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海北部大陆架和北部湾沉积物中的矿物组合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本文对北纬17°00′—24°00′,东经106°00′—118°00′的南海北部大陆架和北部湾表层沉积物中碎屑矿物进行了研究。共分析了143个样品,重矿物粒径为0.25—0.063mm,轻矿物为0.25—0.1mm。 一、轻矿物组合及分布特征 本海区沉积物中轻矿物在0.25—0.063mm粒级中含量高,平均为99.35%,最高可达99.90%。  相似文献   

2.
1982,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东海海域进行了海底沉积物的调查;之后,对所取沉积物样品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工作,其中在表层碎屑矿物的研究中发现了一种新矿物。它产在东海东部的冲绳海槽南端,即中国台湾省东北50公里处的钓鱼岛附近(123°22′E,25°26′N)的海底表层沉积物中(见图)。它是在自然界中首次发现的一种新矿物,根据其产地命名为钓鱼岛石(Diaoyudaoite)。该矿物于  相似文献   

3.
东海沉积物中轻矿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东海大陆架、冲绳海槽及长江表层沉积物中的轻矿物进行了研究。调查区范围为121°-129°E,32°-26°30′N。长江采样区段为芜湖——长江口。共分析了124个样品,其中长江样品11个,东海大陆架样品100个,冲绳海槽样品13个。使用的样品粒级为0.1-0.25毫米。  相似文献   

4.
1993~1994年,南非将在南极韦斯勒斯卡夫露岩(71°40′S,2°51′W)建设一个新基地——萨纳埃4号站。该站距芬布尔冰架上的冬天和夏天均使用的萨纳埃3号站(70°18′36″S,2°24′10″W)约220公里。 南非商船“厄加勒斯”负责运输新基地的建筑材料、补给品和设备。船上2架直升飞机将支援萨纳埃3号站的船上卸货,并把货物运送到韦斯勒斯卡夫露岩区,还将向瑞典和挪威南极考察队提供援助。新站建站总费用预计约  相似文献   

5.
台湾海峡东部海域海樽类被囊动物的分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根据对1997至1999年3个航次在台湾海峡东部海域(23°30'~25°30′N,118°30′~121°00′E)采集的大型浮游动物样品的分析,首次专文报道了该海域浮游海樽类(Thaliacea)被囊动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其中夏季的种类最多(11种),数量最大,平均丰度达7445×10-3个 m3,优势种是东方双尾纽鳃樽(Thaliademocraticaorientalis)、软拟海樽(Doliolettagegenbauri)和韦氏纽鳃樽(Weeliacy lindrica),而冬季的种类和个体数量最少,仅小齿海樽(Doliolumdenticulatum)的出现率较高.文章讨论了海樽类分布与水温、盐度及浮游植物丰度的关系,并与邻近海域海樽类的分布状况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台湾岛以东(角点坐标为22°N,122°E;22°N,124°30′E;24°N,125°25′E;24°N,122°E)海域6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微体生物化石的研究,鉴定放射虫2目34科101属,178种(含21个未定种),其中泡沫虫目19科70属134种,罩笼虫目15科31属44种。对样品中保存的有孔虫化石亦进行了分析,并初步认为:影响该区微体生物化石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温度、盐度、海水深度、海底沉积物、海底地形以及海流、水团等。对上述诸因素与微体生物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1978年12月18日至1979年7月21日“向阳红”09调查船在执行由联合国组织的首次全球大气考察过程中,同时进行了地质及其他多学科的考察工作。本次考察海区限于170°—173°20′E、4°—10°S(一区)和160。—165E、4°S—5°N(二区)两个海区(图1)。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南海北部表层沉积物中锆的分布特点和迁移方式的研究,探讨南海北部锆石砂矿的形成过程和富集规律,及锆的地球化学分布与古海岸线的相互关系。 研究区的范围,东起台湾浅滩,西至雷州半岛东岸及海南岛东南沿岸的陆架、陆坡区(110°—120°E)及东沙群岛以南部分海域(17°50′N以北)。样品多数采自大陆架和陆坡区,少数采自海盆,最大的采样深度达3800m。全区共选出11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X光、萤光光谱分析、化学分析、矿物显微镜下鉴定等。  相似文献   

9.
在莱恩群岛北端(164°49′W,9°10′N)发现一块作为锰结核基质的磷块岩,含P_2O_5平均为6.65%。该磷块岩是交代成因的,其形成时代为早始新世以后。  相似文献   

10.
朱根海 《海洋学报》1991,13(2):282-289
长城站位于62°12′59″S、58°57′52″W,沿岸砾砂滩潮间带小型底栖植物丰盛,它是贝类、鱼类和潮间带其他底栖动物的重要饵料。国外,Van Heurck和William等对南极底栖生活的硅藻类已作过调查研究;国内,仅少数学者记录了沉积物中的硅藻类和潮间带的小型藻类,而对长城站潮间带小型底栖植物的调查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为我国对中国南极长城站沿岸砾砂滩潮间带小型底栖植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种类多样性指数值(d)和不同测站的相似性指数值(S)的首次考察报告。  相似文献   

11.
世界大洋表层水中的210Pb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工作获得了西太平洋,东印度洋和南大西洋15个站位表层水中的溶解态210Pb和颗粒态210Pb的浓度.溶解态210Pb的浓度范围为西太平洋0.71~3.80Bq/m3;东印度洋0.42~2.15Bq/m3;南大西洋0.97~1.78Bq/m3.210Pb最大值3.80Bq/m3是在27°18′N,125°40′E(北太平洋)测得的,而最小值0.42Bq/m3是在远离澳大利亚西岸的25°18′S,111°38′E(东印度洋)测得的.在26°56′S,166°07′E(南太平洋)观测到颗粒态210Pb浓度的最大值0.35Bq/m3,而在东南印度洋颗粒态210Pb的浓度都小于0.03Bq/m3.表层水中溶解态210Pb含量一般呈现出地理性变化,其随纬度的变化与文献报道的结果很相符.  相似文献   

12.
在20×10~9Pa和25×10~9Pa条件下,对石榴石橄榄岩进行的14次高温高压熔融实验研究表明,在1600℃时石榴石橄榄岩开始熔融(初熔),熔体中的SiO_2>70%,Na_2O+K_2O>8%,类似于A型花岗岩成分。本实验为地幔花岗岩的成因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3.
应用热释光技术对南海东部海域(13.00°~22.00°N、117.00°~119°30′E)42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分析测量,结合气烃组合指标C1/(C2+C3)及甲烷碳同位素判别地表气烃的成因类型,并有效指示了海底深部油气藏散失引起的放射性异常,研究还发现热释光在不同沉积粒径中的测试剂量不同,结果为黏土质粉砂大于砂质粉砂;热释光也与部分化学元素含量有关,与稀土金属Nb、金属元素Zr呈显著正相关,与微量元素S、Ba呈负相关;天然热释光还与不同区块的沉积物酸解气烃甲烷、丙烷、异丁烷呈强烈正相关。数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的热释光和气烃的异常值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14.
夏季影响105°E越赤道气流变化的环流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05°E越赤道气流的发展变化与南北半球的大气环流系统发展变化有关,但这些环流系统并非同时起同样重要的作用。作者利用候平均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简称OLR)资料与850hPa风场资料(1979~1986年)对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域与(夏季)越赤道气流有关的环流系统做相关分析和越赤道气流偏强类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夏季海洋大陆赤道缓冲区的对流上升运动(90°E~120°E,5°N~5°S)、澳州大陆冷性高压(10°S~30°S,120°E~155°E)的发展,都影响2~3候以后105°E夏季越赤道气流;澳洲大陆北部的冷性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端位置西伸或东缩造成的东中国海季风区上升运动的变化,又是南北半球环流同时影响CEF变化的具体表现。南半球澳洲冷性高压北部(10°S~25°S,120°E~170°E)的辐散下沉气流对CEF加强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南海北部周边地区倒数第二次冰期—末次间冰植被演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研究倒数第二次冰期旋回(氧同位素6/5期)中的环境变迁,对南海北部大洋钻探(ODP)1144站(20°3.18′N、 17°25.14′E, 水深2 037 m)总共385个孢粉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时间分辨率为530 a/样.孢粉谱的主要特征是松属花粉和草本植物花粉百分含量交替占优势,并且大致和冰期旋回对应间冰期时松属花粉占优势,冰期时草本植物花粉占优势.详细的对比表明,在氧同位素6/5期的冰期-间冰期过渡阶段,孢粉组合的变化要早于氧同位素记录指示的冰盖体积的变化,表明中低纬度地区气候变暖早于冰盖后退.还讨论了孢粉组合变化对轨道和亚轨道旋回以及季风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16.
东海钓鱼岛北侧Q43柱状样上更新统的沉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钓鱼岛北侧东海外陆架Q43孔(26°33 1401′N、124°12 7107′E)岩心的沉积层序、粒度参数和碎屑矿物进行了研究,揭示了东海外陆架末次盛冰期低海面时的滨岸浅水沉积特征。钻孔柱样为一不完整的滨海相沉积层序:上部为粉砂质细砂层(0~230 cm),是末次盛冰期沉积物,代表古海岸前滨高能环境;下部为细砂质粉砂层(230~374 cm),代表滨外浅水低能环境。整个柱样表现出分选程度不高、悬浮组分多、矿物棱角明显、风化程度低和不稳定矿物含量高等特点,表明沉积物分选改造不强烈。这与以往对东海的残留沉积的认识不同,反映出末次盛冰期东海沉积环境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17.
1985年5、8月中法联合调查黄河口海域的营养盐,其样品采用常规的分光光度法测定。营养盐的分布总趋势是河口附近浓度高,外海浓度低,河口与外海浓度之比达数百倍。在河口及其邻近海域营养盐的分布梯度与盐度的分布一致。在河口控制营养盐含量的主要因素是河水和海水的混合过程。在119°30′~50′E,37°25′~38°5′N,PO_4—P,SiO_3—Si出现低值区。在此范围附近恰恰浮游植物的总量比较高。对8月份的02站进行了25h的连续观测,其结果是底层营养盐与盐度有良好的负相关性,而表层的相关性较差 黄河具有很高的氮磷比值,这很可能是农业上用氮肥量增多引起的。  相似文献   

18.
1Introduction DuringtheTOGA COARE,extensivejointin ternationaloceanicobservationswerecarriedoutin thewesternequatorialPacificOceanandavasta mountofvaluabledatawereobtained.Themaindata usedhereincludethedatafromasinglemooringin strumentarrayat1°45′S,156°E,deployedbythe WoodsHoleOceanographicInstitution(WHOI)and theCTD(profilerofconductivity-temperature-depth)datacollectedbytheChineseRVXiangy anghongNo.5.Fangetal.(2000)described brieflytheseobservationdataandanalyzedthedis persion…  相似文献   

19.
1986年5-6月,在黑潮及其邻近海域(28°28′—36°31′N,126°29′—145°00′E)调查了~(137)Cs的活度分布。从采集34个站区表层水样的分析结果表明,~(137)Cs的活度范围为(0.55—7.6)×10~(-2)Bq/L,平均值为2.43×10~(-2)Bq/L,~(137)Cs的分布趋势是本州东南部海区~(137)Cs放射性水平略高于日本南部海区和东海东北部海区,海水中~(137)Cs的活度与盐度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水母类是海洋浮游生物重要类群之一,不仅种类多、数量大,而且分布广,不少种是世界性分布。有些种可作为一定海流或水团的指标。水母类除钵水母纲的少数种,如海蜇可供人们食用外,多数水母是幼鱼和甲壳类幼体的敌害,水母类触手的刺细胞或粘细胞含有毒素,对人类的健康有一定危害。 东海水母类研究工作先后有 Collingwood(1868)、 Light(1924)、林绍文(1937)、Sproston(1949)、丘书院(1954)、许振祖等(1962、1974)、高哲生等(1962)、洪惠馨(1964)、张金标等(1975)。以上大部分偏重于分类工作,研究材料大多采自沿海局部地区:因而不能概括东海水母类整个面貌。本文就东海水母类种类组成,分布概况及其与水文要素的关系作初步探讨。 本文所用材料是我所调査船于1959年1-12月在北纬28°以北、东经124°以西东海西部水域、1975年10月、1976年6-7月、8-9月三个航次在北纬26°31''-31°30′、东127°以西,水深30米以外的广阔东海大陆架区和1978年5月29日-7月3日在北纬26°31′-32°30′,东至东经129°,水深40米以外包括冲绳海槽在内的广大水域,进行浮游生物拖网采取的样品。 采集用大型浮游生物网(网长270厘米、网口面积0.5㎡、GG36筛绢)从底至表垂直拖网、标本用5%福尔马林海水固定,定量方法采用个体计数法,然后换算为单位体积水体中的个数(个/100m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