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周边地缘影响力的建模与测算——以南亚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国际社会已经进入了大规模实力转移的时代,如何顺应当代国际关系中实力结构变化的趋势,科学合理地测度一国在周边地缘环境中的影响力,成为国家外交政策和周边战略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权力理论、硬实力和软实力理论、相互依赖理论,在突出主导因素和可操作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国家地缘影响力的指标体系,定量测算了近10 年来中国在南亚各国和南亚地区的地缘影响力。结果表明:①2012 年中国与南亚七国的综合实力比较,按照差距从小到大排序,分别为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不丹和马尔代夫。说明国家本身的地缘重量,尤其是硬实力依旧是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②近10 年来,中国在南亚地区的地缘影响力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中国在不丹、孟加拉国和尼泊尔的地缘影响力最大,而在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最小。表明地缘影响力受国家间地理位置的制约,呈距离衰减的空间分布。③国家的实力和地缘影响力并非成正比关系。国家实力强大并不能代表其对外的影响力就强大。④无论在政策制度、国家形象还是文化交流方面,中国与南亚各国间的软实力差距不大。  相似文献   

2.
多尺度视角下的印度地缘环境解析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和印度共同崛起的背景下,随着中国“向西开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与印度的地缘竞争日益激烈。加强对印度地缘环境解构有助于中国更好地识别地缘风险和制定有效的地缘策略。本文从地理环境、国家的地缘政治想象、地缘关系环境三个方面,从全球、区域和国家内部三个尺度来解构印度的地缘环境,并论证了印度如何在其地缘环境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本国的地缘战略:(1)在全球尺度上,凭借印度洋的地缘优势,印度建构了以印度洋为基础的全球地缘战略,追求“有声有色”的大国地位;(2)在区域尺度上,印度凭借地理结构、体量、权力和影响力的优势,构建了邻国优先和防止域外大国干涉的区域战略,谋求南亚领导地位;(3)在国家内部尺度上,印度的国家实力被内部的多样性(包括种姓制度、宗教矛盾、地方主义、党派斗争等)所肢解,如何加强统一的国家认同是印度面临的极大挑战。根据印度地缘环境的特点和中印的权力对比情况,从中国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在南亚和印度洋地区,中国作为权力弱势方,应该加强与印度的利益共同体建构、加强区域内合作、区域互联互通和一体化建设、增强区域内的话语权和合法性;在中印边境区,中国作为权力的强势方,应该加强边境管理、防止域外势力干涉。  相似文献   

3.
中美在南亚地缘影响力的时空演变及机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南亚是中美两国重要的地缘战略区,无论是对中国海上运输的安全和西部边疆的稳定,还是对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解析中美在南亚地缘影响力的变化及演变机制,是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结合地理学、国际关系学和政治学研究视角,采用数学建模方法,构建国家地缘影响力的指标体系和模型,选取南亚为研究区域,探讨中美在南亚地缘影响力的时空演变,探寻地缘影响力演变的影响因素以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近10年,中美在南亚的地缘影响力在小幅波动中呈逐年上升趋势。从增幅比率看,中国在南亚地缘影响力的增速要比美国快。2国家地缘影响力演变是一个缓慢过程。2003-2012年间,中美在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地缘影响力变化幅度不大。3硬实力、软实力、相互依赖力和摩擦力是地缘影响力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硬实力和软实力是主导因素,起拉力作用;相互依赖力是辅助因素,起推力作用;而摩擦力是弱化因素,起反向力作用。4中美在南亚地缘影响力演变的驱动力包括地缘区位、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文化。地缘区位是国家地缘影响力演变的制约力,地缘政治是主导力,地缘经济是驱动力,地缘文化是辐射力。5国家硬实力不等于地缘影响力,国家硬实力强并不能代表其对外的地缘影响力就高,两者是非线性关系。硬实力虽起主导作用,但不能决定地缘影响力变化的强度和速度。  相似文献   

4.
科学认识印度的边境战略对中国制定合理的对印政策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的研究难以解释在中印综合实力悬殊条件下,印度为何一直在中印边境地区挑衅和蚕食,很难为未来中国调整对印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构建国家边境投射力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选取乾隆时期、清代末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和2000年以后的近期为时间节点,结合历史文献和实地调研,解释不同时期喜马拉雅山脉两侧主要政治实体的边境战略行为,以史为鉴,为中国调整对印边境战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国家边境投射力是政治实体选择边境战略的重要依据,综合国力、牵制力量、地缘距离和经贸往来是影响国家边境投射力的主要因素。(2)中国综合国力强盛,没有受到牵制力量的羁绊时,国家边境投射力投射强度增加,成为喜马拉雅地区边境战略行为中的强势方;反之,则会成为弱势方。(3)基于国家边境投射力分析框架,提出中国对印边境战略调整的方向,即评估中印两国的国家边境投射力变化、重视外部牵制力量、加强中国国家边境投射力的投射强度、推动边境贸易等。  相似文献   

5.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与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回顾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研究的历史进程基础上,诠释了地缘政治理论与地缘政治战略,梳理了主要的中外地缘政治理论与地缘政治战略,明确指出地缘政治战略决定着大国竞争方向。中国是世界上地缘政治环境最复杂的国家,在中国周边长期存在着一个“V”字型地缘政治热点线,“V”字型地缘政治热点线贯穿中国周边的东南亚、东北亚、南亚、北亚、中亚五大地缘政治战略区,构成了中国的地缘政治“大棋局”。东南亚中国南海之争直接威胁到中国领土安全;目前东北亚已成为中国地缘政治关系热点中的热点;南亚存在着中印陆海长期之争;北亚俄罗斯将会成为战略合作伙伴;中亚复杂的地缘政治因素将长期影响着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研究表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对于中国实施地缘政治战略的重要意义在于: 对下好中国的地缘政治“大棋局”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是“一带一路”战略破解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要构成要素;对遏制东北亚局部战争、确保国家安全将发挥重要作用。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是一项世界级的大工程,投资建设的成本大,效益也大,同时风险也大。基于此,要汲取国内外世界级大工程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认真研究相关问题,不可急功近利草率上马。  相似文献   

6.
论中印地缘政治关系下云南与印度区域经济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地缘政治与区域经济合作关系分析,具体阐述了地缘政治关系对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和区域经济合作对地缘政治关系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印地缘政治关系下云南与印度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可行性、合作的内容与方式。  相似文献   

7.
余珍鑫  胡志丁  张喆 《地理学报》2024,(4):991-1006
边界问题是困扰中印关系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学界往往从殖民、历史、安全、第三方介入等因素解释中印边界争端的原因,忽视边界可作为资源被国内外多方行为体复杂权力斗争所利用,进而制造边界争端的事实。本文援引批判地缘政治的理念与分析方法,从多方行为体协同作用的角度对其进行话语分析并划分地缘政治想象类型,进而提出理解边界争端的新分析框架,以解读2020年5月—2021年2月的中印边界争端。研究表明:(1)边界争端可以看作不同行为体利用的工具或资源,即多方行为体协同对边界争端进行话语与地缘政治想象的建构,以达成其目的或利益。(2)基于2020年4月—2021年3月印度主流媒体报道,印度国内的印人党、国大党、军队、外交部、企业社会精英等将中印边界争端作为谋取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利益的工具,通过话语建构偏执风格式、亲密隐喻式或道德抵制式的地缘政治想象,制造或加剧边界争端形势。(3)边界争端可被认为是印方行为体制造利用而持续发生的过程,即当其目的还未达成时,班公湖对峙等争端事件再次发生或持续,而当其目的基本达成后才趋于缓和或平息。对此,中国须理性认识近年来中印边界争端呈现的阶段性和持续性特征,并适时发挥...  相似文献   

8.
以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和中国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背景,本研究总结了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战略的基本概念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回顾了基本的地缘政治理论及其研究进展。继而在概括东亚地缘政治环境变化特点的基础上,论文总结了中蒙之间、中俄之间地缘政治关系发展趋势,认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打破了亚太地缘力量平衡格局,中国利益受到来自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国的强力挑战。随后,论文以东北亚能源市场为例探讨了地缘环境变化对区域资源市场的影响。其中,对中国而言,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应对地缘环境危机的策略;与此同时,俄罗斯在受到西方制裁后将眼光投向亚洲,加之中俄之间具有很强的经济互补性,双方的资源合作水平有望进一步提高;蒙古国经济上对中国依赖很大,美国重返亚洲之后,蒙古国调整了自己的地缘战略,企图借美国力量制衡中俄在蒙古国的影响力,虽然中蒙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总体上是向好发展,但美国的介入增加了中蒙资源合作的不确定性;因日韩为美国盟友,中俄与美国的地缘利益冲突将减少其在东北亚资源市场上的份额;对朝鲜来说,因其经济总量很小,对区域资源市场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冷战以来,柬埔寨地缘政治经历了从碎片化到重组的变动。其既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进行冷战与热战博弈的最前沿阵地之一,也是冷战后各域外政治力量在地缘战略上积极争取的东南亚国家之一。在导致柬埔寨地缘政治变动的诸多因素中,外部因素是决定其地缘政治变动的主导性因素,国内政治派别斗争的分化与组合是导致其地缘政治变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双重因素作用下,冷战以来的柬埔寨地缘政治具有地缘政治棋盘和地缘战略楔子的显著特点。而对冷战以来柬埔寨地缘政治变动的趋势、成因和特征的探讨,对我国的柬埔寨地缘政治研究和我国对柬埔寨地缘政治的战略定位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大庆  李长军  张宏  顾雨濛  刘海涛  陈姮 《地理科学》2019,39(10):1663-1671
大国地缘政治博弈事关国家安全,影响世界格局。通过对地理要素的综合考量构建了地缘影响力模型,并基于博弈论建立了钓鱼岛问题大国地缘政治博弈树,对中美博弈过程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钓鱼岛问题4种博弈走势提出了战略应对参考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在中国大陆主导时,各国保持合作将共赢,一旦动武,若美俄地缘战略决策指数不高,形势对中国大陆不利。②当美国地缘战略决策指数较小,俄罗斯较大时,是解决钓鱼岛问题的战略良机。③中国台湾是中国解决钓鱼岛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要灵活把握与处理。在4种战略博弈形势下,均存在中美战略博弈的纳什均衡,但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有一定概率铤而走险,要保持警惕并做好战略应对。博弈分析结果较为客观的反映了钓鱼岛问题的多种战略走向,并与当前相关大国关于钓鱼岛问题的战略基本吻合,印证了地缘影响力模型对地理要素量化的可行性以及大国地缘政治博弈分析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王婷 《地理科学进展》2017,36(4):500-512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以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复杂的地质构造,及其对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不可忽视的影响,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国际科学家的关注。本文以SCIE和ESI数据库为数据源,检索2009-2015年间上述数据库报道的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研究文献及其引用情况,通过文献计量方法,采用多种分析工具,从多个角度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研究现状与进展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近年来国际青藏高原领域的研究态势,主要结论为:整体上近年来国际青藏高原领域研究规模和学术影响力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研究实力上,中国、印度、美国仍稳居国家论文产出前三位,但青藏高原周边国家如巴基斯坦、尼泊尔发展较快,在机构层面上中国机构的整体优势逐渐扩大。中国的青藏高原研究呈现出量、质齐升的发展态势;青藏高原的发文期刊仍以地学、环境类期刊为主,高被引论文主要发表在高质量的综合类期刊上。青藏高原的研究学科持续完备,研究内容地域特色明显,研究主题包括青藏高原的隆升机制、高原各个圈层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高寒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等。今后,中国青藏高原研究应着力聚焦前沿科学问题,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协同化集成化自主科研创新能力,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科学成果,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和区域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与周边国家国际旅游发展特征及其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文海  朱晓华  蒋文燕 《地理研究》2007,26(6):1285-1294
基于地缘因素,根据国际旅游组织提供的权威资料,以中国为中心参照物,将中国与日本、韩国等18个邻国作为一个统一的旅游大市场,定量对比分析了19个国家国际旅游发展的基本特征。基于国家战略利益思考,揭示了中国在发展入境旅游方面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在19国中位居第一,年均所在国旅游花费在19国中位居第二,出境旅游人数位居第三,三者在总体上随时间均呈现出递增趋势,中国在各国中增长幅度最大;每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上中国年均入境旅游人数、年均入境旅游花费远低于日本、韩国与泰国;中国入境旅游花费占GDP份额在各国中位居第八,总体上呈现出递减趋势;中国出境旅游人数位居第三,在他国旅游花费位居第二。进而指出日本、韩国、泰国已成为中国发展与开拓亚太(东盟、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入境旅游市场所面临的三大主要竞争对手。最后,还探讨性地提出了当前以"惠邻"、"睦邻"、"安邻"为核心的我国参与周边区域国际旅游合作的国家战略选择模式,认为我国应将发展国际旅游作为与周边国家(区域)合作的重要桥梁与优先纽带,从国家战略利益的高度予以积极重视。  相似文献   

13.
"In Nepal, the drama of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ills is increasingly being played out in the form of peasants' ecopolitical battles over common land access and control, such as in the Tarai frontier, a region bordering the Gangetic Plain of India. This is a complex battle, pitting peasants' day-to-day survival against environmental security on one front, and against the Nepalese State and its dominant class interests on the other. This article critically dissects this raging battle to gain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its complexities as well as its diverse roots."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分析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和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西部农村贫困和产业落后等影响经济、生态的制约因素,提出了西部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互动的一些有效途径,以期对最终实现西部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双赢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documents the current evidence of the state of the Tibetan society in Indi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trends in social transformation, livelihood patterns and cultural adaptation to a geographically alien environment....Three-and-a-half decades of living in India [have] demonstrated how a culture group can survive by carving out ecological niches in ethnically segregated social space and yet adapt to a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 without losing its identity."  相似文献   

16.
地缘环境单元划分方法及实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处于亚洲东部中央,邻国众多,周边地缘环境极其复杂,需要开展以空间分异为基础的地缘环境分析与研究。然而,现有的地缘环境研究并没有提出完整的地缘环境区划方法,也没有给出相应的地缘环境单元划分方案。本研究综合地缘政治、国际关系、地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参考地理学中传统区划方法的思路,构建地缘单元划分方法。该方法包括地缘环境单元划分原则、地缘环境单元划分流程、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三个部分。应用于南亚四国后,将南亚四国划分为四级地缘环境单元,其中三级地缘环境单元有19个,四级地缘环境单元有9个。南亚四国地缘环境单元分区的实例研究表明,该方法有助于快速把握周边地缘环境的总体格局,加深对重点地区地缘环境态势的认识,能为周边外交和周边地缘环境分析提供技术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17.
地缘政治环境具有不确定性,难以用简约化理论和量化手段来应对,故尝试运用情景分析法来阐释其在地缘政治环境中的适用性。情景分析法是一种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多种状况进行描述的方法,具有应对地缘政治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弥补简约化理论解释和预测能力不足的功能。基于地缘政治想象,地缘政治行为主体进行的地缘政治实践改变了既有地缘政治状态的结果,从而引起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以此为背景将情景分析法应用于分析中国周边地缘政治环境,预测可能会出现中美竞合、中美俄日印五强博弈、部分周边国家游离于大国间、朝越菲等弱国逞强等四种常规情景和领土争端引发领土战争、美国军事手段消除朝鲜核威慑、朝鲜半岛冲突引发大国对抗等三种突发情景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周边命运共同体情景。  相似文献   

18.
孙健  吴康  杨宇 《世界地理研究》2022,31(6):1240-1250
随着全球原油贸易关系的复杂化和亚洲原油需求的上升,全球能源市场的“亚洲溢价”现象成为需要关注的议题。本文基于全球石油贸易网络复杂性视角,选取1993—2018年国际原油贸易数据进行样本数据考察,通过构建复杂网络模型和潜在竞争指数,对全球原油贸易网络中的亚洲溢价现象和中日印韩四国潜在竞争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球原油贸易集团分化交融,中日印韩呈现出贸易集团化的趋势。从全球原油贸易网络指标来看,中日印韩四国在全球原油贸易网络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有力推动了全球原油消费中心向亚太地区转移。潜在竞争指数表明,中国与日本、印度、韩国的潜在原油竞争关系呈现出不同特征,中日表现出“先强后弱”的特点,而中印、中韩表现为整体持续增强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