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广西平果县果化生态重建示范区面积600hm^2,为典型岩溶峰丛洼地,居民贫困、石漠化严重。2001年以来,通过详细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建立了适合峰丛洼地地貌结构特点的复合型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开发20多种乡土树种,人工诱导封山育林310hm^2,开发表层岩溶泉、岩溶天窗和隐伏岩溶管道水资源每年1万多立方米,引进了多种优质高效果树和药材,培植了生态产业,在土地整理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措施对岩溶土壤进行了改良,在开发引进多种适宜优质牧草的基础上发展家庭养殖业,提高了生态和农业生产的效果和效率,不但石漠化得到治理,峰丛洼地生态逐步恢复,而且农民纯收入年均增加20%,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周国富 《中国岩溶》1995,14(2):194-198
喀斯特峰丛洼地地区,每个洼地都与周围峰丛构成封闭的地域系统,辐聚型的物质运动导致了系统内物质分布呈独特的不规则垂直同心环带结构。受地形和地表物质(主要是土壤)分布的影响,土地利用在峰丛和洼地部分各不相同,狭小、分散、比重小的有效土壤使系统生产力偏低,严重制约了系统人口密度和规模的增加,使该区域人口空间聚集度低,社会经济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状态。改变这一状况的关键在于改善交通条件,增加内部与外部、内部与内部的联系性并使土地利用科学化和合理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喀斯特天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有世界上最广大的喀斯特区域,最多样化的喀斯特景观和为数极多的漏斗与洞穴.中国南部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峰丛和峰林喀斯特,在全球锥状和塔状(cone and tower)喀斯特类型中,是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形态.而峰丛喀斯特区则是天坑(tiankeng)的重要分布区域.近十几年来,已有近50个天坑在中国南方的峰丛喀斯特区被发现.主要分布在重庆、广西、四川和贵州境内.目前的研究表明,天坑主要发育在特定的地貌、地质和水文地质环境下,并因此区别于常态的喀斯特漏斗.  相似文献   

4.
峰丛洼地的基岩物质组成与土地退化差异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根据可溶岩层组中非可溶夹层的出露情况对我国西南岩溶山区峰丛洼地进行了划分,并对不同基岩物质组成的峰丛洼地的土壤、土地类型及植被、坡面形态和地表径流特征及其差异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基岩物质组成的峰丛洼地土地退化的过程及其差异进行了分析,进而论证了各地貌部位合理的土地利用布局。   相似文献   

5.
刘超  吴虹 《中国岩溶》2013,32(1):100-107
为探索局域生态环境变化对桂林市整体生态环境状态的影响,选择漓江沿岸北从刘村南至街底共8个峰丛地貌区作为研究对象(编号为No.1~No.8),并以1986、1991和2006年3个时相的Landsat-5卫星影像的TM数据为信息源,采用基于ROI的定域定量遥感技术,结合地理与岩溶地质学资料,对这8个岩溶峰丛区的遥感生境指标即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缨帽变换中的绿度分量TC2作定域提取和纵、横向分析(时间和空间变化分析)。研究表明,2006年岩溶峰丛区的NDVI和TC2最高,生态环境最好,1986年次之,1991年最差,表明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一阶段里,由于桂林市经济高速发展而忽视环保,岩溶峰丛区的生境曾受到较不良影响,但进入本世纪以来已经得到了明显改善;在空间上各峰丛区NDVI大于4.0和TC2大于20的地块呈现斑状或条带状分布,且自1991年以来有向全区扩大的趋势。同一区域不同时间NDVI和TC2变化具有1991年低,1986年、2006年高的趋势,而同一时间不同区域NDVI和TC2也存在着差异,由好到差其关系为:No.5>No.4>No.3>No.8>No.7>No.6>No.2>No.1。   相似文献   

6.
基于黔桂岩溶山区1990、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利用典范对应分析方法对1990-2015年25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社会经济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如下:(1)黔桂岩溶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异现象;(2)贵州高原区以草地大幅减少和林地增加为主要特征;黔桂峰丛洼地区以水域面积增加和草地减少为主要特征;广西丘陵区的主要特征是耕地减少和建设用地增加。(3)贵州高原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以经济和人口因素为主要驱动力;广西丘陵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以经济因素和农业结构水平为主要驱动力;农业因素对黔桂峰丛洼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作用明显。未来应提高贵州高原和黔桂峰丛洼地区岩溶山区草地生态功能重要性的认识,在加强森林植被恢复的同时加强草地资源保护;城镇化发展背景下黔桂岩溶山区应减少优质耕地占用,开发低丘缓坡土地,建设山地特色城市。   相似文献   

7.
2011年6月,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承担的课题"喀斯特峰丛山地脆弱生态系统重建技术研究"通过验收。该课题在喀斯特峰丛山地脆弱生态系统重建技术研究示范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该课题是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针对喀斯特峰丛山地森林退化、土地石漠化、居民贫困等严重问题,通过集成推广先进技术、优化模式,开发构建岩溶水有效利用、森林植被恢复和石漠化防治  相似文献   

8.
关于岩溶浸没性内涝灾害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发生于岩溶峰丛洼地和峰林谷地中的岩溶浸没性内涝是一种地质灾害,具有范围大,频次高的特点,对农业生产危害极大,急待治理,本文以若干内涝片的典型事例分析了岩溶浸没性内涝的主要成因,归纳了“降雨、洪水、岩溶管道”三要素,初步提出了若干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再论广西桂西、桂西北高峰丛热带岩溶发育历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金荣 《中国岩溶》2003,22(3):191-196
本文借助桂西、桂西北岩溶高峰丛洼地区内一些不同时代堆积物,对该区热带岩溶发育历史作了一些研究,其结论基本与笔者以前的推论相一致。即桂西、桂西北高峰丛洼地热带岩溶可能由侏罗纪就开始,早白垩纪基本奠定了本区岩溶地貌雏形,以后的岩溶发育是在此地貌雏形基础上的继承发育,一直至今。从中、上新世以来由于两个地壳活动期,使该区更为强烈上升,岩溶垂向发育得到了加强,形成了现在广西最年轻的高峰丛洼地地区。   相似文献   

10.
月照旅游地质文化村内地质遗迹景观资源总体可概括为地质剖面、地貌景观、地质构造、水体景观、环境地质遗迹等5大类,它们以石炭系潮坪相、二叠系浅海相碳酸盐岩为物质基础,以月照峰丛、月照河谷、神雕峰峡谷、三岔河峡谷等喀斯特景观为主体,集中分布在椭圆状的区域内,共同构成一个以峰丛、峡谷、绝壁、溶洞、穿洞为核心的旅游地质资源富集单元,其形态雄伟壮丽、景色珍稀优美。在对旅游地质文化村地质遗迹特征及区域地质地理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创建旅游地质文化村的地学意义及地质遗迹保护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