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小波理论及其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小波理论在地震勘探领域中的“时变滤波(去噪)”、“信号分离”、“地震成象处理”、“高分辨处理”、“数据压缩”等诸多环节中的应用,以及小波理论在“波动方程求解”、“求取地层反射系数”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Ridgelet变换在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Stanford大学E J Candes和D L Donoho教授提出了一种新的多尺度变换-Ridgelet变换,它特别适合于具有直线或超平面奇性的高维信号的描述,而且具有较高的逼近精度。将它应用于地震处理中,即可获得较以前其它方法无法达到的精度和效果。  相似文献   

3.
数学变换是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方法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从数学模型的求解到地震数据压缩的很多方面都离不开数学变换。着重概述了现今地震勘探方法中几种常用数学变换的基本原理及方法,包括傅立叶变换、小波变换、K-L变换及R adon变换等,并介绍了各种方法在地震勘探领域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小波变换在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介绍了小波变换的定义及小波变换的性质,特别介绍了零通小波的理论及其如何在地震勘探资料处理中的应用。通过理论模型的计算及处理,得知用小波变换可以划分地层厚度为λ/6的顶底界面的反射复合波,使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大为提高。把这种方法应用于某地区的实际资料处理,达到了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5.
赵丽 《中国煤田地质》2004,16(Z1):94-95
人工 合 成 地 震 记 录 是 利 用 已 知 测 井 资 料 ,通 过 数 学 方 法 模 拟 实 际 地 震 记 录 的 一 项 技 术 ,其 主 要 用 途 是 :鉴别 反 射 波,识 别多 次 波 ,建 立 地震 模 型 。该 技 术 在 铁法 矿 区 地 震勘 探 中 的 应用 ,优化 了 地 震 勘探 设 计 、提 高 了 采 集 及解 释 精 度、准 确标 定 地 质 层位 。  相似文献   

6.
7.
8.
串联去噪技术在金属矿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属矿地震勘探中原始数据的信噪比很低,多种干扰混杂在记录中,常规去噪手段难以达到理想效果。针对金属矿地震数据中强线性干扰,设计了f-k 滤波、Radon 变换方法二级衰减; 针对强随机噪声,设计Radon 变换以及Curvelet 域组合变换法二级衰减,组成了f-k 滤波法、Radon 变换及Curvelet 域组合变换法串联去噪方法。应用于金昌金属矿多类混杂强噪声的地震实际数据中,大幅提高了数据的信噪比,经验证本文方法实用、有效。  相似文献   

9.
数据处理是地震勘探关键所在。如何压制干扰波,突出有效波是资料处理中主要课题之一,t-x域中各种波相互干扰,τ-p域中各种波相互分离,给资料处理提取有效波压制干扰波带来极大方便。  相似文献   

10.
Radon变换利用信号的横向相关性和信号根幅随炮检距变化的特征,提取有效反射信号同相轴,同时提取的零炮检距地震剖面,保留了地震记录的高频信息,达到了提高分辨率的目的。叠前反Q滤波是以FUTTERMAN衰减模型为理论基础,校正地震子波相位拉伸,补偿地震波频率和振幅的损失,达到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和信噪比及改善同相轴连续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利用地震数据来描述地层岩性特性,从而解决地下的岩性划分问题,是地球物理反演技术发展的目标。利用测井曲线进行常规岩性反演得到的波阻抗等数据体,仅能间接地反映目标区域的岩性分布情况。多参数反演技术利用地震数据的解释层位为控制手段,以测井曲线为出发点进行外推内插,并通过主组分分析形成初始地质模型,然后进行模型估算,最终得到波阻抗、伽马、电阻率等多参数数据体。利用阈值自动分层方法,依据物性与岩性的相关性,确定单个或多个参数的阈值对多参数体进行岩性转换。渭北平原某煤田的三维地震多参数数据体岩性转换实例表明,多参数岩性反演和基于阈值的岩性转换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其反演后的界面形态对应较好,单井岩性与转换后的岩性吻合度较高。  相似文献   

12.
利用小波变换井震联合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联合处理,实现互补,从声波测井或密度测井资料中,提取高频及低频信息,提高地震记录的主频,展宽地震资料的频带,进而达到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的目的,利用小波变换技术,对地震记录作多尺度分解,适当地选择小波函数的参数,可以改变地震资料的频率成分,使之接近谱白化,本方法的特点是参数容易选择,运算速度快,处理之后,地震剖面的分辨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利用地震道积分技术识别三维地震解释的陷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铁法某井田内,利用三维地震勘探得到的地震时间剖面上并无断层显示,但巷道揭示有一个落差9m的断层,后采用三维地震道积分,在其时间剖面识别出一个与实际规模相符的断层。为此对该区所有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地震道积分,解释出一条新的断层。后经巷道验证,该断层位置、性质与解释结果完全一致,可见地震道积分技术可以准确避开三维地震时间剖面上的断层陷阱。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is a review of some basic results for analysis of records. First, the general methods appropriate for seismic hazard are discussed. Then, in view of the frequency-magnitude law of Gutenberg and Richter, some results relevant for hazard assessment related to earthquakes are presented. The discussion is concluded with an example of application and comparison with classical methods.  相似文献   

15.
地震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很大的伤害,为了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加强地震监测非常必要的。为了达到理想的地震监测效果,需要对地震波初震和震相进行准确的识别。主要研究小波分析方法在初震和震相识别中的应用,先用小波包变换确定信号的初动位置,再用小波变换分解信号,分离出信号不同频率所对应在信号中的不同位置,从而确定信号的初动时间和相应的震相。通过该方法对模拟信号和实际天然地震信号进行处理,有效的识别了天然地震初震及其震相。  相似文献   

16.
由于离散运算,Radon变换方法中存在截断效应,传统的最小二乘约束反演并不能有效抑制这种效应。介绍了一种频域空间稀疏约束算法,在反演迭代过程中,根据前一次迭代的结果,通过贝叶斯原理将加权矩阵与前一次迭代的结果联系起来,得到新的加权矩阵;然后求解这个加权矩阵方程,得到频率域的稀疏解。比较了用最小二乘反演和压制截断效应的Radon域变换的效果,后者效果明显优于前者。模拟了一个5层的水平地层的地质模型,用这种压制截断效应的Radon变换进行了VSP资料的上下行波场的分离,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煤田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的时深转换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深转换是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中提高勘探精度非常关键的一步。本文介绍了三种不同的时深转换方法及时深转换速度的求取,并分别用实例加以说明,阐述了如何根据不同的地质及地震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时深转换方法,以达到最佳的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18.
反射波地震勘探中折射波资料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反射波地震勘探中通常会将折射波作为干扰波,本文详细分析了折射波与反射波时距曲线的区别与联系,并通过三个应用实例说明,在反射波地震勘探中,充分利用折射波资料,有时会大大提高勘探效率和勘探精度,并可使地震资料解释依据更加充分。  相似文献   

19.
地震液化脉是地震作用引起的软沉积变形的重要构造之一,前人对脉体形态学和动力学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对其成因的微观地球化学行为研究较少。笔者采取开化裴岭脚剖面2期地震事件沉积的3套地震液化脉层样品21块,分别对其脉体和含脉体围岩做了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液化脉中Cs、Ba、Th、Zr、Hf、Cr、Rb、Nb等反映陆源性质元素明显高于含脉体围岩,而Sr、Y、Ni反映海相沉积特征元素则表现为含脉体围岩高于脉体。通过对V、Mo富集度和微量元素特征参数Sr/Ba、Th/U等的综合研究,发现液化脉体表现为氧化环境,含脉体围岩为还原环境,且脉体和围岩均具有淡水作用特点。研究认为,早寒武世大陈岭期白云质灰岩沉积过程中有蚀源区陆源碎屑物的补入;在地震突发振动力作用下,富含水的软沉积层液化泄水,因化学沉积物和碎屑沉积物性质的差异,塑性碳酸盐沉积物随水部分流失,使得单位体积内碳酸盐沉积含量低于围岩,导致脉体中更富陆源物质;地震事件沉积层属潮上带,特别是地震液化泄水后期至成岩期,含地震液化脉沉积层曾暴露地表,受后期陆源物的再补给及大气降水淋滤蚀变作用影响,表现为古气候和古盐度异常,为浙西大陈岭组浅水沉积提供了地球化学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