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不均衡指数、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及其不一致指数,解析人口分布与经济空间格局协调度。黑龙江省人口分布的不均衡化程度加强,经济分布的不均衡化程度有弱化的趋势;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均呈现出以高集中度的哈尔滨市为中心向外扩展、集中度逐渐降低的圈层结构格局;大部分地区的经济集聚滞后于人口集聚。黑龙江省应继续适应经济集聚发展的态势,相应地人口也应进一步向省域的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镇等重点开发区域集中;促进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人口的跨区域合理流动;经济落后区与经济滞后区应实行合理的人口迁出政策,放宽经济极化区与经济超前区的人口迁入政策,从而实现黑龙江省人口分布与经济格局在空间上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2.
豫皖湘赣四省是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利用标准差、变异系数、赫芬达尔指数、聚类分析、ESDA及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等方法对四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豫皖湘赣四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总量和绝对差异都在拉大,相对差异和集中程度都在降低后,有趋于稳定趋势; 空间分布上大致形成以省会城市为核心、中间高四周低的圈层等级结构; 空间格局上,空间集聚态势进一步强化,逐步形成以郑州市和南昌市为核心的两大高高集聚区; 空间交互作用是四省承接产业转移空间差异形成的重要因素; 劳动力成本对产业转移有负向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吸引力、技术创新能力、集聚效应、成本因素、对外开放度、区位条件及产业结构对产业转移具有正向作用,市场吸引力、集聚效应及对外开放度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3.
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等方法,对1986—2016年中部地区创新产出的时空差异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中部地区区域创新产出的绝对差异在2006年前增加缓慢,其后开始明显拉大,2010年后急剧增大,相对差异大致可以分为下降、缓慢上升、波动上升三个阶段;2)1986—2016年中部地区创新产出空间格局大致稳定,创新产出表现突出的区域主要是省会城市;3)在1990年、1998年和2006年中部地区的创新产出空间集聚性不显著,在2016年中部地区创新产出开始呈现出正相关性空间集聚性,基本形成以安徽省部分地市为中心的“高-高”集聚地带;4)空间关联、集聚效应、创新联系等新经济地理因素对中部地区地市创新产出差异较大;5)经济状况、传统基础设施及FDI对创新产出作用较大,通讯基础设施和集聚互动对创新产出的影响程度一般,而教育水平对产业的需求因素最小。  相似文献   

4.
研究和厘清我国中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效应,对该地区提高国际产业转移承接规模、促进区域均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2009-2018年豫皖鄂湘赣7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Moran′s I检验国际产业转移承接活动的空间自相关性,通过时空权重矩阵和空间杜宾模型探究豫皖鄂湘赣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豫皖鄂湘赣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且邻近城市间的关联依赖性较强;2)从直接效应看,基础设施水平、市场规模、产业集聚水平及FDI累积效应对本地区国际产业转入呈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人力资本呈显著的负向抑制作用,劳动力成本的吸引力正在减弱甚至消失;3)从间接(溢出)效应看,邻近地区人力资本、FDI累积效应对本地区的产业转入呈显著的带动作用,而邻近的市场规模呈显著的抑制作用;4)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空间溢出效应随地理距离的变化呈“先增后减、先正后负”趋势,在80 km处达到最大值,证明了城市群是豫皖鄂湘赣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竞合的最佳空间尺度。  相似文献   

5.
河南承接制造业转移的时空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2000~2009年中国大中型企业数据库数据,利用产业转移承接指数、地区专业化和多样化指数、改进的偏离份额分析等方法,从时间、空间以及行业-区位等维度对河南承接制造业产业转移的时空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时间趋势上,河南承接国内外制造业转移规模持续增大,承接行业类型显著增多;轻工业比重高于重工业,资本密集型行业明显增加。空间格局上,基本呈现出以中原城市群为中心的核心-外围模式,豫北地区承接制造业转移规模逐渐降低,而黄淮地区显著增强。各地市在制造业总体、轻工业、重工业以及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承接上,呈现出增强型、减弱型、补缺型、抵消型等不同的特征;专业化和多样化承接的组合类型城市之间也明显不同,地市间承接制造业转移的行业存在雷同,但多数转移行业受地理临近性的影响不显著。行业-区位组合上,劳动密集的轻工业和资本密集的重工业的集聚效应非常明显,而技术密集型行业对区位优势的指向性很强。  相似文献   

6.
从产业集聚度与市场集中度一致性出发,改进EUision和Glaeser的地理集中度指数,计算了河南省20个产业2000-2007年间的集聚度和赫芬达尔指数.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度与市场集中度并不完全一致,河南省20个产业中有8个产业的集聚度指数与赫芬迭尔指数变动方向相反,12个产业变动方向相同;河南省的企业在全国具有竞争优势,则集聚度指数与赫芬达尔指数变动呈现出一致性;反之,则变动方向相反.这也意味着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在今后发展中应注重培育企业在资本、技术、管理、品牌等方面在全国的竞争优势,而并非一味追求企业规模的扩大.  相似文献   

7.
利用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库探究泛长三角地区纺织业的集聚与转移,发现了该地区纺织业空间格局的不均衡特征,主要分布在“两核五片区”,其中两核指甬杭越核心、澄港虞核心,五片区包括长三角片区、沿湖沿湾片区、苏北片区、皖江片区、浙中片区。通过EG指数、局部空间自相关、重心转移模型等方法,发现纺织业的发展过程呈现为“产业集聚”和“梯度转移”两阶段,由集聚到转移的时间拐点为2007年;纺织业的集聚重心轨迹在苏锡常地区范围内移动,1999-2006年重心移往东南方向,2006年后重心折向西北。同时,苏北片区和皖江片区是长三角片区、沿湖沿湾片区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  相似文献   

8.
长江经济带创新产出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利用区位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相对发展率指数(NICH指数)以及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等分析方法,以长江经济带沿线38个中心城市作为空间观测单元,结合专利授权量等相关数据,研究了创新产出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2000~2013年长江经济带沿线中心城市的创新产出在整体上逐年增长,地理集中度呈现波动下降趋势;长三角地区相对发展速度较快;创新产出的空间集聚程度表现出反“Z”字形的波动上升态势;创新产出的热点区域由长三角-成渝“双核心”空间结构发展成长三角“单极突出”空间格局,且长三角热点区域范围有所增长,冷点区域则分布在长江中游地带;技术溢出、政府行为、空间区位和金融支持均对长江经济带沿线中心城市的创新产出具有显著地正向影响,经济基础对下游城市具有促进作用。根据研究结论还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1—2016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31个细分产业的创新产出数据,利用空间偏离-份额分析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对制造业创新能力空间转移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创新结构稳定性不强,中创新产业数量偏少,缺乏“中坚”力量支撑。(2)长江经济带下游创新发展态势优良,但缺乏创新合作;中游地区创新发展稳定,各省优势互异,但须提升区位优势,加强产业竞争力;上游地区产业创新发展态势减弱,而云南后发优势明显。(3)高创新产业的创新发展呈现出向长江经济带整体逐渐扩散的趋势;中创新产业呈现出向长三角区域集聚,以医药制造业为主的部分产业向西部转移的规律;低创新产业呈现出从零星分布到片状集中于内陆地区的转移规律。(4)经济基础、创新投入和基础设施水平对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创新能力增长的影响较大,信息化程度、教育水平、经济开放程度以及人力资本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0—2018年农业专利申请数据刻画农业技术创新产出的时空格局特征,通过归纳总结的方法挖掘其诱致性规律。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整体时空演化趋势与施莫克勒假说的路线较为吻合。农业专利申请量呈现出指数型增长;高高集聚区从东北地区向长三角地区转移,低低集聚区稳定在西部地区并有扩大趋势。(2)中国农业技术创新产出的时空演化,受到希克斯—速水—拉坦—宾斯旺格假说和施莫克勒假说的复合影响,市场需求诱致性特征更加明显。因技术类型不同,农业技术创新产出的空间格局受差异化的诱致性影响。联合作业机械技术创新产出在空间上的集聚与要素价格诱致性相关性较强,而农作物防治、畜牧养殖、渔业生产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产出则表现出较强的市场需求诱致性。研究结果为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合理配置农业科技创新资源提供了参考,对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原经济区干线公路路网通达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IS空间分析工具,选取最短时间矩阵、最短路径矩阵、路网密度及通达性系数等指标,对中原经济区干线公路路网通达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原经济区公路总长度和高速公路长度逐年快速增加,国道和高速公路分别呈现出"四横五纵"和"米"字型布网。郑州、开封、许昌和新乡因优越的干线公路基础条件和中心地理位置,位居公路路网总距离和总时间排名的前列;运城市、蚌埠市和晋城市则因边缘效应而排名相对靠后。郑州和洛阳的交通中心地位明显,特别是郑州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但以二者为中心交通运输最短时间分布状况欠佳,2 h圈内的城市数量较少。研究区总路网密度较高,区域内路网总容量较大,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较强。高密度路网主要分布在中东部,低密度则分布在北部、西部和南部。高通达性城市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和河南省,低通达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山西省、安徽省及河南省部分省辖市,郑州市干线公路通达性最好,蚌埠市最差。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及交通建设资金投入是影响公路路网通达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郑州市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对于加快郑州都市区建设、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充分发挥郑州引领区域发展的重心作用、强化郑州的龙头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提升郑州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目前郑州市承接产业转移还存在着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机制创新,加快郑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  相似文献   

13.
识别区域产业承接潜力及优化承接潜力区格局是实现产业转移承接的重要前提。以环京津贫困带为研究对象,基于产业生态承载力、产业吸引力、产业支撑力、产业发展力与产业选择力5个维度,构建贫困带产业承接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测度产业承接潜力水平,采用标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NRCA)与空间聚类法实现环京津贫困带产业承接潜力的分区优化。结果表明:1)环京津贫困带县域产业承接潜力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中、高水平单元主要位于“京津”以及张家口、承德和保定市辖区周边;低水平单元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坝上高原和燕山—太行山脉。2)结合环京津贫困带发展规划及策略,将环京津贫困带划分为产业适度转移区、产业重点转移区和产业优先转移区,依据各类型区特点提出产业承接转移导向,科学定位不同县域产业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近50年安徽省气候舒适度变化特征及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安徽省70个台站1961-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风速和相对湿度,根据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计算得到安徽省气候舒适度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GIS空间插值对气候舒适度进行综合区划和评价。结果表明:安徽省气候舒适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区域分布特征,季节上每年4-10月气候总体舒适,而11月-次年3月气候相对不舒适;空...  相似文献   

15.
Two typical provincial capitals (Nanjing and Zhengzhou) and two counties (Rugao and Yuanyang) in east (Jiangsu Province) and central (Henan Province) China were chosen respectively as the developed and less developed comparative cases for pedodiversity and land use diversity correlative analysis by borrowing the recently better developed pedodiversity methodology. Land use classification was worked out using remote sensing images in three different periods (1986-1988, 2000-2001 and 2004-2006) for these studied case areas before the calculation of the constituent diversity index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diversity index modified after Shannon entropy in 2 km×2 km grid scale of the soil and land use pattern were conducted and then a connection index was proposed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and land use diversity. Results show that during the years from 1986 to 2006, the composi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gional land use pattern had changed greatly. The agricultural land area of all the studied case areas decreased obviously in which Nanjing has the highest decrement of 895.98 km 2 mainly into urban use while the other land use type area changes show the same trend. The connection index of four typical soil family types and typical urban land use types, i.e.,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transportation land and industrial and mining area all increased in this period. In the studied case areas, there is the highest soil constituent diversity in Zhengzhou at 0.779 while the simplest soil constituent diversity in Rugao at 0.582. Meanwhile we have higher land use diversity in the more urbanized Jiangsu Province than Henan Province, Nanjing is ranking the first that has been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in the three periods at 0.366 in 1986-1988, 0.483 in 2000-2001 and 0.545 in 2004-2006. Finally, the connection index figures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and land use diversity of the studied areas were compared to show the similar phenomenon that this figure grows fastest in Nanjing followed by Zhengzhou and other places.  相似文献   

16.
在对产业转移与承接地技术创新研究的理论性追溯基础上,梳理了创新能力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对创新投入的作用;国际产业转移对国家、省域、行业、企业等不同层面创新产出的作用;国际产业转移对创新绩效的作用;国内产业转移对承接地的技术创新效应相关研究。认为以下几方面应成为未来研究的方向:加强新一轮产业转移对承接地的技术创新效应研究;从国家-省域-市域不同空间尺度分析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技术创新效应;加强新一轮产业转移技术创新效应的动态研究;从经济地理学学科特点出发建立综合性分析框架研究产业转移的技术创新机理。  相似文献   

17.
选择地理集中度、基尼系数、不一致指数等指标,研究2009—2018年西藏人口与经济非均衡时空格局,并采用面板数据回归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西藏人口与经济分布表现出稳定的非均衡格局,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地理集中度高值区与河谷平原、交通干线、行政中心的分布耦合性较强。西藏人口与经济空间匹配的整体非均衡性不断减弱,县区人口与经济不一致指数的空间分布和发展态势差异明显。人力资本、经济实力和产业结构水平是影响人口与经济不一致性的主导因素,三者影响系数绝对值均大于10%,其次是政府调控能力、道路基础设施、物质资本和医疗基础设施,而社会消费水平的作用不显著。各因素对不一致指数影响的空间异质性表明,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水平对大部分县区的影响更多体现在吸引人口方面,经济实力、物质资本、医疗基础设施、政府调控能力对县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推动经济发展上,其中经济实力的影响范围囊括所有县区;与其他影响因素相比,道路基础设施、社会消费影响的空间差异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历代安徽名人的地理分布及其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才数量、类型和籍贯3个方面对安徽历代名人的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历代安徽名人地理分布的重心与区域分异的原因。研究发现:由于时代背景、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安徽名人时空分异特点显著。时间上,不同时期的名人数量差别较大,名人的影响领域随时间推移呈扩大之势;空间上,军政名人多出自皖北和皖中,而科学、文化教育和经济方面的名人以皖南居多,呈现出明显的“南文北武”分布格局。此外,安徽名人地理分布还呈现明显的南移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