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5 毫秒
1.
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城市的每一个地名都维系着历史的记忆,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我们不仪要在保留、继承传统地名文化,更要在城市建设中把城市的地名命名工作做得更透明、更科学,继承地名文化遗产,弘扬地名文化,才能使我们的城市不断增添时代光彩。随着现代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新地名小断涌现,有些具有文化遗产价值的老地名逐渐淡出,成为历史的陈迹。  相似文献   

2.
王欣宇 《中国地名》2010,(11):20-21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意见。可见,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加强地域文化建设,实现地名档案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已成为体现地域特征、巩固发展成果、发挥自身地域文化特色,更好地满足大众对地名文化软环境的需求,提高地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一环。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城建档案,  相似文献   

3.
商越 《中国地名》2011,(5):41-43
随着沈阳全运村建设的全面快速推进,大浑南的变化日新月异,核心区“八横八纵”16条街路经反复论证,即将被正式命名。沈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地名能直观展现城市的文脉传承,而老地名更是古城历史的活化石。伴随着沈阳城市建设的的快速发展,如何把地名所蕴藏着的文化记忆保留下来,同时又能起出展现时代特色的新地名,已经成为城市管理者越来越重视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近20年来北京二环以内地区历史地名消失的程度以及原因进行了统计,发现城市实体空间变化是历史地名消失的主要原因,但城市实体空间变化不是历史地名变化的充分条件。本文最后提出延续城市历史地名文化的三点建议:第一,城市实体空间的建设没有改变原来中地名所指示的空间的“点、线、面”形状时,原来的历史地名必须保留。第二,由于实体建设改变历史地名指示的空间的“点、线、面”形状的,要求实体开发建设者在设计方案中,将原来的历史地名的“专名部”以可见形式体现出来。第三,在变更城市历史地名的前期,应引入公众参与机制,从而确定成为当地“地方性”组成部分的历史地名并给予保留。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名》2009,(12):1-1,25
根据全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的总体要求,为进一步指导、推动各地更好地完成地名规划和地名信息化服务工作任务,促进地名公共服务工程任务的全面落实,民政部于2009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在重庆市举办了“部分城市地名规划评审鉴定暨地名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论坛”。  相似文献   

6.
薛光 《中国地名》2010,(8):70-70,77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南朝诗人谢眺1500多年前发出的慨叹至今千古传颂,经久不衰。南京虽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但对这句诗文的真正理解,却是30年前从野外测绘转向地名工作后逐渐开始的。各类新意地名的目不暇接和美不胜收,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变迁的真实写照。城市建设的速度越快,新地名问世得越多。  相似文献   

7.
根据《民政部建设部关于开展城市地名规划的通知》和《信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信阳城市地名规划编制工作在河南省民政厅的指导下,本着结合实际,突出特色,科学规划的原则,在全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开展后,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信阳市城市地名规划》的编制工作,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城市地名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名》2012,(6):20-20
目标上高度管理上台阶服务上水平自2005年起,鞍山市的地名工作在市民政局的直接领导下,在各级民政部门精心组织下稳步推进,全面完成了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于2011年11月被国家民政部授予"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示范城市"光荣称号,成为全国地名工作的典范。几年来,鞍山  相似文献   

9.
按照国家部署,吉林省以“建设地名公共服务示范市(县)”活动为主线,采取多种模式、多渠道开展城乡设标和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全国地名服务工程建设的排头兵、引领全国的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示范省份。经过全省地名工作者5年的顽强拼搏,吉林省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已全面确立  相似文献   

10.
张华 《中国地名》2011,(8):22-25
城市地名具有指代作用,每个地名都代表着城市的具体地理实体,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地名又是一座城市历史与文化传承的载体,每个地名都象征着一种特定的历史文化,都散发着一种独特的地域特色,是城市对外开放的“名片”。近年来,  相似文献   

11.
地名通名的发展演变与当代城市地区地名通名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地名与地名通名的概念1.地名对于地名的界定,有多种表述,如王际桐认为:"地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个体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1],褚亚平等认为:"地名是具有指位性和社会性的个体地域实体的指称"[2]。我们以为,仅称地理实体还有不完善之处,还应包括地理区域。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文地理事象逐渐增多,在人类活动集中的城市地区之内,地名更加繁多,且种类多种多样;指  相似文献   

12.
城市地名精细分类与编码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城市地名数据现状的分析,提出城市地名精细分类与编码原则,以城市为单元,针对公安、民政、统计等部门的地名录、统计数据,进行区域地名整合、分级、分类与编码,确保城市地名的详尽和相关统计信息与实体的配准,满足广大用户对更高精度、更多内容的基础地理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为“数字中国”提供精细的地名数据平台,为城市地名数据库导航和DOM地名注记提供应用示范。  相似文献   

13.
王家坤 《中国地名》2009,(12):58-58,60
地名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凝结着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是区域文化和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地名工作的持续深入发展,加强和改进地名管理工作成为当前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名》2009,(6):69-69
为推进地名公共服务工程,进一步加快地名数据库建设,民政部区划地名司于5月15日至18日在江西省景德镇市举办了国家地名数据库建设培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计划单列市及各省会城市民政局的区划地名处、地名办、勘界办负责同志;北京、天津、上海市地名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共150多人参加了培训。  相似文献   

15.
城市演进视角下的地名文化景观——以广州市荔湾区为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朱竑  周军  王彬 《地理研究》2009,28(3):829-837
地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对承载历史意蕴和传承城市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文章选用1983年版和2003年版1 ∶ 5000荔湾区行政区划图,通过对比来反映广州老城区荔湾区地名的变更,发现经过20年快速城市化和城市内部发生的深刻变化,计有437个因各种原因已经消失的地名,348个新增地名,全区地名总体变化比率达到近43%;在变更的地名中,反映广州市荔湾区经济社会变化的地名最多,而消失的地名中则多属于历史街区地名。这些都深刻揭示出在现代化快速城市化变化背景下,大城市发展、更新过程中诸多内在的规律,进而为城市有序发展、历史地段合理有效地保护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一、背景接触一座城市,首先要打交道的就是各类地名,有特色的地名能让人们对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更为深刻。地名营造的特殊氛围能增加人们对城市的好奇和向往,也能让人们在回忆中清晰地对这座城市的地名特色有所界定。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各界对地名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快速传递和获取地名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地名管理手段和理念已无法适应当前的形势。因此,加快地名信息化建设,用信息化手段为公众服务,已成为地名工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在我国方兴未艾。由于很多城市对城市建设研究的不全面、不深入,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导致了多种城市灾害发生。城市灾害发生的种类、数量和范围在扩大,危害程度在加深,因而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解决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只重视发展速度和规模,忽视防灾减灾,或城市建设工程防灾减灾配套设施落后、甚至缺失等问题。减轻灾害与控制灾害已成为城市建设中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研究分析日本城市防灾减灾与城市建设工作,其城市防灾公园建设经验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19.
车姗 《中国地名》2013,(12):14-15
近年来,杭州市下城区根据“南精北快”战略,以建成“繁华时尚之区、建设美丽幸福下城”为目标,完成了一次完美的蜕变,形成诸如西湖文化广场、武林商圈、杭州新天地、城北体育公园等地标式建筑,在推进城市建设中,城中村的改造、新兴楼盘的建设及道路的新建、拓宽及延伸的使得新命名数量急剧增加,随之而来的是老地名的逐步消失,在加快建设的同时,我们认识到,地名的延续、继承和开发使用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20.
安波 《中国地名》2010,(8):11-11
一、引入市场机制,完善地名标志设置体系 瑞安市历来重视地名标志设置工作,一直把地名标志作为完善城市设施、提高城市品位的重要工作来抓:针对市区和经济发达的乡(镇),存地名标志设置工作中积极引入商业化机制,在主要街道路口设立灯箱广告路牌,用广告收入设立和更换路牌230多块,解决了地名经费短缺的难题,走出了地名商业运作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