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挥发性苯在环境中的长期暴露具有致癌和致其他疾病的风险,严重威胁着人的身体健康。分别于植物生长季(2004年7月)和非生长季(2005年1月),在苏北海岸带盐沼,采用静态箱技术,沿环境梯度原位测定苯通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大气中挥发性苯的浓度明显高于国家规定的最大允许浓度,在海—陆变化梯度上,大气挥发性苯浓度变化呈现V字形空间变化趋势;研究区大气中挥发性苯可能源于沿海工业和汽车排放以及外海海水溶解挥发性苯的横向输送。盐沼生态系统对大气中外源挥发性苯的自然移除特征主要表现在:1海岸带盐沼植物和土壤是大气中挥发性苯的重要汇,而且对其上生长的植物具有显著的物种依赖性;植物对外源输入的挥发性苯的自然吸收通量可能与其生物量、叶面蜡质含量和气孔丰度有关,而土壤的自然移除能力可能取决于土壤温度、孔隙度、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以及可溶性盐总量;2海岸带盐沼对于外源输入的挥发性苯的自然吸收通量具有显著的季节和空间变化,这种变化源于植物及其根际环境对挥发性苯的自然吸收能力和对生态因子响应敏感性程度的差异性;3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的入侵并没有增加海岸带盐沼对挥发性苯气体的自然吸收通量。  相似文献   

2.
库姆塔格沙漠梭梭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8,他引:4  
 在对库姆塔格沙漠植被调查的基础上,以天然梭梭为研究对象,从群落结构、分布和生长特性等方面研究了梭梭群落的结构特征及其自然生存规律。结果表明:沙漠南缘地带为梭梭群落的分布定居区。由于生境及地貌类型的不同,群落结构差异性较大。随着植被类型由东部山前荒漠草原向西部典型荒漠植被类型过渡,梭梭群落相对数量及相对盖度增大,由伴生种转化为建群种。水分是影响梭梭种群自然生长及更新的主导因素,成龄梭梭的生长差异性表现为河床梭梭优于滩地梭梭,沙地梭梭好于戈壁梭梭;小龄级梭梭幼苗主要分布在河床冲沟边缘附近,形成垂直河床的条带状定居格局;深居沙漠腹地的老龄梭梭已基本上衰败死亡,测定年代距公元1950年为(314±54)a。风沙作用使沙漠南移,梭梭出现衰败死亡与自然更新的演替过程。  相似文献   

3.
新疆自然地名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语种(言)、自然地名通名的自然属性、时段、自然地名专名渊源等四个方面对选取的新疆1120个重要自然地名进行分类,在分类统计的基础上,运用地名语言分析学和地理学相关原理方法分析得出新疆自然地名特征。研究发现:以山体类和水体类自然地名为主,分别占总数的40.5%、35.3%,尤其以山脉(272条)和河流(214条)类自然地名最多,分别占总数的24.3%、19.1%。通名名称的数量及其出现的早晚与人们关注程度以及自然学科研究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各民族的聚居及迁徙使新疆自然地名具有浓厚的民族性。自然地名存在10种以上民族语地名以及其他古语和合璧语地名分布的独特现象,各民族对自然地名专名和通名称谓不尽相同。在新疆的自然地名中存在着大量地名通名的叠加,如"塔格山"、"郭勒河"、"库木沙漠"、"布拉克泉"等。民族语地名的空间分布和当地居民的民族成分存在很大的相关性。维吾尔语自然地名的53.6%都分布在和田和喀什地区;哈萨克语自然地名的73.2%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辖市县、阿勒泰地区和哈密地区;蒙古语自然地名的64.3%分布在阿勒泰、博尔塔拉、巴音郭楞和伊犁等地、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有96%的自然地名是蒙古语地名,克孜勒苏自治州的柯尔克孜语地名占到柯尔克孜语总地名的81.6%。自然地名形成和发展具有历史演替性(历史阶段性),保存至今的古语地名仅占2.9%,语源较为复杂并且一些古老的地名在使用过程中已被取代或消失;近现代地名数量最大,并且语种明显易于区别。自然地名专名类型复杂多样,共计13类,从多个方面反映出新疆的资源概况、环境以及人们的心理状态、意识形态以及人们的生活或生产方式等,其中以地物、形态、地名以及颜色类居多;在颜色类中又以黑色、白色最多。文章对新疆现存自然地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发现民族语言的差别造成了新疆自然地名存在多地同名、一地多名和地名的转音现象;此外,自然地名实体之间也存在着等级从属关系。  相似文献   

4.
自然界线一直是地理学家和地图学家关心的课题。地理学家讨论的是自然界线的性质、划分指标等。地图学界关心的则是自然界线特征及其在地图中的表示。要正确表示它,就必须对自然界线及其相互联系进行深入地研究。 一、自然界线的定义、类型及特征 所谓自然界线,是指某一狭长空间地带,在这空间地带内,一种自然现象的特征被邻近的自然现象的特征所代替。可以说,自然界线是两种不同特征自然现象更替的边缘。这里的自然现象既可以代  相似文献   

5.
自然因子对四川植被NDVI变化的地理探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许多研究已表明基于遥感的植被指数在地表过程和全球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对认识植被变化的驱动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但自然因子对植被变化影响仍然难以量化。应用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四川地区自然因子变化对植被分布的空间模式和植被变化的交互影响,并确定了促进植被生长的各主要自然因子最适宜特征。结果表明:① 2000-2015年,四川植被覆盖度状况良好,中高、高植被覆盖面积之和均超过94%;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转化表现为NDVI > 0.4以上区域转化明显,中高和高植被覆盖区面积分别呈显著下降和上升趋势;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差异显著,植被覆盖较高区域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川西北高原地区,植被覆盖较低区域分布于四川盆地中部城市密集区域。② 土壤类型、高程和年均温度变化等因子较好地解释了植被状况的可变性。③ 自然因子对植被NDVI影响存在交互作用,自然因子协同效应呈现相互增强和非线性增强关系,两种因子交互作用增强了单因子的影响。④ 研究揭示的促进植被生长的各主要因子最适宜特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自然因素对植被NDVI变化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6.
自然湿地与人工湿地生态功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现实中人们对人工湿地、自然湿地常常认识模糊,认为无论是人工湿地还是自然湿地,其功能都是一样的。正是在这一糊涂认识的指导下,不少地区出现了在自然湿地里种庄稼、建农场、盖楼房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从2014年至今,深圳已建成7所自然学校和13家自然教育中心面向市民开展自然教育活动。笔者从6年多来的亲身实践出发,总结深圳自然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深圳自然学校的建设历程及成就,针对性地分析自然学校的管理机制、评估体系、发展均衡、人才培育等方面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深圳成为有特色的自然教育示范之城。  相似文献   

8.
通过现场调查、资料收集等方法,开展江苏省天福国家湿地公园自然教育模式研究。天福国家湿地公园自然教育体系构建框架为“创建天福湿地自然学校—制定自然学校发展策略—设计自然教育方案”,设计了一套“4个主题5个类型”的自然教育课程。该套课程的有效实施是天福湿地科普宣教工作的重要成果,也是其发挥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体现,展示了我国高水平的自然教育形式和内容,将为全国各地自然教育活动的开展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9.
自然地域系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14  
杨勤业  吴绍洪  郑度 《地理研究》2002,21(4):407-417
本文在回顾国内外自然地域系统研究的基础上 ,分析了自然地域系统研究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 ,自然地域系统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与争论 ,如对于地带性学说的不同理解、自然地域划分原则、生态地理区域划分的性质、划分指标体系的选择、中国自然地域系统若干重要界线的划分、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关于山地的划分与归属等。指出了自然地域系统研究在理论方法、研究和考虑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及其反馈以及研究手段等方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自然伽玛测井与伽玛能谱测井的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伽玛测井和自然伽玛能谱测井是目前常用的测井方法。作为一种古环境指示曲线,自然伽玛曲线以其灵敏、连续、方便等优点在科学钻探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对短尺度气候事件(如Heinrich事件),自然伽玛测井以其高分辨率仍能精确的探测出来;作为油田、煤田勘查中的主要分层指标之一,自然伽玛曲线现在已经被推广到寻找旋回地层等领域中;而自然伽玛能谱测井仍然是现今探测K、U矿床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在地表或剖面上快速判断K、U异常非常有效。还作为地球化学测井的一部分被应用到科学钻探中,对指示含有U、K、Th等矿物的含量等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接触自然让整个世界都变得亲近,自然可以对个体健康、福祉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然而很少有研究系统梳理该领域的成果,更未能建立整合性分析框架。以2000—2021年Web of ScienceTM数据库收录的有关自然接触、联结及其益处的文献为样本,旨在揭示该视角下人与自然关系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研究热点,管窥可能的知识缺口,指引未来研究的方向,并建立“自然接触-自然联结-自然益处”研究的概念体系、逻辑链条和分析框架。结果发现:(1)已有研究总体经历了初期探索、稳步增长和快速发展3个阶段,主要聚焦人类的自然接触、自然接触的可持续益处、人与自然的联结关系及三者的相互作用等4个方面的关键议题;(2)未来研究应基于“自然接触-自然联结-自然益处”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研究框架,重点识别自然接触的性质差异,厘清自然联结的应用规则,观照自然益处的价值转向,审慎外生情境和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苏州湿地自然教育近10年的探索实践为例,总结了苏州自然科普“阵地+队伍+课程”的经验与成效,指出目前存在人员专业度、稳定性和行业认可度等问题,并提出自然科普专业课程、“双轨制”人才培养模式和校本教材3方面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湿地自然科普发展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儿童是保护环境的积极行动者,激发其亲环境行为意愿是应对环境问题挑战的现实需求。然而,已有研究却很少关注儿童的亲环境行为意愿及其驱动机制。文章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以南京市小学儿童为样本,旨在通过分析儿童自然经验图式的特点,探究日常和旅游两种情景的自然接触对儿童亲环境行为意愿的影响差异,并检验自然联结在其中扮演的中介角色。结果发现:① 与日常自然接触相比,旅游自然接触更能激发儿童的亲环境行为意愿;② 自然接触促进自然联结主要体现在情感维度,其次是认知维度,而自然联结促进亲环境行为意愿以认知路径为主,情感路径为辅;③ 情感型和认知型自然联结在自然接触与亲环境行为意愿间扮演双重中介角色,且认知型自然联结的中介效应高于情感型自然联结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对科学制定面向儿童的自然空间规划和环境教育策略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3  
自然与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资源,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随着人们对遗产价值的认识和理解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由于环境变化和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造成了自然和文化遗产破坏的日益加剧,遗产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系统阐述了当前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中应当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包括:在重视申报的同时注重遗产的发掘、整理和保护;正确处理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强调遗产地保护中的自然与文化的综合研究;重视周边社区对遗产保护的重要作用;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关注遗产类型;加强遗产保护与管理的科学研究等。  相似文献   

15.
自然地理学学科体系与发展战略要点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是生态学、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学重点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空间特征、演变过程及其地域分异规律,以及过去人—环境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自然地理学与综合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信息地理学的联系更加密切和广泛。本文结合《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2021—2035)》地理科学的学科规划,分析自然地理学学科的形成过程,阐述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人类生存环境学的分支学科体系,提出自然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学科发展战略布局、优先领域发展目标和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6.
自然地理学的文化转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受整个地理学界"文化转向"的影响,同时也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重点以及各种议题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各种研究使自然地理学更趋于文化性.本文以"文化转向"作为自然地理学创新的1个视角,从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核心内容等方面阐述了文化自然地理学产生的背景;并列举了自然地理学响应"文化转向"的3条研究线索;在此基础上,探索性地提出了从自然地理学角度开展"人居环境"和"环境意象"2个议题的研究;最后,强调自然地理学在进一步进行"文化转向"和创新的同时,应该保持住自身的性质、目标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厘清苏州湿地自然科普事业发展脉络,突破当前问题瓶颈,推动行业健康发展,文中以苏州2012—2022年湿地自然科普实践为基础,通过对自然教育从业者、志愿者和参与者等相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明晰了行业全面成熟运营阶段的发展瓶颈。结合湿地自然科普实践,提出了完善湿地自然科普人才管理机制、探索志愿者融合模式、探索学校教育融合模式3种发展路径,旨在为全国湿地自然科普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楼利苗 《地理教学》2010,(14):47-49,54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综合体。这些自然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互相渗透、互相制约和互相联系的整体。地理综合思维则是对形成复杂的地理现象的因素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归纳、评价,透视地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并获得地理结论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把阿克苏河——塔里木河流域(简称阿——塔河流域)作为一个封闭系统,主要阐述流域的自然条件,并对自然条件在农业生产中的利弊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在干旱地区农业开发中,必须统筹安排,全面规划,上中下游合理利用,重视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才能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全面收获。  相似文献   

20.
从自然哲学的视角提出"以自然为本"的理论命题,对"以自然为本"的理念进行哲学思辨,对"以人为本"观点的局限进行理论反思,论述了"以自然为本"与"以人为本"的辩证关系。认为"以自然为本"与"以人为本"这两种观点相反相成,二者是一种互补互动的辩证关系。"以自然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基础和前提,在特定的条件下,这两种原则都应坚持,不能偏颇,二者共同形成正确促进资源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必要张力。在涉及人与社会关系的活动中,理应倡导"以人为本";在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中特别是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上,还是倡导"以自然为本"为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