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华东地区地震前兆短期异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书礼  宋治平 《地震》2006,26(1):71-77
通过对华东地区1970年以来发生的14次5级以上地震的研究表明:无论以异常开始时间判断的异常还是以异常结束时间(或转折时间)判断的异常,其空间分布与震前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关系,并且前兆异常存在不同特征的三阶段性。以前兆的开始时间作为判断标准,异常频次反映出地震孕育的中期阶段信息。以异常的转折(或结束)时间作为异常判断标准,其异常频度具有短期信息。从而提出了异常转折率TAR,研究表明,强震前TAR超过均值的高值异常具有短期信息。通过理论分析后,提出了华东地区中期向短期过渡的综合判断方法。  相似文献   

2.
澜沧—耿马地震短期和临震阶段的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月君  陆远忠 《地震》1994,(5):78-83
本文主要分析了澜沧-耿马地震震前短临阶段的地震活动特征,包括b值、震群、临震的小震活动等,文中也简要回顾了大同地震前的地震活动特征。同时探讨了地震系列的算法复杂性在实际震例中应用的可能,表现为在时间分布上强震前大小地震的有序性增加,随机性降低的过程。目的是寻找强震前一定时空范围内,中期向短期阶段过渡及短临阶段普遍存在的地震活动图象的演化信息。  相似文献   

3.
在研究了 1 990年 4月 2 6日共和 7.0级强震前 ,青海东北部地区的小震活动和前兆异常总台频次的变化 ,以及地下流体 ,电磁 ,形变等前兆异常的时空演化特征的基础上 ,得出在大震前 1~ 7个月前兆异常台项总频次的升高和 2 .0~ 3.9级地震形成的条带和空区 ,以及 3.5级以上地震频次增加在时间上是同步的。而且 ,2 .0~ 3.9级地震形成的条带和空区对未来大震的震中位置具有指示意义。这种前兆异常在时间上的同步性可能是大震前的异常由中期向短期过渡的时间标志 ,震前 2个月出现的前兆台项总频次异常峰值以及形变前兆异常场兆变化则是异常进入短临的时间。  相似文献   

4.
陈立德  罗平 《地震》1992,(5):13-20
本文介绍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7.6、7.2级强震的短期和临震异常情况,研究了短临阶段异常群体的综合特征。短期阶段全省计有地磁Z、水化、水位、水温、地应力、定点形变等6类22个台项异常,占6类手段总台项的28%,且异常形态复杂。临震阶段计有水温、水位、水氡、磁偏角、定点形变等5类14个台项异常,占5类手段总台项的23%。短期阶段部分中期异常出现准同步转折,与此同时新异常台项月频次出现同步增加的现象,将它定义为配套性短期异常,这一特征可以作为异常发展进入短期阶段的判据。1988年10月新异常台项月频次较短期阶段最高的8月(8台项)增大近1倍,达15台项,这一特征可作为临震阶段的判据。  相似文献   

5.
四川及邻区强震前地震活动性参数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四川及邻区最近30多年来发生的18组6级以上强震前多种地震活动性参数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震例总结显示,衡量区域地震活动异常增强或平静的中等地震月频次异常可作为判断中期是否发生强震的指标;在区域中等地震活动出现异常的前提下,区域小震平静异常可作为判断短期是否发生强震的依据。而根据A值和GL值的空间异常分布范围,结合地震构造背景及其它方法,可缩小预报区域。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地震频次作为地震活动的变量,通过自然正交函数展开方法,计算中国大陆7级以上强震前的地震活动频次场,提取出强震前时间因子和空间等值线的异常。结果表明,强震前时间因子出现超过均方差的高值或低值异常,异常多数分布在频次场的前4个典型场,具有多分量特点,第1个典型场异常贡献率最大(占总场40%~60%),绝大部分强震前5~8年出现长期异常,部分强震前1~2年出现中期异常,少数强震前3月出现短临异常的特征。区域频次等值线出现的高梯度旋涡区域是异常危险区,等值线值大于0.9且具有活动构造的危险区往往是强震的发震位置。另外,地震频次场与传统方法的区域地震活动频次(3月)震例对比,表明频次场时间因子异常具有自己的独特优越性和缺陷,并讨论了这些方法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将1966年以来中国大陆发生的75次6.5级以上地震分为52组, 按华北-东北、 西南、 青藏块体、 新疆不同构造区域, 分别对其6.5级以上强震前4级、 5级以上地震活动图像进行了全时空扫描, 选取震前特征图像, 按构造区域进行分析、 总结, 研究强震前中等地震活动图像演变的基本特征, 及其震前图像演化的共性和差异性。 研究结果表明: 强震前不同级别中等地震活动出现二个阶段异常图像转化具有普适性。 5级地震图像后期在时间和空间上配套出现的4级地震的异常图像, 可能是强震孕育过程中由中期向短期过渡的一种标志。  相似文献   

8.
利用南北地震带及附近地区20 多年来的大地垂直形变资料, 结合区域地震活动资料, 初步分析归纳了大地形变时空分布与地震群体活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对南北地震带中南段之川滇菱形块体形变场中期动态演化图象与b 值等地震活动参数图象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 研究了形变场动态演化所揭示的区域现今构造运动的时空差异与反映地壳介质结构特性的b 值的时空分布变化、强震前后地震非均匀度值分布变化以及地震空区等的关系。结果表明: 强震前区域形变场动态演化与地震活动参数的时空分布均具有一定的非均匀特征, 二者所反映的大区域应力场变化与介质结构的不均匀导致的强烈差异运动产生的应变能积累是强震孕育的主要原因。得出了一些利用大地形变场动态演化与地震活动参数图象相结合进行强震中期预测的有益结果。  相似文献   

9.
基于强震前主破裂潜在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地壳形变异常及伴随地壳形变而产生的地下水化学前兆现象随时间变化显示出的动态异常,依据怀来地震台地形变、流体观测资料,研究了1998年张北6.2级地震前地形变、地下流体异常特性及同步性,有由短期向临震演化的不同阶段异常特征。形变异常早于流体异常出现,临震异常集中出现,反映明显。断层气CO2、水汞、体应变同时在震前的二个月出现,显示出异常的集中性、同步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基于强震前主破裂潜在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地壳形变异常及伴随地壳形变而产生的地下水化学前兆现象随时间变化显示出的动态异常,依据河北怀来地震台形变、地下流体观测资料,研究了1998年河北张北M6.2地震前地形变、地下流体异常特性及同步性,认为其有由短期向临震演化的不同阶段的群体演化特征。形变异常早于流体异常出现,临震异常集中,反映明显。断层气CO2、水汞体应变异常同时在震前2个月出现,显示出异常的集中性、同步性。  相似文献   

11.
王琤琤  章熙海  陈兴东 《地震》2004,24(3):61-68
应用山东省和江苏省地震局“九五”地质研究成果, 在华东地区共选择49条断裂和7个构造块体作为地震活动性研究的构造基础, 选用频度、 ΔT-T、 小震调制比3个参数, 对构造两侧各20 km宽度范围的地震资料进行参数时间扫描。 通过普查, 得到的构造优势映震距离为300 km; 得到了10个敏感构造及其映震特点。 通过对华东地区13个中强地震震例的构造异常的综合分析, 得到如下认识: ① 震前存在场的群体异常特征, 表明华东中强地震“前兆”是在构造应力作用下表现出的、 区域性的整体过程; ② 异常的构造常常分布在震中周围; ③ 地震常常发生在平静异常的构造附近; ④ 高频度异常常常发生在震中外围, 并常具有步进性; ⑤ 震中周围的构造在震前2~3年开始先后不断出现高频和平静异常, 平静后出现多处小震调制比高值是孕震中期向短期过渡的时间转折标志。  相似文献   

12.
地震强度因子Mf值在华北中强以上地震前的短期异常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炜  戴维乐 《地震》1997,17(3):241-248
使用华北地区1972 ̄1992年的中小地地震震级资料进行地震强度因子Mf值空间扫描,研究华北地区中经以上地震前的短期异常变化。结果表明,在震前0.5a左右的短期阶段,Mf值中期异常区存在二类不同形态的变化。其中大部分震例的Mf值中期异常区出现明显的缩小乃至消失,可将这一特征作为短期异常的标志;而另一部分震例的中期异常区无明显变化,文中讨论了Mf值用于地震预报的方法和预报效果,并对Mf值的短期变化过  相似文献   

13.
系统分析了北京及其邻区多年积累的震例资料, 提出该区的地下流体异常分为趋势上升型中期异常、 转折型中短期异常、 突发型短期异常和短临异常等类型。 运用“同一化”思路、 从属函数、 剩余曲线及原始曲线均方差等异常判定方法, 提取了中等以上地震, 特别是5级以上地震的中、 短、 临异常实例。 通过对流体异常特征的统计分析, 给出了北京及邻近地区的中期、 中短期、 短期和短临异常的时间分布特征, 并对地震前各阶段异常的超前时间进行了总结, 该时间可作为发震时间的预测指标。 在实际应用中可为该区的震情判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地震中短期前兆某些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焦明若  张国民 《地震》2000,20(3):29-36
从前兆分段的物理基础出发,对强震和中强震的中短期异常(1年尺度)基本特征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认为地震活动性中短期异常以在震中附近出现中短期(约1年)平静为最主要特征,并出现中短期空区。对于多种学科中短期前兆异常的特征,从总体上看尚处于中期阶段的整体发展过程之中。由于不同震级强度的地震,其约1年的时间尺度对其孕震过程的内涵来说有较显著的差异,对7级以上大震和中强地震的中短期前兆异常特征分别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相似文献   

15.
2002年甘肃玉门5.9级、2003年民乐6.1、5.8级及岷县5.2级地震前震区周围十几至二、三百公里范围内观测到一定数量、明显的跨断层短水准形变异常,其异常形态以加速、突跳或尖点突跳为主,具中期背景或短期前兆意义,反映震前断裂出现先逆断增强后松弛的变化过程,在转折松弛时段易发生地震.其异常空间分布、出现时间等与定点前兆异常具有较好的相互印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极限时间法与临震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正荣 《地震》2005,25(1):41-50
研究了每2次地震之间的时间间隔, 并指出在更大的地震发生前h′异常, 且有一个极限时间存在, 通常不会超过极限时间而发震。 若h′值连续异常, h′虽小但大于1; 则是短期异常的显示; 若出现单次或多次的高h′值异常。 如: h′>4甚至h′>9, 且本地或附近伴有较大(例如M≥4)地震出现时, 一般都是本地地震的临震异常。 用4次前震作了检验, 结果是满意的。 而且还研究了信息与干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疆石河子、 巴楚震前数字化形变短临异常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晶  牛安福  高福旺  吉平 《地震》2004,24(1):82-87
以固体潮汐理论为基础, 讨论了提取各种潮汐、 非潮汐参量的计算方法, 并依据新疆地区数字化形变观测资料分析了石河子、 巴楚震前的短临异常信息。 初步获得了各台项异常判别的阈值及该地区近期强震前的短临异常图像。  相似文献   

18.
马禾青  杨明芝  罗国富 《地震》2020,40(3):99-111
对7次7级地震和不同地区的8次6级地震研究频次场的自然正交函数展开问题。结果表明,频次场时间因子异常具有多分量显示的特点,大地震前频次场的前4个典型场中有3~4个典型场的时间因子发生异常变化,特别是第一和第二个两个贡献率最大的典型场时间因子必定显示出异常变化,异常典型场占总场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频次场时间因子变化比较敏感,曲线起伏较大,异常变化形态复杂多样。频次场时间因子异常表现出中期、短期和短临性质的异常变化。采用较大起始震级进行频次场分析能使异常的特征更清晰、更突出。分析地震频次场时的网格划分往往大于分析地震能量场的网格划分。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比研究华北地区部分中强以上地震震前地震非均匀度异常与区域地震前兆观测群体异常的变化过程, 发现两者在地震前的异常时空演化过程中, 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在时间上, 部分地震震前的地震非均匀度异常出现后, 半年左右前兆观测异常在数量上将出现一次较大幅度的增加; 在空间上, 前兆异常展布范围与地震非均匀度异常范围大体一致。 研究结果表明, 地震非均匀度(GL值)在强地震前出现的异常变化从震例的角度, 表明可能与局部应力场变化有关。 地震非均匀度和前兆群体异常的这种准同步变化, 可能对判定地震孕育进入中短期阶段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