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湛江市雨水资源有效化技术途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春林  王季槐 《热带地理》2002,22(4):363-366
在分析湛江市降水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将汛期(4-9月)渲泄入海、不可利用的丰富降水资源有效化是解决湛江地区干旱缺水问题的经济、有效途径,并结合实际探讨了雨水资源有效化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沙坡头降水特点分析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李金贵 《中国沙漠》1991,11(1):44-49
沙坡头地区降水稀少, 多年平均降水仅186.6mm, 且分布不均。平均降水年变率为27%, 易形成干旱。因此, 在流沙固定中应加强机械固沙措施的研究和抗旱植物品种的培育和引进。  相似文献   

3.
人类活动和降水变化对嘉陵江流域侵蚀产沙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许炯心 《地理科学》2006,26(4):432-437
基于大量实测资料,用经验统计方法研究了人类活动和降水变化对嘉陵江流域侵蚀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利水保措施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降水减少,共同导致了嘉陵江流域产沙量的减少。分基准期(1956~1982)和措施期(1983~2000)分别建立嘉陵江江流域产沙量与年降水的指数方程,运用这些方程对于降水变化与水利水保导致的产沙量变化进行定量区分,得到了措施期中降水量减小所导致的减沙量、水利水保措施导致的减沙量、总减沙量以及降水减少和水利水保措施各自占总减沙量的百分比。水保减沙效益随降水量的增大而减小。当降水量超过某一临界值,还可能出现负效应。研究表明,水利水保减沙量随年降水量而增大,在年降水量为970mm时达到最大值,然后减小;当年降水量为1180mm时,水利水保减沙量变为0。  相似文献   

4.
黄土丘陵区人工油松林地土壤水分动态的时间序列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研究了黄土丘陵区人工油松林地土壤水分序列和降水序列之间的关系。在黄土丘陵区,降水时间序列不存在自相关关系,相反土壤贮水量之间存在自相关关系;这说明了前期降水对后期降水没有影响,而前期土壤含水量的高低影响了后期含水量的多少。降水时间序列与人工油松林地0~80cm土层总贮水量序列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同时油松林地贮水量与降水时间序列相比表现出1个滞后时间距(1月),说明贮水量主要受当月和前一个月降水的影响。对于上部三个层次(0~10cm,10-20cm,20~40cm)的贮水动态与降水时间序列相关;而20cm以下的土层,与一个滞后时间距的降水时间序列相关系数增大;说明20cm以上土层的贮水量主要受当月降水的影响,20cm以下土层贮水量与当月和前一个月的降水有关。当月降水可以补充到40cm深土层。  相似文献   

5.
上海降水百年变化趋势及其城郊的差异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周丽英  杨凯 《地理学报》2001,56(4):467-476
采用上海龙华中心气象站1893-1999年降水资料及上海周边郊县1960-1999年降水资料,分析上海降水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上海年度降水存在着2a、3.2a、35.2a的准周期振动;上海百年气候按干湿状况可分为6个时期,1982年开始的这次多雨偏湿期周期趋向延长;上海降水的年际波动显著,旱涝灾害年发生概率为18.7%,上海气候特征在长江和钱塘江之间平原地区有相关广泛的代表性。(2)上海城郊降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近40a市区降水增长率为郊县的1.5倍,城郊降水差异呈扩大趋势,上海城市雨岛效应主要存在于6-9月的梅雨和台风雨期间,有明显的雨岛中心,全市降水北片稍大于南片;多年降水有明显的长期趋势。而秋末到春季并无雨岛现象,全市降水南片略大于北片;多年降水表现为较强烈的波动性。  相似文献   

6.
气温和降水是反映各地气候特点的气候要素。而各地气候特征(指气温和降水具体情况)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也即影响气候的因素。因此,必须讲清,学习影响气候的因素,即学习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也就是说:学习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要从各因素对气温和降水两个气候要素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伊犁河流域降水和气温的若干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详细分析了天山山区伊犁河流中低山区降水和气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夏季中低山带的降水和气温与其对应高度的关系较好,且梯度值较大;不同年份降水量越大,降水梯度值亦越大,在此基础上结合邻近地区高山区观测资料,获取了伊犁河流域高山区的降水和气温。  相似文献   

8.
西安南郊丰水年秋季土壤水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艳花  赵景波 《中国沙漠》2006,26(1):113-116
 通过对西安南郊丰水年秋季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研究了地下0~6 m之间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与土壤干层的恢复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丰水年西安南郊人工林下2~3 m的土壤含水量在20%左右,远远高于正常年份的土壤含水量,而且大于表层和深层的土壤含水量。分析得出,土壤干层发育较弱的地区在降水丰富的年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西安地区基本适合进行人工造林;通过人工措施,增强降水入渗和土壤含水量,对树木成活和长期的生长应当具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初中地理第一册中,降水的形成过程与形成条件是一个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想象降水的形成过程,对降水的形成条件也就难以理解掌握。在教学中,我经过反复研究、实验和选择,最终采用热水瓶作降水形成过程的模拟演示实验。  相似文献   

10.
民勤沙井子地区降水特征及干旱周期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严平  韩福贵 《中国沙漠》1997,17(1):32-37
利用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34年(1961~1994年)降水的观测资料,对沙井子降水量、降水日数及其季节分配、降水强度、降水变率及降水保证率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采用降水变率和湿润指数(MI),应用最大熵谱方法(MEM)对该区的干旱状况作出了周期分析  相似文献   

11.
华北山区坡地方位和海拔高度对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菱 《地理科学》1996,16(2):150-158
根据华北山区降水随海拔高度变化的不同参数,将地形按不同坡地方位进行分区,在分区的基础上,研究降水随地方海拔高度和宏观地形高度变化规律,并求其宏观区域最大降水高度的分布。  相似文献   

12.
温度、降水和地表覆盖是影响植被指数变化的主导因子,但在不同区域内不同因子对植被指数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海南岛地处独特的热带区域,为弄清温度、降水和地表覆盖对海南岛植被指数的影响,根据MODIS遥感数据,提取了2004年海南岛的月平均植被指数集,采用了相关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海南岛植被指数变化与其驱动因子(温度、降水和地表覆盖)的关系。结果发现海南岛植被指数的变化受温度的影响大于降水作用的影响,而降水作用的影响又大于地表覆盖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无定河流域的人工沉积汇及其 对泥沙输移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炯心 《地理研究》2010,29(3):397-407
依据1956~1996年的资料,计算出了无定河流域历年的人工沉积汇、侵蚀量、泥沙输移比,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并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统计关系,揭示了无定河流域人工沉积汇对泥沙输移比的影响。研究表明,无定河流域侵蚀量和产沙量有明显的减小趋势;人工沉积汇先是增大,达到峰值后再减小;泥沙输移比先减小而后增大。这说明,无定河泥沙输移比的时间变化趋势,主要受人工沉积汇的控制。建立的多元回归方程表明,坝地面积增大对流域泥沙输移比减小的贡献最大;地表径流系数减小对流域泥沙输移比减小的贡献居第二位;在3个降水因子中,最大30日降水的贡献最大,汛期降水次之,最大1日降水再次之。在坡面措施和沟道措施中,沟道措施对流域泥沙输移比减小的影响要大于坡面措施。  相似文献   

14.
嘉陵江流域年径流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许炯心  孙季 《山地学报》2007,25(2):153-159
以嘉陵江的资料为基础,探讨了年径流量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了水土保持措施减少径流的效应。以1956-1980年作为人类活动较弱的“基准期”,而以1981-2000年为人类活动较强的“措施期”,分别给出了回归方程。计算表明,降水减少导致的年减水量占年平均总减水量的84.3%,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导致的年减水量占年平均总减水量的15.7%。人类活动对年径流的影响是依赖于年降水量的,降水偏少年减水量较大,降水偏多年减水量较小,超过某一临界值之后,年径流量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计算表明,这一临界年降水量为1 000 mm。年径流系数的变化和年径流量的变化相似,1980年以前无趋势性变化,1980年后有减小的趋势。人类活动对年径流系数的影响同样是依赖于年降水量的,降水偏少年径流系数的减小较显著,降水偏多年径流系数的减小不明显,甚至还可能增大。  相似文献   

15.
孙占东  黄群  薛滨 《干旱区地理》2021,44(2):299-307
流域水量平衡变化机制及其效应的认识是理解湖泊水情变化与制定缓解措施的根本依据.针对2000年后呼伦湖持续水位的急剧下降,并考虑到流域监测资料稀缺的实际情况,借助遥感反演降水和蒸散时空数据序列,利用时空模式分解、趋势分析等方法揭示了流域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引起的蒸散效应.结果表明:流域降水变化主要由空间分布及过程强弱互补...  相似文献   

16.
宁夏气候变化对ENSO事件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宁夏气温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尤其是60年代中后期以来,增温趋势更加明显,每10年增温0.514℃。近40多年来,宁夏气候总体上趋于干旱,虽然自80年代到90年代初降水有增多的趋势,但90年代中期以来又有明显的减少趋势。经功率谱分析发现,ENSO和降水有14年、3.75年、准2年和1.5年的周期。宁夏气温对E1 Nino事件响应有滞后的现象,并且在滞后7~18月期间的相关程度都通过了0.0l显著性水平检验,对于La Nina事件,并没有发现这种现象。而降水对ENSO的响应也存在滞后现象,对E1 Nmo事件滞后4个月时达到最大响应,而对La Nina事件只需滞后1个月,它们的相关显著性都通过了0.0l显著性水平检验。宁夏降水对ENSO响应存在明显的区内差异,南部地区降水对ENSO事件达到最显著响应比中北部地区迟缓1个月,中北部地区对ENSO的相关显著性强于南部地区。E1 Nmo发生时,降水偏少,4~6月份降水偏少非常明显,与往年相比偏少大约20%左右。La Nina发生时,降水偏多,冬季降水增多尤其明显,其中12月增多20%以上。  相似文献   

17.
森林生态系统对降水的分配与拦截效应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森林生态系统对降水的截留、分配与拦截一般通过降水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乔木层、灌草植物、枯落物和土壤等组分间的转移过程来实现,阐明森林生态系统各组分对降水的分配效应是正确评估森林水文效应的关键。本文系统综述了森林生态系统各组分对降水分配效应的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并指明了目前该方面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对乔木层的大量观测研究表明,林冠截留率在9.0%~69.1%左右,树干茎流率在0%~5%间,并受森林类型、林分特征以及降水事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林下灌草层、枯落物层以及土壤层对降水的截留分配研究不足,还难于得出可靠的结论,已经制约着我们对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对降水的分配截留效应的评估。森林对降水分配过程的建模及其优化研究相对缺乏,这无法使研究结果由点向面进行尺度转换和应用。目前已有的大多数研究还处于实验观测与现象揭示阶段,缺乏对过程与机理的深入研究,也很少进行多因素的动态综合研究和系统分析,限制了我们对森林生态系统水文过程的内在运行机制和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和评估。强化对目前最薄弱的环节——灌草层、凋落物层、土壤以及整个系统对降水的分配截留贮存效应的综合定量监测与建模研究是阐明森林水文效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在初中《中国地理》教学中,“降水”、“河流”、“水资源”、“水田、旱地、林地、草地的分布”、“种植业”、“林业、牧业”等诸多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举例来说,“降水”是影响和贯穿于这些知识之间的关键因素,特别是降水的两个分布是理解和掌握后续知识的关键所在。一个是降水的地区分布(也叫空间分布)很不平衡(从我国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相似文献   

19.
杨佐涛  陈渭南 《中国沙漠》1995,15(3):293-298
通过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满参、肖塘两地气候观测数据和北缘山前绿洲轮台的气象站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从沙漠外缘至腹地温度呈升高超势,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最大值在位于外缘和腹地之间的肖塘;降水表现为外缘多于内部,某一时期内部降水又明显多于外缘,并且年降水量决定于某一次降水过程;愈深入沙漠内部,湿度越低、蒸发越大。  相似文献   

20.
利用树木年轮资料重建祁连山中段春季降水的变化   总被引:12,自引:9,他引:12  
春季降水是祁连山中段树木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利用树木年轮宽度指标重建了祁连山中段230年的春季降水序列,发现祁连山中段230年来经历了大幅度长阶段的干湿变化,干湿时段与西北实际的旱涝情况比较 合,而且与横断山区,华山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祁连山中段春季降水,特别是异常的干湿变化,具有较大范围的代表性,至少记录了西北地区的干湿变化历史,从咖一个侧面证实了重建序列的可靠,另外,20世纪初期到40年代的少雨以及20世纪40年中期到60年代的多雨与我国东部地区降水量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说明祁连山中段的春季降水可能和北半球或更大范围的气候背景有密切的关系,奇异谱分析结果分析,祁连山中段230年来的春季降水具有明显的69年长周期和21年短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