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栖霞市是地质灾害多发区,主要地质灾害有泥石流、崩塌和滑坡,尤其是泥石流灾害频发,其形成主要受自然地理环境、地质条件和人类经济活动影响。因而在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基础上危险性趋势进行了分区评价,确定了泥石流灾,将泥石流的发育频度、面积密度和规模进行了分级,采用袭扰系数法对区内泥石流灾害的害的高危区、中危区和低危区,为泥石流灾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栖霞市生木树泥石流隐患点为烟台市47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其中1处,曾于1979年7月因暴雨引发泥石流灾害,给当地村民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以该泥石流沟流域作为研究区,并以区内泥石流发育的自然环境、基本特征及形成泥石流的地质条件、物源条件和水源条件等勘察成果为基础,综合分析区内泥石流发育特征、类型、形成机理、引发因素,并选取相关参数对泥石流基本特征值进行计算,为同类型泥石流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综合研究确定区内泥石流易发程度为轻度易发,现阶段泥石流沟发展阶段为发展期,泥石流灾害趋于相对稳定,但一旦遭遇暴雨至特大暴雨,可能会再次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陕西省岚皋县城关镇一带近年来所爆发的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发育特征和发展趋势。据此文中提出了区内小白虎崖泥石流的发育过程模式和对区内泥石流的防治原则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喀斯特地区泥石流灾害易发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省独特的喀斯特山地环境对地质灾害的孕育有其特有的作用机理。本文初选了10个相关因子进行GIS的方差分析及相关性分析,以筛选喀斯特山区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影响因子及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侵蚀因子对泥石流灾害的贡献作用最为显著,断层的影响作用不明显。土壤侵蚀、坡度、坡向、岩石性质、土地利用方式、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到沟谷的距离及>25 mm日数8个影响因子,具有良好的独立性和代表性,是研究区内泥石流易发性评价的最佳指标;泥石流主要分布在贵州西部云贵高原边境、北部大娄山、东北雾灵山及苗岭等地带,占全省面积的29.51%,贵州中部及东南部泥石流易发程度较低;极高易发区泥石流的分布密度是极低易发区的19倍,其主要的环境特征表现为坡度大、植被覆盖率较低,旱地与工矿用地分布多,土壤侵蚀严重;加强旱地、工矿用地及低植被覆盖区的合理利用及管理,是减少泥石流灾害发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由短时强降雨诱发的泥石流灾害频发,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对此类泥石流进行危险性评价对浙江省“灾害智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际应用价值。为研究浙江短时强降雨诱发小型泥石流的危险性,选取武山坑泥石流为对象,通过现场调查、三维倾斜摄影与数值模拟等手段,查明了武山坑泥石流的地质环境与发育特征,揭示了由短时强降雨诱发的泥石流灾害链生过程特征,选用RAMMS软件对不同降雨频率下泥石流运动特征进行了模拟,获取了泥石流深度、流速、堆积范围等特征参数,并基于特征参数进行了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陡坡处松散岩土体在短时强降雨作用下发生浅层滑坡,随后在坡面与沟道地形控制下向沟口运移,运动过程中通过侵蚀作用扩大泥石流规模,最终在宽缓堆积区沉积。随着研究区降雨强度增大至50 a一遇及100 a一遇,泥石流冲出规模扩大,但受限于堆积区宽缓的地形条件,未能于沟口形成有效冲出;但堆积扇上游居民区泥石流深度、流速等强度指标显著增大,堆积区内高强度区域面积大小由7 276 m2增大至12 660 m2。结合泥石流活跃性分析结果,采取形成区雨量监...  相似文献   

6.
以盐源县的泥石流发生为例,研究了凉山地区出现局地强降雨引发的中型泥石流灾害的气象成因。运用天气学方法,使用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等遥感资料,从环流形势、强对流不稳定、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图像演变特征,研究了台风登陆时凉山地区强降雨引起泥石流灾害形成的气象成因,并讨论了应用多普勒雷达回波对局地强降水及泥石流灾害短时临近监测和预报预警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凤城地区是我省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区之一,其特点是灾域广、发生频、灾情重、灾史长。尤其是泥石流灾害,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科研产业部门的高度重视。灾害评价已成为帮助有关部门决策的重要途径之一。从凤城地区泥石流灾害评价中,可找出滑坡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诱发动力  相似文献   

8.
文章根据1999—2008年广西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和2009—2016年广西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资料,统计和分析了广西泥石流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形成机理。广西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在桂东北、桂东南、桂西南的中山山地、低山山地区域,灾害发生的主要时间在5—7月份,这与极端天气和累积降水有关。泥石流灾害的形成与区域内松散物、地形、汇水面积和降水相关,物源、势能、激发因素为泥石流形成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地形地貌类型复杂,山丘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2/3,是世界上山洪/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地理信息系统、高分辨率遥感、无人机遥感、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出现、发展和广泛应用,山洪/泥石流灾害领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将给山洪/泥石流监测、风险评价与数值模拟的理论、方法、技术研究创造了便利条件。以地图为载体的传统山洪/泥石流风险评价方式很难适应多维度灾害信息的获取、管理、计算、表达和应用的需求,主要体现在:(1)小流域山洪/泥石流灾害成因困境:由于小流域降水等资料不足,降水与下垫面作用过程复杂且差异较大,对山洪/泥石流成因机理认识不清;(2)中国  相似文献   

10.
略阳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其危险性初步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根据野外实地调查,描述并总结了陕西省略阳县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依据地质灾害点目前的稳定状态和潜在危害程度,定性评价了区内各地质灾害点的危险性。并利用地质灾害的重现性,基于各地质灾害点的危险程度,综合区内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和人为因素、气象水文条件,对略阳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了分区,其结果可为当地的土地规划和防灾减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在对控制泥石流形成的内、外营力要素灰色关联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秦岭北麓现代泥石流灾害活动周期的长期、短期及近期灰色动态时间序列预测模型(GM),并进行了灰色灾变预测。结果表明,影响本区泥石流活动的主要因素是雨量强度,其次为地震活动性。并预测出本世纪后半叶泥石流灾害出现的年份为:1962,1966,1982,1988,1994~1995,前四次已与泥石流实际活动年份相符。近期泥石流活动期的预测,对泥石流灾害的预防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2.
针对随机森林(RF)模型进行泥石流易发性评价过程中存在连续型因子依靠主观意识分级、随机选取的非泥石流样本准确度较低等问题,以位于四川西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为研究区,提出基于统计学先验模型抽样的随机森林对研究区进行泥石流易发性评价分区。利用累计灾害频率等曲线的相对变化对连续型因子进行分级处理;采用粗糙集理论(RS)和信息量法(IV)计算加权信息量值,划定极低和低易发性区并从中选择负样本数据。通过袋外误差(OOB)变化曲线确定RF模型的最佳树棵数n_estimators和分裂特征数max_features,随后构建加权信息量-随机森林(RSIV-RF)模型预测凉山州泥石流易发性。进一步地,与从全区随机选择非泥石流样本的RF模型开展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训练集和测试集下RSIV-RF模型的准确度分别为0.89,0.83,且对应的ROC曲线的AUC值分别为0.920,0.895,均高于单独的RF模型;RSIV-RF绘制的泥石流易发性评价图与历史灾害分布较为一致,较高和高易发性等级区域占研究区面积比为18.625%,包含了78.57%的泥石流点。性能评估和易发性统计结果均表明基于RSIV-RF能够...  相似文献   

13.
广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条件差,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地质灾害频频发生,而且分布面广,影响时间长,后果难以消除。特别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灾害,在我区表现得更为突出。据区内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自1982年已来,因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所造成的死亡人数达93人,重伤44人,经济损失惨重。为了便于各界更深入地研究地质灾害,现将区内几种主要的地质灾害形式和形成特点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湖南省南部白岭沟泥石流灾害为例,对其运动规律进行了计算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理措施,对历史上没有观测资料的泥石流灾害的治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13年7月10日,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境内的麻柳沟流域暴发了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对麻柳沟流域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麻柳沟流域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与动力学特征,评价了其泥石流的危险性,探讨了它们的发展趋势与防治对策。结果表明: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麻柳沟流域都将处于泥石流活跃期,在雨季强降雨的条件下,发生具有较大破坏力与危害性的中等及较大规模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仍然较大。因此,提出了生物与工程相结合的防治措施、选取合理的设计参数及提高泥石流的设防标准、加强监测与预警与普及泥石流基础知识等防治对策来减轻该流域的泥石流灾害。   相似文献   

16.
概略地叙述了西宁地区的泥石流形成条件和形成机理,并将西宁地区泥石流划分为稀性泥石流类及泥石质泥石流种类。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治泥石流灾害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模糊评判法在公路黄土洞穴发育程度分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影响黄土洞穴形成的黄土湿陷性、崩解性、地质构造、节理裂隙、微地形地貌和水文及气候条件等工程地质特性和地质因素;在公路沿线地区,公路工程质量及人类活动也是黄土洞穴形成的影响因素。洞穴发育程度分区预测和评价极具复杂性、随机性和模糊性,为此,在对各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借助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黄土区公路沿线洞穴发育程度分区进行了研究。与实际情况对比分析表明,预测评价结果合理可靠,可作为黄土区已建公路洞穴灾害的防治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李婧  薛丁炜 《山东国土资源》2011,27(2):29-31,34
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矿山泥石流就是由人为因素为主导,在矿山一带沟谷内形成的。由于物源堆存量和地域短时降水量大小的不同,使灾害发生的规模和对附近居民带来的影响也各不相同。该文以保定西部矿山泥石流特征为例,弄清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和发展规律,对防灾减灾、环境保护及灾害治理工作有着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祁连县八宝镇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祁连山山地地貌部位,属现代构造运动强烈上升区,山峰耸立,地势起伏大,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坡面冲沟密布,泥石流灾害频发,危害严重。本文通过对泥石流特征及危害史进行阐述,着重对泥石流的危害分析进行评价,并提出工程与生物治理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0.
川藏公路海竹段地质灾害的遥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重点是利用遥感地学分析原理研究了川藏公路海竹段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地质灾害。同时 ,在遥感分析的基础上 ,对本区的工程地质进行了分区 ,为川藏公路改线及病害整治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