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卫星云图的计算机分析识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耀生  王燕  冯晓娟  师春香 《气象》1994,20(6):24-32
提出了采用数学形态学与句法模式识别结合,将云系结构与天气系统联系起来的卫星云图计算机分析识别方法,克服了传统的统计识别方法不能很好地反映云系整体性结构的缺陷,对一次台风过程不同阶段云系发展演特征,实现了计算机分析识别试验,结果显示,在台风发展的不同阶段,云系的结构,形状和组成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两年来,我们在台风预报中着重使用了卫星云图,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本文所介绍的南海台风和西太平洋台风预报经验,是根据卫星云图资料作出的,它的目的是想直接在卫星云图上,从云系结构和云系分布的外形特点入手,找出作台风动向、发生和发展的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3.
大气中有各种不同尺度的波动和涡旋,例如行星波、气旋、台风、西南涡、龙卷等等。天气分析要求能分辨出各种不同尺度的运动系统,追踪它们的移动,判别它们发生发展的阶段和条件。卫星云图能给我们提供上述直观图像。在卫星云图上,各种不同尺度的运动系统都有其相应的特征云系。本文只介绍几种常  相似文献   

4.
朱翠娟 《气象》1977,3(11):13-15
前面我们介绍了主要几类云的识别方法,这些云在卫星云图上的分布有着不同的范围、形状和结构,这种大范围的云系分布常与一定的天气系统相联系。天气尺度的云系从外形上看,大致可分为带状云系、涡旋状云系以及细胞状云系。下面我们对这些云系及其有关的主要天气系统作一介绍。 带状云系 带状云系是指有一条明显的云带,它的宽度超过  相似文献   

5.
气象卫星资料在估测热带气旋强度方向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常规观测资料稀少的热带洋面上,气象卫星是监测热带气旋的主要工具.基于可见光和红外的Dvorak技术通过一系列经验规则,将热带气旋在卫星云图中表现出来的云系结构特征及特定的参数同其发展强度联系起来,但它无法得到气旋内部辐射信息.相对而言,波长较长的微波能穿透热带气旋中高层云系,反映出与热带气旋强度相关的暖核辐射信息.介绍了国内外利用Dvorak技术和星载微波技术估测热带气旋强度的研究进展,指出它们在应用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同时展望了该领域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邓之瀛  束家鑫  王承澍 《气象》1988,14(10):25-28
卫星云图描述的主要是云顶的温度及外形情况,地面测云可观察到局地云系的细微结构。将地面测云与卫星云图相结合,对云系进行全面观测,有利于认识云的结构,分析云与天气系统及其变化的关系。本文利用1983年初夏季节暴雨过程的云天试验观测资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省各地计算机网络终端的普及,网上资料达到共享,卫星云图、雷达回波以其独特、直观、准确、连续地反映天气系统中云系的结构,云团的发生、变化、移动等特征,成为预报中受欢迎的重要工具;1995年我市出现百年未遇的洪涝,市台在分析天气形势的同时,连续不间断地使用省网上卫星云图与雷达回波图,在暴雨预报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成为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几年来我们对卫星云图与雷达回波分析应用,累积了一些体会,现将使用过程中的几点浅见提出来,以期共同探讨。1 根据云图上云系特征和分布,推断修正各种天气系统的具体位置,及时发现不易分析出来的天气系统,揭露新的天气事实。  相似文献   

8.
Dvorak技术估测热带气旋强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常规观测资料稀少的热带洋面上,卫星云图是监测热带气旋的主要工具。Dvorak技术通过一系列经验规则,将热带气旋在卫星云图中表现出来的云系结构特征及特定的参数同其发展强度联系起来。介绍了利用Dvorak技术估测热带气旋强度的研究背景和原理方法,总结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其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指出Dvorak技术是目前业务化估测热带气旋强度的主要工具,同时展望了该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多阈值和神经网络卫星云图云系自动分割试验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卫星云图自动分割是实现卫星云图云系自动识别的基础.选用1992~1994年和1997~1998年夏季有典型天气系统的177幅GMS红外云图建立了云系模型库, 云系分类样本3079个, 包含16类云系, 云系分割样本2764个.利用云系分割样本集进行神经网络试验, 训练集为从32幅云图中抽取的484个样本, 测试集为从145幅云图中抽取的2280个样本, 神经网络模型训练正确率达到98.8%, 测试正确率为86.4%.用1997年7月18~21日和1998年6月15~17日的两组卫星云图做自动分割应用试验, 结果经专家判识, 正确率达到90%以上.本文的工作表明:用多阈值和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方法对卫星云图进行云分割在实际应用中是可行的. 卫星云图自动分割系统的输入是GMS红外云图, 输出是分割出的每一个云区, 同时还包括云区的边界链码、起始点、周长、面积, 并保留了原始图像数据.在下一步的云系识别过程中, 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云系分类识别试验.  相似文献   

10.
从间隔3小时一次的静止卫星云图上发现,对一些生命很短、尺度很小的雷雨大风天气,并非都能很好地进行分析,尤其是对一些短时大风天气,其持续时间只有几分钟或十几分钟,根据卫星云图分析这种天气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对某些雷雨大风天气,可以在卫星云图上进行监视,分析其发生发展的演变特征与天气尺度云系间的相互作用.为了利用静止卫星云图,建立云图的概  相似文献   

11.
从卫星云图上看到的春季高原上两类云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兰 《大气科学》1977,1(1):61-63
根据1971—1976年卫星云图,我们发现春季西藏高原上涡旋云系、横向云带出现的机会很多,这些云系一般有一定的流场相配合。本文对这两类云系的特征进行初步概括。由于篇幅所限,每一类类型只给1—2张云图,其他图略。 春季高原上的涡旋云系 春季西藏高原上的低涡云系出现机会较多。有人曾经将高原上的低涡云系在卫星云图上的表现分为五种:即涡旋状云系、近于圆状的云区、半环状云区、长条形云系、逗点云  相似文献   

12.
李修芳  林名智  余鹤书 《气象》1992,18(9):8-12
分析了西北太平洋温带气旋爆发性发展前期的云图特征,概括了气旋爆发过程的5类云图模型。通过实例揭示了物理参数与云系的发展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最后给出了使用卫星云图和数值产品做气旋爆发性发展的短期预报思路和判断爆发性气旋生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利用卫星云图、水汽图象和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一次江淮气旋发展的云系演变和水汽输送情况,并用飞机观测资料分析云系的结构和降水特点。认为卫星云图和水汽图象能及时反映天气演变和水汽输送特征,对飞机增雨作业的时机选择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颖  石汉青 《气象科学》2006,26(3):294-300
本文利用静止气象卫星GMS-5的红外卫星云图的云系特征结合天气形势分析了1997年7月副高的一次进退过程,并以9711号台风的红外云图对副高进退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高西侧积雨云、西北侧云系边缘的反气旋性云系、副高内部一些小的积云块以及台风对副高的南北进退具有指示意义,通过对云系影响副高进退的成因的详细分析,提出利用卫星云图云系特征对副高进退进行预报的方法,为气象卫星资料应用于副高进退预报的研究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侯淑梅  路西曼 《山东气象》1997,17(2):18-20,24
主要利用东营市713数字化雷达回波和红外卫星云图资料,分析了1996年7月20日东营地区降雹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和卫星云图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雷达回波具有明显的雹云回波的特殊形状和跃增阶段,跃增是冰雹云与雷雨云回波的一个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6.
卫星云图在天气分析、预报和研究工作中正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已经成为我们制作日常天气预报的有效工具。我台接收、分析和使用卫星云图资料已八年有余,分析方法还停留在定性阶段,这影响着卫星云图资料的进一步使用。能否在现有条件下,用一个量的概念来描述卫星云图呢?它的效果又如何?带着这样的问题,首先在台风路径预报中试了一试,有一定效果,于是就引出了下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李德俊 《湖北气象》2002,21(3):41-43
对湖北省1979-1999年的冰雹过程的卫星云图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冰雹过程的卫星云图特征,用统计模式识别方法进行了识别,在对红外云图进行图象处理后,用交叉匹配方法得到其移动矢,以此对冰雹云系做外推预报,结果表明,其准确率比主观识别方法的要高。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7-2017年风云系列卫星云图资料,结合高空、地面常规观测资料,针对广西23次区域性冰雹天气过程,从主要影响系统及卫星云图云型特征方面建立3种区域性冰雹卫星云图概念模型,即华北低槽型、高原东部低槽型以及南支槽东移型。结果表明:高空槽云系的位置和所属模型类型较为关键,冰雹云团多起源于高空槽前底部;华南沿海的副热带急流云系对冰雹云团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冰雹云团通常发生在副热带急流云系的北侧晴空区中;广西区域性典型冰雹云团表现为长椭圆形,上风方向边界光滑呈"V"型并沿下风方向伸出很长的卷云砧。  相似文献   

19.
利用GMS卫星云图资料,对影响内蒙古自治区的6例强沙尘暴天气进行了卫星云图分析。总结了强沙尘暴天气相伴随的云型、云系特征,揭示了沙尘暴天气过程中与之相伴随的中尺度云团的发生、发展过程,对于分析和预报强沙尘暴天气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张伟廉 《气象》1985,11(10):2-5
使用半小时间隔的卫星资料和“华东中尺度天气试验”的资料,讨论了一次飑线形成过程的云型演变,生消移动过程和可能的触发机制。通过讨论可以看到,在时间间隔为3小时或半小时的卫星云图上,从云系发展演变出发的分析研究,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到飑线的形成过程和组成的细微结构,以及它们生成、发展、移动的种种型式。这对于强对流天气短时监测预报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