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地震次生火灾是村镇最易发生、最危险的地震次生灾害。结合我国村镇现状,分析了村镇地震次生火灾呈现起火点多、火灾蔓延迅速等特征,提出起火、蔓延的灾害链式演化模型。分析了单栋房屋起火、蔓延和房屋间火灾蔓延的指标及其计算方法,尝试给出了村镇地震次生火灾危险性评价模型。以某县城镇为例,评价了地震次生火灾危险性并进行了可视化展示。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近断层地震动特性对火灾后多层RC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以火灾后某多层RC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结合火灾后现场材料的检测与鉴定报告,开展了结构火灾前后在近场有脉冲和无脉冲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对比分析了近场有脉冲和无脉冲地震动特性对火灾前后RC框架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火灾后,整体结构地震响应明显大于火灾前,火灾后结构底层层间位移角在脉冲型地震和无脉冲地震作用下分别达到火灾前的1.44和1.54倍;近场脉冲型地震作用下结构响应明显大于无脉冲地震,罕遇地震作用下,近场脉冲型地震工况下的底部层间位移角相较于无脉冲地震工况增加了96.0%,火灾后更是增加了118.0%。研究成果可为多层RC框架火灾后安全性评估和加固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李贞  周栩 《华南地震》2008,28(1):72-77
以地震次生火灾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地震次生火灾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数学模型,初步研究了地震次生火灾区划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能源供应系统地震次生火灾危险性与火灾荷载评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能源供应系统的地震安全是防震减灾的重要课题。研究了能源供应系统可能遭遇的地震次生火灾危险性评估和火灾荷载的评价分析方法,包括危险性评估、火灾荷载、温度计算、火灾减灾等。这些方法为能源供应系统防御地震次生火灾提供了有效途径,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的城市地震次生火灾危险性分析系统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杰  江建华  李明浩 《地震学报》2001,23(4):420-426
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开发平台,研究了城市地震次生火灾危险性分析系统的基本构成与功能和系统的数据分层与组织,给出了地震次生火灾危险性分析模型及方法.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背景,开发了基于GIS的地震次生火灾危险性分析与火灾扑救辅助决策系统.   相似文献   

6.
地震次生火灾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杰  李国强 《中国地震》1992,8(1):76-82
本文研究了地震次生火灾预测的理论建模问题,文中建议用泊松过程模拟次生火灾的发生概率,并在此基础上推导了单幢建筑物和城市小区的地震次生火灾发生模型。  相似文献   

7.
地震次生火灾是震后发生最为频繁和造成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次生灾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本城乡结合处的老旧建筑成片区大量存在,一旦地震发生,建筑破坏尤为严重,区域建筑密集等因素为次生火灾的发生和蔓延提供了基础条件,因此对城市地震次生火灾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从工程应用出发,通过确定火灾蔓延的经验参数,建立了基于建筑的城市地震次生火灾蔓延模型,模型主要包括建筑内火灾蔓延和相邻建筑之间的火灾蔓延两个过程,模型中考虑了建筑结构类型、地震对建筑破坏、风速和风向和相邻建筑蔓延的极限距离等影响因素对蔓延的影响。利用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中水笠公园周边建筑火灾蔓延实际数据,与本文建立的模型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说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8.
张立新 《地震工程学报》2020,42(6):1693-1699
由于双重灾种叠加,地震次生火灾曾经带来过巨大生命财产损失,并始终严重威胁人类社会。梳理历史上几次重大地震次生火灾情况,归纳地震次生火灾的成灾与蔓延研究成果,讨论现有研究成果中常用的分析手段和研究方法;从工程结构和装备设施,以及灾害区划单元两个层面总结分析了地震次生火灾的风险与损失评估研究成果;从民用建筑、油气化工设施、核电站、灾后安置点与林业等多个方面探讨地震次生火灾的预防和控制研究进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近二十年以"地震次生火灾"为主题的中文文献进行统计,并分析研究热度与地震事件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基于震害的地震次生火灾高危害区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区域内工程结构(建筑物、交通设施和供水设施等)的地震破坏为基础,综合考虑小区建筑密度、人口密度、可能引发地震次生火灾的着火点密度、建筑类型、消防设施状况、消防站点到达时间和小区内道路密度等影响地震次生火灾发生和蔓延的因素,利用层次分析方法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建立了小区地震次生火灾高危害小区评价模型。该模型的建立对于城市小区的地震次生火灾危险性评估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对城市小区日常防火安全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邹从学 《华南地震》1995,15(3):95-99
介绍了地震后可能引发的地震火灾、爆炸等次生灾害;讨论了地震火灾及损失的影响因素;根据次生灾害源的分布,初步定性预测它们可能带来的损失及影响。  相似文献   

11.
日本的地震火灾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的地震火灾对策陈宏德,张宝红(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一、前言地震火灾是地震后发生的火灾,不同于一般火灾。由于地震已经造成了房屋倒塌、交通阻塞、水源中断、人心恐慌,正常情况下容易扑灭的小火也会酿成大灾,实属危害极大的灾害。尽管如此,但如果采取适...  相似文献   

12.
基于G1S确定城市地震次生火灾高危区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建筑物震后火灾发生与蔓延危险性分析的概率模型,给出建筑结构在地震破坏状态下的次生火灾发生的概率。通过综合分析其它影响因素,给出判定城市地震次生火灾发生的高危险区的方法。并在GIS(Geograpllic Information System)下实现对城市地震次生火灾高危险区的划分。  相似文献   

13.
根据对城市火灾的大量统计资料分析,本文建立了以地震次生火灾为的地震灾场灾度量化指标。在此基础上,根据地震灾场控制的特点,提出了两类基本的地震灾模拟控制问题。文中以地震灾场仿真技术为基础,发展了模拟控制算法,并以实例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地震是引发石化企业火灾的重要潜在罪魁之一,且多造成惨重损失.对石化企业地震火灾的产生、特点及预防和初期火灾扑救对策加以探讨,以望减少该类火灾危害,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油气储运系统钢结构设备地震火灾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预防和减轻油气储运系统地震火灾危险性是防震减灾中的重要课题。本文论述了油气储运系统的地震火灾特征及防火要求,对钢结构的防火涂料在遭到破坏和平时情况下的抗火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应用有限元法对油气储运系统中典型钢结构设备在地震火灾荷载作用下的抗火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防火涂料遭到强地震荷载破坏后,钢结构的抗火性能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6.
基于径向基函数网络的地震火灾损失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海荣  王明学 《地震学报》2007,29(1):95-101
针对地震火灾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利用径向基函数网络的自学习、自适应能力和容错性特性,根据地震火灾的历史资料,建立了基于径向基函数网络的地震火灾损失预测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检验和讨论,说明本方法的适用性,也为其它自然灾害的损失预测提供了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也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最为深重的国家之一,地震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成为制约和谐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地震次生火灾是发生频率最高的地震次生灾害,次生火灾的发生加重了地震灾害的破坏。另外  相似文献   

18.
在收集大量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河北省北部地震次生灾害做了预测,认为地震火灾、毒气泄漏和地震水灾是震后可能发生的较为严重的地震次生灾害。张家口、宣化、唐山和秦皇岛市具备发生大型地震火灾的条件,张家口市、怀来县和唐山市有可能发生地震引发的毒气泄漏、官厅、密云、陡河及山西省的册田水库大坝震后出现险情引起的地震水灾将对我省北部造成危害。地震造成的剧毒物质、腐蚀性物质及人工放射源的泄漏的散落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地震次生灾害及其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破坏性地震大都伴随次生灾害发生,常引发的地震次生灾害有火灾、水灾、毒气泄漏与扩散、爆炸、放射性污染、滑坡、泥石流、海啸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地震次生灾害研究现状,特别详细地讨论了次生火灾、水灾、毒气泄漏与扩散、爆炸、山地地质灾害和海啸等研究内容和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针对目前地震次生灾害研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W Arcview/GIS为工具 ,结合传统的火焰蔓延数学模型 ,发展了复杂系统条件下城市地震次生火灾蔓延的计算机仿真模型 ,并结合福州市主要建筑物结构类型的具体情况 ,提出了根据建筑物类型来区分不同可燃物类型的划分方案。结合火源、风向风力、可燃物分布等因素 ,该模型在地震时可用以判定某一时段内可能的延烧区域 ,估计地震次生火灾的灾害程度及其直接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