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湖北大冶灵乡铁矿接触带构造与成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治灵乡铁矿为鄂东南矿集区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矿体受大理岩与闪长岩接触带构造控制明显。灵乡矿区矿床大体呈"井"字形分布,自西向东可分为西、中、东3个矿带。利用灵乡矿区35幅勘探线剖面数据,基于三维建模软件GeoMine3D建立了灵乡铁矿床接触带和矿体的三维可视化模型。结果表明灵乡矿区东矿带为面状接触带,西矿带为囊状接触带,中矿带为介于囊状接触带与面状接触带之间的过渡型接触带。囊状接触带是一种圈闭构造,其成矿地带较为分散;面状接触带成矿部位相对集中、规律性明显,主要位于接触带的凹部和上部;过渡型接触带控制的矿体主要沿接触带分布。研究表明囊状接触带有重要的成矿控矿意义。  相似文献   

2.
傅德彬 《地质论评》1986,32(1):89-95
岩浆岩体侵入期、次的确定,是研究侵入体与岩浆作用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取决于对接触关系的研究。如所周知,岩浆岩体的接触关系分为侵入接触(intrustve contact)、过渡接触(transitional cont-act)及断层接触(fault contact)等。侵入接触关系  相似文献   

3.
徐钰  杨礼才 《矿床地质》1988,7(1):64-75
笼箱盖—拉么铜锌多金属矿床位于穹状隐伏花岗岩株顶部的岩篷的侵入接触构造体系中。本区侵入接触构造体系可划分为六种类型:①侵入接触-断裂带构造;②叠加褶皱接触带构造;③接触热动力变质形成的揉皱构造;④多层接触-圈闭构造;⑤多期次侵入接触带构造;⑥隐伏岩株顶部的网状裂隙构造。侵入接触构造体系的形成在时间上经历了印支—燕山构造运动,在空间上主要围绕岩株顶部的南北向断裂分布,是构造、地层、岩浆岩、蚀变和矿化等多种要素的组合。笔者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侵入接触构造-矿化模式图。  相似文献   

4.
越北地块位于中国滇桂交界和越南北部地区,是研究扬子、华夏、印支等陆块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地区.通过对越北地块北缘马关-麻栗坡地区"新寨岩组"与花岗质岩石接触关系的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应为三种接触关系(沉积接触、侵入接触、过渡接触),而不是前人划定的剥离断层接触.沉积接触关系反映出震旦纪-寒武纪时越北地块北缘地区从南西向北东...  相似文献   

5.
深部土岩接触带是指厚表土底部一定厚度的土层及其下一定厚度的煤系风化岩组成的土岩组合体。由于它由高压态土体、高压水和软弱破碎风化岩体组成,故具有整体不良的工程地质性质,在接近该带下采煤时易发生采场顶板矿压突变剧增、突泥溃砂、突水等重大安全问题。在煤田地质勘探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深部土层土性和岩层岩性将深部土岩接触带划分为4种类型:砂土-砂岩接触类型、砂土-泥岩接触类型、粘土-砂岩接触类型、粘土-泥岩接触类型,分析了每一种土岩接触带类型对应的工程地质意义,并对丁集矿井西南区13-1煤层的土岩接触带类型进行了划分,认为13-1煤层土岩接触带类型以砂土-泥岩、砂土-砂岩为主,近松散层工作面受到底含水的威胁比较严重,工作面溃泥、溃砂、压架出水的可能性比较大,开采设计时要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6.
湘南姑婆山岩体北西侧侵入接触带构造控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位于湖南南部的姑婆山岩体北西侧侵入接触带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表现复杂多样,是该区钨、锡多金属矿床的主要控矿构造.根据接触带不同成矿区段的空间展布特点、构造变形和矿化蚀变特征,认为该区接触带构造是岩体侵位和区域应力双重作用的结果,并首次将该侵入接触带构造划分为3种类型,即侵入接触-断裂复合型、双侵入接触-断裂复合型以及捕虏体接触-断裂复合型.明确提出了侵入接触带构造控矿的观点,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其成矿及控矿作用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安徽安庆铜矿接触带三维形态及其控矿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义来 《地质与勘探》2010,46(4):649-656
安庆铜矿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规模最大的铜铁矿床,其绝大部分矿体产在月山岩体与三叠系灰岩的接触带上,矿体的产出位置及规模与接触带的特征密切相关。本文通过三维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岩体接触带的三维形态及其与安庆铜矿矿体空间定位的关系,认为:月山矿田的矿体分布极不均匀,绝大部分矿体产在形态复杂、产状显著变化的岩体东枝南接触带;安庆铜矿的控矿接触带形态从东到西具有阶梯状-阶梯状、舌状过渡-舌状的变化规律;阶梯状接触带的陡倾及由陡变缓的位置和舌状接触带的尖端处是主要的成矿部位。上述接触带控矿规律推测是区域构造应力场、岩体侵位、冷凝造成的局部应力场以及成矿流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杨晓娟  马刚  周恒  陆希  李易奥  周伟 《岩土力学》2022,43(7):1978-1988
岩土颗粒材料在达到Mohr-Coulomb塑性极限之前可能已经发生了没有明显局部损伤的全域准均匀破坏,即分散性失稳。近年来,网络科学工具在颗粒材料环境中的应用为研究其失稳破坏现象提供了有趣新颖的洞见。采用离散单元法对不同初始密实度的颗粒体系进行等体积应变加载路径的数值试验,发现初始状态越松散的颗粒体系越有可能发生分散性失稳;采用网络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颗粒接触网络的拓扑结构特性和演化规律,发现颗粒材料分散性失稳的结构根源是颗粒接触网络完全崩塌。将颗粒体系划分为强、弱接触系统以构建强接触子网络、弱接触子网络和强−弱接触子网络,研究颗粒接触网络及其3个子网络的特征量演化,结果表明:当颗粒材料开始处于不稳定状态时,易受扰动的弱接触系统的部分接触先失效,导致强接触系统失去其稳定支撑作用而降低承载能力。随着加载的继续,系统通过非局部的自组织过程导致接触结构的全面崩塌,最终触发整体分散性失稳。因此,先于整体失稳的部分弱接触的失效,可视为颗粒材料分散性失稳的关键性临界征兆。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阳山县石寨矿区隶属南岭钨锡多金属成矿带,属矽卡岩型铅锌多金属矿。矿化带产于岩体与围岩接触蚀变带、不同岩性地层接触界面或地层中断裂破碎带内,兼有内接触带和外接触带2种蚀变矿化带。由岩体→接触带→碳酸盐地层,矿化分别为弱黄铁矿化、弱方铅矿化→强黄铁矿化、强方铅矿化、强闪锌矿化→弱黄铁矿化、弱方铅矿化;蚀变类型由岩体自变质的钾化、硅化、绿泥石化蚀变过渡为接触带的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石榴子石化,再到含碳酸盐地层的碳酸盐化、绿泥石化。表现出显著的蚀变-矿化分带性。  相似文献   

10.
由断裂叠加在原始接触带之上而形成的断裂叠加—复合接触带,是侵入接触构造体系三大组成部分之重要的一环,是侵入岩体与围岩之间多种接触构造类型中较常见、且最具独特性的控矿接触构造之一。据作者多年工作所及和近年来有关文献资料报道来看,这种复合类型的接触带,通常既是具有复杂的力学性质和多期活动历史的构造破碎带,同时也往往是热液活动、矿液运移、甚至直接成为矿体赋存的空间场所。因此,研究此一类型接触带的发育特征,讨论其发生、发展的条件与变形的力学机理,以及探索或总结产生在其  相似文献   

11.
解广轟 《地质科学》1965,6(3):278-283
超基性岩同围岩接触,一般都很少见到明显的接触变质和接触交代现象,特別是后者更为少见。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二:首先,超基性岩浆本身“活动组分”较少,如果沒有特殊有利的条件(包括岩体大小、侵入深度、接触面的形状产状、围岩成分以及构造条件等),这些组分不易集中,也就很难同围岩产生接触交代反应。  相似文献   

12.
接触模型的宏?细观参数标定是成功使用离散元方法的关键。在离散元的接触模型中线性接触模型与抗转线性接触模型均可用于模拟砂性土的力学行为,其中抗转线性接触模型在模拟密砂的剪胀性方面具备优势。采用抗转线性接触模型对室内密实砂土三轴试验进行了离散元模拟,验证了抗转线性接触模型的可靠性;进而系统分析了颗粒间摩擦系数、刚度比和抗转动系数等细观参数与砂土峰值内摩擦角、残余内摩擦角、峰值剪胀角等宏观参数的相关关系并进行了验证;揭示了偏应力作用下,细观参数对密实砂土试样内部剪切带宽度与倾角变化的影响规律,提出了考虑剪胀角的剪切带倾角经验公式。通过研究建立了抗转线性接触模型宏?细观参数的量化关系并给出了标定参数的具体流程图,提出了快速标定宏观参数的方法并应用实例进行了验证,为采用抗转线性接触模型精准模拟密实砂土的力学特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冻土与结构接触界面层力学试验系统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厚超  杨平  王国良 《岩土力学》2014,35(12):3636-3641
在天然冻土区或人工冻土工程中存在着大量冻土与结构物接触界面层问题,目前有关此类接触界面层力学变形性能的试验研究手段缺乏。为此,在已研制大型多功能冻土-结构接触面循环直剪系统DDJ-1基础上,改制冻土剪切盒,凸出冻土试样界面层,研发微变形测量系统,组成冻土与结构接触界面层力学试验系统。该系统不仅能实现不同边界条件下接触界面的力学特性试验,而且能测量和分析接触界面层不同位置的冻土体位移,分析研究不同冻土温度、不同结构粗糙度、不同法向荷载作用下界面层冻土体变形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准确再现冻土与结构接触界面层的力学变形行为,可为系统开展冻土-结构接触界面层的研究提供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14.
兴安油麻岭钨矿类型的多样性及成矿富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麻岭是桂北猫儿山岩体南缘一处新发现的钨矿基地,其北部的牛塘界(中型)、鸭头水(小型)等矿床由于长期开采,矿山保有钨矿资源储量已近枯竭。钨矿体受花岗岩、接触带、地层层位、构造及NE向的断裂构造控制。矿化类型呈多样性,主要有石英脉型、花岗岩外接触带似层状矽卡岩型、内接触带花岗岩型及构造破碎带蚀变岩型,有工业价值的主要是前三种,其中外接触带似层状矽卡岩型、内接触带花岗岩型为该区工作的主攻类型。钨矿化主要为白钨矿化和黑钨矿化。  相似文献   

15.
一、地层岩石与矿床关系本矿区的区域地层很简单,除第四纪冲积层外,仅有下部古生代岩层,下寒武系与中、上寒武系局部为假整合接触,寒武系与奥陶系为整合接触,下奥陶系与中奥陶系为假整合接触,奥陶系与志留系为整合接触。大区内无火成岩分布。  相似文献   

16.
《岩土力学》2015,(9):2458-2466
针对我国南方地区红层软岩变形破坏特点,在典型软岩细观结构显微观察试验基础上,概化出其细观结构模型,据此探讨软岩骨架颗粒摩擦接触关系,包括直接和间接摩擦接触两种关系:(1)直接摩擦接触分为静摩擦接触和动摩擦接触两个过程考虑,静摩擦接触中的最大静摩擦系数会随着实际接触面积、法向荷载、停留时间增大而增大;动摩擦接触中的动摩擦系数则随着速度突然增大而增大。(2)间接摩擦接触作用主要体现在黏土矿物的抗剪强度上,其主要由充填其间的黏土矿物颗粒间的摩擦系数和黏结强度决定。在此基础上,研究水对软岩骨架颗粒摩擦的弱化作用:水的弱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对骨架颗粒接触应力的改变和黏土矿物本身的弱化效应,具体表现为水作用下骨架颗粒与黏土矿物间的接触应力降低、黏土矿物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减小。这一弱化效应将有效降低软岩骨架颗粒间的摩擦力,从而造成软岩结构强度降低,使得破坏过程更容易发生。以上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软岩三轴压缩试验过程。  相似文献   

17.
徐栋栋  孙冠华  郑宏 《岩土力学》2013,34(2):526-534
数值流形法(NMM)在接触处理过程包括:接触方式判断,包括点-点和点-线接触;开-闭迭代,确定块体系统的约束状态;以及接触传递,将有效的接触对传递到下一个时步。过程稍显繁琐和耗时,且与真实的物理接触状态有异。由Munjiza所提出的NBS(no binary search)接触检测算法,将单元映射到规则格子中,以链表结构将其有效地连接在一起,只在单元所在格子以及周围格子内部进行接触判断,接触检测效率大为提高,计算量仅随单元数线性增长,内存需求也很低。在计算接触力时以所定义的势为媒介,用重叠面积来衡量接触力的大小,属于分布式接触力,更接近于实际,避免了原NMM接触处理过程的繁琐。因此,将其作为一种平行的接触处理方法引入到NMM中,并以算例验证,证实了算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华南隐伏-半隐伏脉钨矿床的地表标志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古菊云 《矿床地质》1984,3(1):67-76
一、脉钨矿床的形态分带和标志带概念华南地区的脉钨矿床,多与花岗岩有成因上的联系。按工业矿脉与成矿岩体的空间关系,可将脉钨矿床分成三类,即外接触带矿床、内接触带矿床和内外接触带矿床。这三类矿床都具有形态分带性。外接触带和内外接触带矿床的形态分带特征基本相同,发育良好、保存完全者在垂直方向上综观可作五形变分带,即自上而下为线脉带、细脉带、薄脉带、大脉带、消失带。下部大、薄脉是上部线、细脉合并变大而成的。内接触带矿床只能分出三个  相似文献   

19.
安仁长江红柱石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仁长江红柱石矿床位于南岭成矿带中段北缘,五峰仙花岗岩体东部外接触带,属产于二叠系上统龙潭组泥质碎屑岩中的热接触变质角岩型矿床。地层岩性、岩浆活动、岩体与地层接触带形态等因素联合控矿,红柱石矿床的成生与角岩化蚀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胡建平  王年喜 《探矿工程》2015,42(1):55-59,84
适航水深资源开发关键技术是如何利用现行水深以下淤泥质回淤层进行通航,以达到增加航深和降低航道维护费用之目的。国内外针对淤泥质港区或呈淤泥特性航道适航回淤层取样技术主要集中在非接触与接触二大类。目前,以荷兰Silas系统为代表的非接触类取样技术已趋于成熟,并在国内外广泛应用;而用于现场回淤层接触类取样技术至今尚未取得显著突破。工程实践中,需对非接触类技术获取的取样数据进行验证。研发一种具有稳定、高效的原状淤泥性土取土器,丰富并完善这一领域接触类取样手段,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