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5 毫秒
1.
甘肃东部旱作区小麦产量变幅大,不分生产力变化极不稳定,但潜力很大。冬小麦降水和土壤水分生产力平均为0.92kg/mm和0.85g/mm和0.75kg/mm。土壤贮水量是旱作区小麦生产力的最重要因素。秋季土壤贮水量是翌年小麦产量的基础,有收无收的关键,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小麦产量对春季土壤贮水量的利用率最高,对小麦高产优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水稻产量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对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不断增长,全省水稻平均亩产,五十年代为384斤,六十年代上升到450斤,七十年代上升到545斤。水稻最大可能产量能达到多少?这是农业生产规划中想要了解的问题。近二十多年来,国内外有关学者从各个方而进行了探讨。本文根据水稻各生育期光合产物对籽粒的贡献大小和能量转换模式,提出估算江苏省各种类型水稻光合潜力经验公式并对全省水稻光能资源、光合潜力及其利用状况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对江苏省小麦生产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国内外研究结果综合分析,得到CO2倍增时江苏省温度、降水的变化值,初步确定了CO2倍增时江苏省小麦生长季内的可能气候情景。分析未来CO2倍增时对小麦作物的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及紫外辐射影响。具体估算了温度升高、降水增加、CO2浓度上升、紫外辐射增强后江苏省小麦生育期不变和生育期缩短两种情景下的气候生产潜力,并由此分析了气候变暖对江苏省不同地区的利弊影响。结果表明:江北大部分地区小麦产量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计算,分析四川盆地小麦光能、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水份适宜指数和气候增产潜力入手,探讨了川东南小麦生产影响因素,和气候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5.
绿度指数在冬小麦苗情和产量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瑞芳  任鹤麒 《气象科技》2002,30(5):311-312
应用江苏省气象局农业气象服务中心提供的NOAA/AVHRR资料和资料处理系统,运用统计学原理,分析了绿度指数与徐州市冬小麦主要生育期的苗情、产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冬小麦主要生育期生物量和产量的预报方程,确定了徐州市冬小麦主要生育期各类苗情的绿度指数指标,能较为准确地提供冬小麦主要生育期的苗情分类和产量预测。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将温州市划分为三个小麦种植气候区,并将各分区的小麦产量时间序列分解为时间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运用剩余分析方法对气象产量进行模拟,不仅借此对各分区和全市小麦产量进行预报,还可找出影响小麦产量的关键时期和关键气象因子为大田生产上的趋利避害提供农业气象依据。资料来源:小麦产量、种植面积抄自温州市统计局;气象资料抄自本市有关气象台站。  相似文献   

7.
小麦是我地主要栽培作物,占耕地面积三分之一以上,其产量的丰歉对粮食总产影响极大。以十五团24年(1952—1975)的小麦平均产量看,仍存在单产不高、总产不稳的局面。历年亩产平均171斤,而历史亩产最高的1967年和历史上最低的1962年相比差额竟达260斤以上,这也表明我地小麦增产的潜力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8.
济宁县小麦产量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济宁县小麦产量和气象资料进行处理,组建了相对气象产量方程及小麦产量预报模式,以小麦柑对产量为研究对象,用费希尔回归积分法研究小麦生长时段内的气象条件对产量影响随时间演变的动态规律,并找出产量波动的主导气象因子,研宄这些因子对产量影响的季节动态变化信息,以Aj(t)形式给出。针对影响产量波动的气象因子,提出合理的生产建议,以便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为小麦的高产稳产服务。  相似文献   

9.
小麦是昌吉市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无论播种面积还是总产均占首位.小麦产量的丰欠,关系到人民生活安排和经济收入等.及时而准确的小麦产量预报,是政府制定计划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做好产量预报,对于指导昌吉市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一、冬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形成与气象  相似文献   

10.
北方冬麦区包括京、津、晋、冀、鲁、豫等10个省市,是我国小麦的主要产区,其产量约为全国小麦产量百分之七十左右,居全国之首。该区小麦产量的丰欠不仅影响到本区的全年粮食生产,还涉及到全国的粮食生产。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对北方冬麦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冬小麦是昌邑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历年种植面积65—70万亩,占全县总粮田面积的55%左右。小麦产量虽然有上升趋势,但年际波动较大,分析产量波动的原因很有必要。本文主要研究气象条件差异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并选择对产量影响起决定作用的关键气候因子,分别建立前期和后期产量预报方程,为昌邑县小麦生产提供确切的农业气象依据和进行产量预报服务。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对福建冬种小麦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陈惠  林添忠 《气象》1999,25(6):23-26
使用福建省31个县小麦产量资料及相应各地的气象资料,通过气象产量与经膨胀处理后的气象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得知影响福建冬种小麦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是3月份的降水量和上年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的平均气温。分析了冬种小麦生长期气候资源变化及关键气象因子的年代变化,得出近年气候变化不利于福建冬种小麦的生产。最后对福建冬种小麦种植区重新进行了划分,对福建冬种小麦生产布局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三熟制面积的扩大,大、小麦在全年粮食生产中越来越占重要地位。但是大、小麦的产量往往不够稳定。影响大、小麦产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赤霉病的流行与危害。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取决于菌沅、  相似文献   

14.
小麦赤霉病产量损失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宋迎波  陈晖  王建林 《气象》2006,32(6):116-120
赤霉病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开展小麦赤霉病产量损失预报对农业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全国小麦赤霉病产量损失资料、旬平均气温、旬降水量、旬日照时数、旬阴雨日数等资料,根据动态综合聚类指标,建立了赤霉病对小麦产量造成损失的动态预测方法。预测结果表明,10年增减符号预测正确率达90%,产量损失预测平均准确率达90%。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冬小麦气候适宜度动态模型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佩  田娜  赵会颖  高苹 《气象科学》2015,35(4):468-473
用1961—2010年江苏57个气象站常规气象资料和小麦产量资料,结合前人的研究思路,应用生态适宜度、模糊数学理论,引入权重分析等方法,建立了江苏省冬小麦气候适宜度的动态模型,模型检验结果良好。对1961—2010年冬小麦历年全生育期和各生育期的气候适宜度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各地冬小麦气候适宜度均维持在较高水平,其中冬小麦生育期内温度适宜度最高,降水适宜度维持在较低水平,日照是其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性制约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16.
冬小麦是泾川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种植面积占粮田面积的70%,其产量起着左右全县粮食总产量的作用。水县冬小麦主要为旱作生产,旱田面积约占整个小麦面积的90%。水分条件成为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小麦丰产中的突出问题。因此,正确分析小麦产量与降水的关系,确定小麦丰  相似文献   

17.
旱作农田是N2O的主要排放源,削减其N2O排放有助于整体降低农田温室气体排放。运用整合分析(Meta-analysis)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农业管理措施对中国小麦和玉米农田N2O排放的影响,并估算了各减排措施的减排潜力。结果表明:添加抑制剂可显著减少小麦和玉米农田N2O排放36%~46%,并增加作物产量;施氮量减少30%以内,可削减N2O排放10%~18%,且对产量无明显影响;施用缓(控)释肥和秸秆还田能显著减少小麦田N2O排放,但对玉米田的减排效果并不显著。在不同的减排措施下,中国小麦和玉米农田N2O减排潜力分别为9.29~13.90 Gg N2O-N/生长季和10.53~23.19 Gg N2O-N/生长季。河南、山东、河北和安徽省小麦田减排潜力最大,占全国小麦田N2O减排潜力的53%;黑龙江、吉林、山东、河北和河南省玉米田减排潜力最大,约占全国玉米田N2O减排潜力的50%。  相似文献   

18.
小麦作物观测是研究气象条件对小麦生产影响和开展农业气象服务的一项基础工作,对提高小麦产量,减少灾害损失尤为重要。陕西省24个一级农气站中有14站开展小麦观测,观测内容主要包括:发育期观测,生长状况评定,高度、密度、生长量测定,产量结构分析,农气灾害、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有上升趋势,严重地制约着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提高.如何进行经济有效的防治,减少其损失,已成为小麦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黄善  邹荣 《山东气象》1998,18(4):40-42
详细分析了菏泽1997-1998年度小麦生育期间气象条件,重点探讨了影响有效穗数,穗数和千粒重的不利气象因素,评价了气象灾害对小麦生产和产量的影响,为指导农业生产趋利避害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