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锥状喀斯特区溶洞景观特征及其旅游资源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杨明德  祝安 《中国岩溶》2004,23(2):101-106
锥状喀斯特是湿热带地区重要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类型和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发育在锥状喀斯特地区的溶洞既是锥状喀斯特地貌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旅游不可替代的景观资源。本文从这一认识出发,首先揭示了锥状喀斯特及溶洞发育的四大特征: ( 1)溶洞成因类型多样; ( 2)是深、长、大洞的主要发育区;( 3)不同锥状喀斯特发育阶段,洞穴类型组合不同; ( 4)能形成溶蚀、沉积形态丰富、造型奇特、美学价值很高的溶洞景观集群。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初步的旅游价值评价,指出在旅游开发中具有三大资源优势: ( 1)洞穴资源具有多功能性(科研、探险、观光旅游、生态旅游、医疗等)。( 2)构成独特的高品位峰林— 溶洞(地面、地下)综合景观类型。( 3)景观资源的高度互补性可提高旅游景观内涵的丰度和旅游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江西省岩溶洞穴旅游资源特征及其开发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何小芊 《中国岩溶》2014,33(1):111-117
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一直是旅游洞穴研究的重点,溶洞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对区域旅游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收集二手资料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江西溶洞旅游资源的地理分布和景观特征,探讨了旅游开发模式和相应对策,得出以下研究结论:江西省岩溶洞穴分布在全省9个地级市的28个县(区),集中分布在赣东北和赣西的山地、丘陵地区。溶洞形态与结构类型丰富,并具有鲜明的特色,洞内景观形态奇特;部分溶洞有悠久的开发历史,具有重要的科学文化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根据溶洞的资源特色、区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旅游开发主导因素,旅游开发模式可分为独立型、组合型和依托型3种类型;采用主题式开发、科学规划旅游线路、将溶洞观光旅游与科考探险相结合、加大对溶洞旅游的宣传是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王明伟 《云南地质》1992,11(1):94-96
(一)前言旅游业有“无烟工业”之美誉,其赖以发展的基础主要是旅游资源和旅游者。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旅游地学资源占据着最为显赫的地位,它是地质营力的杰作。旅游地学资源的分类和评价研究,直接关系到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以及旅游业综合效益的提高。 (二)旅游地学资源的分类就成因属性而言,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复合景观三大类型。自然景观系指纯自然条件及其作用的产物,如江河湖海、高山峡谷、冰峰雪岭、火山地热、石林溶洞、  相似文献   

4.
山东喀斯特景观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赵建 《中国岩溶》2003,22(4):324-331
山东广大的石灰岩山地、丘陵区蕴藏着丰富的喀斯特景观旅游资源,其主要形态类型包括: 形态奇特的喀斯特山体、残存的喀斯特剥蚀面、幽深的喀斯特谷地、众多的溶洞、奇异的石灰岩景石(石牙形态)及喀斯特泉群。本文对这些景观形态作了较详细的描述,就其旅游开发利用价值作了评析。文中还对山东喀斯特景观旅游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了简要介绍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汶川地震遗迹旅游资源分类及特色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汶川地震造就了大量地震遗迹景观, 成为了地震科学研究及旅游开发活动的重要资源基础。对地震遗迹景观分类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广义与狭义视角并存, 两分法与一分法并现。充分考虑地震遗迹旅游资源成因及景观特征, 强调地震活动对地震遗迹旅游资源成景过程的影响及响应, 将其分为2个景观型, 4个景观域、6个景观段、13个景观元及若干典型地震遗迹景观; 重点介绍了北川县城地震遗址、都汶公路百花大桥、都江堰虹口深溪沟地表破裂、北川县唐家山堰塞湖、北川县城城西滑坡遗迹等典型地震遗迹旅游资源; 提炼出“国际意义的地质科学研究对象、全球吸引力的典型地震遗迹、国际品质的地震遗迹旅游资源开发条件、世界级震撼力的地震灾难性事件”四大特色。研究结论有利于地震遗迹旅游资源的保护及震区旅游恢复重建, 为高烈度山区地震专项旅游产品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贵州高原喀斯特景观及其旅游形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兴中 《贵州地质》2002,19(2):103-108
本文通过贵州喀斯特旅游景观类型、特点及优势分析,提出高原、峡谷、峰林、峰丛、瀑布、溶洞是贵州最有代表性的喀斯特景观,它们在空间结上层次丰富的组合,即构成贵州高原绚丽多姿的喀斯特旅游形象,从而展示出贵州喀斯特旅游资源开发的巨大潜力和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7.
塘坝子-葛仙山景点,地处举世瞩目的龙门山推覆-滑覆构造带上,已成为拟建中的“龙门山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石灰岩岩溶地貌和溶洞景观,是成都旅游区和彭县景区内宝贵的旅游景观配套资源,除旅游开发价值较高外,亦是离成都市区较近较理想的人防各战疏散基地,因而具有一定的资源综合开发潜力。对该景点的尽早开发,还可缓解邻区旅游热点的人满之患。  相似文献   

8.
论喀斯特旅游自然资源调查及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万钰 《中国岩溶》1991,10(3):225-232
中国旅游资源丰富,就已开辟的旅游热点和热线而论,喀斯特旅游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喀斯特旅游资源尚缺乏完善的分类和统一的工作方法。 笔者根据科学类型、属性、功能、成景条件、美学价值、开辟类型和项目,为便于保护和管理应用,将其划分为:(1)山石、(2)水体、(3)洞穴、(4)植物、(5)动物、(6)气象、(7)灾害共七大类。指出洞穴资源的调查除旅游观光内容外,还应重点对修学、探险、医疗、潜水等功能进行评价,以发展中国喀斯特现代旅游。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洛阳市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详述了该市自然景观形成的机理及其主要演变阶段的特征。作者根据地学基础原理和研究成果,提出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该市旅游资源、正确处理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关系、科学规划景观(点)组合及运用地学成果寻找并评价开发新景点等4项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原理,以贺州碧水岩为例,采用FARO Focus 3D探测系统对溶洞进行三维激光探测。通过对获取的溶洞点云数据进行噪点剔除、精简、转换坐标和拼接处理,并运用SCENE7. 0建立溶洞三维模型,完成体积计算、平、剖、断面输出,该项目成果可以很好地应用于溶洞旅游路线规划、安全施工等。同时,针对贺州市碧水岩洞内次生化学沉积物、景观组合等独特旅游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初步探讨,提出坚持保护好溶洞的生态环境,改变同质化的旅游模式,为相关溶洞的开发利用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