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河南省的旅游资源及其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南地处我国中原,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为本省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试就河南旅游资源及其开发作一粗略分析,以求对河南的经济发展有所裨益。 一、河南旅游资源特征 1、名山奇峰,风景独特。河南是一个平原山地兼有的省份,二者的比例大体为56∶44,山地主要分布在西部与南部。由于河南山地的形成年代和  相似文献   

2.
围绕着新亚欧大陆桥的开通与发展,对河南产业结构的影响,提出了适应和促进陆桥经济发展的思路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法,在实现东、西部(方)物质流,经济技术和资金流的同时使河南的外向型企业得以迅速发展,从而促进河南经济的腾飞。  相似文献   

3.
河南旅游业营销与旅游经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分析了河南旅游业营销的现状以及在面临西部大开发及加入WTO后旅游业营销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策略;结合政府和市场在旅游业营销与旅游经济发展中所应承担的角色,提出了河南旅游业营销与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华北大平原南部,是我国东西往来,南北交通的必经之地,是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落后地区的过渡地带。河南今后将在全国战略重点由沿海向内地转移和区域经济开发中处于重要地位。因此,研究河南城镇体系布局具有现实意义。 一、河南城镇体系的形成演变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夏商时期就产生了城镇,但在战国以前,城镇发展极为缓慢,所谓的城镇只是少数的奴隶主贵族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  相似文献   

5.
专家笔谈:科教兴国与区域发展朱友文(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科教兴豫"是河南跨世纪发展战略的核心河南是我国的人口大省,现有人口在各省区中位居第二,河南也是我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大省,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居中西部和全国各省区的第二...  相似文献   

6.
运用计量方法,建立科学、可行的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估模型,对河南旅游竞争力进行定量评估.结果发现,河南旅游综合竞争力在全国居中等偏上水平,不仅落后于东部多数省份,也落后于西部的云南.对竞争力分解结果显示,河南在文化类资源、国内旅游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在旅游产品、旅游市场号召力、社会开放度、国际旅游市场等方面处于竞争劣势.河南旅游竞争力提升的路径应该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服务意识,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对外开放度,开创大旅游建设的格局.  相似文献   

7.
中国中西部发展中城市的增长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柯善咨 《地理研究》2010,29(3):521-534
为了分析增长极在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对我国中西部地域相连、经济水平接近的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广西、四川、重庆、陕西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942个市县2000~2007年非农业GDP和就业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检验。模型估计表明,中西部地区各市县非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是自身的投入,同时,中心城市也存在明显的扩散和回流效应。地级市的非农业GDP增长对县级市有扩散效应,意味着城市间经济有一体化趋势,但是地级市的就业增长对县级市有抑制作用;地级城市对相对更不发达的县镇的GDP和就业增长同时具有带动作用;相邻的县级市相互间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但是对邻近县镇却有抑制倾向。  相似文献   

8.
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西部大开发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生态环境状况却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对生态环境的价值进行估算,从而确定破坏环境所付出的社会、经济、生物等各方面的代价,  相似文献   

9.
赵宏达 《山地学报》2000,18(5):405-406
1 成渝产业带是西部地区的重要经济发展带成渝产业带将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支撑点之一 ,其重建与协调发展是西南地区发展的关键。成渝产业带 (含成都、自贡、内江和原重庆市 )地处我国西部前沿 ,经济发展水平在西部地区相对发达。其国土面积、总人口、耕地面积分别占西部地区的 0 7%、8 9%和 4 9% ,但其GDP却占西部地区的1 5 4% ,人均GDP更是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 1 73倍 ,而在川、渝的经济地位则更加突出 (表 1 )。表 1 成渝产业带在川渝、西部地区的位置区域 土地面积总人口非农业人口GDP人均工农业产值地方财政收入耕地面积…  相似文献   

10.
宜阳县位于河南西部山区,境内山地、丘陵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0%,素有三山、六丘、一平川的特点。县境地形复杂,高低悬殊很大,自然灾害特征与频繁程度,在豫西有一定的代表性。故对其灾害的成因、分布规律的分析研究,将有助于今后搞好豫西山地丘陵地区的防灾、减灾和救灾工作。一、自然灾害特征宜阳县的各种自然灾害中,以旱灾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其次为暴雨洪涝、大风冰雹,再次是低温霜冻。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棉花的气候风险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地理过渡带附近的农业气候风险度对气候变化有较为敏感的响应。作者在前人对农作物适宜度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棉花气候适宜度模型和风险度指标,对河南省棉花气候风险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发现.近40年米河南省棉花气候风险度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其中降水量对气候风险度增加的作用最重要.而且气候适宜度及其变率对风险度的变化的影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风险度的增加速度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和过渡性.在东西方向上.东部平原区的风险度变化快于西部山区.其中黄淮平原中南部与伏牛山区的对比最为显著.在南北方向上.黄淮平原中南部到黄河中游谷地的快速增长带与黄河下游沿岸到中游北侧的低速增长带的对比特别明显.这主要是地形过渡带和气候过渡带作用的结果;风险度的变化过程也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跳跃式变化是河南东部风险度变化中的重要特点.这种突变特点在南北方向上有明显的纬度差异性;在河南西部山地的风险度变化中,跳跃式变化很少见,尽管该区近40年棉花气候风险度的变化倾向仍为增加趋势.但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风险度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2.
近40a新疆输沙势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李红军  何清  杨青 《中国沙漠》2004,24(6):706-710
利用新疆100个气象站近40a来风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南北疆合成输沙势的时空分布。分析表明: ①新疆风能高能地区较多, 其东部、北疆西部、西北部合成输沙势(RDP)较高, 南疆西部、西南部RDP较低, 北疆比南疆高。②北疆四季、年RDP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波动减小, 南疆四季、年RDP在60、70年代达到最大, 之后到1998年振荡减小, 1998年后却陡然增大。南北疆RDP在春季最大, 夏季次之, 冬季最小, 在60年代较大, 70年代最大, 90年代最小。③南疆东部、西南、西北部RDP/DP(方向变率指数)较大, 中部、西部较小; 从东部到西部方向逐渐由偏西、西南向偏东、东南转变。北疆东部RDP/DP较大, 中部、天山中部和北麓平原一带在0.6~0.7之间, 西部、西北部有两个低值中心, 东北部在0.7~0.8之间; 方向以偏东南、东居多。  相似文献   

13.
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居全国首位,但粮食产量区域差异比较明显,豫东平原、豫北山前平原、南阳盆地为主产粮区,西部山区粮食生产力低下。文章以玉米为例,主要从潜在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2个方面阐述了造成玉米产量区域差异的原因并分析了它们对农用地分等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河南农业发展形势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作为农业大省,面临加入WTO、市场经济、买方市场和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培育新的农业发展优势,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迫在眉睫。针对河南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七个方面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禹县位于河南伏牛山余脉与豫东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属黄淮海地区的一部分。全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海拔1151米,地貌的基本特点是“山环丘绕,颍川百里”。全县土地面积1492平方公里,其中山区(低山、丘陵)面积占29%,主要分布在境内的西部和北部。因而合理利用山区,不仅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保持黄淮海平原的生态平衡,减轻自然灾害,发展生产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豫西黄土丘陵区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豫西黄土丘陵台地位于河南省西部,西邻陕西,北濒黄河,南与伏牛山区交错,东同黄淮平原接壤。包括三门峡、洛阳、郑州三市的大部和平顶山、许昌两市的部分地区,共计21个县、市。总土地面积约24733平方公里,总人口1128万人,分别占全省土地面积和总人口的14.8%和12.3%。区内耕地面积1392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0%,人均耕地1.23亩,同全省人均耕地数量相当。由于本区地处西部黄土高原与东部黄、淮、海平原的交接和过渡地带,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当前已经成为河南  相似文献   

17.
张涛  武金爽 《地理科学》2021,41(4):580-587
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中国30省份(不含西藏、港澳台地区)的文化产业绿色发展效率,发现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呈梯度递减特征.在文化产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基础上,构建空间关联模型并研究其结构特征.研究表明:①中国各省份的文化产业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关联作用已经打破了地理位置限制,但整体网络密度仍较低;②河南和山东在空间网络...  相似文献   

18.
河南与山西电网联网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全国电网大联网为背景,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更大容量的南北水火调剂,同时为解决远期河南一次能源缺口,故对河南与山西电网联网进行了初步研究。作者认为,与河南相邻的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具有较大规模的煤电送出能力,河南与山西电网联网可充分利用山西的煤电资源,实现与华中水电的大容量调剂,并解决河南远期一次能源缺乏的问题.河南、山西电网联网具体有750kV方案、500kV方案两种选择。  相似文献   

19.
黄镇国  张伟强 《热带地理》2007,27(2):97-101
夏代至清代约4000 a的历史时期,中国热带西部的气候波动比热带东部微弱。东部的5个冷期之中,周、战国至西汉、晋、唐末至南宋冷期,在西部仅有个别冷波动的实例,反而可以举出较多的暖波动现象。明清小冰期东、西部基本同步。东部的3个暖期(汉、唐、元明)在西部也有相应的表现。中国热带历史时期的冷波动与太阳活动的平静期有一定的相关。热带东、西部气候波动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东部受东亚季风的影响,而西部则受南亚季风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1980年以来中国农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54,自引:3,他引:51  
刘成武  李秀彬 《地理学报》2006,61(2):139-145
依托1980~2002年的中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与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等基础数据,从集约度、播种面积与耕地撂荒变化三个方面,对中国1980年以来农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 西部地区农地利用的集约度具有强劲的上升态势,而东、中部地区在1992~1993年时集约度下降显著,在1997年以后,集约度具有明显的持续下降趋势;② 东部地区农地利用的总播种面积显著下降,而西部地区却有相当稳定的扩大趋势;③ 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三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变化均经历了一个“三缩二扩”的变化过程:“缩小 (1980~1985)-扩大 (1985~1991)-缩小 (1991~1994)-扩大 (1994~1999)-再缩小 (1999~ 2002)”;但在变化幅度与发展态势上,三个区域之间差异明显。东部地区的播种面积有显著的下降态势,而中部与西部地区在1999年以前,其总的态势是播种面积有所扩大,此后播种面积明显下降,但其下降幅度小于东部地区;④ 中部地区耕地撂荒案例最多,涉及地域最广,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相对较少;东部地区的耕地撂荒现象主要出现在1992~1995年,而中部地区高度集中在1998~2002年,西部地区耕地撂荒的时间分布较为均匀,没有高度集中出现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