滑破裂段、中部张剪切破裂段和东部剪切走滑破裂段等3个相对独立的地表破裂段组成,即昆仑山地震由震级为Mw=6.8,Mw=6.2和Mw≤7.8的3次地震破裂事件组成,其中东段Mw≤7.8级地震为昆仑山地震主震,由4次更次级地震事件组成.野外测量表明,不同段落上单条地表破裂宽度一般介于数米至15m,最大不超过30m;组合地表破裂带的宽度主要取决于几何结构,特别是次级地表破裂带斜列区的宽度,具有变形局部化的基本特征.结合东昆仑断裂带第四纪地质速率与GPS监测应变速率一致性,2001年昆仑山地震地表破裂局部化特征说明,青藏高原北部巴颜喀拉与祁连-柴达木两大块体间的构造变形主要表现为东昆仑断裂带宽度有限的剪切走滑错动,东昆仑山断裂带南北两侧块体具有整体运动特征.地震破裂局部化特征对确定重大工程、居民住宅和生命线工程等免遭走滑断层同震地表错动引起直接破坏的避让带宽度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西藏崩错8级地震地表破裂的变形特征及其破裂机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51年11月18日,西藏那曲崩错附近发生了一次8级地震,地表产生了长达约91公里的破裂带。本文总结了该破裂的几何、位移分布特征,讨论了破裂的形成机制和崩错地震的发震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汶川地震地表形变带的实地测量数据为基础,结合沿实测地震地表变形剖面建筑物破坏情况的调查与测量,分析了不同地震地表变形类型及其建筑物破坏特征,定量化地讨论了地表变形梯度与建筑物破坏程度间的关系。提出无论地震地表变形表现为何种类型的断层陡坎,地表破裂、强变形局部化在宽10~30m的地表破裂带内;建筑物受损情况最直接的影响是建筑物所处地点的地表变形梯度,地表变形梯度大于0.1的地段,建筑物均完全被摧毁;地表变形梯度在0.07~0.1间的地段,建筑物遭受严重损坏,产生倾斜及强烈变形等;地表变形梯度在0.03~0.07之间的地段,建筑物可能受到中度损坏,产生倾斜及变形等,具有抗震设防能力的构建筑物一般不会倒塌;地表变形梯度小于0.03的地段具有抗震设防能力的构建筑物一般只会受到轻的损坏或基本完好。  相似文献   

4.
2001年昆仑山地震是一次不寻常的事件,产生了400km长的地表破裂。这次事件的区域宽频带记录提供了精确观测地震期间断层破裂速度的机会,对于认识地震危险性和理解地震物理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得到破裂在长为400km的地震断层上传播的平均速度为3.7~3.9km/s,超过了地壳脆性部分的剪切波速。破裂以亚瑞雷波速开始,以后增大到超剪切波速,经过100km的传播之后可能达到5km/s。  相似文献   

5.
与发生在西藏北部昆仑断层西部一段的2001年Mw7.8级中昆仑地震有关的的野外地质调查使得我们可以约束约400km长、走滑位移达16.3m的同震地表破裂带。根据对野外调查得到的地质构造、构造地形特征、位移空间分布以及远震波形分析,破裂带可以分为4段。地表破裂的变形特征及震源机制解表明,该地震是一个几乎纯走滑机制的破裂。地震数据反演结果表明,破裂以双侧破裂形式起始于西端的震中区附近,并且很快以单侧破裂形式传播380km,最大破裂区局限在震中以东150~280km的子断层段上,这与野外调查结果一致。最大位移地区的平均应力降估计为7MPa,为板内地震的典型值。  相似文献   

6.
以汶川地震地表形变带的实地测量数据为基础,结合沿实测地震地表变形剖面建筑物破坏情况的调查与测量,分析了不同地震地表变形类型及其建筑物破坏特征,定量化地讨论了地表变形梯度与建筑物破坏程度间的关系.提出无论地震地表变形表现为何种类型的断层陡坎,强变形均局部化在宽10~30 m的地表破裂带内;建筑物受损情况最直接的影响是建筑物所处地点的地表变形梯度,地表变形梯度大于0.1的地段,建筑物均完全被摧毁;地表变形梯度在0.07~0.1间的地段,建筑物遭受严重损坏,产生倾斜及强烈变形等;地表变形梯度在0.03~0.07间的地段,建筑物可能受到中度损坏,产生倾斜及变形等,具有抗震设防能力的建筑物一般不会倒塌;地表变形梯度小于0.03的地段具有抗震设防能力的构建筑物一般只会受到轻度损伤或基本完好.  相似文献   

7.
2010年玉树地震地表破裂带典型破裂样式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野外调查表明,青海玉树MS7.1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中部甘孜—玉树断裂的玉树段上,在玉树县结古镇至隆宝镇之间产生了一系列包括剪切破裂、张剪切破裂、压剪切破裂、张性破裂及其不连续岩桥区出现的鼓包或陷落坑(拉分盆地)、高寒地区特有的冰裂缝等地表破裂单元,它们斜列组合成整体走向约300°、长约65 km、最大同震左旋位移2.4 m的地表破裂带,具有变形局部化的基本特征.玉树地震地表破裂带整体上可划分为长约15 km的结隆次级地表破裂带和长约31 km的结古次级地表破裂带,两者呈左阶羽列,其间无地表破裂段长约17 km,对应于MW6.4和MW6.9两个次级地震事件.地表破裂类型、基本组合特征等显示出甘孜—玉树断裂两盘块体的运动方式以纯剪切的左旋走滑为主,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青藏高原物质存在着向东的逃逸和挤出现象.  相似文献   

8.
2008年5月12日发生汶川MS8.0地震,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三条断层同时发生运动,分别为后山断裂(汶川-茂县断裂)、中央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及前山断裂(灌县-江油断裂)。震后调查数据显示,这三条倾向西北的覆瓦状逆断层中,中央断裂的地表破裂最为剧烈,前山断裂次之,后山断裂的地表破裂极小不易查觉。中央断裂的地表破裂带长约240km,以兼有右移分量的逆断层破裂为主,最大垂直位移6.2m,最大右移量4.9m;前山断裂的地表破裂带长约72km(或称90km),是典型的纯逆冲断层所造成,最大垂直位移达3.5m。此外,在中央与前山断裂之间还发育了一条长约6km,兼具逆冲与左移性质的小鱼洞破裂带。伴随汶川地震发育的地表破裂,是近年发生大地震中总破裂长度最长,破裂形式也较复杂的,各破裂带之间的几何与运动关系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M.  Antolik  R  E.  Abercrombie  G.  Ekstroem  何振德 《世界地震译丛》2005,(4):46-57
3 体波反演:滑动分布 在本节,我们基于点源结果和观测的地表破裂几何形状研制了可可西里地震的滑动分布模型。类似于其他的研究(如Wald and Heaton,1994;Kaverina et al,2002:An—tolik and Dreger,2003),我们使用有限断层方法对远震P波的子集进行反演。  相似文献   

10.
鲁甸6.5级地震是川滇菱形块体南南东向运动在青藏高原东缘与华南地块相互作用边界变形带上发生的一次中等强度地震.尽管野外应急科学考察没有发现明显的地震地表破裂带,但云南昭通防震减灾局局域地震台网记录到的余震条带状分布、震后科学考察获得的地震烈度长轴方位和极震区地震裂缝等显示出发震断层为NW向包谷垴-小河断裂,左旋走滑性质,属大凉山断裂南端部组成部分;库仑应力计算表明,鲁甸地震可对周边活动断层系历史地震空段产生应力加载作用,其地震危险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地震地表破裂基本参数是反演地震破裂过程的基本约束条件和预测其他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不可缺少的物理量.以野外地表破裂带重要观测点全站仪或差分GPS仪实测数据为基础,结合高分辨率遥感资料解译、先存断层陡坎构造地貌标志的识别、以及地形测绘资料的考证等,重新论证了5·12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展布样式、长度、最大同震位移值等基本参数.结果表明,地震地表破裂带长度可达240 km,最大垂直位移为6.5±0.5 m,最大右旋走滑位移4.9 m,基于倾角向下变缓逆断层模型推测汶川地震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段产生了最大~7 m的地壳缩短量,说明青藏高原东缘横向逆断层为将高原内部东向水平运动转换为高原隆升的转换构造,这一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认识青藏高原东缘隆升机理.  相似文献   

12.
新疆于田M<‘s>7.3地震发生在西昆仑块体与昆仑-柴达木-祁连块体之间的阿尔金断裂西南端NE向张剪切段邻近区域,也是阿尔金断裂、康西瓦断裂和昆仑断裂带西端玛尔盖茶卡断裂等交会部位,对理解青藏高原的变形及其动力学演化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考察表明,于田地震在阿什库勒火山群南部玉龙喀什河源头近...  相似文献   

13.
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在东北端从石坎子乡到窝前的运动性质存着从走滑分量略高于倾滑分量到完全为右旋走滑运动的变化过程,倾滑分量在石坎子—平溪段具有逆断性质,在矿坪子及其以北为正断性质,未见挤压变形,窝前完全为右旋走滑运动,地表变形带宽度集中在10m以内;在董家村,地震地表破裂带主要表现为张性裂缝及地堑式负地形,是地震破裂在尾端应力作用下,应变不均一性调节的产物,地表变形带宽度约10~12m;在东河口以北未见地表破裂的证据,推测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没有穿过流经青川县东河口、关庄、凉水井一带的清水河,东河口一带的构造地貌现象反映了垂直差异性运动,不存在右旋走滑运动的地质地貌证据。在中央断裂东北端断层一侧隆升和另一侧拉张的典型四象限格局成为汶川地震地表破裂的端部表现特征。中央断裂上的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总长度为240km左右。在汶川地震过程中,沿着中央断裂在地表产生的构造变形在中央断裂的范围内就已经得到了调整,并没有越过中央断裂的范围而传递到以外的地段。  相似文献   

14.
汶川M_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发震构造   总被引:145,自引:33,他引:145  
震后应急野外考察表明,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同时使北川-映秀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两条倾向NW的叠瓦状逆断层发生地表破裂。其中,沿北川-映秀断裂展布的地表破裂带长约240km,以兼有右旋走滑分量的逆断层型破裂为主,最大垂直位移6.2m,最大右旋走滑位移4.9m;沿灌县-江油断裂连续展布的地表破裂带长约72km,最长可达90km,为典型的纯逆断层型地表破裂,最大垂直位移3.5m;另外,在上述两条地表破裂带西部还发育着1条NW向带有逆冲垂直分量、左旋走滑性质的小鱼洞地表破裂带,长约6km。这一地表破裂样式是近期发生的特大地震中结构最复杂的一次逆断层型地表破裂,地表破裂的长度也最长。利用已有的石油地震剖面,结合余震分布和地表破裂带特征等资料构建的三维发震构造模型表明,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现今和第四纪时期以地壳缩短为主,斜滑逆冲型地震表明青藏高原中东部的水平运动在华南地块与巴颜喀拉地块之间的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转化为地壳的缩短和隆升  相似文献   

15.
根据马衔山北缘断裂西北段1/10000条带状地质填图和史料考证资料,对兰州1125年7级地震的极震区范围、发震断层、地表破裂类型及分布特征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该次地震的极震区范围位于兰州市及其西南,震中在咸水沟一带,发震断层为马衔山北缘断裂西北段咸水沟—马泉沟小段。该次地震形成了长约7km,宽300~1000m的地表破裂,其破裂类型有地震断层、地震陡坎、地震裂缝、地震滑坡、地震陷坑等。其中可细分为2小段,东南小段为麦地湾—咸水沟段,由两条平行的地表破裂组成;西北小段为大马家滩—马泉沟段,由单条地表破裂组成。根据大比例尺平、剖面图实测,该次地震的左旋位移量2.4~2.5m,垂直位移量0.45~0.92m。文章最后,对地震的构造背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8.0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中央断裂映秀-南坝段地震地表破裂、地表形变及断裂上余震迁移等特征的详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1)白映秀至南坝,断层活动方式表现为由逆冲逐渐过渡为逆冲-右旋走滑、再到走滑分量与逆冲分量大致相当,同时断层两盘滑动伴有相对弱旋转活动;(2)在断层总体走向NE向、逆冲为主兼右旋走滑活动方式下,局部表现为走向NW向、逆冲为主兼左旋走滑活动方式;(3)地震裂缝与单侧破裂面关系,以及地表重叠缩短形变特征表明,断层活动、应变能释放是在近EW向区域构造应力及NE向局部构造应力综合作用下的结果.依据断层沿线地表裂缝产状的变化,粗略推出映秀至南坝段主应力方向由SEE向NEE方向变化,与前人使用CAP(Cut and Pasate)方法求出的主余震源机制方向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1997年11月8日西藏玛尼79级地震发生在羌塘盆地北缘.本文利用LANDSAT影像,研究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研究表明玛尼79级地震发生在NEE向玛尔盖茶卡—若拉错断裂带上,这是一条全新世明显活动的地壳深断裂.利用CBERS_1影像,研究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几何特征,100000分之一CBERS_1影像上由地震裂缝、地震陡坎和断塞塘组合显示的线性影像清楚地反映出地震地表主破裂带的形迹,可有效地进行破裂带的分段和长度量测.结果表明玛尼79级地震形成的地震地表主破裂带西起羌塘盆地北缘,绥加山南麓的白雪湖湖积平原上,向东延伸到双端湖西岸,长110km,走向N7080°E.可分为白雪湖—玛尔盖茶卡、玛尔盖茶卡—朝阳湖、朝阳湖—双端湖3段.多时相MSS、TM影像分析表明,1997年玛尼79级地震是先存地震地表破裂带再次破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1997年玛尼79级地震的构造环境和地表破裂带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7年11月8日西藏玛尼79级地震发生在羌塘盆地北缘.本文利用LANDSAT影像,研究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研究表明玛尼79级地震发生在NEE向玛尔盖茶卡—若拉错断裂带上,这是一条全新世明显活动的地壳深断裂.利用CBERS_1影像,研究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几何特征,100000分之一CBERS_1影像上由地震裂缝、地震陡坎和断塞塘组合显示的线性影像清楚地反映出地震地表主破裂带的形迹,可有效地进行破裂带的分段和长度量测.结果表明玛尼79级地震形成的地震地表主破裂带西起羌塘盆地北缘,绥加山南麓的白雪湖湖积平原上,向东延伸到双端湖西岸,长110km,走向N70 80°E.可分为白雪湖—玛尔盖茶卡、玛尔盖茶卡—朝阳湖、朝阳湖—双端湖3段.多时相MSS、TM影像分析表明,1997年玛尼79级地震是先存地震地表破裂带再次破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及其对应的分析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Kocaeli地震和集集地震的板块构造和区域地震的活动特性,及地震引起的地表破裂,提出了一种基于动力学和界面系统的、局部宏观尺寸的震源动力破裂过程分析方法。归纳出基于材料破坏分析基础的地震地表破裂的5种主要特征,应用材料和界面本构描述的控制方程稳定性讨论,阐明了地表破坏类型对应的力学机制,提出了相应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20.
阿尔金断裂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一条重要的边界断裂,其几何结构和运动学性质对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通过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实地调查,在柴达木盆地西缘、索尔库里盆地南约10km的盐壳区发现一长约14km的古地震地表破裂带。该地震破裂带与阿尔金主走滑断裂近平行,根据几何形态大致可将其分为3段走向不同的次级段落,总体走向为N80°E,但局部段落的走向存在变化。该破裂带的构造样式以挤压隆起、次级断裂、裂槽、三角拉分盆地和断陷盆地为主要特征,多相间出现,是典型的走滑断层上的地震破裂带特征,文中利用野外活动断裂地质填图方法标绘了30余个挤压隆起体。另外,考察中还发现在多数挤压隆起上有多次地震重复活动的证据。根据附近盐壳钻孔年龄和地震裂缝中沉积物的年龄结果推测,最新一次地震事件发震时间的下限为全新世。该地震地表破裂带向E进入大通沟南山,其地貌特征表现为较连续的逆冲陡坎,而向W破裂带逐渐消失。通过地震反射剖面推测认为该破裂带向W与阿尔金断裂平顶山次级断裂相接。作为阿尔金断裂的1个构造节点,平顶山将部分应变传递到青藏高原内部的月牙山-大通沟断裂,其多次活动造成了月牙山东约14km长的地表破裂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