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渤海,黄海浮游植物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相似文献   

2.
春季黄海浮游植物生态分区:物种组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Phytoplanktonic ecological provinces of the Yellow Sea(31.20°–39.23°N, 121.00°–125.16°E) is derived in terms of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hydrological factors(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173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40 stations from April 28 to May 18, 2014, and a total of 185 phytoplanktonic algal species belonging to 81 genera of 7phyla were identified by Uterm?hl method. Phytoplankton abundance in surface waters is concentrated in the west coast of Korean Peninsula and Korea Bay, and communities in those areas are mainly composed of diatoms and cyanobacteria with dominant species of Cylindrotheca closterium, Synechocystis pevalekii, Chroomonas acuta,Paralia sulcata, Thalassiosira pacifica and Karenia mikimotoi, etc. The first ten dominant species of the investigation area are analyzed by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MDS) and cluster analysis, then the Yellow Sea is divided into five provinces from Province I(P-I) to Province V(P-V). P-I includes the coastal areas near southern Liaodong Peninsula, with phytoplankton abundance of 35 420×10~3–36 163×10~3 cells/L and an average of 35 791×10~3 cells/L, and 99.84% of biomass is contributed by cyanobacteria. P-II is from Shandong Peninsula to Subei coastal area. Phytoplankton abundance is in a range of 2×10~3–48×10~3 cells/L with an average of 24×10~3cells/L, and 63.69% of biomass is contributed by diatoms. P-III represents the Changjiang(Yangtze River) Diluted Water. Phytoplankton abundance is 10×10~3–37×10~3 cells/L with an average of 24×10~3 cells/L, and 73.14% of biomass is contributed by diatoms. P-IV represents the area affected by the Yellow Sea Warm Current.Phytoplankton abundance ranges from 6×10~3 to 82×10~3 cells/L with an average of 28×10~3 cells/L, and 64.17% of biomass is contributed by diatoms. P-V represents the cold water mass of northern Yellow Sea. Phytoplankton abundance is in a range of 41×10~3–8 912×10~3 cells/L with an average of 1 763×10~3 cells/L, and 89.96% of biomass is contributed by diatoms. Overall, structures of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in spring are quite heterogeneous in different provinces.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 result illust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minant specie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demonstrates that the main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at affect phytoplankton distribution are nitrate,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新的地球化学指标方法,多参数生物标志物法已被广泛应用于重建浮游植物生产力及群落结构。本文对北黄海-渤海表层沉积物中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的分布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北黄海-渤海60个站位的调查研究发现,硅藻、甲藻和颗石藻这3种浮游植物的生物标志物含量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泥质区,同TOC的分布模式类似。为了消除粒度和沉积速率对含量的影响,将这3种生物标志物含量分别与TOC做比值,结果发现相对含量高值区与高生产力区相对应。以这3种生物标志物的相对比例来分别指示浮游植物在北黄海-渤海的相对贡献变化,结果表明近岸区硅藻相对贡献高,这主要与硅藻在高浓度硅的情况下具有竞争优势有关;而由于对营养盐的竞争关系,甲藻相对贡献高值区处于远岸区。在北黄海中部发现高的颗石藻相对贡献,与黄海暖流入侵路径相对应。  相似文献   

4.
北黄海浮游植物营养盐限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王勇  焦念志 《海洋与湖沼》1999,30(5):512-518
于1997年11月,在北黄海采用现场实验的方法,研究营养盐对浮游植的的上行效应。将浮物植的分为3个粒级:网采浮游植物(netphytophlankton,简称net,20-200μm)微型浮植物(nanophytoplankton,简称nano-,2-20μm)和超微型浮游植物(picophytoplankton,简称pico-,〈2μm)实验期间pico-味绿素a的生物量占整个浮的群总叶绿素a生  相似文献   

5.
6.
渤海、黄海热结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在多年观测资料基础上,以月平均风应力和周平均海表水温(SST)作为外强迫,对黄海、渤海热结构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显示渤海的热结构特征自10月至翌年3月为水温垂直均一的冬季型;5~8月为分层结构(由上混合层、跃层、潮混合层组成)的夏季型.4月和9月为两型的过渡期,最低水温出现在2月,最高水温表层出现在8月,底层则在9~10月.黄海沿岸浅水区与渤海有相似的热结构,黄海冷水团和黄海暖流对其中央槽深水区的热结构有重要影响.对底层水的影响而言,前者夏季显著而后者冬季显著,从而导致黄海(槽)的底层水与环境相比呈现夏季冷而冬季暖的特征,底层水温基本上与表面水温的年变化反相;深水区的热结构与渤海相比,均一型结构(1~3月)变短,分层型结构(5~11月)变长,底温年变幅(5℃以内)变小,跃层强度增强.模拟结果还表明,黄海暖流的动力仍然是季风环流,而对黄海冷水团的形成和发展有无动力影响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7.
喻普之 《海洋科学》1989,13(2):9-16
渤海、黄海、东海的性质与发展是不同的。渤海和黄海是内陆海,是由于地幔物质的上拱,地壳弯曲断裂而成。东海是一个边缘海,是由于 菲律宾海板块向亚洲板块之下插入,在大陆岩石圈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们现在的构造格局基本上是在晚上新世或早更新世奠定的。  相似文献   

8.
1999年渤海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浮游植物量、浮游动物量、营养盐浓度 (包括无机氮和无机磷 )以及碎屑量为生态变量 ,在HAMSOM水动力学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 1个三维浮游生态动力学NPZD模型。采用此模型研究了渤海 1999年浮游植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变化情况 ,模拟结果与实测基本相符。模拟结果表明 :1999年渤海浮游植物量的变化大致呈双峰分布 ,春季水华出现在4,5月份 ,秋季水华出现在 9,10月份 ;受透明度和局地水深的影响 ,渤海湾和辽东湾北部浮游植物量的年变化呈夏季大、冬季小的单峰分布。 1999年渤海不同海区初级生产力的变化特征是 :除莱州湾一年中有春、夏 2个峰值外 ,其它 3个海区都是夏季高、冬季低的单峰分布 ;1999年整个渤海年平均的初级生产力为 2 5 7mgC/m2 /d。  相似文献   

9.
根据二维流体动力学方程和深度平均盐度扩散方程在河口径流量以及蒸发和降水之差为已知情况下构成的闭合方程组,预报出深度平均盐度,然后利用底层盐度与度平均盐度、水深和时间之间的经验关系,给出底层盐度的二维预报。  相似文献   

10.
黄渤海海域污染状况及对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评述了黄渤海海域污染状况和年变化趋势,以及对生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1949年以来进入黄渤海(30°N以北,115°~130°E)的96个热带气旋的强度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给出了不同的变化强度标准,分析了影响黄渤海热带气旋的增强、减弱以及移动速度的分布特征,以期对该海区热带气旋的预报、研究及其防范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南黄海浮游植物与水色透明度之间相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 1995 年 9 月在南黄海获取的资料,分析和讨论了该水域浮游植物现存量(叶绿素 a ( C H ))、初级生产力( P P) 和海水光学参数(透明度( S T))、水色( W C)) 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夏末秋初南黄海 C H 与 P P, C H 与 W C 和 P P 与 W C 以及悬浮物( S S) 与 W C 之间均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相关式分别为: P P = 22519ln( C H ) + 48891 或 P P = 5 E- 05 C H 16464( R2 = 07037); W C = 403ln( C H ) + 89768 或 W C = 71306 C H 04747 ( R2 =07921); C H = 15437ln( S S) + 13647 或 C H = 07499 S S1252( R2 = 07223); P P =33286ln S S+ 15222 或 P P = 33029 S S05694 ( R2 = 05476); P P = 42588ln( W C) - 37071或 P P = 66512 W C08665( R2 = 06731) 以 及 S S = 14019ln( W C) - 13363   相似文献   

14.
黄渤海区蛾螺的齿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田莹  张素萍  常亚青 《海洋科学》2009,33(10):54-58
采用电子显微镜对黄渤海区野外调查采集的蛾螺科Buccinidae 6个种,分别是香螺Neptunea arthriti-ca cumingii、略胀管蛾螺 Siphonalia subdilatata、皮氏蛾螺 Volutharpa ampullaceal、水泡蛾螺Buccinumpemphigum、黄海蛾螺 Buccinium yokomaruae、褶纺锤螺 Plicifusus sp.的齿舌进行了解剖,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6个种的齿式均为1·1·1.以往曾有报道蛾螺科的齿舌"中央齿具有3~7个齿尖",而本研究发现了蛾螺科的褶纺锤螺,其中央齿齿尖数目有8枚.同时发现,黄渤海区蛾螺的侧齿数目有的是不对称的.本研究可为蛾螺科的分类学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5.
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超前滞后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36°N断面、大连—成山头断面和渤海中部断面盐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特征,讨论了环黄、渤海海洋站之间盐度的关系。结果表明,36°N断面、大连—成山头断面和渤海中部断面盐度的整体趋势都是升高,黄河流量的减小是造成渤海盐度升高的重要原因。黄海千里岩站1960~2000年间的盐度整体趋势也是升高,年变化率为0.01/a,造成盐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降水的减少,并且其短期震荡可能和ElNio有关,长期变化则与太平洋年代际震荡(PDO)有关。此外,千里岩站和其他海洋站之间的盐度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只是在时间上存在着1~3个月的超前。对黄、渤海盐度长期变化的系统分析表明,近海盐度可能受到外洋的影响,有助于加深对中国近海环境演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黄、渤海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渔业开发区域,海水中痕量金属的含量及其存在形态会对海洋环境、海洋渔业产生重要影响。随着近年我国痕量金属采集与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数据的准确性有了新的提升。2016-06—07采集黄、渤海40个站位的海水样品,测定其溶解态金属Cd的总浓度,并应用电化学方法(阳极溶出伏安法)分析Cd存在形态。结果表明,渤海海水中的总溶解态Cd浓度是南黄海海水中的2~3倍,这可能与渤海海水停留时间较长,水深较浅,周边较多河流输入有关。20%~92%以上的溶解态Cd是以有机络合物形态存在,以自由离子态存在的Cd浓度不超过100 pmol/L,低于Cd对浮游生物的毒性阈值。渤海比黄海的金属配体浓度高出2倍以上,高值出现在黄河口周围海域,表明黄河水携带较多有机配体输入。推测我国近海有机配体来源可能包括陆源输入、沉积物再悬浮的解析过程以及藻类分泌。研究还表明,黄、渤海海水中溶解态Cd的有机配体络合常数较其他海域的稍高,这与我国近海废、污水排放的有机络合配体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7.
黄、渤海热结构及环流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普林斯顿海洋模式 (POM)的基础上 ,利用经过资料同化处理的周平均卫星遥感海表温度资料 (SST) ,考虑了潮流混合和上层风混合的作用 ,成功模拟了渤黄海海域热结构的时、空变化 ;在此基础上 ,系统描述了渤黄海季节性温度跃层、黄海冷水团、黄海暖流等重要水文现象及其与之相应的温度垂直结构 ;分析黄海余流流场断面结构及随季节的变化 ,并对黄海暖流的分布结构、黄海冷水团的维持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定量研究黄渤海近海大型经济海藻的面积、产量及其固碳能力和空间分布,对海洋牧场建设和海藻固碳强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1—2016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和2016年《山东渔业统计年鉴》数据,对2001—2015年黄渤海近海和全国近海养殖大型经济海藻的产量、面积及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采用CCI指数计算了黄渤海近海及全国近海大型经济海藻的固碳能力,并分析了2016年山东省养殖海藻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2001—2015年海藻养殖面积、产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全国海藻养殖面积在2005—2007年,产量在2006—2007年出现间断性下降,黄渤海海藻养殖面积在2005—2007年,产量在2001—2003年、2005—2008年出现阶段性下降;黄渤海近海海藻养殖产量占全国近海海藻养殖产量年均约45.53%,固碳总量占全国海藻固碳总量年均约51.75%,其中裙带菜,海带及紫菜为黄渤海海藻养殖的主要经济藻类;以山东省为典型省份的海藻固碳强度在海岸带间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其中威海市荣成区域人工养殖海藻固碳总量最多。  相似文献   

19.
渤、黄海近岸海域底栖生物生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渤、黄海近岸海域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及栖息密度的分布和群落结构进行了叙述和讨论。结果表明 :渤、黄海近岸海域共获底栖生物 2 39种 ,种类组成以甲壳动物及软体动物占优势 ,为 51 .9% ;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 56.54g/m2 ,生物量组成以棘皮动物占绝对优势 ,为 41 .6% ;平均栖息密度为 2 64.3个 /m2。按生态特征调查海域的底栖生物可分成 7个群落。分析各测站群落结构指数 ,渤、黄海近岸海域 50 %测站表现出多样性及种类丰度高、种类分布均匀、优势度不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