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本文讨论了“拉疏隆起-压缩凹陷”-不稳定孕震体特性和形成机理,通过对丽江7.0级地震前滇西地区的地壳形变资料,进一步证实本区有强震发生及发震的地点;讨论了孕震体由“僵硬闭锁”到“不同步加速”,“分离反向”“不均匀掀斜”再度“停滞平衡”甚至“颤抖”等多态不稳变化,是地壳形变的短临地震前兆特征; 相似文献
4.
王士天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9,(4):39-43
近几年来,我国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工作的发展,一方面是由于一些大型工程建设的推动,同时也是防震抗震斗争的实践密切相关连的。大家知道,我国从1966年以来相继在邢台(1966)、通海(1970)、炉霍(1973)、海城(1975)、唐山(1976)、松潘(1976、)澜沧(1988)等人口稠密区发生了6级以上的强震。 相似文献
5.
6.
7.
8.
地震预报是当今世界尚未破解的重大科技难题,短临地震预报是地震预报的难点,有效的前兆信息则是短临预报的关键。笔者围绕短临地震预报难题,研制了高精度动态固体潮汐重力仪和大气潮汐重力仪,成功捕获到2010~2023年间的玉树7.1级地震、土耳其7.8级地震等震前几十个小时的动态重力场变化信息。这些信息再现了强震孕育–发生的过程,初步揭示短临阶段“基本稳定→闭锁蓄能→震前平静→能量释放”的强震物理机制,可作为短临地震预报的前兆信息。为实现对短临地震“时−空−强”的准确预报,提出通过动态重力场变化组网观测和分布式前兆信息数据库建设,进一步揭示不同类型地震的动态重力信号响应规律,建立强震发生概率、时间、震中位置及震级预报模型的可行性路径,渴望破解强震短临预报的世界难题。 相似文献
9.
经过约25个世纪的时间,人们观察到了大量的地震前兆现象,并收集和记录了有关的资料,有的工作是专门的人员完成的:有的是由于偶然的机会或者由间接的原因形成的。最近120年以来,这方面的资料得到了系统的收集;近30年来,这项工作和深入地研究与地震发生的物理化学现象相结合,成了地震预报应用研究的一项工作。引入时间、空间的概念,重新建立了详细记录地震、地震前兆和地震预报研究的主要方法。在地震前兆的研究中,对起促进作用和阻力作用的科学上和经济上的限定因素已经有所考虑及评论。 相似文献
10.
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的后顾与前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回顾了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的历史,划分了其发展阶段,阐述了不同学派的基本观点,分析了该领域面临的新挑战并指出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明确提出,在活动地区选出并评价相对稳定地块(安全岛)作为重大工程场址将是未来的主流。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水化地震前兆的灰色系统识别方法, 并以北京栏杆市热水井H2浓度动态为例建立了GM(1, 1)滑动识别模型。文中提出了动态前兆识别参数M(t)的概念, 认为动态前兆识别参数M(t)比静态识别指标更有效。用这种识别法进行后验性识别, 提前于内蒙丰镇1981年8月13日5.8级地震前15天识别出发震前兆。以唐山地震前后津2热水井CO2前兆异常识别的失败为反例, 分析了失败的原因, 认为对地震平静期的观测研究是进行水化前兆灰色识别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岩石圈断面计划(LITHOPROBE)是加拿大全国性的多学科合作的地球物理项目,它的目的旨在提高对于北美板块演化的认识,研究范围内的横跨全国和不同地质年代的8个断面均是以地震反射波研究作为前提。这些研究成果与相关其它学科的研究相结合,给我们研究板块形成过程中不同地质构造是如何演化的提供了证据和思路。研究区的太古代Kapuskasing构造带,主要特征是斜切东西向的苏必利尔省构造带,被认为是位于一个重要的滑脱构造上的低角度推覆构造,沿着该构造带的50~70m处发生了地壳缩短(挤压)作用,并且引起了一些地壳中部的岩石上升到地表,挤压作用以脆性断裂和在20km处的岩浆侵入作用及其下部地壳的韧性和流变构造作用而完成。位于Huron湖的GLIMPCE断面的地震波特征是范围宽、向东倾斜、具地壳规模,该断面与Grenville前构造单元的地震波相一致。两阶段模型包括地体在早元古代与克拉通地体边缘的碰撞,随后在中元古Grenvillian造山作用中发生了整个地壳的堆积和倾斜作用。在苏必利尔湖,GILIMPCE数据表明,中元古代构造作用造成北美板块的分裂。岩石圈计划的东部断面横跨古生代新大陆阿巴拉契亚山脉,揭示了基于地震反射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999年岫岩Ms5.4级地震前震、主震、余震应变异常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能否捕捉到临震前兆信息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观测技术的进步。营口地震台连续记录的SW应变监测仪在辽宁岫岩Ms5 .4级地震中获取的资料表明 ,岫岩地震主震前的前震序列在受力加载中发震 ,震后呈现出继续受力加载状态 ;主震后的余震序列呈现出卸载状态下发震 ;在临近地震主破裂时应变方向和幅值的变化尤为明显。(1)岫岩地震序列概述 :1999年 11月 2 9日中国辽宁省岫岩发生了Ms5 .4级地震 ,震中位于 4 0°32′N ,12 1°4 8′E。该地震发生在 1975年海城 7.3级地震余震区东南端的延长线上。 1999年 11月 9日岫岩地区开始出现前震序列 ,震中分…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利用现有各种地球物理资料、地震地质资料,探讨了重磁场特征、地壳结构、活动断裂与地震的关系,进而总结出地震震中在地壳介质中的空间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地壳稳定性评价分级指标,并对本区的地壳稳定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9.
由多个地体拼接而成的青藏高原,有着世界上最厚的地壳。在高原中部,从拉萨地体到羌塘地体,穿过班公湖—怒江缝合带(BNS)的地壳厚度变化长期存在争议。本文主要论述从拉萨地体北端横跨BNS到达羌塘地体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的结果。探测发现了清晰的Moho反射,揭示了拉萨地体—羌塘地体Moho深度和地壳厚度的变化。探测结果表明,在BNS下方Moho深度由南至北出现了6.2 km的急剧减小,并且与BNS向北28 km处的羌塘地体南部比较,地壳厚度变浅了12.5 km。否定了前人对BNS下方Moho存在20 km显著变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火山地震多发的国家,不可避免地会遭受地震的破坏。1995年1月的兵库县南部地震使人们重新认识了地震的恐怖。不过由丁这种活跃的地壳运动也使美丽的国土和富饶的土壤令植物资源多样化。即然生活在日本,就必须很好地了解地震,应对地震。有史以来,日本经历过很多破坏性地震。可是地震发生的地点大体确定就是反复发生地震的场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