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东秦岭峡河岩群及有关问题讨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峡河岩群是从原秦岭岩群中部新解体出的中元古代地层单位,分布了豫陕交界处,呈北西向展面,在晋宁期,峡河岩群原岩下冲深埋,形成变质地体;加里东-海西期韧性抬升改造并遭受花岗热穹叠加。这些过程随有榴辉岩的构造侵位及高压变质。  相似文献   

3.
峡河岩群是从原秦岭岩群中部新解体出的中元古代地层单位,分布于豫陕交界处,呈北西向展布。在晋宁期,峡河岩群原岩下冲深埋,形成变质地体;加里东—海西期韧性抬升改造并遭受花岗热穹叠加。这些过程伴随有榴辉岩的构造侵位及高压变质。  相似文献   

4.
从 Pb同位素组成特征论东秦岭陡岭块体的构造归属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宏飞  凌文黎 《地球科学》1996,21(5):487-490
针对目前关于东秦岭造山占陡岭块体在构造归属上尚存在的不同意见,对该块体中的陡岭九黑云母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和侵入于该群中的新元古代花岗岩类长石Pb同位素组成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北秦岭块体中的秦岭群变质杂岩和侵入于秦岭群中的新元古代花岗岩类长石Pb同位素组成特征了综合对比。  相似文献   

5.
秦岭造山带南北向构造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杨志华 《地质论评》1997,43(1):10-16
秦岭造山带具有复杂和长期演化的历史,本文对秦岭造山带的主造山期,结构特征(包括构造单元划分),构造体制和发展演化等进行了综合和讨论。  相似文献   

6.
东秦岭造山带的变形特征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50,自引:6,他引:50  
分隔北中国板块及南中国板块的秦岭山脉是研究亚洲东部构造演化的关键。秦岭山脉由北部的古生代褶皱带及南部的华力西、印支褶皱带组成。北部古生代褶皱带演化,早期表现出一个向北俯冲的大洋盆地的闭合,随后蛇绿岩向南仰冲和华力西期的陆内逆冲推覆作用;南部褶皱带表现为在大规模滑脱构造上(至少100km的水平滑移)的陆内浅部地壳变形。而在晚古生代以来,两个褶皱带被一系列东西向左行平移断层所切。  相似文献   

7.
元江地区三叠系地层特征及其归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德斌 《云南地质》2001,20(4):392-400
从岩性,化石,生物地层,沉积环境等方面对元江地区三叠系地层特征进行讨论。通过与邻区对比,元江地区的上三叠统应划属滇东南地层区,与火把冲组相比。根据所获化石建立Burmesia-Costtoria-Indosinion组合带,归属诺利-瑞替阶,对研究云南三叠纪地史,恢复古地理,古地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Schel.  D 李才 《世界地质》1993,12(4):32-48
经过6年的地质调查,一张东尼泊尔喜马拉雅的地质图已经问世。该图东起锡金边界、西至加德满都山谷、北起高喜马拉雅顶部、南至恒河平原。这次调查还澄清了一个中喜马拉雅弧剖面的构造及构造地层问题。由此,西藏高原以南,东尼泊尔喜马拉雅可分为相关的以逆冲断层接触的三个构造区:(1)由高喜马拉雅结晶基底组成的高喜马拉雅逆冲片;(2)中喜马拉雅带组成的中喜马拉雅逆冲片;(3)由锡瓦里克群(Siwalik Group)沉积岩组成的低喜马拉雅叠瓦带。沿主中央逆冲断裂(MCT),东尼泊尔的高喜马拉雅逆冲片至少逆冲于中喜马拉雅变质沉积地层之上140 km,有可能在175~210 km之间。中喜马拉雅逆冲片伏于MCT之下,覆于主滑脱断裂(MDF)和主边界逆冲断裂(MBT)之上,剔除了MBT上盘不相关的逆冲断裂和近期不活动的MCT。低喜马拉雅迭瓦带是一个可见的迭瓦扇,其北缘是MBT,南缘是主前缘逆冲断裂(MFT),并覆于5~7 km的MDF之上。横穿东尼泊尔高、中、低喜马拉雅建立的均衡剖面表明,自MCT开始活动起,东尼泊尔喜马拉雅造山楔南北水平构造收缩量至少在210 km和280 km之间。沿底部的MDF逆冲作用,中、低喜马拉雅的南北构造收缩量为70 km,其中低喜马拉雅叠瓦带,Sun Kosi逆冲断层和MBT分别收缩25km、10 km和35 km。在15~25 Ma期间,从MDT开始活动起来,东尼泊尔喜马拉雅南北间水平平均收缩速率为每年8.4~18.6 mm。由于MCT向下伏MDF上的运动,和向MBT上的斜冲,以及在低喜马拉雅内叠瓦构造的逆冲作用导致MBT深部产状的旋转,因此,东尼泊尔喜马拉雅的构造几何学显示了一个总体“肩背式”(Piggyback)的逆冲序列。  相似文献   

9.
东秦岭陕西镇安西口的海相二叠纪地层几乎全为碳酸岩沉积,含丰富的动物化石。这个发育良好、出露齐全、沉积连续的完整剖面是国内外罕见的。本文系统地研究了类、珊瑚和腕足类动物群的地层序列,提出8个类组合带、4个珊瑚组合带和6个腕足类组合带。对二叠纪提出三分划分方案并与贵州、乌拉尔、、德克萨斯的二叠系进行了对比。本文着重讨论了本区二叠系顶底界限和各统、组间的生物界限。采用了三分法对二叠纪地层进行划分。认为Sphaeroschwagerina-Robustoschwagerina顶峰带的出现(相当过去的Pseudo-schwagerina带)是下二叠统的底界,即石炭系和二叠系的分界线。Misellina-Brevaxina顶峰带的出现是中二叠统的底界,Codonofusiella 顶峰带的出现是上二叠统的底界。Ophiceras-Claraia动物群的出现作为下三叠统印度阶的开始。此外,还讨论了本区动物群的特征,认为它是特提斯海型热带-亚热带沉积环境下的暖水动物群。  相似文献   

10.
周正国 《现代地质》1991,5(3):263-272
本文简述了有关秦岭构造演化的不同解释;从沉积、古地理、古构造等方面讨论了北带泥盆系与与中、南带泥盆系的明显差异及它们的分界位置;论述了秦岭属印支带及其东延的主要证据;提出了秦岭构造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东秦岭陕西镇安西口的海相二叠纪地层几乎全为碳酸岩沉积,含丰富的动物化石。这个发育良好、出露齐全、沉积连续的完整剖面是国内外罕见的。本文系统地研究了(竹筵)类、珊瑚和腕足类动物群的地层序列,提出8个(竹筵)带、4个珊瑚组合带和6个腕足类组合带。对二叠纪提出三分划分方案并与贵州、乌拉尔、德克萨斯的二叠系进行了对比。本文着重讨论了本区二叠系顶底界限和各统、组间的生物界限。采用了三分法对二叠纪地层进行划分。认为Sphaeroschwagerina-Robusioschwagerina顶峰带的出现(相当过去的Pseudo-schwagerina带)是下二叠统的底界,即石炭系和二叠系的分界线。Misellina-Brevaxina顶峰带的出现是中二叠统的底界,Codonofusiella顶峰带的出现是上二叠统的底界。Ophiceras-Claraia动物群的出现作为下三叠统印度阶的开始。此外,还讨论了本区动物群的特征,认为它是特提斯海型热带-亚热带沉积环境下的暖水动物群。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研究证明区内有南、北两条钾长石成矿带,其产出形态、矿化特征、矿石类型均有差异,且导致了它们在工业应用上的不同。区内矿体以岩脉或岩株产出,有红色、浅红色、白色3种矿石。白色矿石富钾低铁,达到国标一级品,其余矿石为二级以下品级,均具有一定的销售市场。从全国的供需形势分析,今后钾长石矿产品市场前景广阔,而区内钾长石资源进一步找矿的潜力仍然很大。  相似文献   

14.
论东秦岭前寒武纪的构造演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的范围主要涉及东秦岭的北部地区——北秦岭(即旧称“秦岭地轴”)。作者着重讨论了秦岭造山带的杂岩(秦岭杂岩、宽坪杂岩和陶湾杂岩)和太华杂岩的岩石组合、原岩建造、岩石化学、地球化学技其地质构造特征。提出秦岭杂岩是在中元古代时期因华南洋壳海域的岩石圈断块沿华北断块南缘向北俯冲引起断块区基底开裂,向南漂离而形成的块体。宽坪杂岩与陶湾杂岩是在秦岭杂岩块体向南漂离过程中形成的以洋壳为底的边缘海盆地的产物。经晋宁运动,边缘海闭合,形成早期的北秦岭造山带。  相似文献   

15.
东秦岭的地球物理、构造分带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东秦岭构造演化及地质成矿比较复杂,在认识上还存在分歧.笔者从板块构造学、地球物理学、事件地层学等多学科观点出发,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东秦岭发育的区域性深大断裂主要有9条,它们均具有多期次、长期性活动的特征;垂直板缘构造带走向,从北向南可划分出低变质变形带、强变质变形混杂带、刘岭复理石推褶构造带、大别地块、断褶推滑构造带等五个地质构造带;东秦岭的地质构造发展演化经历了7个阶段,即华北、杨子板块形成、漂移阶段;华南板块形成阶段;板缘增生带形成阶段;板块对接阶段;剪切走滑阶段;板块挤压推覆阶段以及断块掀斜阶段.  相似文献   

16.
南黄海为一叠置于下扬子地块变质基底之上的中、古生代海相与中、新生代陆相多旋回叠合盆地,经历了长期的构造演化及多期次构造改造。有关南黄海多期次盆地地层格架及分布特征、构造变形及动力机制、盆地性质及成因机制等问题,仍存在诸多争论。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近几年最新获得的地质、地球物理数据,对南黄海有关地层与构造相关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地球物理及综合研究表明:南黄海北部燕山晚期以来陆相断陷盆地之下并不存在印支-早燕山期的前陆盆地;朝鲜半岛西缘断裂带是存在的,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汇聚碰撞过程中存在壳内多层次的互相楔入构造;南黄海海相中、古生界广泛分布,往东抬升剥蚀,可能主要残留下古生界,中部隆起残留有完整的下三叠统-震旦系。  相似文献   

17.
位于东秦岭造山带商南—丹凤断裂带两侧的秦岭群与陡岭群之间的相关关系历来存在较大争议。它们是否属于同一块体,或者什么时候属于同一块体,又在什么时候裂解分开,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认识。依据东秦岭地区1∶5万航空放射性资料和航空磁测资料分析认为:秦岭群以较平静的负磁场背景为主,对应航放总道及钍道为偏高场;而陡岭群则以磁异常幅值较大的正磁场为特征,对应航放总道及钍道为偏低场。综合东秦岭地区地震测深速度与视电阻率剖面分析结果研究认为,秦岭群的原岩组成以碳酸岩、泥质岩为主,形成于稳定大陆边缘的构造环境;而陡岭群的原岩组成以基性岩为主,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环境。不少学者认为太古宙时期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为一个统一陆块,秦岭群与陡岭群形成于2 000 Ma以前,但并没有给出太古宙统一板块的具体分裂时间。本研究推断至少在早元古代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已经发生分离,并且它们之间可能已有大洋产生。  相似文献   

18.
西秦岭北部地区的元古宙地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西秦岭地区基础地质研究的不断深入 利用构造解析和构造-岩石地层方法,结合岩石组合、变质变形及近年来取得的同位素地质年龄,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西秦岭北带泥盆纪西汉水群进行了再认识,从中解体出部分元古宙地层.由于该套地层区域上表现为层状无序地层,以发育中深构造层次变形为主要特征,因而笔者暂将其命名为吴家山岩群.该研究成果和新认识对于西秦岭地区基础地质研究,特别是对提高泥盆纪西汉水群的研究程度、研究西秦岭地区地壳构造演化及西和-成县一带铅锌矿田成矿特征都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9.
西秦岭-松潘构造结是中国大陆中重要的构造转换域,为探讨不同陆块及古洋幔的构造归属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该构造结早古生代蛇绿岩单元内变质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源区不具有高场强元素(HFSE)相对于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的特征;稀土元素(REE)及其它不活泼元素特征表明蛇绿岩形成于与岛弧无关的环境。变质玄武岩的 Sr 同位素组成受到海水热液蚀变或后期变质作用的影响而有所改变。Nd-Pb 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其地幔源区具有典型的印度洋MORB 型同位素组成特征(传统意义上的"Dupal"异常),从而说明其地幔源区属于原特提斯构造域。西秦岭-松潘构造结古洋幔构造归属的研究不仅为研究该构造结内各微陆块构造归属提供重要的约束,也为研究有关陆块间造山带的性质、发展与演化提供了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20.
龙脖河地区构造——地层及成矿作用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脖河地区地层系统是一套由印支(青藏滇)板块俯冲碰撞扬子板块造出时形成的混杂的构造复合地质体。其主体地层应为二叠纪的泥砂质-火山岩建造,混有元古宙岩块和三叠块岩块。基优矿作用主要受二叠纪火山岩相及火山机构控制。采用造山带区域针层学--非史密斯地层学方法来恢复其原始状态,有利于查明成矿作用、矿体产出规律、找矿才会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