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泰山     
东岳泰山,雄峙于山东省中部,前邻孔子故里曲阜背依省会泉城济南,主峰玉皇顶海拔1524米,高度居五岳第三位,但自古便称五岳独尊、五岳独宗、五岳之首等,这主要是因为它雄踞东方,而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万物交替、循环往复之始,极受古人崇拜,也正是因为这样,古代许多封建帝王都来泰山封禅,借助泰山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从而提高了泰山的知名度及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  相似文献   

2.
五岳,据《尔雅·释山》载:“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今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周礼·春宫·大宗佰》始言五岳。“五岳独尊”,泰山也。泰山,以其独有的古老礼仪——封禅大典,构成了泰山崇拜与信仰的重要内容。巍巍泰山,记载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兴衰,见证着历代帝王的荣辱成败……游山如读史。泰山,一座“露天的历史艺术博物馆”!  相似文献   

3.
黄山雄踞风景秀丽的安徽南部,是我国最著名的山岳风景区之一。黄山集名山之长,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庐山之飞瀑,雁荡山之巧石,峨眉山之清凉。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游黄山,赞叹说:"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又留"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更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可以说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并以奇松、怪石、云海、  相似文献   

4.
回马岭位于泰山登山中路的中段,壶天阁之上,中天门之下,海拔800米,现有石坊一座,额刻"回马岭"三字。关于这"回马岭"之名的来历,历来众说纷纭,至今仍是一个难解之谜。归纳起来,主要的有4种说法。1.光武帝刘秀回马说。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登封泰山时,在此回马,遗名"回马岭"。2.宋真宗赵恒回马说。与乾隆皇帝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登泰山时在此赋诗题刻有关:"瞳日照紫芙蕖,石登盘行路转徐,传是真宗回马处,当年来为奠天书。"至  相似文献   

5.
山水风景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风景是旅游资源的精华和主体,山水风景作为风景的主体,在旅游开发中既是主要的观赏客体,又起到风景总特征基本骨架作用。山水风景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很大,以山水风景观察游鉴为主要目的旅游仍然是当前和今后旅游活动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6.
山水城市是我国科学家钱学森1990年提出来的。“我近年来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社会主义的中国,能建造山水城市式的居民区。”山水城市的第一个含意是...  相似文献   

7.
泰山旅游结构层次及其匹配开发策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运用旅游结构转换原理,分析了泰山旅游风景资源结构、行为层次结构、市场结构的特征及匹配性关系,找出21世纪泰山旅游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提出相关的发展策略。文章认为,泰山旅游风景资源的主导特征为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与雄伟壮丽的自然风景的有机融合,泰山旅游应以基本层次为基础,开发提高层次和专门层次的旅游;国内目标市场应以华北、华东地区为主,国际目标市场以东亚和港澳台地区为主。  相似文献   

8.
《禹贡》是我国古代有关政治经济的重要文献,也是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它在详细记载古代政治制度、行政区域、山水的方位和脉胳,以及土壤性质和物产分布的过程中,系统而又重点地载述了中华大地大量的古代地名。班固著《汉书》首立“地理志”一目,将《禹贡》全文列为开篇,奉为我国自然与人文地理著作之先导。如果从地名学的角度来审视,《禹贡》够得上是我国最早的全国性的地名录。本文对《禹贡》地名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9.
蒲松龄故里位于现今的淄博市淄川区。淄川古称般阳,汉景帝年间即已建县,是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古城东北的黉山乃是道教名山,相传道家的祖师、战国时代的鬼谷子曾在此隐居授徒,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皆出其门下。东汉的经学家郑玄亦曾在此山建院讲学传经,至今留有“郑公书院”的遗迹。宋代的范仲淹曾结庐于此,以涧中青石制成“范公砚”,流传为文人的珍藏之物,而女词人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也曾在般阳做过两年太守。这一片满眼是青山秀水的土地而又盈贮了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它养育出蒲松龄这样的文人应是自然之理。蒲松龄字留仙,…  相似文献   

10.
再游灵岩     
正全国之内,叫灵岩寺的地方不少,但像济南长清这样叫大灵岩寺的,却绝无仅有。灵岩寺坐落于济南市西南、泰山北麓的长清市万德镇灵岩山之阳,是一座始建于东晋,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的古寺。寺内,古木参天,香火旺盛。自唐代起,就与浙江的国清寺、南京的栖霞寺、湖北的玉泉寺并称"海内四大名刹"。明代学士王世贞说:灵岩是泰山背最幽胜处,游泰山而不至灵岩不成游也!而我,在三十年的时间里,却撇开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的基石   总被引:86,自引:1,他引:86  
生态旅游是生态学向纵深层次推进而拓展的新领域,亦旅游活动多样化、高级化而萌生的新兴旅游体系。作者认为生态旅游具有六大特征:(1)旅游活动以大自然为舞台;(2)旅游内涵孕育着科学文化高雅品质;(3)旅游活动以生态学思想作为思想依据;(4)旅游活动载体具有多样化特色;(5)旅游者高强度参与性的活动;(6)生态旅游是增强人类环境意识的高品质旅游。因此,生态旅游是万年基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它不但要满足当代人的旅游需求,也要为子孙后代保留足够的旅游空间、良性环境与景物,使之永续利用。因而,界定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的基石。作者对生态旅游景物的生成机理,提出内生型(原生型)地域生态旅游系统(AntogenicGeo-ecotoursystem)和外生型(延生型)地域生态旅游系统(AlogenicGeo-ecotoursystem)两大类型新概念。本文阐述了生态旅游资源潜力,论述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与生态旅游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实施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方略。  相似文献   

12.
论桂林山水城市景观特色及其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山水城市是充分利用自然山水规划构筑的城市。自然山水与人文建筑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城市规划思想。本文即以中国典型的山水城市桂林为例,阐述了山水城市的景观特色及新时期的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3.
太湖为吴中胜地,颇多异名,如震泽、具区、洞庭等等,也有五湖之别称。然而历史上也有观点认为五湖并非太湖,亦不在太湖之内;又或认为五湖是指太湖周边五大水湾;便是宗五湖为太湖别称者,亦因太湖何以名五湖而纷纭不已。历史上太湖以五湖为名确是曾有的史实,而参订各家之说,虞翻《川渎记》、王士性《广志绎》之以为太湖派通五道者极是。  相似文献   

14.
泰山是我国世界级的文化自然遗产,以其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名胜古迹,非凡的磅礴气势和瑰丽的自然风景著称于世,吸引了无数中外游人,然而,人们最神往的莫过于在泰山极顶观海上日出了。这种奇观也并不是每一个登山者所能领略到的,这需要游客选择好登山观日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蓬莱,位于胶东半岛北岸中央,负山面海,北与旅顺老铁山岬遥相对应,形同蟹鳌,构成渤海海峡。扼渤海之咽喉,司津沽之锁钥。因汉武帝于此地筑城求仙,望海中蓬莱山得名。又因蓬莱古为登州府附郭县,故亦称登州。蓬莱素有“仙境”之称。以蓬莱阁和水城为主体的民族建筑和奇妙的“海市蜃楼”,使之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并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名》2011,(11):15-15
重庆是一座地形地貌独特的山水城市。重庆,远看是山,近看是城,城在山上,山在城中,所以也叫山城。独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重庆众多的山水地名,这些地名又突出反映了重庆的自然地理特征。  相似文献   

17.
因积劳过度而中风卧床,多年受病疴折磨的朱震达先生不幸仙逝的噩耗传来,深感震惊和痛惜。作者追忆在中国科学院工作的一二十年间有幸在先生的领导下开展沙漠研究,朝夕过从,受其指导和帮助,获益良多;同时也深对他执着的事业心,一生为沙漠事业奋争,为创建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建立和发展中国沙漠科学所倾注的心血和作出的巨大贡献,致足钦佩。今试书短文,以表敬佩先生之心,并缅怀其诱掖之情。  相似文献   

18.
诗出西塞山     
记得曾为(唐)张志和的诗“西塞山前白雪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把西塞山风光描写得峰峦缥缈,山水萦绕,细雨霏霏,桃花吐艳,白鹭高飞,游鱼悠然,烟波垂钓,脱尘超俗的水乡风情所倾倒;也曾为(唐)韦应物在诗中把西塞山写成“势从千里奔,直人江中断。岚横秋塞雄,地束惊流满”,山如奔马拦江,江流汹涌澎湃,气势磅礴,惊险雄壮的氛围所震撼。静下心来,却不免为二人笔下的同一景物差异竟如此之大而迷惑不解。查书,方知天下有两座西塞山;一在浙江省湖州市,古称川,系张志和垂钓处。其词亦有:“愿浮…  相似文献   

19.
汉赋同唐诗、宋词、元曲一样,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地名赋在汉赋中则具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专就汉代地名赋的基本情况、文学成就、历史影响谈以下浅见。汉代地名赋的基本情况刘勰在其专论《文心雕龙·诠赋》中曰:“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当代著名学者王力先生赞同并发挥此说云:“《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王力《古代汉语》)而汉赋的兴盛,除了上述文学的继承规律、作家的艺术追求等因素外,还有汉代鲜明的社会、政治背景。由于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汉王朝经济、军事实力十分雄厚。汉武帝…  相似文献   

20.
《地理教学》2006,(11):46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防灾方面采取的对策最突出的有三项:一是兴修水利,治理河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就兴修了芍陂、漳水渠、都江堰、郑国渠等一批著名水利工程。秦汉以降,治理河患就是一项国家急务。东汉明帝曾命王景主持治河;北宋政府也曾动用巨大财力治理河患,并提倡植树护堤;元朝工部尚书贾鲁治河,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明朝著名水利专家潘季驯以“束水攻沙”之法治理河患,黄河河道因此基本稳定了200多年;清康熙帝将“三藩”、河务、漕运列为三大政事,“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