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地震震级是地震三要素之一,如何准确测定震级对于地震速报与应急工作至关重要。选取赤峰中心地震台2016年1月1日到2019年5月31日测定的674个地震事件的面波震级进行分析,并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发布的正式目录进行比较,并根据不同的震中距和方位角,给出面波震级偏差及校正值。结果表明:随着震级和震中距增大,震级偏差增大;赤峰中心地震台以北地区的不同方位角范围内,地震面波震级偏差分别为0.15、-0.13,以南地区的不同方位角范围内,地震面波震级偏差分别为0.22、0.16;根据参考校正值重新计算震级,通过震级对比结果表明校正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以内蒙古乌加河地震台的连续重力观测资料为基础,应用PET重力仪采样率较高的特点,分析了PET相对重力仪与JCZ-1甚宽带地震仪的波形相关关系及同震形变物理特征。通过模拟分析乌加河地震台PET相对重力仪记录到巴颜喀拉块体周围发生的6次7级以上强地震的同震P波、S波及面波与震中距离、震级的相关关系,得出一般震级模型、地应力波模型和S波P波幅度比模型公式。通过计算3种震级模型理论震级与实际震级的误差及相关系数R值,得到理论震级与实测震级标准误差达到0.04,R值达到0.99,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对比分析理论震级与实际震级的误差与R值,揭示同震形变波形蕴含地球动力特征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灌云地震台远震事件记录,将灌云地震台测算的面波震级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统一正式报目录震级进行对比,计算二者面波震级偏差平均值,并分析震级偏差与震级、震中距、震中方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灌云地震台面波震级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统一正式报目录震级平均偏差为-0.08,总体偏差较小,表明该台地震记录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4.
缑兰兰  陈勇  苏健  赵庆 《内陆地震》2003,17(2):145-149
选取乌鲁木齐地震台和克拉玛依地震台震级资料为标准样本,分析对比了遥测数字台网与模拟遥测地震台的震级相关性,求出乌鲁木齐遥测地震台网各子台震级与标准样本震级的回归方程,给出了标准样本震级与子台震级的换算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面波均匀震级系统”为基础,选用参加均匀震级系统计算的213次地震,取全国25个基准台的面波数据,求出长春台台基校正值Ck及其地区校正值Ri。用上述地震进行内符合检验,当不加校正值时,总体均方差FA=0.03340,加上Ck后FA=0.02629,下降21%。又选出没有参与校正值运算的138次地震进行外符合检验,当不加校正值时,其总体均方差FA=0.03334,加上Ck后FA=0.02564,下降23%。为了进一步提高长春台测定面波震级的精确度,对长春台记录到的213次地震,划分成13个地区,分别求出震级地区校正值Ri,当其加上地区校正值Ri后,绝大部分地区均方差FA都有明显下降。说明本文的方法是合理的,有助于提高单台定震级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6.
选取宝昌地震台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国内外MS≥5.0地震震级资料,将其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地震数据管理与服务网站公布的标准震级进行震级偏差统计分析,并从震级、震中距、震中方位、震源深度等方面讨论了宝昌地震台面波震级存在偏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编写实时地震速报系统自动处理软件,自动保存地震台实时地震速报自动处理结果,并生成一个完整的区域地震目录,其中包括发震时刻、震中位置、参考地名、震级、震源深度等要素。该软件可及时提供地震定位相关信息,便于工作人员开展地震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8.
利用湟源地震台2004年7月至11月数字化地震仪记录到的MB震级66个、MS震级40个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的MB和MS震级进行了对比分析,利用M网-M台计算出了湟源地震台MB和MS震级的偏差,并从震中距、震源深度及方位等方面分析了产生偏差的原因,进而指出了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杜文平 《内陆地震》2002,16(3):271-276
近几年,新疆的数字地震台相继建成并正逐步取代过去一直运行的模拟地震台。在测定同一地震震级时,发现数字地震观测系统测定的震级与模拟地震观测系统测定的震级出现偏差。鉴于两类观测资料的一致性会直接影响到地震科研预报工作的连续性,新疆地震局有关部门要求全疆数字台站对数字系统与模拟系统测定的震级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一套基于人工智能的实时地震处理系统,该系统采用深度学习方法检测地震,具备地震检测、到时拾取、震相关联、地震定位和震级测定功能,可实时和离线处理连续地震波形数据和密集地震序列,产出的地震目录定位精度高、完备性和一致性好.以云南漾濞Ms 6.4地震序列为例,可在震后2~4 min内产出地震目录,检测出的地震数量比人工多2~3倍,定位精度与人工处理结果相当,震级测量误差小,震级处理下限可达ML 0.0级左右.该系统不仅可应用于省级区域地震台网,也可用于密集地震台阵,水库、矿山和火山等专用台网的实时处理,基于该系统产出的结果,可进一步计算b值变化,分析地震时空演化特征,开展序列实时精定位,为地震应急、地震预测预报和相关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数据.该系统对于优化我国地震数据自动处理流程,提升地震编目工作的自动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利用湟源地震台2004年7月至11月数字化地震仪记录到的MB震级66个、MS震级40个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的MB和MS震级进行了对比分析,利用M网-M台计算出了湟源地震台MB和MS震级的偏差,并从震中距、震源深度及方位等方面分析了产生偏差的原因,进而指出了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利用IASPEI推荐的宽频震级计算公式MBB,重新量取并计算北京地震台1993—2003年(数字宽频地震记录系统与模拟地震仪器记录并行时期)的MBB、MSK、MKIRNOS震级,并分别同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发布震级MCENC进行震级偏差比较。对比结果显示:采用宽频带垂直向速度型面波震级的MBB,震级偏差在震中距0°—180°范围内均呈现良好的稳定性,且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发布的震级偏差最小。遂利用最小二乘法,采用IASPEI公布的宽频带面波震级计算框架,拟合出北京地震台宽频震级公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山东地震台网的泰安、嘉祥等8个地震台的64、65和 DD-1型短周期地震仪,记录的647次地震,计算了水平向和垂直向的地震震级,并进行了比较分析。其结果,三种仪器计算的水平向震级比垂直向震级略偏大,平均震级偏差Δm<0.1级。  相似文献   

14.
谱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地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地震参数。在地震预测和工程地震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谱震级测定还可得到地震辐射的能量,再通过和标量地震矩的比较,可以估计地震震源处的视应力,而视应力也是震源物理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物理量。考虑到我国地震台网分布不均匀的情况,本文尝试利用单台的宽频带波形资料进行谱震级的测定。选用CDSN昆明地震台(KMI)记录的近震宽频带波形资料,分析地震图垂直分量上的P波,采用 Duda等人提出的谱震级的测定方法,改进并提出了一种能够利用宽频带波形资料,直接用速度谱值测定地震谱震级的方法。所得谱震级结果与ISC给出的Ms震级对比后,发现相差不大;所得的能量结果与NEIC用远震体波测得的能量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用同样的方法,将来还可对不同地区更小的地震进行谱震级的测定,这无疑对地震学的进一步研究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5.
选取2020年3月1日至12月31日速报地震,通过对比自动地震速报和人工地震速报结果,对自动地震速报系统产出结果进行偏差分析。该时段内自动速报系统共产出国内地震事件216次,漏报49个地震,未发生误报地震。自动速报地震震中位置平均偏差为6.7 km,震级平均偏差为0.15,平均用时119 s。震中位置偏差较大主要由台站分布不均匀、缺少近台、台站空隙角过大及系统自动拾取的震相误差较大所致。震级偏差较大主要是震级转换算法不合理等造成的。自动速报漏报地震与系统在地震定位时初至到时信噪比较低、台站分布不均匀和地震的孤立性等有关。此外,还对全国自动地震速报系统的改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选用了兰州地震台大震速报仪器 DK- 1中长周期记录仪记录到的 1990年 1月~ 1999年 3月的大震速报地震共 5 44个 ,与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编纂的《中国地震速报台网观测报告》给出的震级比较 ,对兰州地震台 DK- 1地震仪测定的面波震级 (Ms)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研究。结果认为兰州地震台大震速报 DK- 1地震仪测定的面波震级(Ms)偏差与震中距离、震中区域及地震大小有关。给出了不同震中距离、不同震级范围及不同地区发生地震的面波震级台基校正值 ,供在今后的速报工作中参考使用 ,将有助于提高兰州台大震速报的震级测定精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利用1982年中国地震台网记录的72个地震的面波振幅。周期资料,计算了面波均匀震级(MCH),然后计算了ISC、MOS、NEIS、UPP等测报系统面波震级与均匀震级的偏差(DMS),年平均偏差(EE1)及标准误差(EE3),介绍了各种计算公式和应用方法,比较分析其结果,得出年平均偏差都小于0.1震级的单位,这说明均匀震级的测定工作已处在国际水平上。今后,我们准备将此项工作按年代顺序做下去,并陆续将其结果提供给震级研究工作者,为震级的归一化和实用化提供系统的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中国地区震级标度的演化及震级水平概念提出的过程,并引入系统科学方法的思路,以探索震级标度统一的途径。利用1978~1985年中国地震台网测定的各年面波震级Ms≥4.5,震源深度h≤60km地震的面波振幅和周期资料,计算出均匀震级M~(ch),然后计算出M~(ch)0震级与ISC、MOS、NEIS、UPP报出震级的偏差及平均偏差,弄清各系统逐年震级水平变动的趋势,以及各系统的平均偏差波动的幅度随时间变化情况,旨在从中探索其规律,使得各系统测定的震级可以进行折算,以求得相对一致的震级值。  相似文献   

19.
根据各大网站地震目录和前人研究成果,分析全球地震台网与地震台阵、我国区域台网与地震台阵的监测能力,阐述了地震台阵与密集台网/台阵的区别。研究表明,对同一地区所检测的地震数,地震台阵是地震台网的3—10倍,而震级下限可降低1.2—2级。一般情况下,以微弱信号检测为目的的地震台阵监测能力均优于以结构研究为目的的密集台网/台阵,2种台阵是目的、性质、孔径、形状、台间距、技术手段、研究方法均不同的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20.
统计物理学中,熵是表征系统微观分布的混乱程度,是系统无序度的量度,熵高则系统无序度高,比较均匀,熵低则系统有序度高,不均匀性强。地震的孕震过程就是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过程。震级熵在孕育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其变化特征不同,利用地震前震级熵的变化特征来提取孕震信息,从而可以估计未来发生地震的可能时段。本文利用最大熵原理,推导了连续型随机变量震级熵的表达式,计算了华北地区十一次中强震前后M_L≥2.0级地震的震级熵,计算结果表明,在地震前10个月到34个月前,震级熵开始出现低值异常,随后震级熵回升,在回升途中发震,因此震级熵的低值异常是地震前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