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学者翁文灏早在二十年代初期即将长江中下游的花岗闪长岩和南岭花岗岩分为两个不同的类型,并认为前者较后者来自地下较深处。稍后,谢家荣曾分别称其为扬子式和香港式。以上观点对华南地区的地质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近几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以物质来源和形成方式为依据,又相继提出了许多大同小异的分类方案。  相似文献   

2.
我国学者翁文灏早在二十年代初期即将长江中下游的花岗闪长岩和南岭花岗岩分为两个不同的类型,并认为前者较后者来自地下较深处。稍后,谢家荣曾分别称其为扬子式和香港式。以上观点对华南地区的地质工作  相似文献   

3.
马衔山变形花岗岩体特征及成因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林  邓颖晖 《甘肃地质》1997,6(1):37-43
马衔山变形岗岩体位于祁连造山带的最东端,表壳岩属长城纪地层,侵入时代为吕梁期,已获单矿物锆石U-Pb等时线年龄值2152Ma。主体岩石类型为片麻状二长花岗岩、片麻状钾长花岗、后者侵入前者。  相似文献   

4.
华南花岗岩成因演化的云母稀土元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南两个系列花岗岩中黑云母的REE含量不同,南岭系列大于长江系列,但南岭系列白云母的REE含量最低。云母的REE标准化配分模式与全岩的相似,长江系列为Eu无明显异常的右倾斜形态,南岭系列为Eu明显负异常的V形态。随成岩演化,云母中REE与母岩REE同步演变,云母的REE特征可以作为花岗岩成因和REE自身成矿演化以及成矿专属性的示踪剂。长江系列主要在演化晚期阶段富集成矿,南岭系列主要在早期富集成矿。云母的REE特征主要受花岗岩物源化学背景的制约,同时也受岩浆分异演化程度和物理化学条件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李家振  张爱民 《现代地质》1997,11(2):253-260
摘 要  北淮阳金寨—苏仙石地区中生代侵入岩出露面积约150km 2 ‚按岩石谱系单位的划 分原则‚可分为3个超单元(包括10个单元)和3个独立单元。根据主要造岩矿物及副矿物组 合、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判别结果‚岩体成因类型以 I 型为主‚少数为 A 型和 S 型。岩 浆来源约30km 深处‚相当于下地壳或壳幔过渡部位。岩体形成深度约3~4km‚压力约0∙1 ~0∙2GPa。形成温度约866~1150℃‚氧逸度 log f O 2 平均为—10∙97。进一步讨论了岩浆的 水逸度、水压及岩浆密度、岩浆演化和侵入岩与火山岩的成因关系。  相似文献   

6.
广西是我国主要产锡省区之一,探明储量(包括保有储量)占全国第一位。广西锡矿具有空间上分布广、成矿地质条件复杂、成矿期次及矿床类型多等特征。因此,从成因上研究广西锡矿床类型,对于锡矿成矿理论的研究和找矿实践上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8.
东祁连马衔山变形花岗岩体特征及成因类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肖林  邓颖晖 《甘肃地质》1997,(1):38-39,41,43,44
马衔山变形花岗岩体位于祁连造山带的最东端,表壳岩属前长城纪地层,侵入时代为吕梁期,已获单矿物锆石U-Pb等时线年龄值2152Ma。主体岩石类型为片麻状二长花岗岩、片麻状钾长花岗岩,后者侵入前者。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马衔山变形岩体的岩石类型存在明显的岩石成分演化关系,成岩物质来源于地壳  相似文献   

9.
东准噶尔壳体构造演化与花岗岩构造成因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准噶尔构造上位于欧亚大陆腹地中亚复式壳体准噶尔地洼区的东北部 ,古生代 ,花岗岩浆活动强烈 ,花岗岩类主要形成于壳体大地构造演化的地槽体制阶段的激烈期和余动期 ,按历史-动力学条件、构造环境和成因“三位一体”综合成因类型划分新原则可将其划分为四种构造成因类型 :地槽造山前陆缘裂谷幔源分异型、地槽同造山汇聚碰撞壳 -幔混熔型、地槽同造山汇聚碰撞壳源型和地槽造山后陆内裂谷幔源分异型 ,各类花岗岩因其形成的历史 -动力学条件、构造环境及机制与方式有别 ,而有不同的岩石组合和成岩成矿特征  相似文献   

10.
花岗岩成因类型的判别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马鸿文 《岩石学报》1992,8(4):341-350
  相似文献   

11.
天山,花岗岩类活动十分频繁.从远古的前寒武纪到晚古生代,甚至更晚的地质时期均有花岗岩类发育,充分显示了与构造运动相适应的花岗岩类活动的多旋回性.从现有资料看来,发育最盛的是海西花岗岩,它构成了天山花岗岩的主体.六十年代前期,作者在新疆工作期间,曾有机会对天山中段库米什至梧桐沟一带的海西花岗岩,作过一些调查研究.本文拟就天山海西花岗岩类的成因类型、演化及其成矿意义作初步探讨,谬误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2.
Liu  W 赵国春 《世界地质》1991,10(1):147-148
基于中国地质资料和构造演化序列,作者将花岗岩石划分成三大类型和十三个亚类,它们分别是: 地槽阶段的花岗质岩石:早期(1)大洋岛弧M型花岗质岩石;晚期(2)褶皱带轴部S型花岗质岩石(褶皱变质重熔型);(3)沿造山带两侧发育的韧性剪切带S型花岗岩(断裂-变质型);(4)大陆边缘或岛弧Ⅰ型花岗质岩石;(5)造山期后沿着断裂带分布的高层位侵入型花岗岩(断裂-重熔型)和A型花岗岩。活化阶段(地洼阶段)的花岗质岩石:(1)地拱中的S型花岗质岩石;(2)地拱边缘混熔型花岗质岩石;(3)地拱内Ⅰ型花岗质岩石;(4)活化晚期阶段裂谷A型花岗质岩石。回返活化型花岗质岩石:(1)沿着韧性剪切带发育的S型花岗质岩(断裂-变质型);(2)混熔型花岗岩岩石;(3)A型花岗质岩石。  相似文献   

13.
华南花岗岩物源成因特征与陆壳演化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华南不同时代的花岗岩按物质来源及成因可划分为:幔源(分异)系列:幔-壳混源(同熔)系列;壳源改造(重熔)系列和幔-壳混源碱性系列等四个不同的系列,简要阐述了划分四类系列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的依据。侧重根据Sm-Nd、Rb-Sr同位素成分,以二元混合模型计算了花岗岩源区物质组成中,上壳和亏损地幔组份各占的比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不同物源成因系列花岗岩形成与华南陆壳演化的内在联系:东安、雪峰旋回褶皱系阶段花岗岩物源成因类型比较多样,有幔源(分异)系列、不成熟壳源、成熟壳源改造(重熔)系列等;加里东,海西期以陆壳改造(重熔)系列为主;印支、燕山期活化区(地洼)阶段,在地幔活化激发下,中国东部陆缘形成幔—壳混源(同熔)系列花岗岩和相应的火山岩;但沿内部断裂带,在壳下地幔热传输及构造作用下引起陆壳重熔,形成属于壳源改造(重熔)系列花岗岩。同位素的研究证明了:地洼阶段的构造-岩浆活动主要动力是来自壳下地幔的活化。  相似文献   

14.
玲珑花岗岩的成因与演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玲珑花岗岩位于前寒武纪鲁东地盾胶东隆起区,出露面积约3,100km~2,其围岩是以黑云变粒岩、斜长角闪岩为主的太古—早元古代胶东群区域变质岩系,著名的鲁东金矿即赋存于花岗岩体中。以胶东群为主要组成的栖霞复式背斜呈EW向横贯全区,其上发育有一系列NNE向、NE向压扭性断裂、构成了该区基本构造格架(图1)。自1936年冯景兰先生对玲珑花岗岩进行考察至今,该岩体已有47年的研究史。长期以来,围绕玲珑花岗岩成因问题,争论颇大。由于该岩体与鲁东金矿的密切空间关系,上述问题的研究显得极为重要。本文试图在作者1980、1981年对岩体北段(主要是玲珑—九曲一带)所作的两次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地质、岩石、岩石化学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初步研究,提出玲珑花岗岩的成因和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广西地区不同时代、不同成因花岗岩中微量元素及其组合的丰度变化;岩浆演化及有关矿床与微量元素丰度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藏南邛多江地区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凤军  胡朋  江思宏  刘妍 《地质学报》2006,80(9):1342-1354
本文以邛多江变质核杂岩中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仲格耐和倾日二长花岗岩体及相关岩脉的代表性全岩样品主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进行了系统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2处花岗岩环(株)无论在岩相学和矿物学上,还是在元素地球化学方面均兼具壳幔型花岗岩特点,部分微量元素的特征比值和稀土元素分布型式完全可与高钾钙—碱性系列火成岩相对比。根据全岩样品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可以推断,仲格耐和倾日花岗岩环(株)是深源岩浆与地壳浅部岩(体)层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并非是泥质类岩石通过深熔和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仲格耐和倾日花岗岩体的成岩作用与后碰撞造山作用晚期阶段大规模拆离构造活动有关,属后碰撞造山环境中的壳幔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17.
18.
广西花岗岩微量元素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9.
广西大容山-十万大山岩带中花岗岩类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大容山-十万大山花岗岩带由花岗岩、花岗斑岩和少量混合花岗岩、酸性火山岩组成,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原地半原地→中深成侵入→浅成侵入→喷出相的完整花岗岩类成因系列。这些岩石在矿物组成、化学成分、微量和稀土元素以及同位素组成上十分相似,都来源于上部地壳,属陆壳转生型花岗岩,其源岩是由角闪岩相到麻粒岩相的变质沉积岩。  相似文献   

20.
广西大容山一十万大山岩带中花岗岩类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汪绍年 《岩石学报》1991,7(2):73-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