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2.
甘青区域地震波走时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年作者编算了甘青区域地震波走时表,采用双层地壳模型,H_1=22.0公里,V_(p1)=6.10公里/秒,V_(s1)=3.55公里/秒,H_2=29.5公里,V_(p2)=6.47公里/秒,V_(s2)=3.81公里秒,H=51.5公里,V_(pn)=8.17公里/秒,V_(sn)=4.62公里/秒。表中除了按通常走时表给出了(?)、(?)、P_2、S_2、P_n、S_n波的走时外,还给出中间层界面上的反射波P_1、S_1和莫霍界面上的反射波P_n、S_n的走时。该表使用方便,比用单层模型计算的甘肃及邻近地区地震波走时表更接近实际,比用甘肃地区的4层定位模型计算的走时精度高。 相似文献
3.
根据区域地震台网的地震观测资料,采用网格的方法划分等区域,将观测走时和理论走时对比,计算出适合本地区的区域走时表。 相似文献
4.
5.
四川地区地震波分区走时表的编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波走时表是测震学中最基础的工具之一。所用走时表是否适用本地区直接影响震中位置、深度、发震时刻的精确测定,震相的正确识别;并由此影响探讨地壳、地幔速度结构、断层分布、板块结构、地震预测预报等项工作的开展。由于四川地区地壳结构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用世界平均的J-B表来处理四川地区地震观测资料,深感误差较大,使用不便。为此,我们编制了四川的走时表。本文着重阐述四川地区近震走时表的编制方法、步骤和对表的检验。 相似文献
6.
赵珠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5,16(3):1-7
以二滩水电站遥测台网为例,给出了区域P波和S波速度模型的建立方法和结果;给出了各震源深度多震相近震走时表的编制方法;讨论了这些结果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走时表不仅是鉴定地震图上的震相、确定震源参数的重要工具,而且其走时提供了有关地球内部最重要的资料。所以,走时表是地震和地球物理研究中心不可少的工具。由于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资料的要求越来越高,大范围的走时表(如 J—B 表)已不能适应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尽快做出精确度更高的区域走时表便成为广大地震工作者十分迫切的愿望。 相似文献
8.
对黑龙江省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建立以来五大连池火山区域所发生的天然地震,挑选出其中定位精度较高的85个地震,利用观测的地震波走时反演地下介质速度结构,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单层平均速度模型的五大连池火山区域走时表.试用结果表明,使用新走时表处理资料精度较J-B走时表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利用国家地震台网131个地震台站2009—2016年记录的1 749次近震的初至P波和S波走时数据,与采用快速行进方法正演计算得到的华北地区4个三维地壳速度模型对应的走时数据进行对比,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评价这4个速度模型与真实地下结构的近似程度。结果表明:4个速度模型在大范围内存在较高的一致性,在整个研究区内(111°E—119.5°E,37°N—42°N),Shen等的模型(简称“S模型”)相对优于Fang等的模型(简称“F模型”)和Duan等的模型(简称“D模型”),Laske等的Crust1.0模型(简称“C模型”)相对较差。我们认为该结果与上述几个模型所使用的数据及其分辨率有关。对于研究区域内的构造单元,D模型在燕山褶皱带西南部、太行山山前构造带西北部和沧县隆起区表现较好,F模型在太行山隆起区中部、沧县隆起北部、黄骅凹陷区和燕山褶皱带表现较好,S模型在西部地块、山西凹陷区、太行山山前构造带和冀中凹陷区表现较好,C模型无明显连片表现较好区域。 相似文献
10.
甘肃近地震波走时表是1977年编算成的,采用了49次地震和一次大爆破观测资料,鉴于未观到确证的P~*和S~*波,按照单层地壳模型和平均波速对走时进行海拔高程和震源深度改正。观测地壳平均厚度为52±2.5公里,V_p~-=6.09公里/秒,V_3~-=3.56公里/秒,Vp_n=8.17公里/秒,Vs_n=4.62公里/秒。最后获得表面源的走时为: 相似文献
11.
类似于Claerbout思想,将波动方程在射线理论中的对偶——镜像方程写为上、下行波方程的形式.对变换得到的守恒型偏微分方程,用E-O格式,可计算出任意速度构造的二维网格上各点的地震波走时.文中证明了守恒型偏微分方程的通量为一凸函数,采用单调的守恒型差分格式,精度符合要求.计算速度比目前所用的各种计算走时的方法都快得多,算法也便于向量化. 相似文献
12.
13.
Leary等人在加利福尼亚用一个可重复的空气炮(airgun)震源,沿Bouquet水库到Palmdale附近圣安德列斯断层上钻井的13和18公里基线,监测了几个震相的走时.第一个到达的震相是在深度2—3公里的折射波,而一个稍后的震相则可能是10公里深处的折射波.对第一个震相的观测精度是±1—2毫秒,第二个震相是±3—5毫秒,或者说是大约走时的0.1%.一次较早的研究监视了只穿入地壳500米深的射线,发现在几日内走时变化高达0.3%.为了弄明白地壳下500米和200米之间岩石的这种不同习性,研究了它们的速度—应变灵敏度与深度的关系.在围压使速度增加的地方,用测得的P和S速度剖面估计这个比值,发现1巴的超压在500米处能使P波速度变化0.1%,而在200米处则只有0.01%. 相似文献
14.
概述了国外在地震波走时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目前世界上通用的几种主要走时表编制情况,特别是中国近震走时表的研究进展,也对各种走时表在中国地区的应用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邯邢地区地壳直达波速度及地方走时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邯郸遥测地震台网1986年1月至1990年6月168个单台记录的34次邢台余震,计算出邯郸至邢台地区的地壳直达波速度分别为V_P=6.OOkm/s、V_s=3.53km/s、V=8.62km/s,波速比V_p/V_s=1.699,并由此制定出适用于本区的地方走时表。结果表明,使用地方走时表较用J—B表处理的资料精度有较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17.
18.
本文将反演理论用于由体波观测走时反演匀速水平层的地壳模型参数,探讨了基本原理,提出了两种反演地壳结构的方法,同时还对假设的模型进行了验算,表明所用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将反演理论用于由体波观测走时反演匀速水平层的地壳模型参数,探讨了基本原理,提出了两种反演地壳结构的方法,同时还对假设的模型进行了验算,表明所用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